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中国民俗文化欣赏--花鼓篇民俗文化
中国民俗文化欣赏--花鼓篇
[移动版]
21、
临湘花鼓戏
[
湖南省
岳阳市
临湘市
]
临湘花鼓戏由岳阳花鼓戏发展而来,后期又受长沙花鼓戏的影响,形成以岳阳花鼓戏为主体,兼唱长沙花鼓戏和临湘地方小调的花鼓戏演唱风格。因主要在临湘市境内的桃林河流域流传,使用的舞台语言是临湘方言,故当地又称之为临湘花鼓戏。因演奏的主要乐器中有叫嗡琴者,当地老百姓又俗称其为“嗡琴戏”。2006年,临湘花鼓戏被确定为湖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湖南省临湘市境内龙窖山下的桃林河流域就是临湘花鼓戏的起源…
[详细]
22、
襄阳花鼓戏
[
湖北省
襄阳市
宜城市
]
襄阳花鼓戏,曾在襄樊地区广为流行,影响至湖北省的房县、郧阳、远安、兴山,最远达到陕南、豫南等地,它最初被称为“地花鼓”、“花鼓子”,因该剧种曾受歧视遭禁演,艺人们只能躲在山野乡间里演出,故又有“躲躲戏”之称。襄阳花鼓戏原本不是襄樊境内花鼓戏的惟一称谓。在1980年以前,虽然剧目基本相同,唱腔大同小异,曲牌的名称一样,但襄阳花鼓戏因行政区划不同而称谓不同,在宜城则被称之为“宜城花鼓”,在襄阳则被称之…
[详细]
23、
上盘花鼓
[
浙江省
台州市
临海市
]
上盘花鼓是流传在浙江临海一带的传统民间舞蹈,深受当地人民欢迎。明末清初安徽“凤阳花鼓”通过卖唱乞讨者传入临海沿海区域,在流变的过程中《上盘花鼓》又融入了当地的乡风民情,形成了独特的地域风格。上盘“花鼓”又称“花鼓戏”“打花鼓”是上盘及其附近乡镇流传广泛的民间文化的精华,它的起源与历史存在着不同的传说。1、第一种说法是上盘花鼓,是上盘渔民独创的一种自娱自乐的传统艺术,跟凤阳花鼓的曲调等不太一样,据老…
[详细]
24、
鹤峰花鼓灯
[
湖北省
恩施州
鹤峰县
]
花鼓灯是在鹤峰县流传较广、深受当地人们喜爱的一种传统舞蹈,已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由于鹤峰地处鄂西山区,因山河障隔,村寨之间,坡上坎下等因素影响,其舞蹈风格又各有区别,实用风俗也各有讲究,但鹤峰花鼓灯总的来说可分为两大流派,既以大岩关为界的关内花鼓灯和关外走马区花鼓灯。它们虽然都是由旦、丑两角表演,锣鼓伴奏和由伴奏人员伴唱,但在音乐与表演程式上大相径庭,为了区别这两种花鼓灯舞蹈,现在通常把…
[详细]
25、
长沙花鼓戏(湘东路子)
[
湖南省
株洲市
渌口区
]
花鼓戏是湖南民间小戏剧种,其流派大致分为长沙花鼓戏、常德花鼓戏、衡阳花鼓戏、邵阳花鼓戏和岳阳花鼓戏。以湘语系的长沙官话为统一舞台语言的长沙花鼓戏,以其地域、声腔、剧目、表演风格等的不同而分为益阳路子、西湖路子、宁乡路子和湘东路子等。长沙花鼓戏湘东路子流行于株洲县、渌口、醴陵、浏阳、茶陵、攸县及郴州安仁、江西宜春、萍乡一带。重小调,善歌舞,清新活泼,尤以“三小”爱情戏见长。其音乐风格富有山野风味,曲…
[详细]
26、
衡山花鼓灯
[
湖南省
衡阳市
衡山
]
衡山花鼓灯是衡山土生土长的剧种,与衡阳花鼓、长沙花鼓有着本质上的区别。1.它的舞台语言用的全是衡山地方方言。2.它的音乐与声腔体系虽然也离不开锣鼓唢呐牌子,川调与丝弦小调这三个组成部份,但衡山花鼓灯更侧重于丝弦小调和打锣腔的运用,如《双采莲》中的曲调“四平腔”、“一塘清水一塘莲”完全是衡山民歌的提炼而形成,《板凳堂子花鼓》中的唱腔“麻雀歌”和伴奏音乐“八码子”是衡山花鼓灯所独有,“衡山三调”、“衡…
[详细]
27、
南县地花鼓
[
湖南省
益阳市
南县
]
