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民俗文化欣赏--大鼓篇

淮北大鼓(亳州市蒙城县)
  安徽大鼓流行于苏鲁豫皖,大江南北,黄河两岸之间的广大乡村和城镇,是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剧种。起源于南宋时期,元朝时得到蓬勃发展,盛兴于明清。创派祖师王重阳,收徒七位,称为“全真七子”掌教真人为王重阳祖师的首徒丘处机,后形成七支八派,九九八十一门。记辈份为一百辈,分成一百个字,每字为一个辈份,分别为道、德、通、玄、静,真、常、守、太、清,一、阳、来、复、本,合、教、永、园、明,至、理、忠、诚、信,…[详细]
寿州大鼓
  “皖西大鼓”发源于寿春,流行于江淮之间颖上、凤台、霍邱、正阳关等地点。是一种一人演唱,说唱并重的演唱形式,表演时表演者自击鼓板。演唱时右手握鼓条击鼓,左手打牙板(云板),在念白时丢下鼓条和牙板,不时用惊堂木,以渲染气氛。艺人在表演过程中手、眼、身、法、步并用,以刻化人物性格、特征,反映喜怒哀乐的情绪和悲欢离合的生动场面,使人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皖西大鼓”的伴奏乐器简单,只有一面鼓,系扁圆形。…[详细]
庐州大鼓(合肥市肥东县)
  “庐州大鼓”作为流行于皖中南地区的一种民间曲艺演唱形式,最早流行于安徽省及长江沿岸广大地区,相传清代早期从山东传入今安徽泗县后形成。民间流传已延续近400年。“庐州大鼓”是独具地方特色的民间曲艺瑰宝。庐州大鼓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浓郁的地方口音,是特有的地域文化。庐州大鼓说唱时,鼓书艺人边说边唱,时而摹拟动作,绘声绘色。其讲究韵律板眼,主要唱腔曲调为四弦书、锣鼓书和地方民歌。唱腔有歌嗓和内嗓之分。大…[详细]
东北大鼓若水派
  项目批次:省级第3批扩展项目保护单位:方正县文化馆代表性传承人:高春艳东北大鼓若水派是东北大鼓的一个主要流派,盛行于松花江流域蚂蜒河畔的尚志、延寿、方正一带,以行云流水的快板唱腔在东北大鼓中独树一帜。自清乾隆年间北京的“子弟书”艺人将其唱腔传入沈阳一带,汲取东北民歌小调等艺术元素,开创了深受民众喜爱、极具艺术魅力的“奉天大鼓”,很快发展到东北全境,成为后来所称的东北大鼓。…[详细]
伊春东北大鼓
  项目批次:省级第2批扩展项目保护单位:伊春市戏曲剧院代表性传承人:黄庆知黄文波伊春东北大鼓是东北大鼓在黑龙江伊春的一支。以黑龙江省东北大鼓名艺人黄连江为首的黄氏家族把东北大鼓带到伊春林区,综合了奉派、南城派、东城派等东北大鼓的艺术特点,形成东北大鼓独有特色的“江北派”。表演者只需一面鼓、一把三弦即可。具有表演单一、曲牌丰富、明快大方、刚柔相济、表演环境灵活的特点。…[详细]
鸡泽冀南梨花大鼓
  梨花大鼓早期叫“犁铧大鼓”,因演唱者手持梨铧片伴奏而得名(现用月牙铜板伴奏),属于曲艺,起源于清光绪年间,主要流传于山东、河北省南部。冀南梨花大鼓主要流布于河北南部的邯郸鸡泽县、邢台威县等地。梨花大鼓植根于民间,故多诉露民间疾苦和农家故事。它风格朴实,运字行腔声情并茂,唱腔丰富多变,素有腔多字少七十二哼哼之称,曲调高昂,说、唱、道、白兼备,叙事抒情交融,以说为主,唱为辅(中长篇书较多),有慢板(哭…[详细]
京韵大鼓
