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湖南省 > 邵阳市 > 邵东市

邵东木偶戏

邵东木偶戏
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邵东木偶戏为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邵东木偶戏属短把内签杖头木偶,由表演者操纵一根命杆(与头相连)和两根手杆(通过宽袍大袖、与手相连)在五平方米左右的竹架帷帐内进行表演。据《邵东县志》记载:自明永乐二年(公元1405年)由江西乐安传入邵东,鼎盛期邵东境内有木偶戏艺人数百人,戏担30多副。以“清武班”为代表的邵东木偶戏创班于清道光三年(公元1823年),该班第五代班主龚日升(83岁)老艺人带领全班9人,至今仍在邵东县及周边县市农村演出。龚日升所保存的23尊杖头木偶,雕工精细、造型生动,经湖南省邵阳市文物专家鉴定,系清代中叶的雕刻工艺,属于国家二、三级文物,所保存的全套木偶戏行头和近百本线装古版木偶戏唱本,都具有极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研究价值,“清武班”是湖南省目前发现的唯一一个传承时间最长、行套齐全、剧目丰富、艺人最多、演出活动坚持时间最长的民间业余木偶戏剧团。2008年,邵东木偶戏被确定为湖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邵东木偶戏的流传地邵东县位于湘中腹地、邵阳市东。据《邵东县志》记载:邵东旧属宝庆府的东路,由于土地贫瘠,人们生活贫困,很多人就以唱花鼓、演木偶维持生计。当时的木偶戏班社大多数是半职业性的,农忙时务农,闲时演戏,以耍木偶为民消灾祈福、求神许愿。新中国成立后,木偶艺术受到政府的关怀和扶植,木偶戏班社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1952年,邵东县成立后,1956年成立了邵东木偶剧团并参加了湖南省首届农村业余木偶剧团会演,演出节目《拦马》获优秀表演奖。随后,邵东县的杨桥镇、火厂坪、佘田桥、团山、流泽、两市塘、宋家塘、牛马司等地,除老的木偶戏班社外,新组建了几十个农村木偶戏业余剧团。这是邵东木偶戏最鼎盛的时期。

木偶戏是一项古老的民间表演艺术,邵东县主要分布有杖头木偶和布袋木偶。邵东木偶戏以湖南民间传统的短把举杆类的杖头木偶戏为主流,是一项集多种艺术门类于一体的双重表演的手工操纵艺术,既具戏剧的特征,又具表演的艺术和手工操纵的技巧,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邵东的短把杖头木偶主要由木偶头、木偶身、举竿、签子四大部分组成。

木偶头:是用木头雕制的,头高12公分左右,上面雕刻有眼睛、口、鼻、耳等五官,五官有固定和活动两种,固定的眼、口、鼻、耳就是在木偶头上直接雕刻绘制,活动的五官即是将木偶头内部掏空,安装能活动的五官,用机关连线控制。

木偶身:邵东的杖头木偶是传统的内签子木偶,是没有身躯壳架的,用戏服袍靠替代木偶身躯,戏服宽大,故身体呈扁形。

举竿:艺人们又称它为“柱心”或“命竿”,整个木偶,靠它来支撑。邵东的杖头木偶的举竿和木偶头是在同一块木头上雕刻的,举竿只有23公分长,连在木偶头的脖子下,通过内签子操纵木偶的双手。

签子:签子是用来支撑木偶和操纵木偶两只手做各种动作表演的支撑签杆,是两根约70公分长,直径为0.6公分的小圆木杆或竹签子。邵东木偶的签子从服装内装在木偶的双手上,操纵方便灵巧。

木偶的头、五官、颈脖的动作,都是通过举竿来操纵的,为了丰富角色的表现力,将“死”木偶演成“活”角色,除了在头型、脸谱、冠饰等造型和化妆上力求符合剧情的艺术美之外,还要在木偶头的操纵上下工夫。木偶头的操纵方法主要有:

点头:操纵者只动手腕,使手掌前伏,将举竿向前倾伏20°至30°,再回复原位,就算点头一次,点头多用于表达肯定的台词。

摇头:角色表达否定或叹息、懊悔、激动等表情时用,操纵者只转动手腕,将木偶举竿向左右转动15°~20°左右,手臂不能晃动。

仰头:用来表现角色昂首挺立、旁若无人、怒气冲天或骄傲狂妄等情绪,操纵者以手腕为动力,手臂不摇动,只将手掌往后倾斜30°左右,使头向上仰。

甩头:多用于角色生离死别、阵前脱逃、气急败坏等情节。操纵者将木偶头低下45°左右,再将头(发)自右向左,顺时针方向旋转360°,旋转木偶头时不能将整个木偶身体带动摇晃,操纵者的手臂要正、稳,靠手腕用劲来旋动,木偶的头要转得圆。

