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民俗文化欣赏--大鼓篇

顺义曾庄大鼓
  曾庄大鼓流传于顺义区杨镇一带,为曾庄村传统的民间花会。曾庄大鼓原名大鼓,是一种民间器乐演奏形式,相传于明、清时随山西、河南的移民传入本地。源、流已不可考。平谷的万庄子村、杨桥村、兴隆庄村和顺义的曾庄村等均有大鼓会,且有交流。曾庄的大鼓以鼓型大、分量重而有别于平谷的大鼓,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数百年来,曾庄的大鼓以鼓形古朴大方,声音浑厚宏亮,套路花样繁多,鼓队声势浩大等独特风格而久负盛名,深受…[详细]
湖北大鼓
  湖北大鼓是一种流行于孝感、黄冈和武汉一带的说唱艺术,原名“鼓书”,又称“打鼓说书”、“打鼓京腔”等。1950年定名湖北大鼓后,在湖北省内广泛流传。原先湖北的鼓书,与我国北方的鼓词类传统说唱艺术有着同宗的关系,而鼓词(鼓书)又与说书(评书),在历史上有密切的联系。[1]唐代佛教盛行时,教徒们不仅讲唱佛教经卷,说唱历史故事,也说唱民间时事故事,如《秋胡小说》《张义潮变文》等。到了宋代,由“变文”衍变为…[详细]
北窖村大鼓会
  北窖村大鼓会为房山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属民间音乐。创建初期为陈家私会,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传承八代、自1796年至今会首分别为陈义得、陈义顺、陈庆林、隗荣桐、隗炳朝、隗富义、隗永让、隗合友。大鼓会以鼓为主乐器。鼓谱分三级,有一级谱,二级谱、三级谱,俗称三套鼓。大鼓会的拨子谱仅有一套,在走会击鼓时钹子随大鼓一级、二级、三级鼓谱来回打钹子谱。大鼓会鼓谱独特,寓意着一年四季,主要突出春、夏、秋。一…[详细]
苏北大鼓
  一、简介苏北大鼓又名宿迁大鼓,民间惯称“说大书”,20世纪90年代初,在国家重点艺术科研项目——《中国曲艺志》编篡中定名为苏北大鼓。清嘉庆年间,苏北大鼓形成于苏北的宿迁、睢宁一带,主要流布于宿迁、徐州、淮阴、连云港及鲁南、豫东、皖东北等广大区域。它是用宿迁方言进行说唱,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一大地方曲艺形式。二、历史沿革据史料记载,清朝初年,受北方梨花大鼓的影响,苏北大鼓形成于宿迁和睢宁地区。形成后迅…[详细]
安丘东路大鼓
  东路大鼓于清道光年间从临沂传于安丘市。东路大鼓又名“老东口”,它吸收了肘鼓子、茂腔等当地流行的曲艺、戏曲音乐,发展而成的一种民间鼓曲艺术形式。冠以“东路大鼓”为的是有别于山东西部地区的鼓书流派。东路大鼓由多人化妆登台演出,用多种乐器伴奏,能够像地方戏曲一样表现较为复杂的故事情节。东路大鼓的唱腔主要有慢板和快板两种板式。慢板唱腔较缓慢,旋律曲折婉转,字少腔多,抒情性强,一般用在大鼓的开始。快板是在慢…[详细]
蔡家洼五音大鼓
  五音大鼓是一人持鼓、板站立击节,说唱相间进行表演,另有四人分别操持三弦、四胡、打琴(扬琴)和瓦琴进行伴奏的曲艺表演形式。五音大鼓约在清代乾隆年间出现。它是多种曲艺鼓书和鼓曲表演形式,在为清朝的陪都承德行宫提供娱乐的过程中,相互交流、碰撞融合的产物。最初在宫内称为“清音会”,后来传入民间。传到北京市密云县巨各庄镇蔡家洼村五亩地自然村的一支被完整保存了下来,直至今天,已流传100多年。蔡家洼村五亩地自…[详细]
通郭村开明大鼓
