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各地民俗文化--民歌

洋县民歌民谣
  民歌歌词多为七言四句,也有二句、六句、八句的。分为独唱、二重唱、盘山歌等类型。唱法有四种:1、固定曲调。多为高腔演唱,曲调不变,歌词可改。如《这山望见那山高》、《担水号子》、《三月麦子四月黄》等。2、调随词变。歌手在情绪激奋时,随时改调。如《太阳出来万丈高》、《兰草花儿不会开》、《茅草房子长三间》、《打渔郎》等。此类山歌的歌词活泼生动,反映的生活面较宽。3、固定词曲。乐句规整,主题鲜明。如《太阳落…[详细]
六合民歌鲜花调
  六合民歌鲜花调,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音乐类项目。六合民歌主要分布在六合区雄州、程桥、竹镇、新篁、龙袍、马集、马鞍、东沟、八百桥、新集、长芦等街镇,是六合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作为广大人民群众在生产生活中即兴创作、口头传唱而逐渐发展完善的一种艺术形式,六合民歌具有内容健康、语言朴实、曲调优美、节奏明快等特点,生活气息浓厚,易唱易学易记,是六合淳朴民风的外化和表征,深受广大群众喜…[详细]
扬州民歌
  扬州民歌是由“劳动号子”和“民间小调”结合而成的。从调性上说扬州民歌大多数以五声音阶徵调式和宫调式为主,六声音阶和七声音阶调式亦能见到。其民间小调曲式结构多为“上下句”或“起、承、转、合”式的单乐段。“号子”里有:以衬词命名的《小刘姐姐》、《黄黄子》、《隔里隔三垛》、《格朵朵》等,有以句式命名的《四句头》、《五句半》、《抢八句》等,也有以唱词字数命名的《七字唱》、《串十字》等,还有以曲牌命名的《刮…[详细]
高淳民歌
  高淳民间歌曲,蕴藏极为丰富,属“吴歌”范畴,在苏南民歌中占有重要地位。自1953年至1964年,先后有路行、叶林、田宝玉、肖翰芝、李存杰等省和中央的音乐工作者来高淳采风。1957年,高淳文化馆曾铅印《高淳民歌》64首。1963年,高淳县文化馆和省音协合编成《高淳民歌》300余首。这些民歌有的已编入《江苏民歌音乐选集》,有的发表于中央和省内的音乐刊物上。高淳民歌不仅在吴歌中有着重要地位,而且也对中国…[详细]
吴歌(昆北民歌)
  吴歌(昆北民歌)扩展昆山民歌,在巴城、周市一带最为丰富,称为昆北民歌,为吴歌一脉。明万历年间就有关于昆山人唱民歌的确切记载(周玄炜《泾林续记》)。昆北民歌大致可分为三类:山歌类。也称田山歌。节奏和音调较自由。有大山歌和小山歌之分。大山歌由“头歌”“笃头”“小吆”“后搀”等套曲组成,如《吃仔饭来喊山歌》等;小山歌为单段体民歌,如“耘稻山歌”“摇船山歌”等。小调类。节奏相对方整,富有叙事性。如《搭凉棚…[详细]
吴歌(张浦民歌)
  吴歌(张浦民歌),苏州市一批吴歌扩展项目,苏州市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间文学类项目。张浦民歌,是流播于昆山张浦境域以及昆南吴家、新龙、姜杭、赵陵、大市等地的民歌。晚清民国期间风靡鼎盛。上世纪50年代,农民喊唱山歌的遗风犹盛,大多自然村有喊唱山歌的能手。以费克、路行、鲁其贵等著名音乐家组成的采风队,采录抢救到150多首传统民歌。八十年代初,编印《中国民歌集成》时,进一步挖掘到一批民…[详细]
民歌(通东民歌)
  通东民歌是在南通海门东部地区广泛流传的民间音乐。主要流传在海门北部讲通东方言的四甲镇、货隆镇、王浩镇、树勋镇、余东镇、正余镇、包场镇、刘浩镇、和东灶港镇等九个乡镇,流传区域450平方公里,人口41.5万。通东地区东临黄海,南靠长江,经济发达,文化繁荣,交通方便。通东民歌来源于千百年来通东人民的劳动生活,通东民歌音调是劳动人民生活情感的自然抒发,各种丰富多彩的劳动生活也造就了通东民歌的各种音调,如:…[详细]
通州民歌
