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各地旅游名胜推荐-制作技艺篇民俗文化
各地旅游名胜推荐-制作技艺篇
[移动版]
181、
上海梨膏糖制作技艺
[
上海市
黄浦区
]
上海滩熬制梨膏糖始于清朝咸丰五年(公元一八五五年),当时有一对姓朱的夫妻在上海老城隍庙前大殿旁开起了梨膏糖店,取名“朱品斋”。到清光绪八年(公元一八八二年),有一个商人在上海老城隍庙西首晴雪坊开设了一家梨膏糖店,店名为“永生堂”。清光绪三十年(公元一九零四年),又有人在上海城隍庙北豫园门口开设了一家叫“德甡堂”的梨膏糖店。它们都使用自己的牌子和商标,彼此竞争十分激烈。有的为了提高梨膏糖止咳功效,把…
[详细]
182、
木玩具制作技艺
[
浙江省
丽水市
云和
]
云和木玩具制作技艺源远流长,早在宋、元时期,大批木匠就已掌握了娴熟的木作技艺。当时,木匠师傅在为户主制作家具、农具等生产生活用品时,也要为孩子们添置几件木制玩具,象踏碓童车、鲁班锁、七巧板、木砣螺等。据《云和县志》记载:清末民初,随着木偶戏的盛行,民间利用小杂木制作木偶的技艺也开始发展起来。云和木制玩具制作技艺鼎盛于改革开放后,传统木制玩具制作技艺得到更好地传承发展。明清时期的儿童玩具款式和制作技…
[详细]
183、
杏花楼广式月饼制作技艺
[
上海市
黄浦区
]
中国人过中秋节,由来已久,“中秋”这个词,在中国最早的古书之一《周礼》中已经有“中秋”这词,使用到今,已有两三千年的悠久历史。古往今来,它已在中国人的生活风俗中固定下来,成为每年中秋佳节每个家庭不可缺少之物。月饼在江南一带,似乎还格外具有一种相赠此物,美好祝福的温馨情调。清代中叶的苏州人顾禄在其所撰写的吴地民情风俗的岁月纪《清嘉录》的“卷入.八月”中就有一节写月饼:“人家馈贻月饼,为中秋节物”。十…
[详细]
184、
海派旗袍制作技艺
[
上海市
徐汇区
]
旗袍由满族女装演变而来,因满族曾被称为“旗人”而得名。原本只是满族妇女和宫廷中女性服装样式,到了20世纪20年代,才开始被汉族的妇女模仿穿著。到了三十年代,成为中国女装的典型代表。由于上海得风气之先,受欧美服装影响,改制旗袍的式样,显示了“曲线美”的特点,突破了传统的中国妇女忽略人体曲线的着装风格,使这一时期的上海成为旗袍新款的策源地。“人人都学上海样,学来学去学不像,等到学到三分像,上海已经变了…
[详细]
185、
保靖竹编制作技艺
[
湖南省
湘西州
保靖县
]
湘西竹编制作技艺(保靖县)湘西盛产竹:山竹、桂竹、水竹、楠竹、绵竹……蕴藏着竹编制品萌生与蕃衍的厚重基础。这里的土家、苗、汉各族人民多有善竹编者。竹编历史已逾千年。酉水岸边保靖县境内崖墓葬中曾发现的竹席残片,就是唐宋时期的遗物。竹编制品已经涉及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筛、箩、簸、箕、篮、篓、筐、架、床、桌、椅、扇……竹编制品三百余种,遍及湘西城乡,深受民众喜爱。竹编多为一地一品。就湘西保靖县而言,比…
[详细]
186、
江山西砚制作技艺
[
浙江省
衢州市
江山市
]
江山西砚制作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唐代咸通年间江山属西安府,出现砚石的大陈乡砚山前有一溪流名“西溪”,用此石制成的砚台称“西砚”。宋代起,江山龙砚、紫袍玉带砚即为贡品。《浙江通志》(雍正本)载,明初采石制砚规模已逐渐扩大。清代时地方官常将优质西砚献给皇帝。道光年间,所产的紫金砚为贡砚,《贡箋》有记载。王安石曾收藏江山产“紫袍玉带砚”一方。江山西砚雕刻细腻,形象生动,利用自然的纹理构图状物,构思奇…
[详细]
187、
中式服装盘扣制作技艺
[
上海市
徐汇区
]
盘扣或称盘钮,是由手工将长长的硬条回旋盘绕成各种造型的,主要运用于传统中国服饰上固定衣襟或装饰的一种钮扣。它是我国劳动人民经过长期的劳动实践和生活积累而形成的民间手工艺品,它蕴含着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精神。其制作工艺考究,造型细腻优美,花样繁多,富有想象力,是一种用来美化服装的手段。漕河泾镇,元代称王家宅,明正德年间渐聚成市,明末清初建镇。后为上海县五大镇之一。镇上居民多为上海本地人,聪明、勤劳、…
