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华北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东北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华东
上海
江苏
浙江
台湾
安徽
福建
山东
西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华中
河南
湖北
湖南
江西
华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香港
澳门
西北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AAAAA级
AAAA级
AAA级
AA级
A级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中国各地民俗文化--民歌民俗文化
中国各地民俗文化--民歌
[移动版]
61、
高台民歌
[
甘肃省
张掖市
高台县
]
高台民歌为典型的汉族民歌,历史悠久,流传久远,充分地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和社会历史的发展变迁,广泛而深远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高台民歌具有质朴、高亢、豪迈的风格,充分体现了当地劳动人民的审美情趣。高台民歌的特点是表达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意志、要求和愿望,具有强烈的现实性,是高台地方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台民歌,节奏轻缓,悠扬不绝,使人闻听如饮甘醇,身心为之舒畅,内心深感抚慰。内容或为…
[详细]
62、
庆阳民歌
[
甘肃省
庆阳市
西峰区
]
庆阳曾是先周远祖公刘教民稼穑,开创中国农耕文化的发源地,是周代遗俗与原始多民族文化相互冲撞融合之地,民俗文化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千百年的劳动生活中创造出了反映老百姓思想感情的民间艺术——民歌。远在我国周代,就已产生了吟咏古豳社会和先民生活的诗篇,收录于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之中,如《豳风·七月》、《大雅·公刘》、《小雅·采薇》、《豳风·东山》等等,他们或表现农夫劳作的苦乐,或抒发戍卒思乡的情怀…
[详细]
63、
陕南民歌
[
陕西省
汉中市
汉台区
]
【陕南民歌】汉中秦岭巴山地区,自古有传唱民歌、山歌之风,内容广泛、丰富,形式多样、活泼。或一人独唱,或两人对唱。一声山歌,忧愁尽忘;深山寮棚,保秋守哨,点燃篝火,倚着-,一声山歌,孤独尽消;插秧蓐草,晒谷扬场,一排排、一对对,你挑我应,歌声搅着笑声,山也陶陶,人也陶陶;隆冬时节,围坐火塘,夫唱妇和,火洋洋,人洋洋,其乐无穷。有通山歌(又称茅山歌、放牛歌、姐儿歌)、山歌、小调、劳动号子、仪式歌(迎亲…
[详细]
64、
撒丁岛牧歌文化——多声部民歌
[
欧洲
意大利
]
持续低音多声部民歌由撒丁牧歌文化中发展而来。它是一种非常特殊的四声部复调演唱形式。四个不同的男声部称为低音、低音哼唱、麦苏(mesu)。其中的突出特点是低音部和低音哼唱声部的喉音音色。表演者围成一个紧凑的圈,圈中的独唱者演唱一段散文或诗歌,与此同时,其他声部为其伴唱。为了同时听到自己和别人的声音,达到完全和谐,歌唱者捂住一只耳朵。大部分参加演唱者居住在巴巴吉亚地区和撒丁岛的其他北部和中部地区。他们…
[详细]
65、
浠水民歌
[
湖北省
黄冈市
浠水
]
山歌是流行于山区的民歌,有反映劳动内容的山歌,有描写男女爱情的山歌。如《山歌本是古人留》、《卖柴歌》、《牧童放牛》、《劝情哥》等。山歌本是古人留,留给后人解忧愁,自从三皇和五帝,唱了几多春和秋,切记莫把古人丢。--《山歌本是古人留》姐在塘边洗衣裳,郎在山上打稻场,郎打三下望望姐,姐洗三下望望郎,下下打的空稻场。--《姐在塘边洗衣裳》…
[详细]
66、
向坝民歌
[
湖北省
十堰市
竹溪
]
向坝民歌(竹溪民歌)涉及竹溪县15个乡镇,有山歌、田歌、情歌、薅草锣鼓、船工号子、竹溪花鼓、竹溪丧鼓等表现形式。2003年,竹溪县有关部门出版了《向坝民歌集》;2005年,竹溪县向坝乡被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省级民歌之乡”。向坝民歌演唱形式,大多以山歌、情歌对唱为主,对唱主角一般是女性,并以女性口吻歌唱,用以表达颇具流传性歌谣的思想内涵。歌谣的思想内涵大多以艳、贤、谐、怨为主格调,用以表达不同人…
