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华北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东北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华东
上海
江苏
浙江
台湾
安徽
福建
山东
西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华中
河南
湖北
湖南
江西
华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香港
澳门
西北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AAAAA级
AAAA级
AAA级
AA级
A级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各地旅游名胜推荐-制作技艺篇民俗文化
各地旅游名胜推荐-制作技艺篇
[移动版]
521、
茯苓饼制作技艺
[
北京市
怀柔区
]
茯苓饼又名茯苓夹饼,是一种滋补性传统地方名点。皮薄如纸,颜色雪白,因取材中药“茯苓”,外形像中药里的云茯苓片,故称“茯苓饼”。《儒门事亲》中记载:“茯苓四两,白面二两,水调做饼,以黄蜡煎熟。”但此种茯苓饼,从食材、外形、味道等均与现代茯苓饼差距较大。清光绪年间,太医院仙方册中所载由茯苓、大米、芝麻、蜂蜜、核桃等食材所构成的,时为专为慈禧皇太后研制的茯苓饼。上行下效是亘古不变的道理,加之清廷的衰亡,…
[详细]
522、
马明仁膏药制作技艺
[
陕西省
西安市
长安
]
中华民族的膏药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历经秦、汉、唐、宋、明、清至今有二千余年历史。膏药学作为中医学重要分支,集中体现了中医学里所倡导的“天人合一,阴阳和合,司外揣内”的文化精髓,再现了中医学“内病外治,外病外治,辨证施治”的独特医学价值。在历史的长河中,在同疾病作斗争的长期过程中,膏药为人类健康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马明仁膏药”创始于清朝咸丰年间,其第三代传人马明仁(1905—1958),自小受祖…
[详细]
523、
折子粉制作技艺
[
湖北省
黄石市
阳新县
]
阳新折子粉制作技艺是蕴含特定历史信息,展现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统地方食品的制作方法。其历史价值主要体现在民俗文化和饮食文化的完美结合上。阳新折子粉享誉鄂赣边区,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从明朝起,在阳新就有人从事折子粉的手工制作,民国时期至今也有很多人在民间传承折子粉制作技艺。据当地制作折子粉的老人讲,历史上折子粉是进贡朝廷的“贡粉”。解放前,折子粉是招待贵客、孕妇催乳的佳品,有钱人家才能吃…
[详细]
524、
蓬莱小面制作技艺
[
山东省
烟台
蓬莱区
]
整理者李慧莹蓬莱小面具体起源于何时已无从查考,但它有个重要的传人,就是清末民初的衣福堂。因他做的蓬莱小面最正宗,人们又称蓬莱小面为“衣福堂小面”。衣福堂制做的小面用料和做工极其考究,故供应量不大,每晨仅售百碗,因做工考究、味道鲜美而远近闻名,常有蓬莱城里人及外地客商因吃不上衣福堂小面而为憾事。现如今,蓬莱小面已经遍布蓬莱城乡,并发展到外地,这一传统名吃也成为婚宴、寿宴、早餐等常备面食。蓬莱小面量小…
[详细]
525、
景泰蓝制作技艺
[
北京市
怀柔区
]
北京景泰蓝技艺又名“铜胎掐丝珐琅”,因成熟于明景泰年间,故名“景泰蓝”。其技艺是用铜作胎,将细铜丝轧扁后以手工制成各种图案,掐、焊、贴在胎体上,再施珐琅釉料,经过烧制、磨光、镀金等多道工序最后制作出成品。景泰蓝技艺是外传珐琅技艺和本土金属珐琅工艺相结合的产物。明清两代,御用监和造办处均在北京设有专为皇家服务的珐琅作坊,技艺从成熟走向辉煌。近代以来,社会动荡不安,北京景泰蓝技艺曾一度衰微。1949年…
[详细]
526、
明古斋雕漆制作技艺
[
北京市
昌平区
]
明古斋雕漆师从德成雕漆局,而后自主创立,拥有自己的产品和制作风格,且严格按照传统工艺方法进行传承着,有着严格的产品制作流程和检验机制。雕漆作品深受国内外广大消费者喜爱。明古斋雕漆制作技艺迄今已经有110多年的历史了。公元1904年,肖乐安,肖兴达及其师兄弟宋兴贵,在北京交道口北剪子巷一个小花园成立了一个雕漆作坊,取名继古斋。同年,宋兴贵脱离继古斋另开办作坊,名德成雕漆局,亲自收徒授艺,以增字为名,…
