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华北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东北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华东
上海
江苏
浙江
台湾
安徽
福建
山东
西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华中
河南
湖北
湖南
江西
华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香港
澳门
西北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AAAAA级
AAAA级
AAA级
AA级
A级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各地民俗文化欣赏--秧歌篇民俗文化
各地民俗文化欣赏--秧歌篇
[移动版]
61、
翟氏秧歌舞
[
河北省
邢台市
广宗县
]
近年来,柏城村翟俊成将传统秧歌舞与现代舞蹈相融合,创编出既有传统秧歌之底蕴又有现代舞之气息的新式歌舞。2009年1月,河北省出版局将之命名为翟氏秧歌舞。其特点是伴奏独特,动作舒展、快捷、有力、大方。其内容分两套共40节,前20节为一套属初级,后20节为二套则略有难度,主要表现在表演者对道具——扇子的掌握上,是基本功内容。翟氏秧歌舞的再一个特点是步伐与上肢道具的有机配合,要求甚为严格。步伐分自然前进…
[详细]
62、
西北旺高跷秧歌
[
北京市
海淀区
]
西北旺万寿无疆万寿秧歌成立于清嘉庆六年(1801),传承至今已有二百余年。相传村民郝大筲向关老爷发愿而承起。光绪二十四年(1898)承差颐和园,受封皇会。此后又传承八代,目前会众五十余人。御赐的龙旗至今保存,在北京各会档中十分罕见。这档高跷会属于文跷,共有十二个角色,据传他们分别由十二个精灵转化而成。以扭、逗、走阵图、摆山子等表演动作为主,间以一些个人技巧。表演形式可分为:走街、大场、小场三种表演…
[详细]
63、
蓬安薅秧歌
[
四川省
南充市
蓬安县
]
薅秧歌《薅秧歌》是广泛流传于我县农村的一种劳动歌曲,每年5、6月间(农历),在进行稻田田间管理薅秧时人们就会演唱这种《薅秧歌》。《薅秧歌》是用脚轻抚(踩)秧苗露出水面周围的泥土,同时见草扯草,具有固根锄草,有利于秧苗茁壮成长的作用。由于农活轻松,面对田野一片绿色和寂静,偶有白鹤等鸟儿的啼鸣声,人们不禁一边劳作,一边拉家常,甚至打情骂俏,逐渐就演变成了以歌为伴的《薅秧歌》。…
[详细]
64、
子长秧歌
[
陕西省
延安市
子长市
]
境内秧歌起源于元代,为人们劳作之余即兴作乐的一种方式,经历代演变,发展为男女混合演出,并有伞头领唱的独特艺术形式。秧歌队在扎场时,可组成各种图案,有“躁四门”、“卷菜心”、“蛇抱九颗蛋”、“秦王乱点兵”、“十二莲灯”,“串钱龙”等种。过街秧歌有“双辫蒜”、“蛇蜕皮”、“扭麻花”等。秧歌队中多有“蛮婆蛮汉”、“大头娃”为秧歌队压阵。秧歌表演,除过街及扎场的大秧歌外,多演小节目。小节目有舞蹈、秧歌剧、…
[详细]
65、
高台“倒秧歌”
[
甘肃省
张掖市
高台县
]
倒秧歌又叫倒羊角、地奔子,是流传于高台县新坝乡的一种民间舞蹈,因表演过程中表演者的动作多伴随倒行的步伐,因而称之为“倒秧歌”,是高台民间社火的杰出代表。表演者头戴的羊角形的帽子跟藏族僧人的帽子非常相似。倒秧歌从社会功能看,属于宗教祭祀类舞蹈和民间节会类舞蹈的综合形式,是集佛教和道教的表演于一体的履定套路的集体舞。从其表演形态来看,属于道具表演类民间舞,兼演唱民间小调,曲调优美活泼,中间穿插即兴演说…
[详细]
66、
滦州地秧歌
[
河北省
唐山市
滦州市
]
滦县地秧歌虽然与唐山、秦皇岛二市其他县区的秧歌同属冀东地秧歌的范畴,但是,不论从历史渊源还是从形式内容方面说,都有着鲜明的个性和文化特色。滦南秧歌为“扭秧歌”中速大慢板的扭功为上,以中场为主。近年来周边地区也出现了不少小出子,而且经专业人员和秧歌艺人们的不断改革创新,精品叠出。滦县秧歌不仅行当齐全,文武齐全,每个行当都有技艺精湛的一批领军人物。不仅全面保留了过街秧歌,大、中、小场的表演形式,还保留…