木偶的两只手,是由两根长70公分的小圆签子操纵的,通过操纵木偶艺人的左手(手臂、手指、手掌、虎口),操纵这两根细小的签子,赋予无生命的木偶手以灵感,按剧情的需要,配合木偶其他各部位的动作,做出各种角色的姿态动作,使木偶“活”起来。

木偶双手签子的操纵方法主要多样,单轮签:操纵者在操纵时只动一根签子,另外一根签子要尽可能控制住不晃动,主要用来操纵一只手的表演动作;双轮签:操纵者同时轮动两根签子,将双签自外向内轮转,木偶的双手就向前摆去,自内向外轮转,木偶的双手就向后摆去;推签:操纵者将木偶一只手的签子或两只手的签子推送出去,使木偶的手伸向身前,做出各种动作;摆签:操纵者将签子前后摆动,使木偶的手自然而柔和地前后摆动,摆签是以木偶的手臂长为半径,肩胛为圆心,以弧形摆动;漏签:木偶在表演某些动作时,有时它的手要一只高一只低,这就需要操纵者将要低一些的那只手的签子在手掌内向下漏下一节,使木偶手的位置摆得恰到好处,在做下一个新的动作时,要迅速将漏下去的签子,在操纵者的胸脯上顶一下,将签子推上去,立即握好双签做下一个动作;带签:有的表演动作,木偶的两只手相距较远,需要两根签子分开操纵表演,才能动作协调,这就要将另一根签子分给助理演员去带动,协助操纵完成这一动作;抖签:角色在剧中感情冲动时,木偶头、身、手都会颤抖。手还要随着动作的需要,在各个部位做动作,那么,就要抖动签子,还需要运用轮、推、摆等动作来配合。

邵东的内签杖头木偶没有固定的连身脚,在表演情节中需要脚的动作时(如上马、踢腿、亮脚等动作),就临时拿一个木制的脚形与木偶和某个动作配合,艺人们称它为“打脚”。“打脚”很重要,它属于手、眼、身、法、步五功之一,根据不同角色、不同情节,按剧情需要,将木偶的脚亮出来,用得恰当、配合逼真,可以使木偶角色增添不少的特殊情趣。

邵东木偶戏的水袖表演,不但是传统戏剧中的一种表演技巧,也是木偶戏表演中刻画人物、表现戏剧情节的一种手段。邵东木偶戏常用的水袖表演操纵方法有单翻袖、双翻袖、单搭袖、背搭袖、甩袖、抖丢袖等等。水袖功在木偶表演艺术中,是非常重要的一项表演基本功,不论生、旦、净、末、丑等行当,都要运用水袖动作、水袖表演,形式优美,内涵深刻,动作变化丰富。

邵东木偶戏的步法的操纵,是在人戏的大舞台上再搭一个小舞台演戏,木偶比人小,是由木偶操纵艺人在小舞台帷幕(台框)下面操纵表演的,木偶通过操纵签竿的传导,以及艺人恰当的步法给予配合,才能使木偶在小舞台上“活”起来,为观众表演,因此,木偶戏表演艺人的步法,是按照小木偶人的比例去设计各种不同角色、不同年龄、不同性格的步伐,它的步伐基本上要小于人戏演员步伐的三分之一或三分之二。传统的步法有:正步、平步、丁字步、慢步、快步、箭步、拖步、云步、老步、跷步、雀步、弓箭步、颠步、醉步等。

邵东木偶戏的表演剧目现存木偶戏全本戏、单本戏、折子戏近百部,大部分是清代和民国时期雕版刊印的线装本,少量为前人的手抄本。经常演出的保留剧目有60多部,主要有传统的“关公戏”、“观音戏”、“岳飞戏”、《杨家将》、《说唐》、《征东》、《征西》、《西游记》、《杨孝打虎》等。

邵东木偶戏的唱腔主要运用当地流行的昆腔、高腔、弹腔等祁剧唱腔音乐,其主要乐器有锣鼓、钹、钗、方板、唢呐、二胡、高胡等。

邵东木偶戏的戏服袍靠全部是民间艺人用棉布缝制而成,戏服袍靠上的各式图案都是用五彩丝线掺金丝银丝手工精心绣制。其景片都是民间的绣品,头冠发饰都是民间手工制作的。

邵东木偶戏历史悠久,覆盖面广,深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是一种综合性、技巧性极强的民间艺术,是民间戏剧的活化石,它保留和诠释了许多民间传统习俗,具有深刻的人类学、社会学、民俗学的研究价值。2008年邵东木偶戏现代剧《豆腐佬·豆腐婆》参加全国首届农民文艺会演并获“银穗奖”;同年邵东木偶戏被确定为湖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下一篇:桑植傩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