[详细]
527、
黄岩竹纸制作技艺
[
浙江省
台州市
黄岩区
]
竹纸制作技艺是黄岩民间流传一千余年至今尚在宁溪、富山一带使用的手工造纸技艺.唐宋时期,黄岩已用青竹、桑皮、山麻与藤状植物等制造藤纸、玉版纸、花笺纸、小白纸、谱纸.黄岩的手工造纸,在唐代就负有盛名.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的米芾的《书史》记载唐文宗李昂手诏,称赞黄岩藤纸:以台州黄岩藤纸捶熟,揭其半用之,滑净软熟,卷舒更不生毛.盛赞其质地优良.民国以来,黄岩的竹纸生产,逐渐转为生产千张纸.千张纸的生产完全沿…
[详细]
528、
家具制作技艺(北京木雕小器作)
[
北京市
东城区
]
小器作,顾名思义就是制作小件木制品的作坊,后来也代指这一行业及作品。它是从建筑木雕、家具制造中分离出来的木作行业,所用工具更小,雕时多用巧劲;器物造型也追求奇巧、精美,因此又称“巧器作”。小器作的一类主要产品,是为象牙、玉器、花丝、珐琅等高档工艺品配制底座、盘架,烘托器物更加精神,又不喧宾夺主。前期设计是巧思的主要体现。配座时,工匠得亲察器物,因材施艺,一物一座。形制、纹饰都得与器物本身的特征呼应…
[详细]
529、
东乌珠穆沁旗勒勒车制作技艺
[
内蒙古
锡林郭勒盟
东乌珠穆沁旗
]
勒勒车是蒙古式的牛车,又名辘轳车、罗罗车、牛牛车,“勒勒”原是牧民吆喝牲口的声音。勒勒车是为适应北方草原的自然环境和蒙古族生活习惯而制造的交通工具,现在东乌珠穆沁旗及其周边地区依然可见。勒勒车的起源可上溯到《汉书》所记载的“辕辐”。从秦汉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两千余年中,勒勒车一直是草原牧人最重要的交通运输工具,有“草原之舟”之称,在蒙古族的生产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勒勒车是牧民流动的家,“行则车…
[详细]
530、
喉吹药制作技艺
[
上海市
黄浦区
]
顾氏喉吹药起源于松江府南汇县北蔡乡,创始人顾兰荪年少时拜伯父顾济卿为师,勤学专研外科和喉科,尤擅喉科。1849年顾兰荪创办了“浦东大竹园顾氏喉科”,治愈病人难以计数,病家有口皆碑,当时闻名于川沙、南汇、奉贤、上海等县。据《北蔡镇志》(1993年版)记载及顾氏家藏资料考证,顾氏喉科已有一百六十多年的历史,共七代传承人。顾氏喉科以辨证论治为基础,内外同治为0 ,临床善于运用喉吹药。外治能补内治之不足,…
[详细]
531、
蒙古族勒勒车制作技艺
[
内蒙古
赤峰市
阿鲁科尔沁旗
]
勒勒车曾经是蒙古族用途最广的交通工具。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的勒勒车制作技艺历史悠久,目前仍保留着完整的工艺流程。勒勒车由车架子、车轮和轴鞍三部分构成,多采用桦木和榆木等质地坚硬的木材制作。车架子由2根辕木、9根横撑、8根竖撑和2根车厢盖构成;车轮由1根轴、2个车毂、36根辐条和12根车辋构成。另有2个轴鞍,连接车架子和车轮。制作勒勒车只须使用锛子、斧子、凿子、锯等简单的木工工具,制作时勒勒车的车辕木…
[详细]
532、
荣昌陶器制作技艺
[
重庆市
荣昌区
]
荣昌陶器系重庆市荣昌县安富街道一带民众以鸦屿山陶泥烧制的器皿用具。荣昌制陶业于宋代兴起,距今已有八百多年历史。荣昌陶器的胎体主要原料是本地独特的侏罗纪沉积黏土页岩,分红色和白色两种。烧制后胎体呈赭红色或象牙白,胎体轻薄而质地坚硬,可以与瓷器媲美,以“泥精货”(不上釉)和“釉子货”为代表,生产的陶器包括日用陶、包装陶、工艺美术陶、园林建筑陶四个大类品种。其生产工艺包括选泥、晒泥、碾泥、搅泥、过浆、踩…
[详细]
533、
大关苗族芦笙制作技艺
[
云南省
昭通市
大关县
]
云南省昭通市大关苗族芦笙制作技艺主要存在于云南苗族聚居区的昭通市大关县天星镇。天星镇芦笙以苦竹、桦槁树皮、杉木、铜片为料,使用刀、锯、刨、凿、钻、锤、剪刀、炼炉等工具制作。芦笙通常由笙管、笙斗和 三部分构成,常见的芦笙发音管一般为六根,大关县芦笙制作传人王杰锋在继承祖传秘技的基础上作了创新,将发音管改成八根或十根,又在高温冶炼黄铜笙 时加入一定比例的铅,增强了芦笙 的弹性及韧性,这样制成的芦笙发音…
[详细]
534、
大冶拼布制作技艺
[
湖北省
黄石市
大冶市
]