[详细]
67、
滦南秧歌
[
河北省
唐山市
滦州市
]
滦南民间秧歌注重塑造人物、善于表现故事情节,表演上诙谐幽默、节奏感强,是农村群众主要的文艺活动形式之一,是农村群众参与最多的文娱活动,是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最重要的载体之一,影响至周边各县。多方考证,如今流行的滦南秧歌最迟形成于元代,在唐朝最为兴盛。按滦南风俗,每年农闲的正月,在乡村便自发兴起秧歌活动,直至填仓(正月二十五)。滦南境内的早期秧歌分南派和北派。南派以柏各庄为中心,以守盐…
[详细]
68、
高跷秧歌
[
辽宁省
朝阳市
凌源市
]
高跷秧歌高跷秧歌是凌源地区传统的群众性秧歌舞蹈活动。据地方志记载,其清代即已出现,清末民初是其鼎盛时期,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凌源高跷秧歌舞蹈语汇丰富,舞姿优美,造型生动,充满辽西浓郁的乡土气息。2009年被收录至辽宁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中。…
[详细]
69、
行唐杨村秧歌
[
河北省
石家庄市
行唐县
]
行唐杨村秧歌是流传于行唐县杨村及周边地区的一种民间戏曲剧种,又称“北路调秧歌”,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根据行唐民间故事载,行唐杨村秧歌起源于东晋时期,成型于明末,繁荣于清中期。行唐杨村秧歌角色行当主要分为生、旦、净、丑四类。生角又分为娃子生、小生、须生、老生、武生,旦角分为小旦、花旦、青衣、彩旦、老旦,净角分为铜锤花脸、二花脸,丑角分为文丑、武丑、三花脸等。在板眼上分为起腔、平调、迷子、河西、垛…
[详细]
70、
软秧歌
[
河北省
张家口市
怀安
]
软秧歌流传于怀安县第六屯乡第九屯村及阳河岸,兴起于光绪年间,其表演艺术中揉进了晋、冀、蒙三省多种地方戏的特色,唱腔舒缓,特点较“软”,被认为不能敬神,当地艺人就把“秧歌”前加上一个“软”字,故称“软秧歌”。软秧歌剧目原有四十余出,流传至今的有《字差》、《四玉带》、《五玉带》、《七人贤》、《借冠子》、《锁王束》、《吃盒子》、《猪八戒成亲》、《打一棒》、《破挂》、《吃瓜》、《白花过年》、《李三娘推磨》…
[详细]
71、
旱船秧歌
[
山西省
忻州市
神池县
]
在神池传统节日中,旱船秧歌也是一大亮点。旱船多在乡村农民家中演出,每逢农历春节,它要从农历正月初一活动到农历二月初二(龙抬头节),它调演的目的是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大吉大利。旱船表演人数一般有6-7人,一位女演员立于旱船中,称为船娘子,两人手拿连响,相当于撑舵人员,还有一人饰演小丑,右手拿一把破蒲扇,左手拿一把桨,鼻子被抹上白色的粉,在旱船周围来回扇动蒲扇,从而引发观众的笑声,其余人在边上敲锣打鼓,…
[详细]
72、
陕北秧歌舞
[
陕西省
榆林市
定边县
]
陕北秧歌,相传北宋时已有,原为阳歌,“言时较阳,春歌以乐。”《延安府志》记有“春闹社,俗名秧歌。”由此可知,秧歌源于社日祭祀土地爷的活动。是一种民间广场集体歌舞艺术,盛行于陕西省延安、榆林一带,通常于正月十五进行表演。陕北秧歌主要有“大秧歌”和“踢场子”两大类。大秧歌,是一种在广场上进行的集体性歌舞活动,并伴有狮子、龙灯、竹马、旱船、跑驴等社火节目。“踢场子”秧歌,参加人数为偶数,成双成队,男待彩…
[详细]
73、
海派秧歌
[
上海市
浦东新区
]
陆家嘴街道的海派秧歌以海纳百川、博采众长的精神,吸引众多市民群众积极参与,其创编的6套规定和自选套路集健身与舞美为一体。曾参加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重大开幕式活动演出,多次荣获全国健身秧歌大赛金奖,相继赴各国培训推广和演出,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充分展示现代人们健康和谐的文化生活及精神风貌。…
[详细]
74、
伦派地秧歌
[
河北省
秦皇岛市
卢龙县
]
