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各地旅游名胜推荐-制作技艺篇民俗文化
各地旅游名胜推荐-制作技艺篇
[移动版]
261、
甬式家具制作技艺
[
浙江省
宁波市
鄞州区
]
甬式家具俗称宁式(含舟山地区)家具,其基础结构与七千前的河姆渡人发明的卯榫构架一脉相承。唐代,有日本头陀对甬式家具作过记载,现存南宋宰相史浩墓前的石椅为当时甬式家具最早的实物写照,明代时其材质以本地为主,型制简扑,其制作技艺至清代则达到了顶峰,整体器物采用紫檀、红木、黄杨木材质加上骨木镶嵌或朱金木雕工艺,后又加上花梨木材料,制作精良,式样华丽,不仅在产地被大量使用,同时还溯长江而上湖北荆州地区,被…
[详细]
262、
扬州毛笔制作技艺
[
江苏省
扬州市
江都区
]
中国毛笔制作技艺有宣笔、湖笔、水笔、李福寿毛笔“四大流派”。扬州毛笔(亦称“扬州水笔”)以其麻胎作衬而独树一帜。清史载:“扬州之中管鼠心画笔,用以落墨白描佳绝,水笔亦妙。”扬州毛笔以狼毫、兔尖(兔背之毫)为主要原料,地产孔麻为辅料,工具多自制。其制作技艺十分繁难,分水盆、装套、旱作三个环节共一百多道工序,环环相扣,道道严谨。关键工序全凭艺人的手感、舌感和目测。笔尖粗细、长短、老嫩以及锋状均有讲究,…
[详细]
263、
天津“狗不理”包子制作技艺
[
天津市
和平区
]
狗不理包子为天津名优食品“三绝”之首,系用水馅半发面制作,状若凝脂,形似菊花,口感鲜香不腻,在大江南北独树一帜。它在制馅、和面、揉肥、擀皮、捏包、上灶等各方面均有自己独特的操作方法。和面时水温要根据季节来变化,一般情况下用温水,采用“一拱肥”的方法。揉好后放一会儿,发酵后即用。死面起“骨头”作用,发面起“肉”的作用,这种面的优点是不透油,有咬劲,面皮光泽度好,软硬兼备。擀皮时要求达到薄厚均匀、圆,…
[详细]
264、
苏造肉制作技艺
[
北京市
房山区
]
苏造肉制作技艺为房山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为清乾隆年间宫廷苏造菜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道,相传此菜来自于乾隆年间的苏州名厨张东官。苏造肉是张东官受苏州酱肉启发,自主研发的一款菜品。张东官随侍乾隆十九年后告老还乡,乾隆朝以后“苏造菜”在宫中衰落了。清朝末年,民间出现一位制售“苏造肉”的高手孙振彪,他是满族人,原名克兴阿,光绪十一年(1885)生人,其祖父与叔父皆在御膳房承差,“苏造肉”制作秘方得自家传。…
[详细]
265、
中宁蒿子面制作技艺
[
宁夏
中卫
中宁县
]
宁夏农村有吃“长面”的习惯,“长面”也叫“长寿面”,通过吃面以祈求长寿。宁夏中卫市中宁县的“长面”制作与众不同,和面的时候要掺上适量的野生植物沙蒿籽儿磨成的“蒿面子”,让面柔韧爽嫩,香筋可口,佐以羊肉臊子食用,别有一番风味。蒿子面采用纯手工制作,从用料、和面、擀面、切面、炒臊子到沏汤等程序均讲究精细。据史料记载,明朝朱元璋的十六子朱旃在宁夏做官时,他的亲邻有一部分也随之迁移到宁夏,后定居到中宁恩和…
[详细]
266、
馕制作技艺
[
新疆
]
馕是一种圆形面饼。先以麦面或玉米面发酵,揉成面坯,再在特制的火坑(俗称馕坑)中烤熟。馕的品种很多,大约有五十多个。常见的有肉馕、油馕、窝窝馕、芝麻馕、片馕、希尔曼馕,等等。馕的品种众多,喀什民众钟情于“窝窝馕”,“窝窝馕”的诞生充满故事性和民间智慧。第一代打馕人最初是将面团摊在用柴火烧热的石头上烤,后来发现糊状面团流到地上,被高温黄土烫热后,口感更好。于是开始用黄土垒砌馕坑,坑中烧柴烤馕。 略厚、…
[详细]
267、
塔塔尔族传统糕点制作技艺
[
新疆
塔城
塔城市
]
塔塔尔族妇女以烹饪手艺高超,善于制作各种烤饼和糕点而闻名遐尔。她们做出来的糕点,不仅美味可口、品种繁多,且形状也很美观。用鸡蛋、面粉做成的小馕,以灵巧精致、口味鲜美而驰名全疆。制作糕点的原料与内地基本一样,用面粉、鸡蛋、奶油和白糖等。在节日、婚礼或宴请宾客时,都要精心制作各色精美的糕点食用。在塔塔尔族人家里做客,桌子上一定会摆满糕点和果酱,各种糕点造型独特,每一种糕点散发着闻不够的香味,叫人垂涎欲…
