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湖南省 > 湘西州

湘西苗族接龙舞

湘西苗族接龙舞
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湘西苗族接龙舞为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湘西苗族接龙舞诞生在苗族古典祭祀仪式中,是我国700余万苗族人民所拥有的苗族舞蹈之一。早期的接龙是苗家请巫师祈福,求龙神保一方平安,五谷丰登、治虫防灾的法事。如今,苗人每年十月和二月或兴土木、办喜事时,都要跳接龙舞。

湘西苗族人民视龙为吉祥幸福,繁荣昌盛的象征。“接龙”的风俗便在湘西苗族地区世代相传,人们认为“接龙”能够祛病除灾,人寿安康,风调雨顺,年丰畜旺。因此,每年秋后的十月和春耕生产大忙前的二月或者大兴土木和办喜事时,都要举行“接龙”,龙司(苗老司)带领龙公龙母和苗族器乐演奏及手持各色彩旗的男女,跳起优美的苗族舞蹈即接龙舞。2008年,湘西苗族接龙舞被确定为湖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苗族接龙舞源于何时,因苗族没有文字,无史籍记载。1940年,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淩纯声、芮逸夫在《湘西苗族调查报告》(1947年商务印书馆发行)中记载:“苗人为求家道兴隆,而许愿接龙。时期在九月至十一月之间。拟定了日期以后,在一月或半月之前,就要闹龙。寨上人于夜晚常至主人家打锣鼓、吹号筒、唢呐等,辄闹至深而止。在接龙的前天,须请人去舅母家专诚报信。主人亲自去请苗巫二要来家,并把寨中亲族也都请来帮忙。事前预先做米粑,分雷粑、龙粑、客人粑三种,必须做米龙一条,雷粑共有七堆,每堆大中小三个,层叠成堆,摆在门外的桌子上。龙粑五堆,摆在正屋内的桌子上,龙粑之上放米龙一条,龙身上又装上米粑做的桃子三个。到了正日,过了夜半子时,开始接龙。至早晨,主人预备茶盘一个,内放酒两碗,封儿两个,率领寨人,打锣鼓,至大路上迎接母舅。主人向舅行礼三次,舅将茶盘中两碗酒喝干,与迎接人一同来到主人家。吃过午饭以后,主人家的媳弟们和舅舅同去接龙。主弟头戴银冠,身穿锦花衣裙,坐轿;舅舅头戴乌纱,身穿袍服,骑马。同去的人亦须盛装,禁忌怀孕的妇女同去。帮忙的男人吹打鼓乐,燃放鞭炮。由一位巫师领头,至离寨三四里路远的三岔路口,大队停下,由巫师喊龙。喊完了,乐声爆声大作,一路回来行至寨外,主人和家中男子各拿香纸,由在家的一位巫师率领前来迎接。接到以后,二位互相问答一番,主家的男子们向舅舅行礼三次,由巫师摇铃引来人进屋,大吹打,放爆竹。舅舅和其余的亲戚就回去。以后再在正屋的地上挖一小坑,内放朱砂水一碗,用一岩板盖上,岩板上放一大石卵,谓之龙室。巫师摇铃念咒,主人家中男女绕小坑走三次,又放炮作乐然后用土掩上;唯龙室的上端露在土外,以作标记。”

苗族接龙舞•神话传说

一说:苗族地区,聚有四十八贤龙,人民生产年年风调雨顺,生产丰收,六畜兴旺。皇上知道后,不甘心苗民过好生活,派兵前来苗区,驱走了贤龙,从此,苗区人民遭灾受难,生活困苦。所以,二月和十月都要进行“接龙”,跳优美的接龙舞表达苗族人民把贤龙接回家和对龙的敬爱及愉快的心情。

二说:从前,苗族的祖先有三兄弟,三人分别出门学艺。三弟为人聪明伶俐,他学吹竹唢呐,技艺纯熟。某日,他从桥上吹起竹唢呐走过,悦耳动听的唢呐声,传到了水底的龙宫。龙王听了以后,将三弟请到了龙宫,三弟在龙宫内尽情吹奏各种各样的曲牌,供龙王欣赏。龙王深受感动,赞不绝口。为了感谢三弟,把自己心爱的宝瓶(实为龙王的三女儿)献给了三弟。三弟获得宝瓶,爱宝如命,时刻不离。宝瓶通过长期和三弟接触,知道三弟为人忠厚善良,技艺超群,因此现了原形,与三弟结为夫妇。三弟和龙王女恩爱和睦,男耕女织,过着幸福的生活。后人为追求美好的生活,不忘三弟和宝瓶,年年都要“接龙”,跳接龙舞以求幸福吉祥。又因龙王喜欢吹唢呐,所以,跳接龙舞时,必须吹唢呐伴奏,后来加进了其他伴奏乐器。

苗族接龙舞•基本特征

接龙舞是最受苗族人民欢迎的代表性舞蹈之一。跳舞时,一般为八人参加(也有多人)的集体舞,参加舞蹈者为漂亮的青年男女(多为同族同宗)。途中的舞蹈,动作舒展柔美,虔诚大方,基本步伐多用半圆行走,似游龙蜿蜒,线条流畅。接到龙后,情绪热情奔放,舞者撑开了青布伞,伞伞相接,起伏旋伞,队形变化似龙腾虎跃,有活龙驾雾之感。伞立起来,表示龙来必有雨,风调雨顺。伞横持于左右侧旋动,似贤龙徐徐向主户家游去,势不可当,美不胜收。此时,步伐有小碎步、跑跳步,轻快活泼。接龙舞的动作特征是模拟龙的形象,表现龙的性格。苗人心目中的龙,温驯可爱,美丽贤惠。

接龙舞表演的动作有龙翻身、龙现爪、龙穿花、龙跳门、龙抢宝、龙护宝、龙进门、关龙门等。龙穿花、龙起伏尤为美观,逼真、形象,很受欢迎。苗族人民世代爱龙、尊龙、敬龙、安龙,是因为苗族人民把龙当作幸福吉祥的象征,可以实现美好的生活愿望。2008年,湘西苗族接龙舞被确定为湖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下一篇:桑植白族仗鼓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