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旅游名胜推荐-制作技艺篇

天福号酱肘子制作技艺
  天福号始创于清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山东掖县人刘凤翔带着孙子即第二代传人刘抵明来京谋生,在西单牌楼东北角开了一家酱肉铺,即天福号酱肉铺。师徒二人反复研磨酱肘子的制作工艺,研究出一套与众不同的酱制方法,即天福号酱肘子制作技艺。2008年,天福号酱肘子制作技艺入选中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天福号是中华老字号之一,天福号的酱肘子是其独具特色的产品,肥而不腻、瘦而不柴、皮不回性、浓香醇…[详细]
六味斋酱肉传统制作技艺
  “不吃六味斋,不算到太原”的俗语在民间流传已久,六味斋是山西太原著名的老字号,生产的酱肉以肥而不腻、瘦而不柴、酥烂鲜香、味美可口著称。六味斋酱肉传统制作技艺已有二百余年的悠久历史,是中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六味斋始创于清朝乾隆三年,承袭了二百余年的传统手工生产工艺,从选料、分割,到加入多种药材和调味料,传统配方中有几十味中药材,再加上用文火慢慢炖煮。经化验,饱和脂肪酸减少了30%至…[详细]
致美斋广式调味品制作技艺
  致美斋牌系列调味食品产品历史悠久,生抽王、天顶头抽、糯米甜醋等更是广东特色食品之一。致美斋产品目前除在广东省深受欢迎外,还行销全国各省市和地区,远销东南亚诸国,甚至在欧、美等地。致美斋酱园是中国名酱园之一,是专营生产、销售酱油等调味食品系列产品的中华老字号。致美斋自明朝万历年间(1608)创号至今,已达400多年历史,其生产的传统酱油产品闻名遐迩,同治《番禺县志》记载:“然丸散行之陈李济,酱料行之…[详细]
周村烧饼制作技艺
  山东省淄博市的周村素以古商埠闻名天下,周村烧饼也同样享誉华夏。周村烧饼源于汉代,成于晚清。清光绪末年,周村聚合斋烧饼铺在吸收和改进胡饼制作工艺的基础上制作出了薄、酥、香、脆的大酥烧饼——即今天的周村烧饼。1904年,周村被清政府特辟为商埠对外开放,为周村烧饼的形成和发展创造了条件。2008年,周村烧饼制作技艺入选中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周村烧饼以小麦粉、白砂糖、芝麻仁为原料,以传统…[详细]
益林酱油制作技艺
  益林酱油制作技艺,盐城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酱油起源于中国,是一种古老的调味品,迄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了。益林酱油制作技艺,是制作酱油的一种传统的民间制作酱油的技术。1956年,社会主义商业改造,将当时六个酱园店(汇源酱园、复荣昌久霞、汤仁昌、久成、单炳记和李新记)进行公私合营为益林酱醋厂。1966年转为地方国营益林酱醋厂,生产益林牌红、白酱油,产品主要销售于…[详细]
玉木镶嵌家具制作技艺
  玉木镶嵌家具制作技艺,南通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玉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象征,金丝楠是楠木中的王者,金丝楠木家具上镶嵌了玉件,既有木质细腻,光下金丝万缕的精美,又有玉的清淡高雅的富贵气质。因此,无论与简约的明式做工,还是与清代的精雕细刻相配,都能恰到好处,美不胜收。如著名的传世之作《清乾隆紫檀嵌玉宝座》就是玉木结合家具的代表作。清朝末期国力日衰,玉木结合家具逐渐消失在人…[详细]
常州明式家具制作技艺
  常州明式家具制作技艺,是以常州为属地的能工巧匠们,传承自明代中叶由江南地区兴起、自清晚从苏州和上海流入常州并在此基础上有所改良进化的一种手工技艺。其内容主要是用紫檀木、酸枝木、枸梓木、花梨木等(俗称红木)材料,制作带有我国明代风格式样的古典系列硬木家具。一百多年来,此传统技艺在常州的遥观、马杭、牛塘、湖塘等地域广为流传和存续。常州明式家具制作技艺在苏州明式家具制作的基础上弘扬传统,融入本土风格,经…[详细]
苏派鸟笼制作技艺
  传统鸟笼制作技艺(扬派雀笼传统制作技艺、苏派鸟笼制作技艺)苏派鸟笼制作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苏州就有鸟雀市场,设有鸟雀馆。至今,苏州城内还有保留完好的乌鹊桥。南宋时,鸟笼制作已很精致,艺人詹成雕刻的竹鸟笼“四面皆花版,于竹片上刻成宫室、人物、山水、花木、禽鸟、纤毫具备,其细若缕,玲珑活动”。到了明清时期,鸟笼制作更是高手如云,工艺精湛。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苏州玄妙观西…[详细]
传统中医膏方制作技艺(雷允上膏方制作技艺)
  传统中医膏方制作技艺(雷允上膏方制作技艺)​​​​​​​膏方,为中药五大传统剂型(汤、丸、散、膏、丹)之一,盛行千年而不衰,系祖国医学的宝贵遗产之一。近代名医秦伯未在《膏方大全》中指出:“膏方者,盖煎熬药汁成脂液,而所以营养五脏六腑之枯燥虚弱者也,故俗称膏滋药。”人们服用膏方,已有悠久的历史。明、清年代为鼎盛时期,…[详细]
双凤新湖龙狮制作技艺
  双凤新湖龙狮制作技艺,苏州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双凤镇,位于太仓市的西北部。双凤人舞龙耍狮,始于清代。清同治年间,湘军首领曾国藩是个“龙狮迷”,经常在军营中开展舞龙耍狮活动。1864年,他带兵攻陷太平天国首府天京(今南京)后,其部属及后裔逐渐分散、流落到长江南北,其中…[详细]