  由河北省沧州、河间一带流行的木板大鼓发展而来,形成于京津两地。以京韵大鼓闻名全国的首推刘宝全。由河北省沧州、河间一带流行的木板大鼓发展而来,形成于京津两地。河南木板大鼓传入天津、北京后,刘宝全改以北京的语音声调来吐字发音,吸收石韵书、马头调和京剧的一些唱法,创制新腔,专唱短篇曲目,称京韵大鼓,属于鼓词类曲艺音乐。与刘宝全同时并起的艺人有张小轩、白云鹏。京韵大鼓在五四运动时期,曾出票友张云肪等人编写…[详细]
黄坎“花钹大鼓”
  怀柔县黄坎村的“花钹大鼓”――舒展飘逸怀柔县黄坎村的“花钹大鼓”,也称“花钹子”、“锅子”。据当地艺人介绍:黄坎村的“花钹大鼓”,是在两百年前由一位流落到此的山东人传授的。由于承传的原故,从舞蹈音乐的演奏方法上以至表演风格上就有了差异。首先从服饰上看,舞钹少年上穿黑剑衣、下穿红彩裤,较明显地流露出戏剧中武生装素的痕迹;在动作风格上武生身段表现的更为突出,如“弓箭步击钹”:舞钹者右脚前迈步成“弓箭步…[详细]
建昌大鼓
  建昌大鼓的传承是非家族性的,艺人多为盲人等残疾人。他们为了生计糊口,拜师学艺,或请老师学艺,或为老师伴奏,学唱腔表演,或偷艺,师承关系不是特别严密。建昌大鼓有三个传承谱系,现在主要传承人有:李国银、曹已全、曹已堂、吕国志、杨国青、张玉强。建昌大鼓的重要价值在于历史价值。建昌大鼓演唱的长篇书目,涉及到周、三国、唐、宋、明、清、民国等,对研究古代历史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如果挖掘出一整出的书目,具有一定的…[详细]
成武大鼓
  成武大鼓是一种比较古老的乐种之一,相传已有几百年的历史,经过数代民间艺人的加工、提炼、修饰和创造,无论从制作工艺还是演奏技法上都在逐渐完善。鲁西南民间大鼓因制作用牛皮蒙鼓,所以也称“牛皮大鼓”,又因它的直径大的可达两米,像个碾盘,所以也称“碾盘大鼓”。据成武县志记载,成武县清末民初时期民间大鼓较为盛行。每逢重大节日、丰收喜庆、祭神求雨、庙宇开观、赶庙会、续家谱、送火神、闹元宵等活动,人们就敲起大鼓…[详细]
龙泉务村“花钹大鼓”
  门头沟区龙泉务村的“花钹大鼓”――矫健英武门头沟区龙泉务村的“花钹大鼓”,也叫“锅子会”、“大鼓会”、“挎鼓会”,是由八面大鼓和十六名舞钹儿童组成,主要以翻跟头等技巧动作贯穿始终。据村里的老人讲,“锅子会”是村里请下苇甸村张清老人传授的,张清不但会打大鼓,而且又会“耍锅子(舞花钹)”,并且能在大鼓面上翻跟头,技巧高超;因此,由于师传的原故,该村“花钹大鼓”的表演风格中蕴含着传统武术矫健英武的神韵。…[详细]
靳派乐亭大鼓
  靳派乐亭大鼓(2009年入选河北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乐亭大鼓其源可追溯到唐代,经过唐、宋、元、明各代的不断繁衍发展,在明未清初换身为鼓词。而乐亭大鼓是更好地继承并发展了鼓词的曲艺形式,是我国历史文化发展的时代产物,是说唱艺术发展的必然结果。当今意义的乐亭大鼓,约在1845年前起于滦州(滦南县原属滦州)、乐亭乡间。它博采诸传统说唱艺术的长处,又吸收了当地民歌、戏曲的某些唱腔,形成了独特的…[详细]
蠡县西河大鼓
  清乾隆年间,西河大鼓传入蠡县,后刘市村的王兴隆开始收徒传艺。清末蠡县的西河大鼓曲艺队初具规模,知名的有万安村的吴佃池,北南王村的李希元,贺家营村的何振山等。民国时期,西河大鼓队伍不断壮大,知名艺人有刘佃庄王艺来,南大留陈凤奇,大宋村任保中等70余人。新中国成立后,新崛起一批西河大鼓艺人,有韩秋长、苏元来、王延顺、刘德欣、刘德之、李保光、王章等,他们广收弟子,多方传艺,并成立蠡县群艺联合会。到196…[详细]
清苑大鼓
