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上海市 > 奉贤区

孙文明民间二胡曲及演奏技艺

孙文明民间二胡曲及演奏技艺
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孙文明民间二胡曲及演奏技艺为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孙文明,又名潘旨望,男,1928年农历四月十六生于浙江省上虞县。他4岁那年因患天花而双目失明,12岁即拜师学算命,以为谋生之道。13岁起即颠沛流浪,行走各地。

1944年,孙文明开始学拉二胡。心灵手巧的孙文明在流浪苏南各地的途中四处求教,潜心钻研,博采众长,在学会了当时民间流行的江南丝竹、戏剧曲牌、民歌小调的基础上开始追求自己独创性的二胡演奏技巧和艺术风格,并尝试创作二胡新曲。

1952年,他转折飘荡来到奉贤,入赘于南桥镇东街光明弄潘家,改名为潘旨望。生活上得到政府和街道组织照顾而渐趋稳定的孙文明创作欲望更加强烈。至1957年3月,他先后创作了《流波曲》、《四方曲》、《送听》、《弹乐》、《夜静箫声》、《春秋会》、《人静安心》、《昼夜红》等八首二胡独奏曲和《志愿军胜利归来》等卡曲。1962年12月,孙文明因肺结核咯血病故。

国内外的有关专家对孙文明的民间二胡曲及其演奏艺术有很高的评价。1957年3月,他到北京参加了全国民间音乐舞蹈汇演,受到1总理接见;1959年,他应邀在上海音乐学院授课一年;上海和香港分别出版过《孙文明二胡曲集》;《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上海卷》收录了他的4首作品……

孙文明的民间二胡曲及其演奏艺术当时在江南地区,特别是太湖流域的城镇乡村很有影响,深受百姓喜爱。其原因,一是他熟悉江南丝竹、广东音乐和其他民间乐曲,熟悉京剧、锡剧、绍兴戏、申曲、苏州弹词等戏曲和曲艺音乐,并善于从中吸取丰富的音乐营养,二是他有刻苦钻研标新立异的精神,别出心裁地革新二胡演奏方法,模仿四胡、琵琶、三弦、洞箫等乐器的演奏效果,令听众惊叹。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上海音乐学院、上海民族乐团项祖英、周浩等专业二胡演奏家曾专门向孙文明拜师学艺并采风记谱。

学术界认为,孙文明的代表作《流波曲》与华彦钧的《二泉映月》都是我国民间二胡曲中的优秀杰作。孙文明在其他几首二胡曲中,创造性地运用了独特的技巧,丰富了二胡的表现力。例如,他的《夜静箫声》,全曲在一根弦上运用轻拉虚按的技巧(他把这种技巧叫做“托丝”),成功地模仿出洞箫的音色;他揉合了广东音乐和江南丝竹音调而创作的《送听》一曲,用八度定弦及双马尾演奏,获得了多件拉弦乐器合奏的效果;在渗透着苏州弹词和丝竹音调的《弹乐》中,作者为增加琴弦的有效长度以扩展音域,他别出心裁地把内弦按顺时针方向绕在轸子上,并从下面的轸子内侧引下,再脱开千斤(把外弦轸子当作弹拨乐的山口);右手运用了跳、带、顿、檫的弓法,结合左手的拨奏,奏出了琵琶、三弦的弹奏效果;至于在卡曲中用二胡模仿人声、火车声,乃至飞机、大炮的轰炸声,

他自己称之为“雕虫小技”。

在1952年到1962年十年中,孙文明的二胡演奏在奉贤及毗邻地区家喻户晓,童叟皆知。1998年,奉贤县政府举办了民间音乐节,纪念孙文明七十周年诞辰。

孙文明的民间二胡曲及其演奏艺术固然是我们音乐宝库中的瑰宝,然而,由于其技巧难度很高,难以普及,加上当时向他学习过的上海音乐学院、上海民族乐团的几位老先生均已进入耄耋之年,有的甚至已经谢世,所以,虽有音响和曲谱资料,但要传承其演奏艺术,还需作长期的艰辛的努力。




下一篇:月浦锣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