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华北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东北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华东
上海
江苏
浙江
台湾
安徽
福建
山东
西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华中
河南
湖北
湖南
江西
华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香港
澳门
西北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AAAAA级
AAAA级
AAA级
AA级
A级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中国各地民俗文化--剧民俗文化
中国各地民俗文化--剧
[移动版]
21、
庐剧(东路庐剧)(马鞍山市和县)
[
安徽省
马鞍山市
和县
]
庐剧原名“倒七戏”,是安徽省主要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广泛流行于安徽省的江淮之间,皖西大别山区及沿江江南部分地区。1955年3月经安徽省委宣传部批准改为现名。目前,全省主要有合肥市庐剧院、皖西庐剧院、和县庐剧团等三家能够维持正常演出的大型专业庐剧团体。庐剧在安徽因地域不同,形成了上、中、下三路,即三个流派。其中,下路(东路)庐剧以芜湖、巢湖(和县)一带为中心,音乐清秀婉转、细腻平和,具有水乡特色的水…
[详细]
22、
滦南评剧
[
河北省
唐山市
滦南县
]
评剧原名蹦蹦戏、落子戏,又名平腔梆子戏,简称平戏,是近百年来新兴的北方戏曲剧种之一,源于唐山市滦南县。评剧是滦南县绳各庄村民成兆才先生在民间说唱莲花落和歌舞蹦蹦基础上,借鉴、吸收皮影戏、河北梆子、京剧等艺术成就逐步发展而成的。评剧发展大致经历了“莲花落对口、拆出”、“唐山落子”、“奉天落子”、“评剧的繁荣兴旺”、“评剧的改革出新”等几个时期。成兆才是评剧的创始人,也是评剧的第一位剧作家,他的代表作…
[详细]
23、
赣剧
[
江西省
]
赣剧,古典戏曲剧种。起源于赣东北地区。清初,以弋阳高腔为班底,先后融进乱弹腔、昆腔组成三合班。流行于饶河流域的叫饶河班,形成于信河流域的称广信班,外省人统称它为江西班,1950年汇合于省会南昌,定名为赣剧。赣剧发源的地区,在明代主要唱弋阳腔,入清以后,又兴起了一种梆子乱弹腔,和许多外来声腔,如石牌腔、秦腔、楚腔时来时往。清乾隆饶州人郑廷桂《陶阳竹枝词》记:“青窑烧出好龙缸,夸示同行新老帮。陶庆陶成…
[详细]
24、
东路庐剧
[
安徽省
马鞍山市
和县
]
庐剧原名“倒七戏”,是安徽省主要的地方声腔剧种之一。它流行于安徽境内皖中、皖西、沿江和江南的部分地区。庐剧是在皖西大别山一带的山歌、合肥门歌、巢湖民歌、淮河一带的花灯歌舞的基础上,吸收锣鼓书、端公戏、嗨子戏的唱腔发展而成的,因其创作、演出中心在皖中一带,古属庐州管辖,故最后定名为庐剧。庐剧的传统剧目分本戏、折戏和花腔小戏几种,本戏以爱情、公案等为主要内容,折戏是从本戏中抽出的精彩部分,花腔小戏以小…
[详细]
25、
万丰粤剧
[
广东省
深圳市
宝安区
]
万丰位于深圳市宝安区。万丰粤剧是宝安沙井镇万丰村潘氏一脉兴起与传承的,自最初对粤曲的喜好,之后发展成为粤剧的一个根据地,迄今近六百年历史。一个村一个姓氏,能坚持这么多年的传承,是不多见的。自元代的潘氏四世祖潘礼敬开始,之后又有明代的潘楫、清代的潘耀扬、清末的潘有声、近代的潘荣耀等等。潘楫著有《律吕图说序》一书,评价说:“有真见,可以破千古不决之疑,可以索千古不传之绪”。潘耀扬为清代边疆重臣,官至两…
[详细]
26、
茶陵湘剧
[
湖南省
株洲市
茶陵
]
茶陵湘剧湘剧是湖南省的代表剧种,它拥有近600年的悠久历史,流传于湘、资流域的长沙、湘潭及湘东地区的茶陵和江西西部等地域。湘剧在承袭元南戏杂剧的基础上,拥有的高腔、低牌子、昆腔和弹腔四大声腔,产生于不同的历史时期,通过兼收并蓄,形成了湘剧鲜明的地方特色。茶陵地处湘东与江西西部接壤,是早期湘剧最活跃的地区,如早期的弋阳腔连台本剧目《目连传》故事的主人公“目连”,其籍贯就是茶陵人,这足以证明湘剧与茶陵…
