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各地旅游名胜推荐-制作技艺篇民俗文化
各地旅游名胜推荐-制作技艺篇
[移动版]
661、
西峰祭祀纸扎制作技艺
[
甘肃省
庆阳市
西峰区
]
纸扎指的是用纸张扎成花簇束扎之类的艺术品。西峰祭祀纸扎是专门用作丧祭、三周年、迁茔、追远等民俗活动的祭奠品,源自先周祭祀活动中的“载燔载烈”,承袭了远祖的火崇拜观念,整个艺术是在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中经过不断完善才形成的。它既是奴隶制贵族用活人殉葬的社会意识承袭,又是对陪葬品由人到陶俑的历史推翻和替代,属艺术文明的社会品。它的基本内容分为“五供养”、“七星箭”、“十样锦”三种组合形式,具体形象有冥衣…
[详细]
662、
龙凤贡面手工制作技艺
[
河北省
衡水市
故城县
]
故城县与山东省德州市毗邻,在古运河西岸,属平原。龙凤贡面是故城县特产,主要产地在故城镇。龙凤贡面也称龙须凤尾贡面,因面条匀净细长、状似龙须,并曾作为宫廷贡品而得名。龙凤贡面起源于明朝,为故城镇齐氏始创。制作龙凤贡面最有名的是故城西南镇齐纪修所开的“齐福源”挂面坊。齐纪修16岁学做挂面,他吸收诸家挂面工艺的特长,不断研究、总结,产品的质量越来越高,销路也越来越好。在故城挂面业小有名气后,被客商从运河…
[详细]
663、
莲香楼广式月饼传统制作技艺
[
广东省
广州市
]
莲香楼广式月饼传统制作技艺广式月饼是中国月饼的一大类型,因主产于广东省广州市而得名。广式月饼品种繁多,主要分为莲蓉馅和杂馅两大类,以莲蓉最为传统。创建于1889年的莲香楼生产的月饼是广式月饼的优秀代表。莲香楼是莲蓉的首创者,他们坚持以当年产的湘莲、进口的白糖和即榨的花生油产制莲蓉,形成了独特的莲蓉风味,因此有“莲蓉家家有,莲香占鳌头”的说法。莲香楼的月饼生产在制作饼皮、煮制馅料、包馅儿、烘饼等工序…
[详细]
664、
上漖龙舟制作技艺
[
广东省
广州市
番禺区
]
广州番禺上漖村是华南地区著名的龙舟制作之乡,珠江三角洲地区大部分“鸡公头”龙舟产自上漖村。该村制作龙舟萌芽于清道光年间,已有140年以上的历史。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初为鼎盛期,后由盛转衰。该村龙舟制作多为祖传家业,以黄、卢、梁、陈姓为主,手艺精良。所造龙舟称为“鸡公头”,主要由龙骨、脚旁、大旁、龙筋等12个部分组成,制作技艺包含升底、钉脚旁、扎彩盘、上龙缆等14个工序,拥有侧立偏差控制、掌口、钉眼处…
[详细]
665、
沙湾水牛奶传统小食制作技艺
[
广东省
广州市
番禺区
]
沙湾水牛奶传统小食制作技艺起源于清朝,广泛流传于沙湾及周边地区。沙湾地处丘陵地带,草质优良,所产的水牛奶质量好、产量高,沙湾人以水牛奶为原料,创制出了姜埋奶、凤凰奶糊、窝蛋奶、牛奶白饼、牛乳等一系列水牛奶特色食品。沙湾水牛奶传统小食的制作工艺从食材的挑选、材料分量、放置顺序、温度掌控都特别讲究,水牛奶制品搭配其他食材营养价值十分高,这些充分反映了南方人食不厌精、注重养生的饮食理念。…
[详细]
666、
西关水菱角制作技艺
[
广东省
广州市
荔湾区
]
西关泮塘地区出产菱角,其甘甜可口,深受西关人喜爱,在没有新鲜的菱角吃的时候,西关人就用粘米粉在水中做成一个个形似“菱角”的食品以替代,名为“水菱角”,日久天长,逐渐形成在西关地区流行的独特小吃。水菱角形状似菱角、色白、口感有韧性、味香。制作一碗水菱角配料较多,原材料有沾米粉、虾米、瑶柱、腩肉、腊味、猪油渣、花生等。对濑粉的技巧讲究,仅凭一双筷子就要濑成菱角形状。以前西关小姐在出嫁前,喜欢相互考较“…
[详细]
667、
绍兴臭豆腐制作技艺
[
浙江省
绍兴市
上虞县
]
