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各地旅游名胜推荐-高跷篇民俗文化
各地旅游名胜推荐-高跷篇
[移动版]
41、
堤头庆云高跷老会
[
天津市
河北区
]
堤头庆云高跷老会成立于清顺治年间(公元1653年),原名堤头盛兴京秧歌老会,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该会位于堤头村清善堂公所内,与堤头宝郡水会相邻。该会属于文高跷范畴,扮相身段均借鉴京剧表演模式,刻画人物细腻。由十六名演员组成核心人物,表演剧目多以表现水泊梁山好汉为题材,以“忠、孝、仁、义,渔、樵、耕、读”为表演的中心内容,锣鼓和节奏别具一格,并伴有曲牌唱段,堤头庆云高跷的高跷腿子做工考究,雕刻细腻逼…
[详细]
42、
小关公议高跷
[
天津市
河北区
]
小关公议高跷老会,始建于清同治年间(1870年),历经几代传承至今已有140余年历史。小关公议高跷老会清朝时上过会道,出过皇会,该会为子孙会,是祖辈传承下来的老会,传承方式是父传子、子传孙至今已传承到第七代传人。该会表演形式由行会(踩街)及场地表演两部分组成,表演是以水浒故事为版本达到感化人和教育人的目的,十八位演员按照戏剧扮相为准,演出不同的折子戏,会员所表演的抢背、四门叉、过人、蝎子爬、哈蟆蹲…
[详细]
43、
高跷会
[
河北省
廊坊市
广阳区
]
高跷会,正名登云圣会。始于春秋战国年间,《列子.说符》中就有扭高跷的记载。有文跷、武跷之分。文跷着重抒情表演,节奏较慢,唱表结合,木跷较高约三、四尺。武跷则着重武技表演,节奏稍快,木跷稍矮,一般二尺左右。文跷、武跷均为十二种精灵扮相,十二精灵分别化成渔翁、渔婆、樵夫、公子等,前去为佛祖敬香,路上各显神通各现其能,也有些高跷会增加角色或改变角色,各会不尽相同。文跷多以笙、管、笛、箫等吹奏乐伴唱,演唱…
[详细]
44、
高跷故事亭子
[
湖北省
武汉市
黄陂区
]
高跷故事亭子盛行于黄陂东乡、西乡一带。集杂技、戏曲、故事于一体,在高空中用高跷小调演绎戏曲故事。一花一团一赛场,武汉杂技名远扬。民间竞技更活跃,强身健民体质壮。杂技皇后夏菊花、屡获国际大赛殊荣的武汉杂技团、以武汉国际杂技艺术节和武汉杂技厅为载体和场馆的国际杂技东方赛场,使武汉成为中国和世界杂技艺术的中心之一。作为衬托红花的绿叶,便是遍布各城区的民间竞技和群众性的武术、渡江等活动,这些民间竞技活动深…
[详细]
45、
潼关踩高跷
[
陕西省
渭南市
潼关县
]
高跷外称“木棍上的秧歌”,五虎张高跷始于明代,成熟于清朝乾隆年间,其后日趋兴盛。五虎张“高跷”一般分为“文跷”和“武跷’’两大类,均依照戏剧中的帝王将相和才子佳人。表演者手持各种道具,排成队列,在雄浑鼓乐的伴奏下,踩着铿锵有力的节奏,翩然起舞,如下腰、劈叉、鹞子翻身、鲤鱼打挺、扑蝶、原地旋转360°以及叠罗汉(造型)等,精彩的表演,高难度的造型,常常博得观众的惊叹和称赞,堪称表演绝活。…
[详细]
46、
高跷狮子
[
湖北省
武汉市
新洲区
]
创者为明朝初年新洲张旗牌湾的世袭官张炳公。数百年中,该舞张姓独传。至清末,才传艺于外姓。高跷狮子舞表演形式别具一格:舞狮人的双脚踩在一尺八寸高的高跷上,前滚后翻,腾转蹦跳,表情达意。在新洲举水以西的周铺、仓埠、阳逻、张店等地盛行,并流传到河南、湖南等省。特征:集武术、杂耍、戏曲等多种表演手段于一体。专家点评:“高人出世外,卧龙藏民间”,在湖北省和武汉市多次举办的“民间艺术”大赛中,新洲张旗牌湾的高…
[详细]
47、
涧头村高跷
[
北京市
昌平区
]
