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民俗文化欣赏--龙舞篇

龙舞(青溪黑蛟龙灯舞)
  古时,位于大埔县青溪镇境内汀江西岸的铲坑村一带还是未经开发的原始森林,瘴气弥漫,虎狼出没,是一处蛮荒之地。此时位于铲坑村对岸的虎头沙村的南迁客家人经过几代聚集、繁衍,人口渐多,生产、生活资源不足使用,盼望能开发江对岸的蛮荒之地,又惧于瘟瘴和虎狼之威,迟迟不敢行动。后来,一江姓叔侄鼓起勇气,毅然渡江,搭寮居住,斩棘垦荒。一天,江姓叔父惨被恶虎咬死,躲过一劫的侄子只捡得其叔一条毛辫,逃回虎头沙村中。此…[详细]
耍龙舞
  耍龙舞也称“耍龙灯”,历史悠久。据《陕北文化概述》中介绍:它起源于黄帝时期,传说当时有一种《情角》的大型歌舞中,就出现过由人扮演龙的形象,耍舞龙的习俗,通过长期的发展和演变终于形成了今天人们喜欢的民间舞蹈。关于龙的形象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它身似蛇,脸似马,角似鹿,耳似牛、腹似蜃、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龙”的制作,首先由竹条扎成龙节,然后节与节相连便成龙身,表面糊上纸或布,再画上色彩,龙眼…[详细]
龙舞(丁伙龙舞)
  龙舞(丁伙龙舞),江苏省省级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舞蹈类项目。丁伙舞龙是江苏省的传统民俗娱乐活动。她的生成、发展历史与中国舞龙的历史基本同步,起源于汉代,距今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当地民间传说扬州东陵圣母庙里的女道士杜姜、康紫霞在瘟疫横行时用草药熬汤救治病人,使与丁伙临近的蔡家庄人转危为安,后杜、康2人化作白龙腾空而去。为缅怀2女的功德,老百姓用舞龙的方式予以纪念。汉代以后,舞…[详细]
潼河龙舞
  一、简介潼河龙舞是长期流布于江苏省泗洪县潼河一带的民间舞龙表演艺术,当地群众称之为龙舞。潼河龙舞既继承了传统的民间舞龙特点,又在原有表演基础上加以改进和创新。其突出的特点是母子龙表演,即一条大龙带12条小龙齐舞,场面蔚为壮观,内容丰富,形成新颖,富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深受广大群众喜爱。二、历史渊源龙舞也称舞龙,也有称之为舞龙灯,因表演者持传说中的龙形道具而得名。龙的形象源于我国古代图腾,被人们视为…[详细]
中山龙舞
  中山龙舞源于唐代,盛于明清。包括醉龙、木龙、板龙、金龙、银龙、沙龙、云龙、火龙、草龙等。目前,发掘整理了醉龙、金龙、银龙、沙龙、云龙等资源,发展了国标龙。…[详细]
光华人龙舞
  人龙,是由人组成的龙,是传统的广场舞蹈。顺德杏坛镇光华村人龙舞,由数十人至一百多人组成人龙,龙长数十米。人龙分为龙趸(龙的底部)和龙身(龙面)两部份。饰龙趸者,以肩部和腰部承托“龙身”;饰龙身的演员骑坐后仰躺在龙趸上,双手挥动红色绸带作“龙爪”。其中龙头由三人组成,一人双手各持一只“龙角”骑坐在龙趸者肩上,另一人双脚紧挟龙趸者腰部,上身悬空向前担当“龙舌”。龙尾由三人组成,一人双手持“龙尾”道具骑…[详细]
九龙舞
