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各地旅游名胜推荐-制作技艺篇民俗文化
各地旅游名胜推荐-制作技艺篇
[移动版]
601、
铸胎掐丝珐琅制作技艺(安庆市宜秀区)
[
安徽省
安庆市
宜秀区
]
铸胎掐丝珐琅制作技艺,十三世纪起源于皇家宫廷造办处,至清乾隆时期达到全面兴盛。铸胎掐丝珐琅,集青铜铸造、瓷器上彩、传统绘画、雕刻、鎏金等众多工艺于一体,堪称中国传统工艺的集大成者。清代晚期,随着封建皇权的没落以及侵略战争的爆发,铸胎掐丝珐琅制作技艺于皇宫流落民间,并一度濒临失传。建国后,在相关工艺大师数十年的挖掘和恢复下,而今,这一凝聚着民族智慧的传统技艺终于得以“浴火重生”,并在历史文化名城——…
[详细]
602、
桑皮纸制作技艺(岳西县)
[
安徽省
安庆市
岳西县
]
根据有关史料记载:早在汉代,潜山、岳西地区就生产皮纸,迄今已有1500年的历史,是当地的土特名产。该纸因产生于汉代,又称为汉皮纸。主要产地在龙关、槎水、黄柏、官庄,年产量逾300万刀。规格分“大汉、中汉、小汉”三种,全为手工工艺生产。工艺流程为选料、蒸煮、拣皮、制浆、帘捞、焙烤等。特点是柔嫩、拉力强、不断裂、不褪色、防虫、无毒性、吸水力强。主要用于书画、裱褙、典籍修复、包装、制伞和文化工艺品。古时…
[详细]
603、
滁菊制作技艺
[
安徽省
滁州市
南谯区
]
滁菊,俗称甘菊、白菊,在滁州已有上千年历史,原产滁州市南谯区大柳镇。光绪二十年出版的《滁州志》中写到:“甘菊产大柳者佳,味胜于杭州而不多得”(摘自《滁州志》2卷第7页)。解放后,中科院学部委员、著名中药学家叶桔泉先生主编的《现代实用中药》一书中对药用白菊花的评价为:“安徽滁州产者味最清凉,不苦不甘,白菊中以此为最良,浙江杭州次之”(摘自《医药卫生》第28编第1136页)。滁菊独特的生产环境和传统的…
[详细]
604、
陈氏锡包壶制作技艺
[
安徽省
亳州市
蒙城县
]
锡包壶传统工艺源于民间的把碗补锅的锡匠活计,后来人们把受损的陶壶、酒壶也找锡匠修补,为了美观,锡匠们把修补处做成好看的花型,成了锡包壶的雏形。随着工艺发展,当前艺人在紫砂壶外层整体或壶底、壶嘴、壶盖、壶把等局部贴上锡片,通过熔化、压片、造型、尽打、打磨、锡焊等工序,组成寓意吉祥的字画图案,在壶的边缘以及底部附以草叶纹、日光纹、花果纹、葡萄纹等中国传统花纹图案与包壶主要图案连城一个整体,从而达到遮盖…
[详细]
605、
耿福兴传统小吃制作技艺
[
安徽省
芜湖市
镜湖区
]
“耿福兴大酒店”坐落在安徽省芜湖市镜湖区境内的凤凰美食街,是一个有着一百二十多年历史的“中华老字号”。“耿福兴”的前身为创建于清朝光绪年间的“耿福兴”饺面馆。以经营面条、包子为主。其聘请的小刀面制作能手韩光远的小刀面,工艺独到、技艺精湛,小刀面的口感润滑劲韧,又配以鲜美的虾籽等原料制作的虾籽面,远近闻名。到了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初,“耿福兴”已成为与“一品轩”、“同庆楼”等齐名的芜湖几大著名餐馆之一。…
[详细]
606、
水东蜜枣制作技艺
[
安徽省
宣城市
宣州
]
蜜枣大家都熟悉,全国哪都有,但要论品质,唯宣城素有“枣乡”之称的水东镇出产的蜜枣堪称上品。水东蜜枣色泽金黄如琥珀,切割的缕纹如金丝,光艳透明,肉厚核小,保留天然枣香。其含糖分充足,含糖量达70%左右,并含有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钙、磷、铁和多种维生素,尤以维生素C含量为最高,每枚枣内含400—600毫克,比同等重量的梨子高出140多倍,维生素D含量也是果中之冠,是一种理想的营养滋补品。水东蜜枣…
[详细]
607、
余香石笛制作技艺
[
安徽省
黄山市
黟县
]
黟县“余香石笛”是徽州传统石雕工艺的绝技,是乐器制作工艺和徽州石雕工艺的完美结合,余香石笛既是实用乐器,也是石雕工艺的精品,其流传已近300年历史。黟县自古盛产“黟县青”大理石,其石细腻坚固,色呈青色,间有深黑色纹路,抛光后,光泽照人,是徽州古建筑和徽州石雕工艺的上等原材料。清乾隆年间,黟县西递府君人余香,出身贫寒,从小随父学习石雕技艺,长大后四处拜师求教,终成石雕大师。因从小喜欢吹奏,故以“黟县…