南县地花鼓是汉族民间舞蹈,有“对子花鼓”、“竹马花鼓”、“围龙花鼓”等多种形式,多为一旦一丑的对子花鼓,两旦一丑的三花鼓,也有男女成双的四、六、八人花鼓。地花鼓表演内容大多是劳动和爱情生活,也有讲述历史故事和人物的曲目。恭贺祝福之类的花鼓演唱大多为即兴创作。南县地花鼓主要流传在湖南省益阳市南县及周边地区,各地的地花鼓多元一体,既有共性,又有地方差异性,形成了不同的样式。南县俗有“地花鼓窝子”之美誉…
[详细]
28、
上阮花鼓戏
[
江苏省
常州市
金坛区
]
上阮隶属于金坛市薛埠镇,与溧阳后周、竹箦等镇交界。清同治年间始,至民国初期,相继有多批数百名来自河南罗山县、光山县的移民迁徙、繁衍于上阮一带。由此带来了河南地区民众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其最鲜明的标志,即是中原花鼓戏的盛行。在发展中,中原花鼓戏又吸收了江南戏曲、民间山歌曲调等众多音乐元素,历经百余年的延续、传承,在当地形成了其鲜明的艺术风格,被称为“上阮花鼓戏”。上阮花鼓戏唱腔抒情丰富,曲调旋律优…
[详细]
29、
稷山高台花鼓
[
山西省
运城市
稷山县
]
稷山高台花鼓源远流长。相传远古时代,圣人后稷于山西稷山教民稼樯,开启了华夏民族农耕文明,稷山先民以鼓乐祭拜由此而生。千百年来,人们沿用这一古老的方式,祈求五谷丰登。由传统稷山花鼓发展演变的稷山高台花鼓赋予了这一传统民间艺术新的生机。在稷山县,花鼓有着广泛的民间基础,逢年过节、赶庙会、闹红火,只要有人群聚集的场所就一定有花鼓表演。稷山高台花鼓明清时已形成规模和体系,现以桐上花鼓、东蒲花鼓、稷山安福艺…
[详细]
30、
花鼓芦笙舞
[
贵州省
贵阳市
乌当区
]
花鼓芦笙舞主要分布于贵阳市乌当区朱昌镇北面的赵官村杨武沟,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全年无霜区达280余天。该地座落在百花湖下游的猫跳河流域,地貌特征为高原山地,杨武沟气侯温和,昼夜温差较小,适宜居住。杨武沟的苗族同胞,勤劳好客,他们爱好歌舞,都有从小唱歌跳舞的习惯,花鼓芦笙舞就是众多舞蹈中的一种。花鼓芦笙舞的起源,据民间传说:在古代的的乌当,出现了一个苗族的分支四印苗王——养驴…
[详细]
31、
浒浦花鼓
[
江苏省
苏州市
常熟市
]
花鼓扩展(浒浦花鼓)浒浦花鼓,流传于常熟浒浦港一带。浒浦港地处长江之滨,南北朝时即为吴郡通江三十六浦之一。清末民初,随着渔业和造船、修船业的发展,涌入大量苏北渔民、船工和工匠。花鼓就是从苏北传到常熟浒浦的。二十世纪初,浒浦民众以苏北花鼓为基础,结合当地的“龙灯舞”、“跑灯舞”和“麒麟舞”等传统民间舞蹈,创造出了浒浦花鼓。浒浦花鼓边唱边舞,唱词以古代人物和传说故事为主,具有曲艺说唱特点,故又称“曲艺…
[详细]
32、
喜花鼓
[
湖北省
恩施州
建始县
]
因民间家庭生了儿子“整酒打喜时歌唱舞蹈狂欢”而得名,每首音乐旋律起伏动听,歌词连贯自成体系。优秀民歌《黄四姐》是建始县民间音乐系统“喜花鼓”庞大家庭中最为突出的代表作之一。“喜花鼓”因民间家庭生了儿子“整酒打喜时舞蹈狂欢”而得名。建始县三里、高坪、红岩一带土家姑娘出嫁后在婆家生了男孩,叫做喜得“贵子”。双方家族都皆大欢“喜”,定下“打喜整酒”吉日隆重庆贺,夜里因客多没有床铺睡觉,宾客们便用唱歌跳舞…
[详细]
33、
英山花鼓
[
湖北省
黄冈市
英山
]
一、英山文化传承和英山花鼓地方特色英山古为皋陶部落,汉为英布封候,宋为毕升故里,今为作家之县的英山,乃江淮文化,荆楚文化,南北文化,佛教文化的交汇地,堪称京、汉、楚三大剧种之母的采茶戏千年衍演于此,风靡全球的黄梅戏之基本声腔亦脱胎于斯。具有关公楚韵的英山民间曲艺-----英山花鼓,其艺术形式多样,世代相传,独具典型的地方色彩,莫不渲染于婚丧喜庆,佛道祭祀,或日常生活之中,而独具典型的大别山山乡风味…
[详细]
34、
黄陂花鼓戏
[
湖北省
武汉市
黄陂区
]