[详细]
27、
临武特色祁剧
[
湖南省
郴州市
临武
]
临武特色祁剧流传于湖南省郴州市临武县,临武县地处湘南边境,郴州市西南部。分别与北湖区、桂阳县、嘉禾县、蓝山县、广东连州市接壤。地貌主要有山地、丘陵、平原三种类型,属亚热带季节性湿润气候区。是远近闻名的“祁剧窝子”。2008年,临武特色祁剧被确定为湖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山水临武,舜帝曾授民耒耜,教民稼穑,是农耕文明的发源地。农耕文化源远流长。各种文化元素与临武本土文化相互渗透,与代代相…
[详细]
28、
壮剧
[
广西
]
壮剧又叫“壮戏”,是在壮族民间文学、歌舞和说唱技艺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旧时壮族自称“布托”,意即“土著者”、“本地人”,把壮戏称为“昌托”即“土戏”,以别于汉族剧种。由于地域环境、方言土语、音乐唱腔、表演风格及伴奏乐器的差异,壮剧产生了广西的北路壮剧、南路壮剧、壮族师公戏(又称壮师剧)以及云南的富宁壮剧、广南壮剧等分支。其中广西北路壮剧流行于使用壮语北部方言的地区,以马骨胡、葫芦胡、月琴等为伴奏乐…
[详细]
29、
楚剧
[
湖北省
]
楚剧旧称哦呵腔、黄孝花鼓戏、西路花鼓戏,清代道光年间鄂东流行的哦呵腔与黄陂、孝感一带的山歌、道情、竹马、高跷及民间说唱等融合,形成一个独立的地方声腔剧种,1926年改称楚剧,距今已有一百五十余年的历史。楚剧主要流行于武汉、孝感、黄冈、荆州、咸宁、宜昌、黄石七地市四十余县。楚剧现存剧目约五百个,常演的有两百多个,其中较为重要的包括《秦雪梅吊孝》、《银屏公主》、《赶斋》、《杀狗惊妻》、《三世仇》、《吴…
[详细]
30、
豫剧
[
河南省
]
豫剧也叫河南梆子、河南高调、河南讴,豫西山区则称之为靠山吼。它是我国梆子声腔剧种中极为重要的一支,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主要流行于河南省,在全国各地都有流传。豫剧传承至今已有上百年的历史,早在清代乾隆年间,已成为河南很有影响的戏曲剧种。豫剧在生成和发展时期,汲取了昆腔、吹腔、皮簧及其他梆子声腔剧种的艺术因素,同时广泛吸收河南民间流行的音乐、曲艺说唱和俗曲小令,形成了朴直淳厚、丰富细腻、富于乡土气…
[详细]
31、
曲剧
[
河南省
洛阳市
涧西区
]
河南曲剧亦称“高台曲”,是在河南曲子和踩高跷的基础上,于20世纪20年代前后正式发展形成的。伴奏乐器原本只有坠子,登台表演以后逐渐增加曲胡、三弦、软弓京胡、手板、笙及古筝、二胡、琵琶等,同时也出现了武场乐器。曲剧音调优美,唱腔曲牌很多,常用的有【马头】、【阳调】、【汊江】、【诗篇】、【清江】、【银纽丝】、【满江红】等。根据剧情需要,一个唱调可以通过特殊的表现技巧形成具有不同情绪的唱法,如阳调有一般…
[详细]
32、
苏剧
[
江苏省
苏州市
]
苏剧由花鼓滩簧与南词、昆曲合流而成,流行于苏南浙北城乡。其前身苏滩原名对白南词,俗称“打山头”,是一种围坐清唱的曲艺形式。1912年对白南词有了简单的化装表演形式,1941年朱国梁在上海创建国风新型苏剧团,尝试将对白南词发展为独立的戏曲声腔剧种苏剧,让苏剧和昆曲在一起混合演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苏剧健康成长起来。苏剧的音乐唱腔主要有三个来源,一是昆曲曲牌,二是南词,三是滩簧曲调。因深受昆曲的影…
[详细]
33、
扬剧
[
江苏省
扬州市
广陵区
]
扬剧原名维扬戏,俗称扬州戏,流行于江苏省的扬州、镇江地区和安徽省的部分地区及南京、上海一带。它以扬州民间歌舞小戏花鼓戏和苏北民间酬神赛会时由男巫扮演的香火戏为基础,吸收扬州清曲、地方民歌小调而最终成型。1911年,苏北香火戏由扬州进入上海,改称“维扬大班”。1920年,扬州花鼓戏进入上海,改称“维扬文戏”。20世纪30年代初,两种戏合并形成维扬戏,后简称扬剧。扬剧音乐属于曲牌体,主要由花鼓戏音乐、…
[详细]
34、
陇剧
[
甘肃省
]
