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各地民俗文化欣赏--秧歌篇民俗文化
各地民俗文化欣赏--秧歌篇
[移动版]
81、
挑高秧歌
[
山西省
长治市
沁县
]
“挑高”是一种二人对唱形式,一人摇响环,一人撑雨伞,你唱我和,即兴演唱,二人竞唱,越挑越高,故名;后来又加入打击乐器,发展为挑高秧歌,在襄垣、武乡一带流传广泛。关于挑高秧歌的起源,当地流传有三种说法,分别是石勒军队乐舞说、三官祭祀信俗说、乡土郎中行医吆喝说,且不论其最初形式如何,根据属性与内容来推断,挑高秧歌是在民间歌舞基础上形成的社火表演艺术。挑高秧歌一般在春节、上元节期间组织演出,活动的范围除…
[详细]
82、
丈岭大秧歌
[
山东省
潍坊
坊子区
]
秧歌是一种简单易学的民间文艺形式。在新中国成立前兴起,建国初期得到大发展。峡山境内原以“白家营秧歌”最为兴盛。它的兴起,与“演驾”是分不开的。相传,玉皇大帝爱看秧歌,所以每举行“演驾”,白家营就表演秧歌。后来,传遍丈岭社区各村,改称“丈岭大秧歌”。当年,在庆祝解放、抗美援朝、土地革命等重大活动中,秧歌队大显身手,活跃了文化生活,鼓舞了人民群众的革命斗志。参加秧歌演出者数十人,角色分为伞杆一人、老旦…
[详细]
83、
翼城秧歌
[
山西省
临汾市
翼城县
]
翼城秧歌也称干板秧歌,起源于明清时期的社火小调,后经历地摊子表演唱,又移植了梆子戏中的一些袍带戏,逐渐成型。清末民初,翼城秧歌戏较为盛兴,当时全县30多个村庄有秧歌戏班,大部分戏班在50人以上,较出名的秧歌戏班分布于故城、冶中、岳庄、冷泉、南常岭(斜口庙)段庄、木坪、孝义、杨石家、霍家涧等村。翼城秧歌属于“三小戏”,配乐只用打击乐(鼓板、马锣、小锣、梆子等)和唢呐,无弦乐。唱腔近似于民歌,词律上以…
[详细]
84、
海龙薅秧歌
[
贵州省
遵义市
汇川区
]
薅秧歌主要在每年的三、四、五月薅秧季节,人们在田间薅秧的时候边劳动边唱歌,主要流传于汇川区海龙镇贡米村(原上坝村)和金沙安底镇茶园乡(今茶元镇)永丰村等地区。海龙薅秧歌从“平腔、蛤蟆腔”发展而来,晚清至民国初期,海龙米长期向朝廷纳贡,海龙坝子上大面积的连片耕种,产生了农民相互换工集体劳作的生产形式,善唱好歌的海龙人劳作田间,时时哼唱流传在海龙一地的“平腔”、“蛤蟆腔”等山歌小调,增加劳动气氛,民国…
[详细]
85、
秧歌戏
[
陕西省
铜川市
印台区
]
秧歌在当地本是一种民间歌舞形式,它是以秧歌的基本表现形式、伴奏形式和化装来演唱的一个小剧种,在同官县境内普遍流行。演唱秧歌戏有代表性的村社有黄堡的吕家崖、黑池原;陈炉的立地坡、永兴;城关的东原、楼子村以及耀县的孙原、董家河(原属铜川,六五年划归耀县)等。秧歌戏一般是在场子演出,所以,也叫做场子戏,但有时也在台上演出。出场人物二至三人,以二人者居多。两人演出,多为一丑一旦,或一生一旦。若三人演出,则…
[详细]
86、
徒手秧歌
[
甘肃省
庆阳市
西峰区
]
秧歌,也叫秧歌舞,即在锣鼓伴奏下既歌又舞的一种表演形式。起源于北方,是产生于农田里的一种歌舞。因劳动强度大,需长时间弓背弯腰,为了消除疲劳、疏松筋骨,休息时人们就在田地里扭起来。为防止踩坏秧苗,就见空插脚,于是出现了“扭秧歌”的交叉步子。20世纪30年代中期,是秧歌最活跃的时期。每遇节庆活动,人们都要扭秧歌,大大丰富了秧歌的内容,出现了秧歌剧、秧歌小演唱等。30年代后期,出现了一批很有艺术价值的秧…
[详细]
87、
临县伞头秧歌
[
山西省
吕梁市
临县
]
伞头秧歌是一种在街头和广场表演的大型民间舞蹈艺术,因以手执花伞者领头舞蹈和演唱秧歌而得名,主要流行于山西省吕梁地区的临县、离石、柳林、方山、石楼等县和陕西省榆林地区的吴堡、佳县、米脂、绥德等县,其中尤以临县最盛。伞头秧歌的一支秧歌队人数不等,多者二三百人,少则七八十人,前面有门旗、彩旗和鼓乐队开路,中间有架鼓子和各种小会子表演,最后有龙舞、狮子舞收尾。表演主要是扭和唱,可以扭时不唱,唱时不扭,也可…
