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民俗文化欣赏--道情篇

金华道情
  金华道情-------又叫唱新闻、劝世文。它与杭州小锣书、温州鼓词、宁波走书、绍兴莲花落合称为浙江省五大地方曲种。从明朝至解放后的五六十年代,一直是金华民间喜闻乐见的文娱活动。它是一人多角色坐唱式单挡说唱艺术。唱一段加几句说表,配上简单的动作,即所谓艺人一台戏,演文演武我自己。伴奏乐器极为简单,仅一个情筒和两块竹板。金华道情是最受金华民众欢迎的一种民间曲艺形式。道情在金华流传可考的历史至少已有三百…[详细]
关中道情
  关中道情是陕西省的汉族皮影戏剧种之一,以长安为正宗,亦名“长安道情”,又称“拉波戏”,盛行于长安、蓝田、户县、咸阳、兴平等地。它分东路调和西路调,前者流行于黄河两岸,后者流行于陕北及内蒙古等地。在不同地区又形成了“北方道情”“商洛道情”“安康道情”及“西凉调”等分支剧种。相传道情是出家人求施舍化缘时诵唱的“道中情理”,关中民间长期有“一经二词三道情”的说法,由此可知它是由关中道教的诵经唱词演变发展…[详细]
兴县道情
  山西兴县李家湾道情是晋西北地区道情艺术的代表,据《兴县志》(清光绪版)、《兴县文化志》记载,该剧种早在明代由陕西传入兴县李家湾、黑峪口等地,清乾隆以后,经不断创编使其内容更加丰富,同时又吸收了当地民间歌曲、歌谣及秧歌舞步,将原来宣传佛、道教思想的道情剧增添了不少反映民间生活的内容,从而成为一种具有特殊唱腔和表演形式的地方剧种。李家湾道情音乐由锣鼓点、曲牌、唱腔三部分组成。锣鼓点大部分与晋剧锣鼓点打…[详细]
扬州道情
  道情源于唐代道教在道观内所唱的经韵,后来吸收词调、曲牌,演变为在民间布道时演唱的道歌。在江浙一带,扬州是道情最流行的城市之一。扬州道情的伴奏乐器是渔鼓和简板,主要曲调是[耍孩儿]。曲目有短篇,也有长篇。长篇如《孙猴子》、《雪拥蓝关》、《庄子叹骷髅》之类,《孙猴子》即《西游记》故事。扬州道情艺人曾将《三国志》、《水浒传》、《珍珠塔》、《麒麟豹》、《白蛇传》、《青蛇传》等长篇说部等民间故事,改编成道情…[详细]
东台渔鼓道情
  渔鼓道情,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音乐类项目。盛行于清末,兴起并流传于民间,有着100多年历史。又称“梆梆筒子”,也称“仙戏”,是一种表演形式和大鼓书相似的中国民间传统曲艺,始于明末清初的道情戏,源于道教的歌“道情词”,因道士唱乐歌时配以渔鼓(道筒)伴奏,故古称“渔鼓道情”。…[详细]
海安水乡道情
  海安水乡道情,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曲艺类项目。海安水乡道情,流行于海安里下河地区,它脱胎于道教传经布道的教化形式,吸纳了文人道情长于抒情的特点,面向农耕时代的广大基层民众。说唱内容上通俗易懂,雅俗共赏;音乐上吸收了扬泰地区、淮河地区的民间音乐,并结合说唱需要加以改造;语言表达上以海安方言为主,吸纳扬州评话、戏曲的戏白特点,抑扬顿挫,委婉与昂扬相融合,引人入胜;表演形式上常常是一人…[详细]
长安道情
  长安道情是古长安地区道教徒以道教故事为题材,通过唱词诵经、敷演道中情理而得名,也称“拉波戏”。1960年,省新剧种汇演后,定名为长安道情。清乾、嘉时期,道情的演唱活动已十分兴盛。除“登山行唱”、“围桌坐唱”外,还出现了皮影形式和“广场踏席”的化妆演出。据临潼西湾道情艺人赵广庆(1892—1977)回忆说:其师王志年(1876—1944)是新筑镇的道情世家。王的祖父在清嘉庆时期担任当地道情会首,吹拉…[详细]