陇剧是甘肃独有地方戏曲,原名陇东道情。陇东道情起源于汉代的道情说唱,唐宋时期由宫廷走向民间。扎根于陇东的渔鼓道情,逐渐吸收了当地民间音乐营养,增加二股弦等乐器,衍化为皮影唱腔音乐。经环县民间皮影艺人解长春(清同治时人)改造唱腔后在宁夏、内蒙、陕北及当地广为流传。在抗战时期成为陕甘宁边区革命文化的组成部分。1959年陇东道情剧被搬上舞台,《枫洛池》晋京为国庆十周年献礼演出,被誉为“陇上奇葩”,接着巡…
[详细]
35、
评剧
[
天津市
宝坻区
]
评剧原名蹦蹦戏、落子戏,又名平腔梆子戏,简称平戏,1935年正式使用评剧的名称。它流行于北京、天津、河北及东北等地,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1910年前后,以成兆才为首的蹦蹦戏艺人以河北省东部滦州一带的对口“莲花落”为基础,吸收东北二人转的音乐和剧目,后来又吸收京剧、皮影、大鼓等的音乐和表演艺术,并在演出中采用全套河北梆子乐器伴奏,形成评剧的基本样式,这一新兴的戏曲声腔剧种后来又在实践中得到进一步的发…
[详细]
36、
桂剧
[
广西
]
桂剧是广西主要的地方剧种,流行于广西桂林市、柳州市、贺州市、河池市一带及梧州市部分官话地区,波及湖南南部地区与广东西北隅。桂剧历史比较悠久,大约发端于明代中叶。明末清初昆腔流播到广西,后高腔和弋阳腔又相继传入,几种声腔相互融合形成桂剧。桂剧剧目数量丰富,有“大小本杂八百出”之说,《打金枝》、《烤火下山》、《断桥会》、《抢伞》、《穆桂英》、《闹严府》、《合凤裙》、《李逵夺鱼》、《泗水拿刚》、《排风演…
[详细]
37、
涟源湘剧
[
湖南省
娄底市
涟源市
]
湘剧的一脉流行于湖南省娄底市的涟源一带,被称为有“涟源特色”的湘剧。涟源特色湘剧主要流传于娄底市的娄星区、双峰、涟源、冷水江、新化,邵阳市的新邵及毗邻的益阳市安化、湘潭市湘乡、长沙市宁乡等县市。2008年,涟源特色湘剧被确定为湖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据相关文献记载,清康熙三年(1664年)就有湘剧班社在涟源及湘中一带的神王殿、关帝庙、水府庙、祠堂等场所及大户人家的喜庆聚会上演出。嘉庆、…
[详细]
38、
京剧服装制作
[
上海市
奉贤区
]
京剧为国粹艺术,其服饰的独特设计构思、图案设计、刺绣等工艺处理亦堪称经典。京剧服装是京剧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的历史极为漫长。包派京剧服饰制作始于1951年,灵感主要来源于海派京剧服装,是对传统京剧服饰的现实表达,是对其发展脉络的延续和传播。包畹蓉的京剧服装制作不仅运用了美学中的艺术夸张、象征、变形等手段,在色彩学的使用方面也很高明,尤其是在服装制作中大量地展现了传统刺绣的艺术魅力。他…
[详细]
39、
祁剧
[
湖南省
永州市
祁阳市
]
祁剧是湖南省汉族地方戏剧种之一,又称祁阳班子,民国初年称“祁阳戏”,因形成于祁阳而得名祁剧。清末又名“楚南戏”,新中国成立后,始称祁剧。2008年,祁剧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祁剧源于弋阳腔,是明初传入祁阳后与地方艺术相融合,长期演变而逐渐形成的。据说明永乐年(1403—1424年),弋阳腔随江西移民传至祁阳,逐渐传播,明朝成化年间(约公元1465年至1487年),弋阳诸腔与当地丰富的…
[详细]
40、
含山庐剧
[
安徽省
马鞍山市
含山县
]
原名倒七戏,又称“小戏”、“小捣戏”。据老艺人追忆,在太平天国之前,已有倒七戏职业班在含山、巢县一带流动演出。巢县炯炀河保存清同治七年(1868)巢县知县陈炳所禁演倒七戏刻碑,碑文“……淫词丑态,摇荡人心……关系风化。如演本戏者,应禀案本县捉拿……”常演剧目有《白蛇传》、《秦雪梅》、《牛郎织女》、《休丁香》、《陈世美不认前妻》等。“含山县庐剧团”于1954年5月成立。1956年3月改名“县地方国营…
[详细]
[上一页]
[第1页]
[2]
[3]
[4]
[5]
[6]
[最后一页]
[下一页]
特产搜索
联系方式
免责声明
网站合作
粤ICP备13001937号
粤公网安备 440106020004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