[详细]
88、
兴隆秧歌
[
江苏省
淮安市
]
兴隆秧歌,淮安市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音乐类项目。历史沿革与分布情况兴隆秧歌,是流传在盱眙的兴隆、管镇、鲍集、铁佛等地区的一种民间音乐形式,它是当地民众在插秧及薅秧等进行秧田田间管理过程中所唱的田歌,俗称“秧号子”。兴隆乡等地,位于盱眙县西部,四面环水,东、南被淮河以U形包围,西、北则是下草湾引河及洪泽湖的浩淼水面。因水源充沛,水稻种植历史悠久,每年种植水稻的“秧季”里,活儿繁…
[详细]
89、
鞑子秧歌
[
黑龙江省
牡丹江市
宁安市
]
“鞑子秧歌”流传于牡丹江宁安一带。宁安是满族先民肃慎的发详地,满族民间文化艺术蕴藏丰富。“鞑子秧歌”表演顺序为:“花棍前引路,女真随后边,鞑子压阵角,老妈来回串”。老鞑官坐抬椅饮酒,见到美貌姑娘即上前调戏,老妈赶来周旋保护姑娘,并将银牌天使灌醉,老妈带领众人把鞑子团团围住一顿痛打,表演结束。“鞑子秧歌”舞队人数有六七十人之多人物扮相以戏曲人物为主,队员手持的道具有彩棒、霸王鞭、花扇等,行进时,队中…
[详细]
90、
神池硬架子秧歌
[
山西省
忻州市
神池县
]
硬架子秧歌是流传于山西省雁北地区的传统民间舞蹈,主要分布在神池、五寨、朔州、平鲁、偏关等地,以广场地摊表演为主。关于其起源,当地流传着两种说法,一说在清朝道光年间,有一恶霸勾结官府,鱼肉乡民。义侠朱光祖广邀四方英雄好汉,于庙会时布阵设伏,一举将其剿杀。百姓感其恩德,据此编成秧歌,在广场表演,流传至今。另一说是来自《水浒传》梁山好汉三打大名府的故事。神池硬架子秧歌有角色18名,前8名有鼓子4名(老生…
[详细]
91、
连云港秧歌
[
江苏省
连云港市
海州区
]
秧歌,连云港市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舞蹈类项目。秧歌舞,又称扭秧歌,由于采用日常农民插秧的十字步,所以称为秧歌舞,是一种在民俗节庆活动中表演的集体性传统民间歌舞形式,主要流布于连云港市新浦区及其周边县区,如海州、东海县、赣榆区等地。秧歌在我国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据民间传说它起源于农民的耕作,是农民在插秧时节的歌舞。初形成于唐代,因流传地区不同,又有陕北秧歌、晋北秧歌、东北秧歌、河…
[详细]
92、
谈庄秧歌舞
[
江苏省
常州市
金坛区
]
谈庄秧歌舞,常州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舞蹈类项目。谈庄秧歌灯属传统舞蹈,起源于明朝末年,流传在今金坛经济开发区谈庄村自然一带。咸丰十年春,太平军浴血攻克金坛城,城内戴王府前搭起高台表演各种节目,其中就有秧歌灯。江苏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金坛戴王府内的墙壁和房梁上,至今仍清晰可见与谈庄秧歌灯吻合相关的彩绘图案。自太平天国后,谈庄秧歌灯活动一度沉寂。民国二十七年,当地艺人陈全宝和祁锁庆…
[详细]
93、
五寨八大角秧歌
[
山西省
忻州市
五寨县
]
八大角秧歌是流传于山西五寨、神池一带的集说、唱、舞为一体的民间舞蹈艺术,因其主要角色为八人而得名。八大角秧歌历史悠久,当地流传其起因有二:一说源于元末农民起义,另一说来自梁山好汉三打大名府的故事。《山西舞蹈史话》曾记载:“在山西民间,宋、金、元时期的舞蹈有《迓鼓》、《八大角》等。”八大角秧歌的角色有28人(可略增减),主要有引头鞑子、抽鼓、拉花、老婆、老汉、愣小子、愣女子、风公子;演唱内容丰富,题…
[详细]
94、
柳街薅秧歌
[
四川省
成都市
都江堰区
]