涧头村高跷始于清末,至今共传承四代。特点是跷棍技艺过硬,具有体系完备的唱腔、唱词,内容丰富,内涵深刻。集歌、舞、戏、杂技、武术五门艺术形式的精髓,自成体系,表演风格豪放而诙谐,技艺精湛,可观性强。涧头村高跷的角色有十二种,各有表演套路和工整唱词,并有文跷和武跷之分。文跷注重唱功;武跷则强调动作技巧。涧头村高跷在解放前曾被誉为京北第一跷。作为满族及京北高跷的杰出代表,它植根于民族的文化土壤之中,具有…
[详细]
48、
盐坨高跷
[
江苏省
连云港市
连云区
]
高跷(盐坨高跷)(扩展),连云港市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扩展性项目传统舞蹈术类项目。高跷起源于有舜时代,也称拐子。是由表演者脚踩木跷表演,由于表演者高出-截,观众需仰起头或站在高处观看,所以也有人把高跷称为“高瞧戏”,这种活动在山西全省境内甚为普遍,是一种群众喜闻乐见的公共场所表演的集体性民间传统舞蹈活动。高跷是舞蹈者脚上绑着长木跷进行表演的形式,技艺性强,形式活泼多样,由于演员踩跷比一般人…
[详细]
49、
高跷虎狮
[
广东省
揭阳市
惠来县
]
惠来县东陇镇寄陇村的高跷虎狮舞,是有着300年历史的传统舞蹈,该舞以猫科动物狮虎兽的原型而得名。由于当地习惯把狮虎兽读虎狮,且是踩着高跷而起舞的,因而称为“高跷虎狮”。传说中,狮虎兽能驱魔降邪。因此每当新春佳节,当地民众便跳起此舞,祈望新的一年合社吉祥平安。另者,为营造浓烈的氛围,该舞充实了武术表演。两者合一,既有威猛、滑稽、憨态可笔的狮虎舞,又有刚劲有力的武术博击;既有2米高的舞蹈造型,又有围成…
[详细]
50、
雷州“高跷龙”
[
广东省
湛江市
雷州市
]
雷州市南门高跷龙源于清光绪年间,龙长三十多米,用丝麻彩布镶亮片、绒球制作而成,舞龙者绑扎两尺多高的“木脚”,舞动时分红、黄两支龙,相缠穿滚,颇具特色(图6)。1-4吴川“公母龙”、清末民初,吴川民间艺人设计了公、母两条龙,均由年长的男性扮演。舞公龙者穿长衫马褂、戴金丝眼镜、贴八字胡子;舞母龙者着大襟套装、盘发髻、戴大耳环、执花手帕。公母两龙相缠逗乐,妙趣横生,深受群众欢迎。…
[详细]
51、
高跷亭子
[
湖北省
武汉市
新洲区
]
高跷亭子,又叫高跷锭子,因静如亭,而动如锭,故两名兼称。流行在新洲区中部平原,源于明正德年间,是武汉市新洲区孔埠街堤围村传统技艺,迄今已有400多年历史,被武汉市最早列入“非遗”项目。由成人脚踩高跷,肩上背“山”或“出”字形钢架,架上分别坐3至5个幼儿。踩高跷的人随锣鼓舞蹈,花样百出,令观众瞠目结舌。原先表演“高跷亭子”的道具有八座,分别叫白鹤亭子、蚌亭子、五星亭子、三星亭子、烟袋亭子、花伞亭子、…
[详细]
52、
东巩高跷
[
湖北省
襄阳市
南漳县
]
起源于唐宋时期,历史悠久,是目前襄樊市范围内最具特色、演技最高的民间文艺形式。东巩高跷属武跷子,翻滚劈叉,动作难度大,以惊险著称,表演以丑行为主,表演形式为边唱边舞,并伴之以吹打乐,唱腔为东巩镇地方花鼓调,唱词为即兴创作,活动时间是春节闹社火拜年,通常演到农历正月十七以后,活动区域达方圆数十里。东巩高跷目前保留着近二十种造型动作,主要套路有“仙人过门”、“五子登科”、“五龙捧圣”、“仙人过渡”、“…
[详细]
53、
米粮屯高跷
[
北京市
丰台区
]
米粮屯“同乐高脚会”创建于清朝乾隆年间,曾受过皇封,距今已有250余年历史。最早是由家住米粮屯、在北京打工的马四爷带领本村几个人创办的。米粮屯高跷跷上角色13人,旗手伴奏25人及演出保卫勤杂人员数人,共计45人。全程表演分大场引入、头跷指挥,分跑大场、个人现计亮绝活(上大跳、旱地拔葱)等高难动作;后面接着清场逗俏,小戏表演,最后以麒麟送子收场。米粮屯高跷作为丰台区享有盛名的花会,有着其独特的风格和…
[详细]
54、
夹关高跷
[
四川省
成都市
邛崃市
