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各地旅游名胜推荐-制作技艺篇民俗文化
各地旅游名胜推荐-制作技艺篇
[移动版]
621、
绿茶制作技艺(舒城小兰花)
[
安徽省
六安市
舒城县
]
舒城小兰花茶产于舒城县境内山区,因形似兰花,独具兰花清香而得名。舒城县地处江淮之间,大别山东麓,属皖西大别山茶区。境内青山环抱、林木葱茏,土质肥沃、雨水充沛,气候温和、昼夜温差大,漫射光较多、无污染,土壤中含有硒、锌等稀有元素,终年云雾缭绕,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形成了茶树良好的品质。茶叶采制时正值漫山兰花竟相吐蕊时节,茶叶吸附花香独具韵味。早在唐宋时代兰花茶既有盛名,并被列为贡品。“舒城小兰花茶…
[详细]
622、
绿茶制作技艺(岳西翠兰)
[
安徽省
安庆市
岳西县
]
“岳西翠兰”原产地在安徽省安庆市岳西县。岳西县位于皖西南边陲,大别山腹地,于1936年1月析霍山、舒城、潜山和太湖四县边陲新置,为古舒州、寿州结合部的核心深山地带。跨江淮分水岭,境内群峰林立,溪流交错,是国家级农业生态县。茶区终年云雾缭绕,漫射光多,茶叶内含物丰富,品质优异。岳西绿茶(岳西翠兰)手工制作技艺起源于地方历史名茶“小兰花茶”和“黄芽茶”。据史料记载,岳西县所在地区茶叶生产盛于唐宋。本县…
[详细]
623、
饵块手工制作技艺
[
四川省
凉山州
会理市
]
会理绿水乡松坪村手工制作的饵块最有名。饵块色白,切成块、片、丝入锅煮,不浓汤,且味好。如不食用,浸泡在水里,久泡不馊不臭。制作饵块需要选用本地的大白谷米,浸泡12小时淘洗干净后,入甄蒸至半熟,将半熟米倒在圆簸箕里冷却后,洒水和匀,再入甄蒸熟后,把熟饭倒在石碓里用木杵冲融。把冲好的料摊在竹箕里或案板上,搓揉成长15~20公分,横截面6~8公分的长方体块状,或搓揉成细圆状,冷却后即成饵块。【产生年代】…
[详细]
624、
徽州毛笔制作技艺
[
安徽省
黄山市
黟县
]
徽州制笔始创于南宋年间,代表人物有黟县吕大渊,歙县的吕道人,汪伯立等制笔大师,据《新安态》记载,北宋年间汪伯立所制毛笔曾为贡品,兴盛一时。社会文明的发展,现代用笔不断出现,甚至键盘已替代了昔日的纸笔,走上了主流,传统制笔业呈现日益衰落的态势,然改革开放的春风使制笔这一传统技艺又有了新的发展,伴随着书画及旅游的深入,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在屯溪老街有了杨文笔庄,并注册了商标,目前徽州制笔主要传承人为黄山市…
[详细]
625、
徽作家具制作技艺
[
安徽省
黄山市
徽州区
]
古典家具是某一历史时期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反映了某一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方式、社会物质文明的水平以及历史文化特征,因而凝聚了丰富而深刻的历史社会性。中国早期的家具始于夏商,兴盛于战国、两汉。其家具造型为适应“席地而坐”的习俗,家具普遍低平稳重、简便实用。直至唐宋,垂足而坐的起居方式和较为宽阔的居住环境,导致高足家具日渐流行。明代中期至清前期是中国古典家具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的家具式样质朴而不俗…
[详细]
626、
顶谷大方制作技艺
[
安徽省
黄山市
歙县
]
大方茶可追溯到五代十国,《旧五代史》有“唐乾化元年(911)十二月,两浙进贡大方茶两万斤”的记载。弘治年间(1488-1500)徽州生产大方茶,明正德年间(1506-1521),飞布山上庵寺住持僧大方从虎丘经昱岭关来到福泉山的福泉寺,进一步改进了古代大方茶制法。老竹大方在谷雨前采摘,采摘标准为一芽二叶初展,约3万个芽叶制成一斤干茶。其品质特点是:外形扁平匀齐,挺秀光滑,翠绿微黄,色泽稍暗,满披金豪…
[详细]
627、
观音豆腐制作技艺
[
安徽省
黄山市
祁门县
]