  清苑大鼓:清苑大鼓历史渊远,至今已有200余年的历史。清苑大鼓直径6尺,4人8锤同敲,惊天地,泣鬼神,最能体现清苑人民豪放、热烈、刚直的性情。早年,清苑大鼓多活动在唐河两岸,民间传说是古代先民祭河神之乐器。后来,清苑大鼓敲到了新中国的成立,成了清苑人民欢庆解放、吉庆丰收的大鼓。清苑大鼓时常活跃在年、节、庙会、婚丧嫁娶等群众活动中。1957年9月底,清苑大鼓参加了国庆活动。1990年1月8日,清苑大…[详细]
京韵大鼓(少白派)
  京韵大鼓(少白派)是京韵大鼓的一个重要流派分支,其基本表演形式与京韵大鼓相同,均为一人站唱并自击鼓板掌握节奏,主要伴奏乐器为大三弦、四胡和琵琶,有时佐以低胡。京韵大鼓(少白派)创立于民国初期,主要创始人为白凤岩(1899—1975)、白凤鸣(1909—1980)。民国十五年(1926),白凤岩在继承刘宝全亲传全部刘派唱段的基础上,开始对京韵大鼓进行革新,用三年时间改编创作了十余段新曲目,并根据胞弟…[详细]
鲁南大鼓
  鲁南大鼓,又称“邳郯大鼓”,属郝祖华山派杨门。相传于北宋年间传入山东等地,主要流行于泰安以南淮河以北的广大乡村和城镇。演唱形式多为单人坐唱,唱腔吸收了鲁南地方戏的特点,在唱法上形成了音色刚健的“卧嗓”和音质柔润的“立嗓”两派,演唱时没有丝弦伴奏,演员右手执鼓槌子击鼓,左手操鸳鸯板击节演唱。鼓点儿有开场用的“凤凰0 头”和在演唱中变化运用的“长流水”、“倒卷帘”以及板点儿“珍珠串”,曲调简单,通俗易…[详细]
邳州大鼓
  邳州大鼓,江苏省省级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曲艺项目。邳州大鼓,外称淮海大鼓,用邳州方言演唱。邳州大鼓项目于2016年被江苏省人民政府列入第四批非遗保护项目名录。…[详细]
铜山大鼓
  铜山大鼓,徐州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曲艺类项目。铜山大鼓起源于清道光年间,分张、沙、杨三大派系,由渔鼓衍化而成,有“丢下渔鼓,改换大鼓”之说。清末民初至建国后的五六十年代为铜山大鼓说唱的鼎盛时期。20世纪90年代初经常被市、县广播电台邀请播唱,为活跃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做出了很大的贡献。铜山大鼓的唱词多用套词,说唱注重节奏变化。唱腔一般是一韵到底,分为…[详细]
梅花大鼓
  梅花大鼓,又称“梅花调”、“北板大鼓”,是北方鼓曲的代表曲种,也是北京、天津地区特有的地方性大鼓曲种之一。梅花大鼓曲调优美,旋律悠长,唱腔悠扬婉转,咬字珠圆玉润,拥有自己独特的唱腔特点。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曲目有《钗头凤》《琴挑》等。梅花大鼓的创始人及名称来历说法不一,但可以肯定梅花大鼓为满清子弟所创,是文人在闲暇时娱乐的音乐曲种,因住在北京的北城,所以又称为“北板大鼓”,传到南城后,因唱腔迂缓动听,…[详细]
文水桥头大鼓
  桥头大鼓是流传于文水民间的一种打击乐,主奏乐器是一面十分罕见的巨鼓,因源于桥头村,当地人称“桥头大鼓”。桥头大鼓主奏乐器是一面直径12尺、高约4尺,由4名鼓手分站东、南、西、北敲击的巨鼓,当地人称“九龙浑天雷公鼓”,协奏乐器为铙、钹。演奏时,由64名铙钹手按伏羲六十四卦的布局簇拥在大鼓周围,形成多队形变化的演奏阵式。桥头大鼓源于古代的祭祀祈雨活动,距今至少有600余年的历史,它与当地民间迎祀麻衣仙…[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