[详细]
67、
京山民歌.田歌《小女婿》
[
湖北省
荆门市
京山县
]
《小女婿》是一首田歌,是流传在湖北京山和天门地区的民歌。目前荆门市正在申请省文化遗产保护。小女婿---指女的已成年,而男的未成年,甚或还是稚男,便成了夫妻,故称“小女婿”。有民歌曰:“十八姑娘,八岁郎,夜夜睏觉抱上床。”这种婚配旧时在当地的穷山僻壤有所见,是种封建陋习歌词丫鹊子架几架耶,--------------------------丫鹊子:喜鹊老鸹子哇几哇耶,----------------…
[详细]
68、
吕家河民歌
[
湖北省
十堰市
丹江口
]
吕家河民歌是一种流传于湖北省丹江口市官山镇吕家河村的汉族民歌。该村位于武当山风景区,由于地形闭塞而留存了大量的原生态的汉族民歌曲目和民歌歌手。是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湖北省民歌村、中国汉族民歌第一村。吕家河的汉族民歌按内容可分三类:阴歌、阳歌和长篇叙事诗。吕家河民歌的曲调十分优美,既有江南小调的缠绵,又有北方民歌的豪放;既有中原曲调的圆润,又有西北民歌的高亢。吕家河民歌源远流长。《诗经》…
[详细]
69、
昌黎民歌
[
河北省
秦皇岛市
昌黎
]
昌黎民歌是昌黎人民世代承传下来的一种民间小调,是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清末民初,由于帝国主义的入侵和军阀混战,昌黎几经战火的蹂躏,百姓流离失所,民不聊生。困境中借助于唱来抒发内心的忧郁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因而形成了曲调凄婉、如泣如诉、乡土气息极为浓厚的演唱风格,奠定了群众喜闻乐见,久唱不衰的民歌艺术形式的基础。如《冯奎卖妻》《1》等近百首民歌曲…
[详细]
70、
紫阳民歌
[
陕西省
安康市
紫阳县
]
紫阳民歌是流传在陕西省紫阳县境内的一种具有浓郁陕南地方色彩的民间歌曲。紫阳位于陕南中部,因道教南派创始人紫阳真人张伯端而得名。我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周南”和“召南”部分25首歌谣的流传地主要就在包括紫阳在内的汉水上游,紫阳民歌在朝代更迭的过程中,伴随着人们种种生活习俗的形成发展而逐渐成熟,于明清达到鼎盛。紫阳民歌藏量极为丰富,所发现曲目总数已达5028首,编印成册的有828首,体裁包括…
[详细]
71、
布朗族民歌
[
云南省
西双版纳州
]
布朗族主要聚居在云南西部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景洪县和临沧地方的双江、永德、云县、耿马,思茅地方的澜沧、墨江等县。布朗族有自已的语言但无文字。部分人通汉语、傣语和佤语。布朗族的歌舞艺术丰富多彩,且颇受傣族歌舞影响。其中,布朗族民歌称为“布朗调”,内容丰富,曲调繁多,每逢结婚、迁新居、过年节或劳动之余,布朗族年轻人都爱对歌。2008年,布朗族民歌入选我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为“甩”…
[详细]
72、
西善民歌
[
江苏省
南京市
雨花台区
]
西善民歌,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音乐类项目。南京西善地区历史悠久,千百年来一直流传着反映当地风俗民情的山歌民调。当地人谢发宝先生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利用每年返乡探亲之际,深入到田间地头、农民老山歌手家中,采集、整理、注释了山歌257余首,将本地农民千百年来口唱口授,正随着社会形态、经济发展面临湮灭的精神财富抢救保存了下来。后经过南京市相关文化部门联合对西善民歌进一步发掘整…
[详细]
73、
恩平民歌
[
广东省
江门市
恩平
]
广东恩平市城乡流传着一种旋律优美、节奏明快、声调和谐、地方风味浓郁的传统音乐,这就是“恩平民歌”。“恩平民歌”还在美国、委内瑞拉、香港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的恩平人侨居地流传。恩平民歌曲种繁多,数百年来,它以悠扬的音韵、优美的节奏、真挚的感情,在岭南歌坛别树一帜,饮誉远近,是祖国文艺宝库中的一朵奇葩。据《恩平县志》、《恩平文史》等资料记载,明成化(公元1465-1487)年间,在恩平民间开始兴起使…
[详细]