绍兴豆制品民间传统工艺作为一项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浓郁的民间传统工艺,在省、市及至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力,其中上虞崧厦霉千张和谢塘香干已列入浙江省非遗项目,除此外具有国内外较大影响的豆制品生产项目中的绍兴臭豆腐,其中最正宗的绍兴臭豆腐要属上虞崧厦生产的绍字坊臭豆腐,上虞崧厦生产的臭豆腐与崧厦霉千张一样同根同源,其传承历史也可追溯至清康熙年间。为将历史传统项目传承发展,拓展市场,进行生产性保护,现将具有绍…
[详细]
668、
平阳头发吊灯制作技艺
[
浙江省
温州市
平阳县
]
阳头发吊灯制作技艺 平阳头发吊灯中“发”是发财的发、“灯”在闽南话中与“丁”谐音,合起来有财源广进、人丁兴旺的意思,所以又称“福头灯”或“子嗣灯”。制作技艺传承近120年,现仅平阳马必重一家怀此绝艺。艺术价值主要体现在穿头发丝上:选用百余根头发丝贯穿整盏灯,牵引人物、动物造型(用纸、络麻秆制成,反映典故、传说,有知识性和观赏性)的头、手、脚等部位,在灯座下木炭火(或用电风扇)产生的气流…
[详细]
669、
藕粉制作技艺
[
浙江省
绍兴市
柯桥区
]
藕粉是久负盛誉的传统滋养食品,营养价值丰富,药疗作用也较好,味道鲜美,入口香甜,老少皆宜。绍兴是江南水乡,种植莲藕、制作藕粉已有2000多年历史,柯桥区的柯岩街道、齐贤镇以及越城区的东浦等镇都有种植莲藕、制作藕粉的传统。上世纪60年代,绍兴藕粉年产量达100吨左右,曾经名噪华东。会稽山阴北部,很早就有百姓围涂。当地勤劳的人们将那些常年积水的低田、池塘、河滩、洼边排种荷藕,一直延续至今。并有世代搓制…
[详细]
670、
高台“面筋”制作技艺
[
甘肃省
张掖市
高台县
]
高台面筋、凉粉,是高台县历史悠久的地方特色小吃。高台县地处河西走廊中部,全国第二大内陆河——黑河纵贯全境,自明代以来就是农业生产的理想地域,盛产小麦、水稻等作物,是全国12个商品粮基地之一,与临泽、甘州等县区共同成就了“金张掖”的美誉。发达的农业基础,为饮食文化的兴旺发达提供了可能。正因如此,“金张掖”孕育了饮食文化的杰出代表——高台面筋。其工艺独特、味美爽口,为待客佳品,可热吃,可冷吃,也可晾干…
[详细]
671、
南乳花生制作技艺
[
广东省
广州市
荔湾区
]
南乳花生是驰名广州的一种民间特色小吃,由清末广州西关一名叫“盲公德”(张德友)的盲人所首创。张德友住在广州西关多宝坊,原为一名厨师,他从盐焗鸡这道菜得到启发,把花生肉和多种调料研制的配方一起煮熟,再用河沙炒制,经过反复调试,终于研制出具有独特风味的南乳花生。南乳花生制作时以选用白云区江高镇和钟落潭镇出产的花生为最佳。花生以白皮、黄肉、粒圆最适合。炒制成品的南乳花生皮呈现深红色,花生肉呈金黄色,风味…
[详细]
672、
广州饼印制作技艺
[
广东省
广州市
]
饼印又称“饼模”。是生产各式传统饼食的主要工具。广州饼印制作技艺历史悠久。在清朝同治年间,广州就已出现数家饼印作坊。其中,饼印制作世家“余同号”自1865年创立,迄今已有150多年历史。清末至民国时期,随着广州茶楼的兴起和广式月饼等的出现,饼印销量日增,在新加坡、越南、菲律宾等东南亚地区也广受欢迎。广州饼印制作技艺,见证着广州木雕、广府民俗节庆、广式饼食和广府饮茶习俗的发展和衍变,形成了南派饼印的…
[详细]
673、
白马寺金银器制作技艺
[
河南省
洛阳市
洛龙区
]
白马寺一带金银器制作的历史可追溯到明代,在清代达到鼎盛。世居此地的王氏一族,靠祖传的金银器制作技艺为生,在当地颇有名气。据记载,清道光年间,王氏族人王继曾建起金银器加工作坊,开始规模化加工生产金银器,白马寺金银器制作进入了鼎盛时期。 伴随着历史的发展,王家的金银器制作技艺代代相传。该技艺继承了从先秦到民国时期的历代金银器制作技法,吸收借鉴外国的先进经验,以纯手工的方式呈现…
[详细]
674、
狮岭黄豆酱传统制作技艺
[
广东省
广州市
花都区
]
黄豆酱,是将煲淋的黄豆与炒熟后磨碎的小麦、大米等充分混合发酵制成的传统调味酱,花都人称其为“面豉”。清代以来,花都民间一向有酿造面豉的风俗习惯。狮岭镇卢玉清家族产的黄豆酱,以精选当年产优质黄豆和小麦、大米为原料。坚持以山泉水作为制酱用水,保证产品独特的甘甜味;坚持用自酿的高度白酒两次清洗酱缸,保证酱缸的卫生和残留酒味余香;用独特的自然发酵技术对黄豆进行发酵。豆酱色泽鲜亮、味鲜醇香、芳香扑鼻、酱香浓…