假山制作技艺
  假山制作技艺,苏州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山和水是苏州古典园林的造园基础,匠师们采用不同体量、不同材料,运用不同的堆叠手法来营筑堆叠各种假山(包括池岸处理),营造出园林中自然山水的形态和神韵,成为园林艺术中的重要元素。中国园林的假山建造,可追溯到秦汉时期。六朝以后,山水…[详细]
苏州水乡木船制作技艺
  苏州水乡木船制作技艺,苏州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常熟地属太湖流域,且又濒临长江和东海。南宋时常熟浒浦港因“浒浦港深阔,实可藏战舰”而置武尉水军,隶属平江府(今苏州),统辖江浙闽之海防。元代,浒浦置通事汉军万户府,闰珣授浒浦路万户府知事,统辖江、浙、闽。随军港之建立,治安情况有了一定的保证,浒浦这个优质深水港的渔港、航运港的功能也逐渐得到显现。它的辐射所及,尽是江南…[详细]
苏式红木小件制作技艺
  苏式红木小件制作技艺,苏州市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项目。​​​​​​​苏式红木小件,自古以来,名闻海内。1956年苏州市有关部门在整修虎丘云岩寺塔时,在塔内就发现了五代时期的楠木藏经相和小木塔各一件。这两件文物,一方制,一圆制,制作规范极为典型。宋高宗迁都临安后,杭州和苏州成为经济文化的发展…[详细]
古砖瓦制作技艺
  古砖瓦制作技艺,苏州市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项目。锦溪,为苏州昆山南部的水乡古镇。锦溪的制砖业约始于明初,到清代发展到鼎盛阶段。锦溪自古就有“七十二只窑”之称,其窑大部分为石灰窑,而且以民窑为主。砖瓦制作,十分繁荣。明清时期,苏州的砖瓦生产,以陆墓与徐庄二镇最为著名。明清皇宫正殿所用的细料方砖及工部所用的官砖大多出此二地。锦溪的砖瓦生产业紧随其后。清代后期,锦溪的砖瓦制造竟…[详细]
生禄斋苏式月饼制作技艺
  生禄斋苏式月饼制作技艺,苏州市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生禄斋,位于苏州市吴江区东端的芦墟镇,由黄渭阳与徐生官创建于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生禄斋制作的传统糕点享誉吴江及毗邻的江浙沪地区。该店制作的苏式月饼,更是以用料考究,制作精良而闻名。据《吴江文史资料》记载:乾隆皇帝第五次下江南时到过芦墟,吃了芦墟生禄斋制作的月饼后赞不绝口。自此,生禄斋月饼就成了进京的贡品。…[详细]
余姚土布制作技艺
  余姚土布,又称“余姚老布”“小江布”“细布”“越布”,以历史悠久、工艺细致、花色美观、实用牢固而闻名。余姚土布是余姚棉区极具特色的家庭纺织产品,其种类繁多,有:紫花布、净白布、元色布、青花布、茄花布、方格布、斜纹布、各色条子布等,制作分纺纱、织布前的准备、经布、织布等几大环节,需要用到20多项制作工具。余姚地处浙东沿海,濒临杭州湾,过去是全国重要产棉基地,明徐光启《农政全书》称“浙花出余姚”。历史…[详细]
南通老船木制品制作技艺
  南通老船木制品制作技艺,南通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老船木是指废弃的木制船的木材,主要来源于南通沿江沿海地区。大多数船木材料是金油檀、坤甸木、黄檀、泰柚等树种,密度高、硬度大。经过几十年的浸泡,海浪无数次的冲刷,愈发坚韧耐磨,具有天然的防水、防虫、防腐的特点。南通老船木制品制作技艺秉承传统工艺,纯手工制作。其工艺比较复杂,要经过拆料、清理、定型、选材、制作、组合、打…[详细]
传统棉纺织技艺 (雷沟大布制作技艺)
  传统棉纺织技艺(雷沟大布制作技艺、丰县棉纺织技艺)扩展雷沟,地处苏州张家港市金港镇后塍、南沙一带。宋元年间,雷沟民间广植棉花,百姓都纺纱、织布,“家家机声,户户纺纱”。民间自纺自织为土布,这种布,最早为杜经杜纬,故称雷沟杜布,因为方言“杜”与“大”同音,故又称“雷沟大布”。到了明清期间,雷沟大布为江南一绝,饮誉海内外。北京的“瑞蚨祥”布庄,南京的“恒源大”布庄,扬州的“老协升”布庄等均销售雷沟大布…[详细]
指板琵琶制作技艺
  指板琵琶制作技艺,连云港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手工技艺类项目。琵琶是我国民族乐器中表现力十分丰富的弹拨乐器。它以檀木、红木等硬质木材挖制成半梨型指板,张上桐木面板形成共鸣箱,在面板上安竹制品,作为音位,张四根弦,以“义甲”弹挑发声,由弦经面板、音柱引起共鸣箱振动。其制作材料与乐器结构直接影响乐器的音色、音质和音量。好的琵琶,带有类似金属的明亮而坚实的声音。徐士成原为灌云县淮海…[详细]
连云港盆景制作技艺
  连云港盆景制作技艺,连云港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盆景制作技艺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一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为历代文人雅士所青睐。中国盆景源自自然,又高于自然,被誉为“盆中的风景”,有“无声的诗,立体的画,生命的雕塑”的美誉。中国盆景历史悠久,是世界盆景发源地之一。据史料记载盆景起源于东汉(公元25-220年),形成于唐(公元618-907年),兴盛于明清(公元1…[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