延安陕北道情
  陕北道情在陕西省子长县、延川县、清涧县集中流传,并辐射至晋西北、内蒙河套及甘肃、宁夏邻近陕北的地区。它源于唐代道教徒诵经的经韵,明清时期发展成形,至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陕北道情分为东路道情和西路道情两支,东路称“新调”,西路称“老调”,两者的音乐调式存在差异。东路为徵调式,演唱风格高亢明快;西路为商调式,演唱风格细腻委婉。但两者的唱腔曲牌大致相同,都有【平调】、【十字调】、【一枝梅】、【凉腔】、【…[详细]
晋北道情
  晋北道情是山西民间小戏的一种,流传于神池、右玉等晋北二十余县及内蒙古南部、陕西东部、河北西北部地区。道情,原系宗教艺术,脱胎于唐代的道观经韵。最初以说唱道教故事或相关题材为主要内容,是道家用以宣传其宗教思想的艺术形式。到了北宋,随着说唱艺术的兴起,逐渐活跃在群众之中,并诞生了“道情”这个名称。后随着戏曲艺术的发展,特别是清代梆子戏的兴起,部分道情开始吸收北路梆子的音乐元素,由说唱转化为戏曲,以曲牌…[详细]
洪洞道情
  洪洞道情,原称“道腔”,是流行于洪洞 一代的道家说唱艺术,清末民初,经过同乐班、三盛班、兴盛班等班社艺人的不断创造革新,将原有说唱形式与蒲剧和眉户的舞台艺术相结合,并吸收当地民间小调,最终将其搬上舞台,成为行当整齐、剧目丰富,深受当地百姓喜爱的地方戏剧形式。1961年,田汉以“三教所唱,各有所尚,道家唱情,佛家唱性,儒家唱礼”为据,建议将“道腔”改称“道情”,由此得名。洪洞道情音乐基本属于曲牌连缀…[详细]
大涧道情
  大涧道情是流行于山西灵丘及其周边地区的一种民间小剧种,它起源于繁峙境内,系唐代道教音乐的产物。清宣统二年(1910),灵丘县大涧村白永昌、吕作福、白永印、白家绪、张玉禄、刘周来、乔三、乔双锦八位村民拜繁峙磨二为师,学习道情,后组成20多人的戏班在山西灵丘、广灵及河北涞源、蔚县等地区演出。演出过程中,艺人们将晋北地区的民间音乐、舞蹈、俗曲等形式融入道情,逐渐形成了独具地域文化特色的大涧道腔。大涧道情…[详细]
蒲城石羊道情
  蒲城石羊道情是一千多年前盛唐道教音乐的活化石,又是独具特色的传统曲艺艺术。蒲城县地处陕西关中平原东北部,兼具丘陵、台塬、平川地貌,盛产小麦、玉米、棉花、酥梨,是国家级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国家授时中心所在地;桥、景、光、惠、泰五座唐陵神道石刻甲天下;距古都西安110千米;西延铁路、京昆高速公路西禹段穿境而过。作为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蒲城石羊道情曲艺历史悠久。相传起源于唐教坊之法曲,中唐时期,戏剧鼻祖唐…[详细]
屯留道情
  屯长道情是屯留道情、长子道情的合称,流传于晋东南长治、长子、潞城、壶关等地,起源无考,当地流传朱元璋以道情说唱煽动民众造反推翻元朝- 的传说,兹为一说。道情源于唐代道教经韵,初称道歌,用渔鼓、简板伴奏,是传道宣传教义及募捐化缘的工具;宋代吸收词、曲牌,衍变为在民间布道时演唱的新经韵。之后,道情中曲牌一支发展为戏曲,诗赞体一系形成曲目相类的说唱道情。因此,屯长道情乃诗赞体道教经韵一支。早期道情唱腔较…[详细]
甘谷道情