观音豆腐,是采集皖南山区野生腐婢树叶,通过加工工艺提取果胶制作而成的一种绿色食品。宋元之交,战乱不断,又连年干旱,农民食不果腹,有人梦见观音菩萨指点,以此树叶榨汁凝固,即可充饥,于是产品问世,因其凝固后如豆腐而得名观音豆腐。腐婢是一种野生直立灌木,属马鞭草科,叶片卵状,长3—13厘米,宽1.5—6厘米,其中兰、玫瑰、梅等多种香味,蕴含在浓浓的青气中,散发出刺鼻的清香,因而别称其为臭娘子,歙县民间则…
[详细]
628、
痘姆陶器烧制技艺
[
安徽省
安庆市
潜山市
]
痘姆陶器是潜山县传统名牌产品之一,潜山痘姆陶器生产历史悠久,据薛家岗遗址考古发掘考证:痘姆制陶起源可追溯到6000多年前,通过一代代制陶艺人勤奋学习,不断改进生产工艺,因此痘姆乡被称为“皖西南陶瓷之乡”。陶器规格多样,种类繁多,主要有日用陶器、建筑陶器等,它不仅是人们生活必需品,而且具有较高欣赏价值的艺术品。 痘姆乡是陶瓷手工艺制作的发源地和主要生产地。拥有得天独厚的陶土资源和勤劳智慧的民间艺人,…
[详细]
629、
太平曹氏纸制作技艺
[
安徽省
黄山市
黄山区
]
曹氏宣纸是传统手工纸品最杰出的代表,自宋末元初小岭始祖曹大山奠定宣纸基业,迄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宣纸原产于安徽泾县西南方的小岭一带,唐朝宁国府13乡设太平县,太平县与泾县是隶属一个行政区划。清末以后,宣纸产地开始由小岭向外扩展,许多厂家逐步搬迁至黄山区(原太平县)新丰、新华、永丰(简称“三丰”)等地,这里新明樵山盛产青檀树,“三丰”地区冲积平原则适宜种植长杆水稻,青檀树皮和水稻杆均为曹氏宣纸…
[详细]
630、
黄山贡菊(徽州贡菊)制作技艺
[
安徽省
黄山市
歙县
]
黄山贡菊,又名徽州贡菊、金竹贡菊。焙工精良,色白蒂绿,花大芯小,匀称整齐,清光绪间充为贡品。具有疏风散热、养肝明目、清凉解毒等功效,适用于风热头痛、目赤喉炎等症。黄山贡菊(徽州贡菊)主产歙南金竹岭村及附近村,全县乡村广泛种植。黄山贡菊(徽州贡菊)产地皆为山区,山峦起伏,绿水长流,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四季分明,温暖湿润,雨量充沛,阳光充足。黄山贡菊(徽州贡菊)栽培的主要技术环节:一、择地施肥。选择土…
[详细]
631、
铸胎掐丝珐琅制作技艺(安庆市桐城市)
[
安徽省
安庆市
桐城市
]
铸胎掐丝珐琅制作技艺,是隶属于“景泰蓝”系列的以铜质铸胎为体,经过掐丝、点琅、磨琅、鎏金等工序,最终形成一件器型高雅、纹饰精美、色泽诱人的高档艺术陈饰品的传统手工技艺。这个盛行于我国明代早期的铸胎掐丝珐琅技艺,后因选用纯铜锻制的薄胎,以及釉料的不同、烧制火候的掌握等工艺难度难以突破而失传。在现存的掐丝珐琅器中,明末之后的铸胎掐丝珐琅器基本已经绝迹。在我国当今权威的《中国传统工艺全集》、《中国美术全…
[详细]
632、
符离集烧鸡制作技艺
[
安徽省
宿州市
埇桥区
]
符离集烧鸡起源于汉代。1994年,在徐州狮子山西麓发掘出汉代楚王刘戊墓,该墓中有保存基本完好的鸡骨,并有“符离丞印”的封记,因此,被考古专家鉴定推断为“符离贡鸡”。1757年,乾隆皇帝二次南巡途经符离,宿州知州张开仕进贡符离集卤鸡,乾隆品尝后赞不绝口。因此可以推断符离集烧鸡距今已有二千多年历史,由于符离位于南北要道,汉代以来,在此发生过上百次战乱和杀戮,人民流离失所,烧鸡工艺只能时断时续。符离烧鸡…
[详细]
633、
无为板鸭制作技艺
[
安徽省
芜湖市
无为市
]
无为板鸭,又名无为熏鸭(徽菜谱上有这一叫法),早在清代道光年间就闻名于世,距今已近200年历史。传说很久以前,有个养鸭青年,外出卖鸭,在回程路上,遇上几个放牛孩子,在野外用柴草烧烤鸭子,这青年便好奇地站在一旁观看,等鸭子烤到外皮金黄时,孩子们将鸭子撕开分食,此刻一股特有的香味扑鼻而来。青年人受到启发,回家后便试着在盐水鸭的基础上,加了一道熏制过程,鸭子的色香味,果然胜于盐水鸭,于是他一边养鸭一边做…
[详细]
634、
秋石制作技艺
[
安徽省
安庆市
桐城市
]