[详细]
188、
瓯江帆船制作技艺
[
浙江省
丽水市
云和
]
云和瓯江帆船制作技艺历史悠久,瓯江沿岸的造船业和水上运输业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发展,创造了瓯江帆船,并孕育了淳朴深厚的船帮文化。据《云和县志》记载,在春秋战国时期瓯江上游就有木帆船通行。浙江省档案馆有记载:民国初期,“瓯江船只8000艘,每日到达永嘉终点船只平均250艘”。云和沿江的赤石、龙门、紧水滩、石浦等众多村落都有着悠久的帆船制造历史。一条木帆船的制作完成,要经过设计、制材、木工、漆工等…
[详细]
189、
钱塘江板盐制作技艺
[
浙江省
杭州市
]
钱塘江板盐主要利用钱塘江下游的沙滩白地,在涨潮时吸储含盐分的江水,进行晒制而产生的盐。钱塘江盐制作,历史悠久,工艺独特,其传承谱系繁杂,此为集体项目,在历史传承中往往以“带头大哥”为主的传承人。钱塘江畔的制盐业,非物质文化遗产钱塘江板盐制作技艺,“钱塘江板盐”在全国所有制盐业中独具特色,其特点有:为取盐泥,以盐泥为原料,有别于取海水;而是在咸泥堆成坨头经稻草过滤的淋卤;是用板晒,不同于在沙地上的盐…
[详细]
190、
衢州陶瓷制作技艺
[
浙江省
衢州市
]
衢州陶瓷制作技艺历史久远,中国著名美术家邓白先生曾于20世纪80年代初,将洁白如玉的衢州白瓷命名为“中国莹白瓷”。衢州陶瓷制作技艺可追朔到古代衢州印纹陶器。唐代已经开始烧制乳浊釉瓷(衢县沟溪上叶窑、龙游县方坦窑)。这种乳浊釉瓷,釉面滋润、浑厚,增加了瓷器的美感。宋代衢州制瓷业发展成熟,产品烧结程较好,胎质坚硬,叩音清脆,胎质呈灰白色。装饰纹样题材极其丰富。元代到民国衢州瓷业在衢江及江山港、常山港、…
[详细]
191、
邵芝岩毛笔制作技艺
[
浙江省
杭州市
]
非物质文化遗产杭州邵芝岩笔庄毛笔制作技艺系纯手工,制作工艺精湛,品质优良,享誉海内外。主要工序有笔料、水盆、结头、装套、蒲墩、镶嵌、择笔、刻字等十二道,大小工序达120余道,每道主要工序分别由技工专司,制作选料精细,工艺精湛,讲究峰颖尤显其独特之处,所以邵芝岩笔庄生产的“芝兰图牌”毛笔以“尖、齐、圆、健”四德具备而著称。目前,邵芝岩毛笔制作技艺传承后继乏人,面临濒临状态。…
[详细]
192、
西塘八珍糕制作技艺
[
浙江省
嘉兴市
嘉善县
]
八珍糕是一种夏令防病食品,以糕内有八味中药成分而得名,产自嘉善县西塘镇。原西塘钟介福药店是百年老店,所产八珍糕是创始人钟稻荪在1885年参考明代陈实功所著《外科正宗》内八仙糕处方,结合临床经验,应用本地优质糯米和八味中药研制而成。八珍糕口感香甜松脆,蕴药理于食疗之中,食之无药味,既是药物,又是糕点佳品,成为嘉善特色药膳名点,深受当地百姓喜爱。目前,西塘八珍糕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三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详细]
193、
老凤祥金银细金制作技艺
[
上海市
黄浦区
]
老凤祥金银细金制作技艺老凤祥金银细工(俗称摆件)制作技艺是我国优秀的传统金属手工技艺,它是以金银为主要材料制成的供室内陈设欣赏或兼具实用功能的传统金属手工艺品。创始于清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848年)的老凤祥,是“中华老字号”中著名的金饰品牌,位列中华老字号百强榜前十名。她融汇了中国传统的金银细工制作技艺精华,历经清朝、民国、新中国至今数代人的传承,其中的抬压、鎏金、扳金、拗丝、镶嵌和雕琢等各种技法…
[详细]
194、
微型建筑制作技艺
[
上海市
杨浦区
]
微型建筑制作技艺是集木雕、石刻、骨雕、瓷塑工艺于一体的综合技艺。主要分布在上海市杨浦、闸北和徐家汇等地区。上海地区自清代以来就有玉石、象牙和木器雕刻。全盛时期是1923-1928年,从业人员有一千多人。自上世纪五十年代起,杨浦地区民间石雕、木雕、微雕、剪纸等都有优秀的人才和不俗的成绩。上世纪八十年代,杨浦区职工书画工艺美术协会汇聚了一大批如黄征和、印新生、阚三喜、吴根华、董金富等雕刻艺术家,形成了…
[详细]