  通州民歌​​​​​​​南通东濒黄海,南依长江,气候适宜,物阜民丰,是著名鱼米之乡。古往今来,我们的祖先在这块土地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为了鼓舞劳动士气,战胜自然灾害,通州民歌应运而生,它忠实地记录了南通先民们的酸甜苦辣,凝结了千百年来南通先民的智慧与汗水。同时,南通地处吴头楚尾,吴文化和楚文化相融交汇,我们的先民带…[详细]
南闸民歌
  江苏传统民歌,主要流传于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漕运镇(原南闸镇)及白马湖周边的洪泽、宝应等地的部分乡村,兴于唐,盛于明清。清代《安宜县志》载:“高宝歌台上千首,风味最佳新河头”(新河头即原南闸镇所在地)。南闸民歌在白马湖的涵养以及运河文化的熏陶下,形成了具有浓厚水乡情韵,抒情、委婉和悠慢的演唱特色。系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之传统音乐类项目。南闸民歌题材丰富,风格多样。据统计,现有曲种…[详细]
马厂民歌
  马厂民歌,淮安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音乐类项目。​​​​​​​历史沿革与分布马厂民歌是流传在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南马厂乡、徐杨乡以及楚州区的席桥镇、钦工镇一带的民间音乐项目。马厂历史悠久,元末明初,该地已设镇。加上地处吴楚文化交接地带,人文荟萃,各类民间文化形式不断涌现,马厂民歌即是一例。基本内…[详细]
宝应民歌
  从新石器时期,宝应就有先民在这里耕种、生息。劳动创造了美好家园,也蕴育了宝应民间歌谣。自有文字记载以来,历朝历代均有咏歌的相关记载,唐李白在盘桓宝应途中就留下了“歌咏徐安宜”的诗句。明、清时期,宝应民歌十分兴盛,《安宜县志》载道:“高宝歌台上千首”。到了清末、民国时期,水患不断,灾民将劳动号子编成民间小调用于外出乞讨和用于敬神祭鬼的各种香会、庙会时的娱人娱神。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民歌得到空前发…[详细]
六合民歌
  ​​​​​​​六合民歌主要分布在六合区雄州、程桥、竹镇、新篁、龙袍、马集、马鞍、东沟、八百桥、新集、长芦等街镇,是六合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作为广大人民群众在生产生活中即兴创作、口头传唱而逐渐发展完善的一种艺术形式,六合民歌具有内容健康、语言朴实、曲调优美、节奏明快等特点,生活气息浓厚,易唱易学易记,是六合淳朴民风…[详细]
苍山民歌
  苍山县民歌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苍山县志》记载,在苍山流传较为广泛的传统民歌59首,新民歌17首,儿歌9首。苍山民歌和其他地方的民歌相比带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如苍山“土话”歌里唱,苍山人问对方吃饭没有,不说“吃饭了吗”,而是说“吃饭了呢”,这个“呢(读音为ni)”在苍山话里什么都能指代,歌里也这样唱,如《绣荷包》里唱道“显显你的手艺呢。”“绿豆绿来红豆红,谷子小麦正桩粮,俺家民歌是颗兰花豆,嚼着喷…[详细]
旬阳民歌
  旬阳民歌历史悠久,曲调丰富,种类繁多,风格迥异,它同其它民间艺术形式一样,是旬阳璀璨的民间艺术瑰宝中一枝绽放的奇葩,也是底蕴深厚的旬阳民间文化遗产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旬阳地处秦巴腹地,汉水横贯东西,旬河纵穿南北,从远古的草莽山林繁衍到今天的肥田沃土,从原始的荒芜贫瘠发展到现代的昌盛文明,无不凝结着世代生息繁衍在这块土地上的广大劳动人民的血汗创造。旬阳民歌是他们生活的写照,是他们情感的心声,也是…[详细]