  道情亦称道歌,是传道者宣传教义及募捐化缘的一种说唱艺术。唐朝《续仙传》记载:“蓝采和手持拍板(简板),唱踏歌行乞于市。”这可能是对早期道情最具体的描写。唐朝中期时,唐玄宗李隆基十分喜爱中国传统的道教并将它奉为国教,一时道教大兴,在这一背景下道教开始在全国流行,传教道士游历天下,传道时皆唱道情。道情最初只是说唱形式,在清朝以前基本上没有职业班社,艺人们多是在逢年过节酬神献艺。民国以后,个别地方才逐步…[详细]
温岭道情
  温岭道情是指分布于温岭市范围内的说唱结合以唱为主的曲艺形式。道情艺术是民间曲艺形式中的一个类别,渊源于唐代道教的“道曲”,以道教事故为题材,宣扬出世思想。南床时开始用渔鼓和筒板为伴奏乐器,因此叫“渔鼓”。明清以来流传甚广,题材也有所扩大,在各地同民间歌谣相结合而发展成许多曲种。道情艺术的共同特点是说唱结合、以唱为主,多为单人演唱。既可以坐唱,也可以走唱,但一般均以坐唱为主,演唱时,左手握夹板,道情…[详细]
延川道情
  延川道情作为陕北道情的分支,属后起之秀,是群众非常喜爱的一种民间曲艺。道情本为道场曲,是服务于道教的一种音乐形式。延川人把道情与陕北民歌谣、民间舞蹈融洽在一起,有了一种新的曲艺形式——说唱韵味浓厚,表现出明显的曲艺色彩。简单粗犷的戏曲,闹社火的秧歌服,粗犷的秧歌舞,地道的方言土语,构成了道情戏独特的表演形式。延川民间流传大量道情剧,如《走南阳》《忤逆子》《三回头》《牡丹亭》《李四接妻》《十万经》《…[详细]
义乌道情
  义乌道情,俗称“唱新闻”。前有新闻后有戏,新闻要唱《××记》,这是道情艺人开唱时常用的两句开场词。道情源于唐代,传于宋,行于元,兴于明、清。早在明代就在金华、义乌土地上繁衍生息,是百姓最为喜闻乐见的大众娱乐形式。《辞海》1989年版载有“义乌道情、湖北渔鼓”的词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道情艺术得到了重视和发展,1950~1964年,盲艺人叶英美曾三次晋京,唱出了“享共产党的福、吃共产党的谷、住共…[详细]
高镇子道情
  高镇子道情高镇子村位于旧时怀仁高镇子海东边的梁地最高处。几百年前原来的村名叫镇海堡。村中原有一古刹名叫“龙泉寺”,《怀仁县志》中记载为“唐时所建”;唐代正是道教盛行,道歌创作繁荣时,是道情剧种的滥觞期。道歌、道情何时传入高镇子村已不可追寻。但旧时,村庄地处西口古道大路边,是繁峙、应县、浑源西出的必经交通要道,村中有好多车马大店,有一座四盛店的店掌柜还会蒙语,这种地理环境为文化的传入、积淀造就了客观…[详细]
尉氏渔鼓道情
  渔鼓道情是一种板腔体唱腔音乐和其他说唱音乐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音乐和语言结合的很紧凑,道情这个曲种是很古老、很稀少的一种曲艺演唱形式,道情由一人演唱,演唱者以左臂夹道情简,手打云板,右手拍击渔鼓,简或以坠胡、二胡或三弦伴奏,唱腔音乐的高低不固定,定什么曲调则视艺人嗓音高低来定,通常多以能唱出最低音为标准,道情的唱腔共分“平板式”,“阴阳板式”“散板式”和“叹韵板式”四大板路。渔鼓道情多流传在尉氏…[详细]
梓潼道情
  道情是以说唱为主的流行于梓潼的一种曲艺形式,有的地方称“渔鼓”,四川称“竹琴”,梓潼俗称“打道筒”,内容有道教神仙、劝世文、现实题材等,以教化为主。道情,最早源于唐代的《九真》、《承天》等道曲,以道教故事为题材。道情可能与八仙之一的韩湘子有关。韩湘子手中的法宝,正是南宋时开始用渔鼓和简板为道情的伴奏乐器,直到现在。道情多为单口说唱,明清以来在全国各地广泛流传。各地道情不下几十种,大多以流行的地区命…[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