秋石,又名盆秋石,秋石丹,是桐城传统的地方药物名产。因其不仅具有滋阴降火等药物功能,而且患水肿、肾炎、心脏病及产妇忌用食盐者,用此品代替使用很好地解决了身体所需,无任何副作用,故深受广大百姓乃至海外侨胞的欢迎。相传秋石的提炼,始于公元前二世纪西汉淮南王刘安。桐城生产秋石历史悠久,清乾隆桐城文士姚兴泉所著的《龙眠杂记》中就有“炼成秋石即名丹”的名述。秋石是以人中白(童尿)和食盐为主要原料,采用传-特…
[详细]
635、
埇桥唢呐制作技艺
[
安徽省
宿州市
埇桥区
]
唢呐是一种吹奏乐器,自公元三世纪从波斯传入我国以来,一直深受民众喜爱。它发音开朗豪放,高吭嘹亮,刚柔并济,情深意切,加之携带和演奏方便,因此很快流行,成为民间最受欢迎的乐器之一。动听的唢呐曲,除了要求艺术家有较高的演奏水平外,唢呐良好的制作工艺也是必不可少的。宿州市埇桥唢呐制作技艺就可达到非常高的品质,这项技艺于2014年被列入安徽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详细]
636、
徽州顶市酥制作技艺
[
安徽省
黄山市
徽州区
]
顶市酥,又名“红纸包”,是徽州特色名细糕点。顶市酥采用脱壳的白芝麻、白糖,配以少量的面粉,拌以饴糖精制而成。成品白中显黄,抓起成块,提起成带,进嘴甜酥,满口喷香,不粘牙不粘纸,老少皆宜。顶市酥的前身为麻酥糖,最早可追溯到南宋,是古徽州一府六县传统糕点。明清时,因为徽商的兴起,麻酥糖随着徽商的足迹走遍全国,渐渐成为人们日常食用和招待客人的必备茶点。市场上最好的麻酥糖被人们称作顶市酥,顶市酥便渐渐取代…
[详细]
637、
花砖制作技艺
[
安徽省
宣城市
泾县
]
皖南泾县,茂林古镇。此处水土千般好,从来风情万种美。茂林建筑,既沐徽风,又具独创。人家徽州“粉墙黛瓦”,墙体青砖,须粉刷。而茂林“花墙黛瓦”,无须粉刷。墙体材料便是天下独绝的花砖。茂林花砖整体呈灰青色,砖面有花纹,颜色深色不同,故而得名,其制作工艺考究、原料特殊,烧制复杂,规格多样,结构坚韧。底色浅灰,花纹深黛。花砖是泾县特有的一种古建筑内外墙墙面装饰材料,抗冰冻,抗风化。不沾灰,不开裂。质地细腻…
[详细]
638、
蒙古族马具制作技艺
[
内蒙古
通辽市
科尔沁左翼后旗
]
自古,生活在大草原的蒙古族就以马为最主要的交通工具,有着异彩纷呈的马文化——驯马、育马、赛马、打马鬃、烙马印等。马具因而成为蒙古族生活中不能缺少的一部分。所以,蒙古族马具制作技艺伴随着蒙古族从远古走到今日,并在2008年入选我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蒙古族马具制作技艺是流行在内蒙古自治区科尔沁左翼后旗地区的手工艺,是集木工工艺、金属工艺、刺绣工艺及皮件编织等独特工艺于一身的蒙古族民间…
[详细]
639、
石台雾里青绿茶制作技艺
[
安徽省
池州市
石台县
]
石台雾里青绿茶制作技艺是石台县传统的绿茶制作技艺,主要在皖南一带,尤以石台(古称石埭,1965年更为现名)为之最。雾里青茶园位于海拔千米的高山云雾之中,常年被云雾笼罩,所以当地人称此茶为“雾里青”。马端临《文献通考》记载:宋时,全国名茶37个品目,其中“嫩蕊”即为当地人所称的雾里青。南宋大诗人陆游、明代文学家、书画家徐渭在其著作中都有相关记载。可见,石台雾里青绿茶制作技艺有上千年历史。石台雾里青是…
[详细]
640、
卢家笙制作技艺
[
安徽省
亳州市
蒙城县
]
笙是中国古老的吹奏乐器,它是世界上最早的自由簧乐器。对中华民族文化及其西洋文化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1978年河北省随县曾侯乙墓出土了两千多年前的几支匏(páo)笙,这是中国发现最早的笙,南北朝时期笙、竽并用。明、清时期笙在民间流传,我国目前的笙有19簧、17簧、13簧,大小各异。安徽省蒙城县乐土镇卢庄、全庄十几户人家,家家做笙,人称“响庄”。相传清朝末年,从北方逃荒要饭的卢立,拿着一个破笙,…
[详细]
[上一页]
[第一页]
…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
[最后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