拼布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技艺,有着悠久的历史,是将零碎的小片织物拼缝补贴在一起的工艺,最早起源于古埃及和中国北方,人们为了御寒而产生。周朝的缝贴,唐代的堆绫和贴绢,明清时期的布贴绣就是其中的典型,其实物与日常实用密不可分。这些由一块块布头缝制成的精美实用的物件,充分表现出了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更是融入了情感与温度的创造,是宝贵的遗产。湖北地处华中腹地,自然条件得天独厚…
[详细]
535、
浦北神蜉酒制作技艺
[
广西
钦州市
浦北
]
浦北神蜉酒是一种发源在钦州浦北县小江镇的保健酒,选用当地优质晚熟大米和自制酒曲为原料,配以广西野生大黑蚂蚁、蛤蚧、桂圆肉、枸杞子等动植物药材,以传统小曲发酵优质米酒作为酒基,配以优质的六万山地下泉水,采用独创的“传统神蜉酒浸泡泡制法”进行酿造而成。传统的神蜉酒浸泡泡制法过程共分为酿酒基和泡酒2个部分,酿酒基有5道工序,泡酒有7道工序。酒基精选当地优质晚熟大米和自制酒曲,采用传统工艺,用小锅蒸煮大米…
[详细]
536、
黄县布老虎制作技艺
[
山东省
烟台
龙口
]
整理者梁珊黄县布老虎制作技艺起源于明朝中叶,迄今已有四、五百年的历史,主要分布在廒上村、中村、北皂前村、南山村等西部沿海地区和东南山区一带,制作者大多数是中、老年妇女。黄县布老虎的制作没有统一的规格式样,心灵手巧的妇女们根据手头材料,随自己的审美观念创造出了大量形态迥异的布老虎。制作时,首先用剪刀把棉布、丝绸等布头下脚料按照图样剪出适合图形,用针线沿图形周边缝制,将缝好的布老虎内外翻转,用代表健康…
[详细]
537、
傈僳族火草麻布制作技艺
[
四川省
攀枝花市
盐边县
]
“火草麻布”傈僳语叫“渣迈”,是傈僳族传统手工纺织品,工艺十分独特,编织有两梭,一梭为麻线,以“烧山月”(5月—6月)播种麻种,到“收获月”(8—9月)收割麻杆,剥皮加工成线。一梭为火草线,上山找一种野生植物叶背上的白色绒毛,加工成线。整个加工程序经过采、撕、割、晒、淋、泡、理、漂、绕、纺织等20多道环节,每道工序都需要手工完成,最后傈僳妇女用羊油反复揉搓后理好晒干,用简易的自制纺车绕制混纺线,再…
[详细]
538、
大冶铜雕制作技艺
[
湖北省
黄石市
大冶市
]
铜雕是人类学家公认的三大文明起源之一,俗称青铜器,与文字、城市比肩齐名。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铜雕时代的国家之一,铜雕种类繁多、花纹繁缛、制作精湛,充分体现了中国铜雕特有的艺术魅力和鲜明的民族风格。大冶素有“百里黄金地,江南聚宝盆”之美誉,有4000年的青铜冶炼史,1000多年的建县史和100多年的开放史,殷商时期就大兴炉冶,开创了辉煌灿烂的青铜文明。大冶铜雕的起源可追溯至远古的青铜器时代,制作方法…
[详细]
539、
周府糕点制作技艺
[
四川省
攀枝花市
盐边县
]
周府糕点是盐边县永兴镇及周边地区唯一的一家纯手工生产的糕点。其制作工艺是传承人周述荣的祖辈从江西省迁入四川盐边喇撒田(今永兴镇)时带来的,经历16代人口授身教传承至今。其制作要经过选料、清洗、蒸晾、磨粉、炒料、揉搓、和料、制陷、包馅、碾压、成形、碳烤等十几个繁复的工序,每一道工序都有严格的要求。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必须使用木炭烘烤,烘烤时需不断调整木炭热量,温度高了低了都不行,糕点出炉的质感,火候的…
[详细]
540、
兰州黄河大水车制作技艺
[
甘肃省
兰州市
西固区
]
兰州市地处亚欧大陆腹地,具有带状盆地城市的特征,干旱少雨。黄河自西向东穿城而过,河面距地面有十多米至二十多米落差,由此带来丰富的天然水力资源。公元1556年,段续借鉴云南通河的筒车灌溉技术,在兰州创制了适合于本地的水车。黄河水车利用水流冲力工作,成为一种廉价高效的灌溉工具。水车小者直径十七八米,大者二十多米,有单辆车、双辆车和多辆车等类型,一辆水车可灌溉农田七八百亩。明末以降,大水车在黄河流域的皋…
[详细]
[上一页]
[第一页]
…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
[最后一页]
[下一页]
鐗逛骇鎼滅储
鑱旂郴鏂瑰紡
鍏嶈矗澹版槑
缃戠珯鍚堜綔
绮CP澶�13001937鍙�
绮ゅ叕缃戝畨澶� 44010602000423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