  龙腾狮舞,灯如花、人如潮。传统的元宵佳节之夜,漳平人民载歌载舞,欢庆过去丰收的一年,喜迎奋进发展的新一年。为营造浓厚的节日氛围,漳平市委宣传部、文体局等相关部门组织了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相关部门单位和乡镇组织了民俗踩街活动。“菁城龙到了、电厂龙到了、女子舞龙队到了……”舞龙队跳起了欢快的身姿,飞龙在街、飞龙盘旋,九条飞龙蕴蕴含着九龙江畔的漳平腾飞的气息;民俗踩街队伍依次入场,身形矫健、神态高扬,引…[详细]
东莞龙舞
  东莞舞龙用竹篾或铁丝制扎成形,再缝上薄纱或白布,用颜料勾画,有金龙、银龙,长十多米,更有的达二三十丈,动辄上百人参加。还有凤岗的火龙、常平的旱木龙,和流传于埔田片、丘陵片的稻草龙等,都是不可多得的民间瑰宝。大朗镇的女子舞龙队最为出名,多次在省级比赛中获奖。 龙舞,也称“舞龙”。龙舞源于求雨,后来成了祈求吉庆的舞蹈。有盘、滚、游、翻、跳、起、伏、抢等套路。八月十六日,即中秋节后一天,天高气爽,广东开…[详细]
小金龙龙舞
  宋元年代四川就出现小金龙龙舞,传播到全川各地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祥福镇自清代中期已有小金龙制作和小金龙龙舞队伍,延续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祥福镇位于青白江区南部,是青白江区古镇之一,地势开阔,河集纵横,人民富足,舞小金龙在该镇流行,影响辐射到周边地区。“小金龙”是竹龙中的一个品种,龙身长4.5米左右,分为四节,一人双手分别握龙头、龙身的竹柄,另一人双手分别握龙身,龙尾的竹柄,队形动作变幻多端。…[详细]
调顺草龙舞
  湛江草龙舞的舞具——草龙由稻草、渔网、竹篾等材料制作而成,舞蹈以刚猛为特色,通过扭、转、穿、腾等动作展现海岛渔民在风里浪里勇往直前的精神面貌。草龙舞历史悠久,改革开放后逐渐成为一年一度元宵佳节期间的重要民俗活动。调顺草龙舞有500多年的历史,草龙由稻草、鱼网、竹蔑等材料制作而成,草龙舞通过扭、转、穿、腾,展现岛上渔民与大海搏斗的精神面貌。由于各种因素,调顺草龙舞退出人们的视野。到2005年,调顺到…[详细]
中山长洲醉龙
  中山醉龙,又称“剪龙”“转龙”,发源于该市西区长洲村,因起舞时“醉态朦胧”而得名。这种自发的即兴舞蹈,是中山本土独特的民间艺术。2004年9月,中山市文化局将醉龙向省文化厅和财政厅申报为重点保护对象,2008年醉龙省级、国家级申遗相继成功。黄焯根老人也被定为醉龙的传承人。醉龙是古代中山民间特有的舞蹈,源于中山市西区长洲村。每年农历四月初八浴佛节祭祀后要举行舞醉龙巡游活动。原舞醉龙是舞龙者拜祀过程中…[详细]
龙舞、凤舞
  沙溪的龙舞,源于古象角村,在明末清初,这个村发生了一次疫病,为了祛邪消灾,村民就派乡绅到有“龙“的南粤古镇佛山,请来了“龙”舞。自此,每逢民间重大节日,特别是农历四月初八,便舞龙游街,祈求平安吉祥。有“龙”之后,晚清同治年间,有村民彭述,为成“龙飞凤舞”祥和气象,自己动手扎作成凤,还日夕抽空在河堤、圹基边观察鹳鹤誉鸟飞翔、觅食、嬉戏等动作,悟出一套凤舞的基本动作架构,创作了自成一体系的“龙凤舞”。…[详细]
六坊云龙舞
  六坊云龙舞是流传于中山市古镇镇六坊村等村落的一种传统民间舞蹈,已有300多年历史。六坊云龙按照龙的形状、比例和尺寸,用竹篾扎作而成。每年春节过后的正月廿十左右,六坊村就会举行“游神”活动,村里近200名男性青壮年从村中祠堂里请出云龙,于入夜时分点燃蜡烛钻进龙身,使云龙通体光亮,然后由幡旗、灯笼开路,由龙珠引领,伴随云彩、鲤鱼等扎作道具,从六坊村出发,沿着邻近的村庄巡游,连续巡游三晚。六坊云龙一般在…[详细]
金州龙舞