  石婆固镇通郭村位于县城西10公里处,紧邻新长南线(S227),现有人口1300人,耕地1836亩。该村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文艺底蕴较厚。据《延津县志》记载,元泰定四年(公元1327年),曾为延津县治所。“开明大鼓”始称“铜器会”,通郭村《清莲寺碑》记载,“铜器会”始于东汉明帝时期,距今约两千余年,后几度兴衰。历朝历代曾多次进京演出,而最有传奇色彩的为明朝万历年间进京,为国母庆寿一折。解放后,人民安…[详细]
任丘大鼓
  沧州市任丘大鼓起源于明代万历年间(1573——1620),距今已有400余年的历史。任丘大鼓最初是受宋代“梁红玉击鼓抗金兵”的启发孕生,用于抵御外侵,鼓舞士气。现在,敲大鼓成了任丘人民逢年过节、农业丰收之后,表达喜悦心情的最为传统的庆典方式。任丘大鼓较其他地区的鼓类有着明显的区别。其明显的特征表现为:一是个儿大。一般鼓直径在2米左右,用整张黄牛皮精制而成,用铁钉1600余枚,可由8到10人同时敲打…[详细]
大城西河大鼓
  西河大鼓是在河北民间说唱艺术的基础上产生的,是流传在中国北方的著名曲艺品种。大城县正处于该曲种的源头地带,这里地处子牙河流域,因子牙河原名盐河、沿河、西河,依地域定名为西河大鼓。早在清道光年间就有鼓书清门五奎之一曹占奎(大城县贾村人),学艺后下传于杨魁文,又下传“永”字辈。至清咸丰年间,经过几代西河大鼓艺人的努力,创造出了新唱腔,使曲调更加圆润悦耳。其后“永”字辈弟子赵永魁、王永顺、吴永荣等收徒传…[详细]
张北大鼓
  在中国曲艺史中,有西河大鼓、梅花大鼓、京东大鼓、乐亭大鼓、河南坠子等。作为不见经传的张北大鼓,在河北省西部北、内蒙古高原南陲的张北县却很盛行。张北大鼓虽然刚诞生30余年,但其对丰富和完善中国曲艺史,有增加种类意义。在表演形式上,演唱者左手执“四块瓦”,右手执鼓槌,面前摆一扁书鼓,主弦有四胡、杨琴、三弦。在曲调上,由二人台牌子曲《巫山顶》、改变作曲头(前奏曲),并按照二人台板式增加了慢板《戳古董》、…[详细]
滦南乐亭大鼓
  乐亭大鼓,约1845年起于滦州(滦南县原属滦州—今滦县)、乐亭乡间。它博采诸传统说唱艺术的长处,又吸收了当地民歌、戏曲的某些唱腔,形成了独特的唱腔、板式,用乡音说唱,以三弦、铁板、鼓伴奏。1845年,滦南人冯福昌(冯铁板)废木板,改用铁板击节伴唱,唱腔、板式得到更新,乐亭大鼓因此名声鹊起,冯福昌成为乐亭大鼓重要创始人。乐亭大鼓发展史上的滦南人,即是一部完整的乐亭大鼓发展史。王德有、戚德旺、杨久长、…[详细]
沾化渤海大鼓
  渤海大鼓,因起源于沾化县(渤海老区)而得名。1950年,在沾化县驻地成立了“沾化县民众鼓书院”,期间,由魏尊昌、兰尊侠、谢宝华等在木板大鼓的基础上,将东路大鼓、西河大鼓、老牛摔缰、河间大鼓等鼓书流派兼收、糅合,形成了富有渤海地区风格的大鼓流派。…[详细]
东路大鼓
  东路大鼓是北方曲艺形式的一个曲种,起源于黄河三角洲民间小调,经多代艺人加工、传承而自成一派,明清以来广泛流传于黄河三角洲及周边地区,地方语言特色鲜明,唱腔曲折婉转、演唱吐字清亮、情感表达细腻,民国初年极盛,成为“山东大鼓”的一大流派,是民族曲艺中的稀有品种。东路大鼓起初叫“东口调”,唱腔比较简单,在流传的过程中经过几代艺人的加工整理吸取借鉴了地方戏和其他姊妹艺术形式的演唱技巧,丰富了“东口调”的唱…[详细]
河间大鼓
  河间大鼓演奏风格独树一帜,鼓谱丰富,是我国民族音乐中的奇葩,是河间丰厚的文化艺术宝库中的重要内容。2006年,河间大鼓被列入河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成为河间大鼓历史上的一件喜事、盛事。河间大鼓因其体大而得名。制鼓专业行的师傅说:鼓面直径1.8米以上的叫做大鼓,2.0米以上的叫特大鼓,鼓的打击面用牛皮制成,为了发音响,又悦耳,耐打击,牛皮不得有鞭伤、刀痕、针眼,质量要求十分考究严格。河间…[详细]