[详细]
608、
绿茶制作技艺(涌溪火青)
[
安徽省
宣城市
泾县
]
涌溪火青系全国十大名茶之一,产于皖南泾县涌溪。曾为历朝之贡茶,现为馈赠之佳品;产地风景秀丽,层峦叠嶂,山青水秀,鸟语花香;常年云雾缭绕,泉水潺潺。鲜茶叶如碧玉,味似花香;采摘标准,制作精良;成品火青形似珠粒,落杯有声;色如墨玉,油泣显毫;汤色杏黄明净,滋味醇正甘甜;质优形美,耐泡持久,携带方便,实乃茶中之珍品。2007年被批准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涌溪火青茶属珠茶,产于安徽省泾县城东70公里涌溪山…
[详细]
609、
寿州窑陶瓷制作技艺(淮南市大通区)
[
安徽省
淮南市
大通区
]
寿州窑位于安徽省淮南市上窑镇。1981年,安徽省人民政府颁布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颁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茶圣陆羽在《茶经》中评说:“寿州瓷黄、茶色紫。”“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次、寿州次、洪州次。”寿州窑列唐代六大名窑第五位。黄釉瓷是其最大特点。古代,黄色是富贵的象征,被历代统治者所崇尚,寿州窑黄瓷填补了当时“南青北白”无黄釉的空档。在陶瓷史上…
[详细]
610、
泗县药物布鞋制作技艺
[
安徽省
宿州市
泗县
]
泗县的制鞋技艺历史悠久,据县志记载,清末,泗城就有十几家制鞋作坊,以补鞋、上鞋(合成)为主,兼做针工圆口布底鞋、布面牛皮底鞋、双脸棉鞋、气眼鞋等几个品种。药物保健布鞋,顾名思义,是在鞋底的夹层里加进了中草药制成的布面胶底鞋。该布鞋加入的中药处方共十三味,有显著的清热、燥湿、杀菌、止痒、芳香和祛臭功能。经招募的一百名脚气患者试穿,经医学专家观察对此,有70%的脚气患者有根本好转。30%的轻度患者痊愈…
[详细]
611、
寿州窑陶瓷制作技艺(淮南市八公山区)
[
安徽省
淮南市
八公山
]
寿州窑位于安徽省淮南市上窑镇。1981年,安徽省人民政府颁布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颁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茶圣陆羽在《茶经》中评说:“寿州瓷黄、茶色紫。”“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次、寿州次、洪州次。”寿州窑列唐代六大名窑第五位。黄釉瓷是其最大特点。古代,黄色是富贵的象征,被历代统治者所崇尚,寿州窑黄瓷填补了当时“南青北白”无黄釉的空档。在陶瓷史上…
[详细]
612、
大九华水磨玉骨绢扇制作技艺
[
安徽省
池州市
青阳
]
青阳大九华水磨玉骨绢扇是传统的手工工艺品,在明代就已跻身我国名扇之林,清代列为贡品。其扇骨架采用九华山三年生长的参天毛竹为原料,经手工破篾、选料,成型,用特殊方法进行防霉防蛀处理,再用九华山区野生植物的干枯树叶蘸水细磨,直至骨面纹路细腻光滑,洁亮照人。扇面采用当地生产的真丝绢布装裱,手工绘画扇面,再将二者加工合成制作成扇。大九华水磨玉骨绢扇造型式样各异,有鱼尾式、花瓶式、波浪式、翻楞式、挖肩式、排…
[详细]
613、
吴鲁衡日晷制作技艺
[
安徽省
黄山市
休宁县
]
日规又称日晷,是我国古代利用日影测得时刻的一种计时仪器。诞生于六千年前的巴比伦王国。中国最早文献记载是《隋书·天文志》中提到的袁充于隋开皇十四年(公元574年)发明的短影平仪,即地平日晷。赤道日晷的明确记载初见于南宋曾敏行的《独醒杂志》卷二中提到的晷影图。清雍正年间,罗经制作大师吴鲁衡在原有固定式日规的制作原理基础上,独创出便携式手工木质日晷,此晷为长方形,可以开合,上层面均布刻度,分十二个时辰(…
[详细]
614、
传统茶具制作技艺
[
四川省
凉山州
木里藏族自治县
]