  金州龙舞具有100多年历史,曾为金州区乃至大连市获得过无数荣誉。金州龙舞作为大连地区民间传统文化,具有一定象征意义。传说听老人讲,130年前,清朝淮字军提督刘茂休驻防金州。正月十五灯节这天傍晚,官兵们列队来到渤海边,面向大海伫候。良久,只见远处海面划过一只帆船,官兵们急忙点燃香和蜡烛,齐刷刷地跪在那里。船到岸了,船上的12名清兵擎了一条巨大的纸龙小心翼翼地上了岸。龙登陆后官兵们向它三拜九叩,一时间…[详细]
龙舞(田洋湖茶山老龙)
  象山田洋湖茶山老龙是象山历史最悠久的龙舞之一,流布于象山县定塘镇田洋湖村,在定塘镇、晓塘乡、新桥镇一带较为著名,在全县具有较大影响力。田洋湖茶山老龙创立年代无法考证。在清光绪年间(1904年)举行了规模盛大的请龙活动。1906年胡善德老人组织村民胡善标、胡家存、叶从狗重组龙舞队,称“田洋湖茶山老龙”,每逢正月到各村各岙舞龙。田洋湖茶山老龙长51.8米,宽0.5米,是象山最长、最大的龙。老龙造型古朴…[详细]
文章湾村簕古龙
  湛江市赤坎区文章湾村簕古龙是祖传特有的传统舞龙艺术,特定于农历正月十九日年例敬祭天后圣母众神活动时表演,始于清朝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距今已300多年的历史。文章湾村簕古龙产生缘于一段传奇的历史。宋末抗元名将陈文龙及家人,相继为国捐躯。次子陈梦雷为逃避元兵追咎,从福建迁徙雷州仙梦村(今沈塘镇大陈村)隐居。至元朝成宗为缓和-,巩固政权,荫封宋朝忠臣后裔,追授陈梦雷为龙虎将军、海北海南道,后裔子…[详细]
龙舞
  中国汉族民间舞蹈。因舞蹈者持传说中的龙形道具而得名。龙的形象源于中国古代图腾,被视为民族的象征。传说中龙能行云布雨,消灾降福。龙舞,有的地方称之为“舞龙”,也有的称之为“龙灯舞”。龙舞是广泛流行于中国各地如广东、浙江、四川、重庆、湖北、湖南及山西等省的一种民间舞蹈形式。演出的时间,一般都在农历正月初一拜年、十五闹“红火”、闹“元宵”的时候,也有一些地方在农历二月初二的“龙抬头”时表演,这是一种极为…[详细]
东莞草龙舞
  草龙舞在东莞市分布较广,企石、横沥、凤岗等镇都流行,历史悠久,并保存至今。东莞草龙舞以企石镇上洞村草龙舞为代表。上洞草龙舞活动时间在春节(从农历一月初一开始至十五)和中秋节(从农历八月初一开始至十五)。龙是中国最大的神物、最具代表性的吉祥物。龙舞风俗与龙舟竞渡一样,流行全国,是龙的传人特有的集体性的民间娱乐、舞蹈。旧俗龙舞是祈求风调雨顺、人丁兴旺。每逢盛世,人们都喜欢舞龙。草龙用稻草、竹、木片、剑…[详细]
盱眙龙舞
  龙舞,淮安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舞蹈类项目。​​​​​​​龙舞,又称耍龙灯或舞龙灯,清末民初时传入淮安地区,现淮安盱眙等地都有流传。龙舞的道具为龙灯,以竹为料,用铅丝将竹篾扎制成圈,圈圈交错连环,再用4根长绳将竹圈连接成串,外蒙黑、黄或白色布围。用竹篾扎一球体,安上把柄称“龙珠”或“绣球”,盱…[详细]
苗族长衫龙舞
  被誉为“东方探戈”的苗族长衫龙舞  贵定苗族长衫龙舞的流传迄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是我县新铺乡广大花苗同胞在传统民族节日里和盛大庆典仪式上祈福驱邪、图腾崇拜的艺术表现形式。它是一种以展开苗族男子阳刚之气的民族舞蹈,表演时,不受场地和人数的限制,少则两人舞,多则上百人组合,在走、跳、跨、旋的动作中,力求的是一种粗犷、豪放的力量之美。0时,百十把芦笙同奏一曲,群山共鸣,舞步刚健,震天动地,其场面极为壮观…[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