[详细]
268、
满族旗袍制作技艺
[
吉林省
吉林市
]
精美的镶滚刺绣工艺是它最具特 处,它不仅是满族特色的服饰,也是一种文化符号,它就是满族旗袍。满族旗袍制作技艺在吉林市延续了300多年。据吉林市满族旗袍制作技艺第四代传承人陈玉秋介绍,满族旗袍在领口、衣襟、袖边等处要镶嵌几道花条或彩牙儿,有的还要缝制十八道衣边,针线要不停地在布料上穿梭往复。明朝,南迁到辽东地区的满族人,他们的服装是布、皮兼用。迨至努尔哈赤率部起兵后,他们的服饰杂乱无章,出现“上下同…
[详细]
269、
缙云烧饼制作技艺
[
浙江省
丽水市
缙云
]
浙江缙云烧饼是具有浙南民间独特风味的传统面食,因采用特殊工具“饼桶”烤制而成,又称“桶饼”。它源于轩辕黄帝,盛于元末明初。说起缙云烧饼的起源,有一个流传度比较高的传说。据说在古时候,轩辕帝在缙云仙都的石笋上用大铁鼎炼仙丹,当地的村民为了求得长生不老,纷纷效仿,动手制作土鼎,上山采药炼制仙丹。后来村里一个妇人在家中烙饼,看见她的儿子刚炼好丹药,土鼎里面还有没完全熄灭的炭火而且内壁光滑,就顺手把饼贴到…
[详细]
270、
姜思序堂国画颜料制作技艺
[
江苏省
苏州市
虎丘区
]
苏州姜思序堂国画颜料、书画印泥,是具有我国民族风格的传统文化用品,在中国文房“四宝”中享有特殊盛誉。明清以来,苏州吴门画派名人辈出,传统中国画颜料的需求增大。明末清初,阊门都亭桥开出了一家制作传统颜料的姜氏“思序堂”店铺。由于其品种较全,选料讲究,研漂精细,制造精良,近代任伯年、吴昌硕、徐悲鸿、齐白石等著名画家不少传世名画上运用的颜料,多出于姜思序堂的乳钵之中。姜思序堂国画颜料的生产原料可分为矿物…
[详细]
271、
同盛祥牛羊肉泡馍制作技艺
[
陕西省
西安市
]
“提起长安城,常忆羊羹名”,这是古人对长安(今西安)美食的留恋,如今有“不品尝牛羊肉泡馍就不算到西安”之喻,这是今人对长安美食的赞扬。“三千万秦人齐吼秦腔,一碗羊肉泡喜气洋洋”,是对陕西人的生动写照。关于牛羊肉泡馍的来历,有多个版本,说法不一。本文选其中两种说法:一说唐肃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唐朝军队与借来的“大食”军队一道平息了“安史之乱”。在唐王朝天子的恩准下,部分“大食”士兵被获准驻兵…
[详细]
272、
药香制作技艺
[
北京市
西城区
]
药香古法制作技艺属于传统制作工艺,一板一眼皆为传统手作。在呼和浩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药香制作技艺传习基地,青烟缭绕,丝丝缕缕的药香弥漫其中,别有一番韵味。分放在容器中的多种不同中药香泥原料,经过香艺师的揉搓、入模、按压、刷油等步骤,散发出神秘而幽远的香味,功效各异的药香制作在香艺师的演示下,让人观之悦目,嗅之神清。药香制作技艺,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传承。据内蒙古阿拉善南寺的历史记载,…
[详细]
273、
朝鲜族泡菜制作技艺
[
吉林省
延边州
延吉
]
泡菜制作技艺(朝鲜族泡菜制作技艺),吉林省延吉市地方传统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朝鲜族泡菜主要产地在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是朝鲜族具有代表性的传统发酵食品。朝鲜泡菜以白菜、萝卜为主要原料,以芥菜、水芹菜、葱、生姜、大蒜为辅料,用盐、辣椒面、酱油和各种虾酱、鱼酱等进行调味后,再经过发酵而成。朝鲜族泡菜口感好,营养价值高,易于保存,一年四季皆可食用,是朝鲜族文化的一种象征。泡菜是以各类蔬菜为主要原…
[详细]
274、
青铜编钟制作技艺
[
湖北省
随州市
曾都区
]