195、
金华酥饼传统制作技艺
[
浙江省
金华市
]
金华酥饼是金华地区知名传统食品之一,独特的制作技艺和酥松、香脆的的口感特点,在我国地方食品中独树一帜,成为名扬大江南北的休闲食品和送礼佳品。非物质文化遗产金华酥饼制作技艺历史悠久。其制作技艺是一个精细和繁复的过程,而这样的过程是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逐渐发展完善的。由最初的髓脂、蜜和面、烘烤到现在的十几道工序,制作技艺经历一个由简到繁、由粗到细的过程。金华酥饼按照其制作过程和工序,主要分为两大块:…
[详细]
196、
铜陵白姜制作技艺
[
安徽省
铜陵市
铜官区
]
“铜陵白姜”是铜陵的八宝之一,也是铜陵最具特色的农产品之一。近几年来,在铜陵各级党政组织的重视和广大姜农、加工企业的努力下,基地规模年年扩大,白姜产量年年增加,加工后的白姜系列产品涌入上海、北京等各城市,而且还跨出国门,闯入世界。“铜陵白姜”在古代也是闻名遐迩,名噪江南。据《-词话》研究专家苟国先生考证,明万历丁已刻本《-词话》第三卷五十四回“上了一碟酱的大通姜”。这个“大通姜”指的就是铜陵大通一…
[详细]
197、
坛下乡铜锣传统制作技艺
[
湖南省
衡阳市
耒阳
]
铜锣是一种以紫铜为主材,按比例配入锡、银等金属制作而成的乐器,广泛应用于戏曲舞蹈、民俗活动等。耒阳市坛下乡铜锣为传统手工制作,依循选料、配料、熔水、制坯、锻打、剪边、成型、淬火、冷作、抛光、一锤定音等十多道工序,操作流程非常严谨,要求火候和手法十分精准,且环环相扣、一气呵成。选料要求铜精度达到99.9%,按比例配入锡、银等金属(配料),加温至1200℃使之熔化(熔水),倒入模具制成铜坯(制坯),将…
[详细]
198、
桂林米粉制作技艺
[
广西
桂林市
叠彩区
]
米粉制作技艺(桂林米粉制作技艺),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传统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桂林米粉历史悠久,其兴盛于清末至民国时期的老桂林城,并因抗战时期大量外地文化名人和民众的到来和离去得以广泛传播。桂林米粉以桂林各县所产大米及流经桂林境内的漓江水为基本原材料生产,以城区老店历史传承配方熬制的卤水为灵魂,以卤味粉流传最广。相传在秦朝时,秦始皇派大将屠睢率军经桂林南下攻打岭南。因为军中北方将士众多…
[详细]
199、
赵三烧鸡手工制作技艺
[
河北省
唐山市
乐亭县
]
赵三烧鸡手工制作技艺(2009年入选唐山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赵三烧鸡”这一地方名吃,始创于清朝光绪年间,距今已有百年啊历史。在唐、秦两地可以说提起“赵三烧鸡”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赵三烧鸡”留承至今,已是四代祖传了,在乐亭县这块土地上,在传统饮食文化中已留下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早已成为了当地的老字号名吃、特产,有诗为证:赵三烧鸡万口传,至今已有百余年。举杯论酒何作伴,还是烧鸡让君欢。…
[详细]
200、
黄茶制作技艺(君山银针茶制作技艺)
[
湖南省
岳阳市
君山
]
青山活水出好茶,君山银针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主要生长在洞庭湖君山岛。生态环境优越,茶品绿色健康,茶文化底蕴深厚,见于文字记载已逾1200多年。君山银针的闻名得益于黄茶制作技艺(君山银针茶制作技艺)“一芽一叶”独精制作,历经摊晾、杀青、摊凉、初烘、初包、复烘、复包、足火、精选等九道工序,闷中取宝,酵中取精。其中“九不采要求”“双式复烘”、“双式闷黄”是君山银针芽身金黄,滋味鲜醇爽口、回味悠长的重要工…
[详细]
[上一页]
[第一页]
…
[5]
[6]
[7]
[8]
[9]
[10]
[11]
[12]
[13]
…
[最后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