庐州大鼓(合肥市肥西县)
  “庐州大鼓”作为流行于皖中南地区的一种民间曲艺演唱形式,最早流行于安徽省及长江沿岸广大地区,相传清代早期从山东传入今安徽泗县后形成。民间流传已延续近400年。“庐州大鼓”是独具地方特色的民间曲艺瑰宝。庐州大鼓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浓郁的地方口音,是特有的地域文化。庐州大鼓说唱时,鼓书艺人边说边唱,时而摹拟动作,绘声绘色。其讲究韵律板眼,主要唱腔曲调为四弦书、锣鼓书和地方民歌。唱腔有歌嗓和内嗓之分。大…[详细]
五常东北大鼓
  五常东北大鼓项目批次:国家级第2批、省级第1批项目保护单位:五常市文化馆代表性传承人:高晓华五常东北大鼓又称“东北大鼓窝子”,起源于1860年前后的五常拉林河畔。最初是艺人操三弦自弹自唱,清末始有女大鼓艺人,并有琴师弹三弦伴奏。唱词文雅讲究,曲调华丽清雅,故事曲折迷人,与当地的粗犷民风形成鲜明对比。上世纪50年代五常地区学习东北大鼓的有数百人之多。…[详细]
程岭大鼓书
  程岭大鼓书因主要伴奏乐器为大鼓而得名,演唱者一手敲鼓、一手夹板,配合唱腔、道白,节奏和谐。程岭大鼓书属于板腔结构体系的声腔,唱腔委婉优美,内容褒忠斥奸,情感色彩鲜明。服饰道具简单,一般以对襟长袖褂为主。据史料和流传状况推断,程岭大鼓书源于明末清初的民间茶馆内,活跃在乡间大户的喜宴,到清代中叶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很多鼓书艺人子承父业,数代相传。清朝末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鼓书行业万户凋零,解放后,残…[详细]
淮河大鼓
  淮河大鼓源于宋末元初,清末民国初年由宋永清传承兴于凤台等地,是一种说唱并重的演出形式。淮河大鼓唱词是一种韵文和散文结合的文体,要求合辙押韵,一般上句不要求押韵,下句要求押韵,唱词多为七字句和十字句,其唱腔板式多样,主要有平板、垛板、流水板等。艺人的表演讲究闪、架、喷、贯。闪就是结合道具表现战场上的刀光剑影;架就是表现人物的举止形态;喷就是要求吐字口齿清晰有力;贯就是动作和唱腔要一气呵成绝不拖泥带水…[详细]
双城东北大鼓
  项目批次:省级第4批扩展项目保护单位:双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代表性传承人:赵德厚东北大鼓在双城市已历经五代传人,在长期演出实践中,吸收了西河大鼓、京韵大鼓等姊妹艺术的精华,形成了字正腔圆、声情并茂、韵味甜美、高亢感人的演唱风格。有“奉调”、“东城调”、“南城调”和“西城调”等不同流派,特征鲜明,曾在双城人民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详细]
七台河东北大鼓
  项目批次:省级第3批扩展项目保护单位:七台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代表性传承人:杨孝华七台河东北大鼓流传在本地及依兰、桦南、勃利、林口一带,由奉调和东北靠山调组成。主要曲牌有:[大口慢板]、[小口慢板]、[奉口]、[反奉口]、[软口]、[奉二板]、[东腔]、[靠山调]、[垛子]、[流水板]和[哭迷子]等。…[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