伦宝善,1905年生人,卢龙县阎大岭店村人,自幼喜爱民间艺术,9岁开始就迷上了冀东秧歌,12岁随艺人下场表演,这一扭就是80年。从农村到城市、从关里到关外,无不留下他秧歌艺术的足迹。同时,他善于钻研,能熟练地表演“妞”、“丑”、“擓”等行当的各种角色,而且样样皆通,尤以扮“丑”为最佳。随着视野的拓展和艺术水平的提升,上世纪四十年代就成为了享誉关内外的一代秧歌名“丑”。他的秧歌表演艺术达到了炉火纯青…
[详细]
75、
北辛庄村高跷秧歌
[
北京市
平谷区
]
北辛庄村高跷秧歌,是平谷区王辛庄镇北辛庄村的一档民间花会,组建于清末民初,是集北方农村传统舞蹈与民歌相结合的艺术形式。由十二位高跷演员分别饰演不同角色、手拿不同道具、因角色性格不同,表演不同舞蹈动作,民间俗称“十二妖仙”,表现内容为渔樵耕读的生活。北辛庄村高跷秧歌音乐,在当地秧歌曲调中融入一些佛乐音律,具有古风古韵特点。代表作有《天官赐福》《五哈哈》等。…
[详细]
76、
梆鼓秧歌
[
山东省
济南
历城区
]
梆鼓秧歌是一种以梆和鼓为伴奏,集唱、念、舞、为一体的民间舞蹈艺术形式,源于历城区港沟镇有兰峪村。明嘉靖年间,有兰峪村有个叫张文宾的铁匠,娶妻柳爱云,生有四个女儿。张文宾不但有一身打铁的好手艺,而且爱读诗书,喜好民间俚语小调,经常在当地扮玩时展示绝技。张文宾乐善好施,喜欢拿出个人的钱财接济村里孤寡、穷困的人,受到村里人的爱戴。妻子柳爱云领着女儿们做豆腐,同样喜欢唱小曲扭秧歌,耳熏目览,四个女儿也活泼…
[详细]
77、
济阳鼓子秧歌
[
山东省
济南
济阳县
]
作为山东三大秧歌之一的济阳鼓子秧歌,继被济南市政府列入首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间舞蹈类)之后,2006年12月31日,又被省政府确定为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济阳鼓子秧歌兴起于明朝永乐年间,已有2000年的发展史,是黄河文化的优秀遗产。在十几年的时间里济阳鼓子秧歌分别在国家、省、市等各级艺术节上多次获得优秀组织奖、优秀表演奖、优秀演员奖。并多次赴法国、德国等国家和地区进行友好演出,博得了国…
[详细]
78、
高密地秧歌、撅登官
[
山东省
潍坊
高密
]
高密地秧歌,以称“秧歌耍”、“秧歌戏”、“地跷”等。很早以前,每年农历正月初九,人们在玉皇庙中手舞足蹈,为玉皇庆贺生日。年逢天旱,也用同样的形式到玉皇庙祈雨。后来,农民为庆丰收,也在元宵节载歌载舞。至清光绪年间,已发展成为一种广场歌舞形式。角色有秧歌头(膏药头)、老旦(大老婆)、小曼(小汤罗)各1人,鼓子、棒槌(和尚)、腊花各两人等。女角踏地跷、舞扇巾;男角背腰鼓、打棒槌。先跑场后唱戏。唯城西一带…
[详细]
79、
薅秧歌
[
四川省
达州市
开江县
]
薅秧,是指我国南方种植水稻的地区,人们在插秧后不久就进行的一次除草拔秧的田间劳作,拔秧的目的是为了给秧苗松土,一般情况下,一熟水稻会进行三次薅秧,薅秧的动作也极为简单机械,或用脚踩、或用手拔,可以想象,人们一边薅秧,一边拉家常、谝闲话,或者打情骂俏等,渐渐地,这些相互的交流就成为了简单机械劳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份,也就慢慢演变成了现在“薅秧歌”。特点薅秧歌一般由两句、四句的七言歌词组成一个完整的曲调…
[详细]
80、
金湖秧歌
[
江苏省
淮安市
金湖县
]
“金湖秧歌”是金湖地区广大劳动人民在长期的插秧劳动中,以朴实的情感、用集体的智慧创造出来的一种民歌。在以金湖县为中心的周边县市流传,传承最少有10代以上,有据可考的就有百年历史。其唱词、曲调和演唱方式非常独特,是不可多得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1、曲调风格别致。金湖秧歌的曲调节奏明快、清新悦耳,既有北方民歌的高亢豪放,又有南方的民歌的舒缓流畅。调名有:“四句头”、“五句半”、“抢八句”、“串十字”等,…
[详细]
[上一页]
[第1页]
[2]
[3]
[4]
[5]
[6]
[最后一页]
[下一页]
特产搜索
联系方式
免责声明
网站合作
粤ICP备13001937号
粤公网安备 440106020004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