柳街薅秧歌主要流行于都江堰市柳街镇的民间歌谣,因其主要起源于薅秧时节田间地头的传唱,而成为当地薅秧时必不可少的民间文化活动,有极强的针对性,后来逐渐成为当地内容广泛的民间歌谣创作活动。柳街镇地处都江堰市的平原地区,农作物以水稻为主,历来是都江堰市的稻米主产区,而且历史十分悠久,特别是清代中期,随着清政府“湖广填四川”移民政策的实行,柳街迅速成为主要的水稻耕作区,并由此在传统薅秧季节演唱薅秧歌的基础…
[详细]
95、
平腔秧歌
[
山西省
晋城市
陵川县
]
平腔秧歌实为“混场秧歌”,它流行于太行山巅的陵川县,发源城西北35里的东沟村,所以也叫“东沟秧歌”。据1963年版《陵川县志》记载:平腔秧歌是土生土长的民间艺术,在很早以前每逢春节、元宵节,人们且歌且舞、自唱自乐,于街头巷尾、家户院落的一种文艺形式,故又俗称“地不轮”,即平腔秧歌的前身。平腔秧歌原先只在东沟本村演唱,因这里藏煤丰富,开有小煤窑,常有不少外地人来做工,他们于空闲时间,也爱学几段,久而…
[详细]
96、
地灯秧歌
[
山西省
临汾市
汾西县
]
地灯秧歌是一种古老的民间社火,一般在夜间表演,流传于汾西县9个乡镇(社区)、100多个行政村,盛行于勍香镇、对竹镇、佃坪乡以及刘家庄、西村等地。地灯秧歌旧时称古秧歌,表演时常同地灯(亦称“九如意”、“九曲阵”)一起进行表演,所以也称“地灯秧歌”或“摆灯”。地灯秧歌表演多在农历正月十九至二十七之间进行,传统摆灯必须摆三年,每年三天。地灯秧歌表演队一般由11人组成,主演者7人,其中1人扮秧歌头,亦称“…
[详细]
97、
博野扭秧歌
[
河北省
保定市
博野县
]
扭秧歌: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人民在欢庆节日或大型宣传时,扭起了冀中秧歌。扭法是双臂奓开,边走边摆,走三步,身体往后扭动一下,大都唱着歌边唱边扭。解放战争时期,陕北秧歌传入本县。表演时腰系花绸,双手提花绸扭动,并伴有锣鼓,欢快活泼。步伐可原地走十字步,也可行进中三步一跳,或几个人扭秧歌加歌曲表演,也可百十来人集体扭“8”字、五角星等。…
[详细]
98、
亮宝秧歌
[
山西省
运城市
永济
]
亮宝,亦称蒲州伞秧歌,汉族民间舞蹈,源于永济市蒲州(今蒲州镇)一带,系蒲州先民社火祭祀活动中一种行进中仪仗形式的自我表现行为。亮为展示之意,宝即贵重物品,亮宝之法是将宝物(首饰、金银、珠宝、瓷器等)粘贴在竹篾上端,再将竹篾扎在高杆(竹竿)上,配以纸穗、绣球、铃铛等饰物,竹篾因承重而向下弯曲成伞骨状,故民众也将其称之为“金银伞”、“花伞”、“青瓷伞(挂青瓷小餐具)”等。据艺人口传,明清时期蒲州民众每…
[详细]
99、
踢鼓子秧歌
[
山西省
忻州市
神池县
]
流传于晋西北神池县境内的踢鼓子秧歌也叫土摊子秧歌,她作为一种特有的、传统的、小型的农村群众文化表演形式,深受群众所喜闻乐见,有较强的生命力。 其来历目前有四种说法。一是相传梁山好汉剿灭农民义军方腊部后,接受朝廷正式诏安。阮氏兄弟觉察到当时朝廷腐败,诏安梁山是为了利用义军,一旦利用完,英雄们就会无事可做,无饭可吃,前途依然暗淡,于是拒不受诏。由此朝廷内部和地方政府便对阮氏兄弟心存余悸,恐其日后东山…
[详细]
100、
安乐秧歌
[
河北省
衡水市
桃城区
]
安乐秧歌是流行于衡水市桃城区邓庄乡北苏闸村一带的歌舞表演形式,最初叫太平车,它历史悠久传承有序,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辐射方圆百里。1931年该村在东北鞍山做工的安云亭回乡后将本地秧歌加入东北大秧歌动作和内容,广泛吸纳各种生活元素和寓言故事,使得传统秧歌的表演更加丰富多彩和富有观赏性,经过几代人的传承提炼,使传统秧歌融东北秧歌粗犷豪放的表演和中原风趣诙谐幽默于一身,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表演风格。19…
[详细]
[上一页]
[第1页]
[2]
[3]
[4]
[5]
[6]
[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