塔吉克族民歌
  塔吉克族是公元前操伊朗语的诸部落和后来从帕米尔西部、南部迁至塔什库尔干一带的塔吉克人融合而成。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部的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少数散居在该县以东的莎车、泽普、叶城、皮山等塔里木盆地西部边缘地区。“塔吉克”是本民族的自称。塔吉克族有自己的语言,普遍使用维吾尔文,信仰伊斯兰教。塔吉克族的音乐为阿拉伯风格,有弹唱曲、歌舞曲、叼羊曲、哀悼曲、情歌和宗教歌曲等。特有的乐器为纳依(鹰…[详细]
哈萨克族民歌
  哈萨克族是一个酷爱音乐的民族,素有“骏马和歌是哈萨克的翅膀”之说。民歌在哈萨克族音乐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哪里有哈萨克族的毡房,哪里就有歌声。于20011年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哈萨克族民歌安泛指歌曲。这里指旋律优美、宽广,并有固定唱词和曲名的歌曲,又可分为“阔西安”(牧歌)、“巴拉克西安”(渔歌)、“安给西安”(狩猎歌)、“玛罕拜特安”(情歌)、“迪纳依安”(宗教歌)等。人们把唱这…[详细]
天门民歌
  天门民歌是湖北省的汉族民歌音乐。已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过辉煌的历史,考其源流,湖北东部的黄梅、英山等县,靠近安徽,多少带有一点安徽的音调;而西部的恩施、宜昌等地接近四川,多少沾有一点川味;北部的襄阳、郧阳与河南毗连,也多少带有一些河南腔;而南部的石首、监利等地与湖南接壤,也或多或少沾有一些湘味;而最纯正、最正宗的湖北民歌,当数流传在湖北腹地江汉平原的天门、潜江、沔阳一带的民歌,三…[详细]
弥渡民歌
  《弥渡民歌》是云南省弥渡县境内汉族、少数民族民歌的总称。弥渡民歌是一个多元文化复合的系统,是多种文化的汇合和凝聚,其主要的是以古滇的“河蛮文化”、“僰人文化”、“哀牢文化”、“爨人文化”融汇消失后形成的“南诏文化”为基石,融汇中原的长江文化、黄河文化后发展起来的,具有多民族文化的丰富性。弥渡民歌作为一个音乐名称逐渐在中国产生广泛影响,成为中国知名度很高的著名音乐品类,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详细]
西藏民歌
  西藏民歌早在西藏文字出现以前,作为口头文学的民族形式,已经在群众中广泛流传了。藏文产生和运用后,不仅促进了藏民族社会的进步和文化发展,民歌也因此被文人充分采用而得到丰富和发展。目前已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藏族民歌的特点是音调悠长,音域宽广,节奏自由。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劳动歌曲,包括山歌、牧歌,内容是赞美山川、河流和歌颂生产劳动的,一种是生活歌曲,主要是表达男女之间的爱慕之情,歌唱对人…[详细]
乌拉特民歌
  乌拉特民歌的历史渊源,要从乌拉特蒙古人从呼伦贝尔草原迁徙到此定居生活讲起,1648年乌拉特蒙古部落受清朝指令迁徙到现今的乌拉特地区镇守疆域,从而乌拉特民间文化艺术也将随着迁徙流传到西部,成为西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时的历史情况来看,乌拉特民歌大部分从东北带传过来,并与隔河相居的鄂尔多斯民歌文化长期交流相溶出现了很多相似而相近的民歌。直到十八世纪上旬,乌拉特地区随着宗教信仰的盛行,各大庙宇的建起…[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