木里藏族传统茶具制作技艺是历代藏族工匠智慧的结晶,倾注了藏族民众特有的自然观念、审美情趣、宗教信仰和哲学思想,通过特定的载体形式将这些理念外化于各类茶具之上,成为研究藏族工艺发展、演变的重要资料,具有重要的工艺艺术价值。【产生年代】藏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长期的游牧生活决定了其特殊的生产生活方式。木里藏族系公元11世纪迁入,历经900多年的历史,逐步形成了有别西藏、甘孜藏区民俗生活的独特文化…
[详细]
615、
千两茶制作技艺
[
湖南省
益阳市
安化
]
湖南安化是千两茶的原产地,当地茶农在百两茶的基础上,独创出千两花卷茶,至今已有140余年的历史。据史料记载:“安化千两茶(又称花卷茶)”,最早出现在清朝同治年间,千两茶制作工艺独特,采用正宗上等安化黑毛茶原料,经蒸、踩、捆、压等数十道工序加工而成,其形如柱,老秤重一千两(约合36.25公斤),俗称“千两茶”。为所有茶类当中最大的单体茶。千两茶制作技艺是人类难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于2008年6月入选…
[详细]
616、
丫山藕糖制作技艺
[
安徽省
芜湖市
南陵县
]
丫山藕糖的加工制作由来已久,相传始于宋代。当地山民们通过口传心授,代代相传,距今已有近千年历史。因丫山藕糖味道甜美,“藕”与“偶”字谐音,于是,人们便赋予丫山藕糖许多丰富美好的涵意:送给老人则有敬祝身体健康、永不孤独之意;送给年轻人则有祝愿喜气盈门、喜结连理之意;送给老朋友,则有希望互相往来,增进友谊之意等等。每逢春节来临,它便成为当地人走亲访友必备的馈赠佳品,文化价值突出。“丫山藕糖传统制作技艺…
[详细]
617、
擦窝制作技艺
[
四川省
凉山州
木里藏族自治县
]
“擦窝”是由味似苏达水的天然液体(本地称硝水)熬制而成的凝固物质,形似小饼,味苦涩刺苦。木里当地藏族呷咪语称“擦窝”,谱咪语称“得哎”。它是历史上在木里及稻城、理塘、九龙等藏区首屈一指的灵丹妙药。木里藏族自治县唐央乡同窝村马尔组的梦窝地以生产传统医药“擦窝”而享誉藏区,历史上当地居民都要上缴“擦窝”税,四面八方到这里交易、买购“擦窝”的人数以千计。它成为了当地居民重要的谋生手段。“擦窝”制作以其悠…
[详细]
618、
傈僳族葫芦笙制作技艺
[
四川省
凉山州
德昌县
]
傈僳族葫芦笙的制作技艺历史悠久,具有鲜明的地方民族特色,其具体【产生年代】目前已无法考证。但傈僳族在德昌生活的时间已经上溯到元代,葫芦笙是傈僳族最喜爱的乐器,因此其制作技艺的历史应该不会晚于元代。【分布区域】德昌傈僳族葫芦笙制作技艺主要所在地为德昌县金沙乡和南山乡及其周围地区。金沙乡和南山乡距德昌县城约30公里,地理坐标为:北纬27度4分-27度34分,东经101度53分-102度28分之间,南接…
[详细]
619、
傈僳族口弦制作技艺
[
四川省
凉山州
德昌县
]
口弦,又称“口琴”、“响篾”、“吹篾”或“弹篾”,在我国西南的诸多少数民族,尤其在彝语支民族中比较通行。傈僳族作为彝语支民族,其竹口弦制作历史久远。据考证,竹口弦制作,当在人类进入陶器时代、青铜时代以前的“竹木器时代”。傈僳族竹口弦何时发明,由于无可靠的文献记载,已无法确认。【分布区域】德昌傈僳族口弦演奏和制作技艺主要分布于四川省德昌县金沙傈僳族乡和南山傈僳族乡,汉区的巴洞乡团结村、宽裕乡新裕村、…
[详细]
620、
红铜火锅制作技艺
[
四川省
凉山州
会理市
]
会理自古产红铜,铜器加工制作业自唐以来就十分发达,一直沿续至今。据文献载,早在东晋末年(公元400年),会理就有了铜冶炼,唐宋以来铜开采与加工业兴盛,南诏时期,红铜火锅等铜制品就远销外地,清代尤其兴旺。【分布区域】会理处于川、滇交结合部,与云南会泽、巧家相邻,是历史上“南丝绸之路”的通衢要道。县城和鹿厂、通安、黎溪等地仍按传统方法生产加工铜器,现鹿厂镇的老街道以打制铜器而得名“打铜街”。【基本内容…
[详细]
[上一页]
[第一页]
…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
[最后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