黄孝花鼓,是自清中叶至1926年之间流行于湖北黄阪、孝感一带的花鼓戏,原名为“西路子花鼓”,因多在春节后玩灯时演出,故又名“灯戏”。最早由民间的划采莲船、踩高跷、打架子鼓等艺术形式演变而成,其发展到1926年改称“楚剧”。“黄孝花鼓”自起源到成为黄孝地区一种正规的地方剧种的100余年的历史里,这种群众喜闻乐见的以黄孝地方语言为说唱形式的小戏,走过了它曲折艰难的道路。起源“黄孝花鼓”约起源于清道光年…
[详细]
35、
平湖花鼓戏
[
浙江省
嘉兴市
平湖
]
平湖花鼓戏又称“西乡花鼓戏”,最早形成于清乾隆年间,据传是在棉农采摘棉花的劳动中产生的。明清时,平湖普遍植棉,广陈、新仓、黄姑、全塘一带的棉农在劳动中口头创作了大量的拓花山歌、采花山歌。民间艺人把这些歌谣改编成有故事情节的段子,用胡琴伴奏演唱,形成了花歌调,此即花鼓戏的雏形。后来,花歌调发展为双档双琴对子戏,琴师兼演员,角色在戏里戏外跳进跳出,曲调和内容可随时根据听众需要进行调整,称为“立地变”,…
[详细]
36、
益阳花鼓戏
[
湖南省
益阳市
赫山区
]
益阳花鼓戏,俗称益路花鼓,历史悠久,影响很大。每年举办花鼓戏汇演成了展示益阳花鼓文化的名片。在传统文化日益淡出人们视线的今天,益阳花鼓戏仍然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巨大的艺术魅力。它以其浓厚的地方色彩和生活气息,深受家乡百姓欢迎。不论红白喜事,都喜欢请剧团唱戏。年节农闲、宗祠结社、开业庆典都要请上几台花鼓戏,平时宴客酬宾的乐队也少不了来上几段。特别是近几年春节,人们不再满足于放鞭炮、打牌,有的富裕人家…
[详细]
37、
豫南花鼓戏与地灯
[
河南省
信阳市
光山县
]
花鼓戏是泼陂河镇广大农村流行很广的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戏。这种戏的唱腔、表演形式以及演出的传统节目,与湖北花鼓戏有相似之处,很可能它们之间有曲艺上的亲缘关系。花鼓戏的服装、道具都很简单,锣鼓是主要乐器。演唱时多用方言,往往不等前台演员的台词唱完,后台演员齐声和音,间以锣鼓伴奏,场面热烈,气氛紧凑。这种戏盛行于清末和民国;解放初,亦盛行一时。“文革”十年,被当作“四旧”而禁止活动。三中全会以后又恢复了…
[详细]
38、
镇川花鼓
[
陕西省
榆林市
榆阳区
]
明代,安徽庐州等地实边之民徙居镇川一帯,他们将那里的花鼓灯传入榆阳,与本地踢鼓子相融合,演变成具有一定特色的镇川花鼓秧歌。花鼓队一般由40多人组成。队分两行,领头者2人,1人举“幌伞”,1人举虎铮”,称之“伞火”,随后为武士打扮肩挂腰鼓者20余人,之后有衣着不究,手持小铉(小锣)、小钹者20多人,末尾有“蛮婆”“蛮汉”装扮者各1人。表演时,两人一对,或两打腰鼓者相对舞打腰鼓,或1名击小铉者、拍小钹…
[详细]
39、
万荣花鼓
[
山西省
运城市
万荣
]
万荣花鼓是闹社火或者节庆日表演的一种民间舞蹈。一说起源于北魏,云冈石窟中有一尊胸戴花鼓翩翩起舞的石像为证;一说起源于宋代,起源于郑恩打瓜园的故事,花鼓亦仿郑之瓜形而做。万荣花鼓有三种形式:第一种是低鼓,即腰系鼓;第二种是高鼓,即胸前鼓;第三种是多鼓,鼓系于头部、胸部、右肩及两腿中间,最多者一人可系十多个鼓。万荣花鼓举手投足、一招一式都既有美感又富于表现力。其动作健美有劲,如虎之威风,如猿之敏捷。当…
[详细]
40、
桐乡花鼓戏
[
浙江省
嘉兴市
桐乡市
]
桐乡花鼓戏是用桐乡乡音演唱的滩簧小戏剧种,对白都用桐乡本地方言。其来源,一说是从宁波、余姚方向的鹦哥班传来;一说是从长兴、湖州方向的湖滩传来;一说是因此戏常在农民采摘桃李时演出,所以亦名“花果戏”。经把花鼓戏的三种曲调与湖剧、锡剧等滩簧剧种对照(特别是与湖剧的本滩、春戏两调对照),第二种说法似比较可信。明清时《南浔镇志》和《双林镇志》对花鼓戏都有记载。《中国戏曲发展纲要》(周贻白著)在“滩簧”一节…
[详细]
[上一页]
[第1页]
[2]
[3]
[4]
[5]
[最后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