[详细]
675、
盖北榨菜制作技艺
[
浙江省
绍兴市
上虞县
]
盖北五香榨菜是上虞的著名特产,制作历史较为久远。七十多年前,处于盖北西侧的隆昌丘(兴昌村)村民就开始手工制作五香榨菜。盖北五香榨菜其妙处在于香脆可口,美味至极,常食而不厌,它不但是布衣百姓的必备之菜,亦是各种酒席上必不可少的菜肴。改革开放以后,盖北成了特色农业名乡,以种植“一果两菜”(葡萄、榨菜、芥菜)闻名长三角地区。全镇村民普遍种植榨菜,2015年全镇种植13200亩,亩产7500斤。特别是盖北…
[详细]
676、
竹编(舒席制作技艺)
[
安徽省
六安市
舒城县
]
舒席编织在舒城有着悠久的历史。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在舒城县柏林乡战国墓葬0土的青铜器底部即有竹编物的痕迹,同地西汉墓的发掘中也发现摆放陪葬品的边厢内底部有竹编物作垫,其纹理及工艺与后期的舒席基本相同。到了明代,舒席更是身价倍增。据史籍记载,明•天顺(公元1457-1464年),吏部尚书秦民悦(舒城人)为取宠皇帝,将编有龙纹舒席作为贡品带至京城,深得英宗皇帝赞许,御批为“顶山奇竹,龙舒贡…
[详细]
677、
黄骅面花制作技艺
[
河北省
沧州市
黄骅
]
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属地:黄骅市类别:传统技艺蒸制面花是黄骅当地的传统节日习俗,黄骅面花制作技艺流行于黄骅市农村区域,以羊二庄镇最具代表性,其面花制作除用面花模子磕制外,还有极具地方特色的麦垛、刺猬、仓官(田鼠)等。黄骅面花,造型美观、形意结合、构思独特、惟妙惟肖,做工讲究、松软香甜。据县志记载,自明朝燕王朱棣,以“靖难”诛奸、入京“扫碑”为名,大肆杀戮当地土著居民,导致土地荒芜、人烟稀少…
[详细]
678、
乌毡帽制作技艺
[
浙江省
绍兴市
]
乌毡帽是水乡绍兴传统的特色生活用品之一。乌毡帽外观简朴,形似黑锅,戴时摺起一半帽沿成倒畚斗形,民间戏称“畚斗帽”。乌毡帽是古代绍兴人从外地学来的。明朝文学家张岱(山阴人)在《夜航船》一书中说:“秦汉始效羌人制为毡帽。”在《快园道古》中记载:会稽人曾石卿作《夜莺儿》“鹅黄蚕茧燕毡帽。”燕,古称“玄乌”。说明乌毡帽至少在明朝就已经流行于绍兴了。到了清后期,乌毡帽有了更快的发展。在绍兴农村,除了仕、商、…
[详细]
679、
圆木制作技艺
[
浙江省
绍兴市
]
圆木制作,是一门专做家用木桶的手工技艺,由于旧时的木桶上加有固定用的箍,所以便被称为“箍桶”,而箍制品也称“圆件”。圆木制作技艺始于何时,现在已无法考证,但它和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在以前,不管是城里还是在乡下,人们基本上都是用木制的饭桶、米桶、蒸桶、水桶、面桶、脚桶等。箍桶匠也就应运而生。箍,是箍桶匠的手艺精髓,其技主要在“箍”而不在于“制”。箍桶的工具主要有刨、铲、锯、刀、斧头、铁锤、凿子等多…
[详细]
680、
绍兴银饰品制作技艺
[
浙江省
绍兴市
]
绍兴银饰品制作技艺历史悠久,据先秦、两汉史料记载:越国矿产资源丰富,民间冶炼业发达,境内的铜、锡、金、银、铁等矿产已大多被开发利用,为银饰品制作技艺在古越绍兴的孕育和发展提供了先决条件。据史料记载,吴越归宋时,贡奉之物中金银器皿颇多。2001年,从西湖雷峰塔地宫出土的吴越时期纯银鎏金金涂塔、鎏金纯银佛像等,便是最好的佐证。《吴越史年编年》记载:“后周世宗显德二年(955年)十二月,钱弘俶命造金涂塔…
[详细]
[上一页]
[第一页]
…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
[最后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