74、
延川民歌
[
陕西省
延安市
延川县
]
延川民歌是陕北民歌重要组成部分,在延川俗称“山曲”或“酸曲”,具有北方民歌艺术特性。人们喜、怒、哀、乐皆可用民歌形式来表达,已成为日常生活重要组成部分。基本可分为“信天游”、“小调”、“酒曲”、“对花调”等,其中以“信天游”和“小调”流行为主。信天游歌词多采用比兴手法,即时随口编唱。每段两句,上句起兴,下句点题,言简意赅,配合默契。也有多段分节式抒情式的叙事体。曲调多达几十种,基本可分为两大类:一…
[详细]
75、
吕梁民歌
[
山西省
吕梁市
石楼县
]
吕梁民歌发源于黄河流域,是祖祖辈辈的吕梁人“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用拦羊嗓子回牛声吟哼吼喊出的山野之声。它的历史可追源到古代巫歌和祭祀秧歌调,并与古已有之的春节“闹红火”习俗紧密相联。离石出土的汉代画像石中有关于乐舞百戏和秧歌的内容,可见当时吕梁区域歌舞已经十分盛行。吕梁民歌主要有山曲、号子、小调、套曲等类型。“山曲”是吕梁最富有特色的民歌,它构筑了吕梁民歌的主体,彰显了吕梁民歌的个性。从表现内容…
[详细]
76、
襄汾民歌
[
山西省
临汾市
襄汾
]
襄汾民歌是当地民众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活动中,经过广泛的口头传唱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集体创作,是民众表达自己思想、感情、意志和愿望的一种艺术形式,世世代代伴随着人类的生产生活发生、发展、传承至今,也是反映襄汾人民社会生活和发展的历史缩影。襄汾民歌体裁多样,有号子、山歌(高调山歌、平调山歌)、小调(秧歌、民间歌舞、说唱歌曲、抒情歌、儿歌、诙谐歌、叫卖调)等;题材内容丰富多彩,大致可以分为爱情歌曲、生活歌…
[详细]
77、
太原民歌
[
山西省
太原市
小店区
]
太原民歌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诗经》中的“唐风”和《乐府诗集》中的“并州歌”便是太原民歌最早的作品。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由于受到秧歌和其它艺术形式的影响,太原民歌逐渐成型。明、清至民国期间,太原民歌吸收了从沿海及外地传来的“马头调”,并将一些曲目结合了本地语言、民俗,形成了太原地区的民歌演唱风格,传承至今。太原民歌主要由情歌、民间小调、民间叫卖曲、劳动号子、说唱曲和新民歌组成。新民歌一般为建国前后…
[详细]
78、
盂县民歌
[
山西省
阳泉市
盂县
]
盂县民歌,也叫小曲、小调调,是一种反映盂县人民生产、生活的表演艺术形式。盂县民歌在全县均有分布,按流派可分为西部、北部、东部和中部民歌。西部主要流传区域在东梁、西潘等地;北部为上社、梁家寨、下社等地;东部在牛村、仙人、北下庄等;中部为路家村、南娄、孙家庄等村镇,其中,又以西部、北部和东部流传最广,这些地区由于交通不便,居住分散而娱乐活动较少,唱小曲便成为当地民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盂县民歌的旋…
[详细]
79、
翼城西闫民歌
[
山西省
临汾市
翼城县
]
西闫民歌流行于山西省翼城县西闫镇,是一种诙谐风趣、通俗易懂、委婉动听、颇受群众喜爱的山区小调。据传,在西闫镇十河村一带,很早就流行唱酒曲。起先是讨媳妇闹洞房时,在洞房里唱的一种小调。闹洞房者让新媳妇喝酒,新媳妇不能喝酒,就得唱一支小曲。这样你也让唱,他也让唱,新媳妇不喝酒,就得一支一支地唱下去。所以许多新娘在没结婚之前就你传我,我传你,学了不少小曲,以备新婚之夜闹洞房时唱。由于这些小曲风趣好学,慢…
[详细]
80、
仡佬族民歌
[
贵州省
铜仁市
石阡县
]
仡佬族民歌流传于石阡县花桥、坪地场、青阳、五德、聚凤、龙井、龙塘、白沙等。仡佬族民歌是在石阡仡佬族聚居地之中流传最广泛,音调最丰富的一种体裁。常常演唱于山野、田间,其内容主要反映仡佬族青年男女的婚恋生活。石阡仡佬族民歌形式规整,演唱十分自由。在七言的歌词中,常常在前四字的停顿处和句子结束时自由甩腔,表现出四、三的句子结构特征。采用音头上滑、音尾下滑、长音填充等润腔方法。旋律大多自由奔放,体现了武陵…
[详细]
[上一页]
[第1页]
[2]
[3]
[4]
[5]
[6]
[最后一页]
[下一页]
鐗逛骇鎼滅储
鑱旂郴鏂瑰紡
鍏嶈矗澹版槑
缃戠珯鍚堜綔
绮CP澶�13001937鍙�
绮ゅ叕缃戝畨澶� 44010602000423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