]
高跷起源于春秋时代,汉魏六朝称之为“跷技”,宋代叫“踏桥”,逐步演变,清代称之为“高跷”(又叫高脚灯)。《邛崃县志》记载:夹关高跷表演在清康熙年间,由于佛教盛行,庙宇广兴,出现在高竿会、平台会、挂生灯(许愿)等民俗活动中,多以鬼神形象出现。据说大约在清朝康熙盛世,佛教在我国的盛行,庙宇广兴,在那时就出现了高跷灯,翻金斗和各种动作。在迎神赛会上并不单独出现,一般都在高竿会、平台会、挂生灯(还愿)中扮…
[详细]
55、
元王高跷
[
山西省
晋城市
沁水县
]
元王高跷流行于沁水县郭村镇元王村周边,后辐射至定昌镇西渠上村、段柳、长胜村及郭村的开村、南沟村等地,至今已有两百余年历史。元王高跷有武高跷之称,因这种高跷鼓点快,以表演高难度动作著称,扮相常以“三国人物”及戏剧人物为主,如《白蛇传》、《西游记等》等,演出时间大都在每年春节期间或元宵灯节,演出场合不固定。…
[详细]
56、
伊春高跷舞
[
黑龙江省
伊春市
伊美区
]
项目批次:省级第4批项目保护单位:伊春市艺术研究室代表性传承人:朱学林高跷舞俗称踩高跷。跷采用硬质圆木制作,其下圆上扁,中间有一跷踏,两个为一副,高约0.6米。表演时,脚蹬脚踏,用布带把脚和小腿绑在跷踏、跷杆上,外套花裤,或穿特制长衫。高跷队一般由二、三十人组成,多者四、五十人。解放前只限男性参加,女由男扮。…
[详细]
57、
踩高跷
[
福建省
泉州市
鲤城区
]
俗称“缚柴脚”,乃民间节日在广场表演的一种舞蹈形式。扮演的人身着戏装,浓妆艳抹,且歌且舞,而且往往装扮戏曲折子,如《管甫送》、《闹天宫》、《八仙过海》、《水漫金山》等等。踩高跷的角色,因各自身份不同,造型各异,高低不一,《水漫金山》中的法海木脚高达4尺,小沙弥2.5尺,鱼兵虾将因要翻滚起扑打,所以木脚只高1.5尺。…
[详细]
58、
蓬安高跷
[
四川省
南充市
蓬安县
]
高跷高跷舞解放前在蓬安县城及部分乡镇较流行(来源年代不详),一般在过年时上街表演。据有的艺人讲,过去的高跷踩得很精彩,还可以脚踩高跷,肩抬社火亭子在街上-表演。解放初期高跷舞在蓬安还很盛行,在文革期间,高跷舞和其它民间舞蹈一样,被打入了冷宫。打倒“-”后,民族民间舞和全国人民一样得到了解放,但如今会踩高跷舞的艺人年事已高,年轻人又踩得不好怕出危险,因而受人喜爱的高跷舞面临失传。高跷舞的主要舞蹈动作…
[详细]
59、
常州高跷
[
江苏省
常州市
钟楼区
]
高跷属于我国古代的百戏之一,早在春秋时期已经出现。据常州府志记载表明,此项民俗活动最盛时期为清光绪年间,迄今已有100余年历史。清末民初,在常州地区传统庙会活动中,常会出现高跷艺人的表演。踩高跷是一项融文化娱乐、体育竞技为一体的传统民俗活动,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常州钟楼区中心地带有一条老街叫木匠街,老街两旁原住户均为木匠,世代延传,以木业为生。闲暇之余,匠人们制作木制高跷娱乐嬉戏,久而久之,便闻…
[详细]
60、
高跷狮灯(黎雅高跷狮灯)
[
四川省
绵阳市
梓潼县
]
高跷狮灯就是踩着高跷耍狮子,离地面约40厘米。黎雅高跷狮灯起源于七十年代末。当时,该镇白沙村5社的孙先能三兄弟受高跷的启发,于是将两者融为一体,就有了黎雅高跷狮灯。孙氏三兄弟本来会耍地狮子,曾师从孙传道、刘云生等人。高跷狮灯产生之初,并不是所有角色全都踩高跷,只有笑和尚踩。因其新颖,很受群众喜爱。八十年代初,舞狮人也由在地上跳变为踩着高跷跳。到最后,又添加了孙悟空、猪八戒等角色,所有的表演人员都踩…
[详细]
[上一页]
[第1页]
[2]
[3]
[4]
[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