闻名世界的曾侯乙编钟出土于湖北随州,随州现存各历史时期青铜编钟19套共400多枚,以其年代较早、数量最多、体量最重、音域最广、价值最高而享誉世界,被誉为“中国编钟之乡”。青铜编钟制作技艺是我国传承千年的传统“陶范铸造工艺”,即将科学配比后的铜、铅、锡青铜金属熔液浇铸入预先制好的陶质编钟铸型中,经冷却凝固后,进行清理、打磨、校音,使其成为青铜编钟的工艺过程。随州的青铜编钟制作技艺始于商周之际,以家族…
[详细]
275、
永胜珐琅银器制作技艺
[
云南省
丽江市
永胜县
]
银胎掐丝珐琅器制作技艺(永胜珐琅银器制作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丽江是一个拥有三大世界遗产的城市。来到丽江,除了看美丽的雪山,感受纳西族独有的风土人情以外,丽江还有一种独有的古老工艺---珐琅工艺。珐琅工艺是13世纪初,由意大利工匠发明的,最早是做在珠宝和钟表上的一种工艺。元朝时期,蒙古军队特别强大,当时占领了大半个欧洲;由于蒙古大军是一个游牧民族,非常缺少手工艺人,蒙古大军就实行“唯匠可…
[详细]
276、
坝漆制作技艺
[
湖北省
恩施州
利川县
]
利川市是名冠全球的“坝漆之乡、“坝漆”因产于本市毛坝镇而得名。“坝漆”又被誉为“国漆”,素有“涂料之王”的美称。坝漆的前世坝漆,是指主要产于咱们利川市毛坝镇的生漆。生漆,俗称“土漆”,又称“国漆”或“大漆”,在国外,大漆又常常被人们称为“中国漆”,是通过割开漆树树皮而流出的乳白色胶状液体,是人类最早使用的天然涂料。坝漆历史悠久,最早记载见于清初。因毛坝集镇处于南北湘川的古驿道上,是商贾必经之地,因…
[详细]
277、
定兴书画毡制作技艺
[
河北省
保定市
定兴县
]
定兴县书画毡制作技艺源于上谷郡时代,是从毛毡、民用毡、工艺毡逐渐演变而来的,与书画艺术相伴而生。书画毡具有附墨脱水的作用,能让人们淋漓尽致的进行创作,完成更完美的作品,故又名“文房第五宝”。传统书画毡制作的原材料为60支以上多种羊毛,整个制作过程为纯手工制作。基本工序有拣毛、弹毛、成形、擀、洗、搓边、整角等;擀毡的工具基本上有弹弓、竹帘、柳条等。制作时先称出所用毛的大概重量,用手工梳理好平铺在竹排…
[详细]
278、
乌拉特铜银器制作技艺
[
内蒙古
巴彦淖尔市
乌拉特中旗
]
“乌拉特”为蒙古语,汉语为“能工巧匠”之意。乌拉特铜银器制作技艺产生于明末清初,有300多年的历史。乌拉特部落至今仍保留着传统铜银器制作工艺的主要流程。不仅满足乌拉特人日常生活用品的需求,也体现了乌拉特人的思想感情、风俗习惯和审美情趣,反映了蒙汉民族间的交流融合。乌拉特铜银器制作技艺是以铜、银等贵金属为原材料,采用手工操作方法,其制品分为饰品类和生活用品类,如乌拉特妇女头饰、手镯、蒙古刀、银碗、酒…
[详细]
279、
潍坊朝天锅制作技艺
[
山东省
潍坊
寒亭区
]
潍坊朝天锅源于清代乾隆年间的民间早市。集市上卖熟肉的人把锅搬来边煮边卖,把煮肉的汤免费给赶集的人喝,解决赶集的人们吃冷饭的问题,这就是朝天锅的雏形,后来发展成了一边吃饼卷肉一边喝汤,卷肉的品种有:猪头肉、猪肠、猪肚等,因露天摆锅,锅顶无遮盖,人们就叫它“朝天锅”。锅内一般放有一整只鸡和猪下货——猪头肉、猪肠、猪肚等。吃时,顾客们围锅而坐,掌勺师傅舀上热汤,加点香菜末和葱末、胡椒粉等佐料。顾客可以免…
[详细]
280、
仉家龙灯制作技艺
[
山东省
潍坊
奎文区
]
仉家龙灯制作技艺自光绪元年至今,已有100余年的历史。仉家龙灯是用纸裱糊、竹蔑扎制的龙灯造型艺术,取材因地制宜,材料简单易得,制作过程包括扎、糊、画三大步骤,以竹子作为骨架,外面糊纸再绘画,龙头制作精美,内置蜡烛不倒。龙头的制作十分复杂,以麻做胡子,龙头上装有铃铛、丝带等装饰品。龙身上放有蜡烛,每节放两支。每只蜡烛燃烧约半个小时,顶端有口,可以方便更换蜡烛、出烟等。传统的仉家“龙灯制作”包括龙灯制…
[详细]
[上一页]
[第一页]
…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
[最后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