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华北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东北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华东
上海
江苏
浙江
台湾
安徽
福建
山东
西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华中
河南
湖北
湖南
江西
华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香港
澳门
西北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AAAAA级
AAAA级
AAA级
AA级
A级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中国各地民俗文化--舞民俗文化
中国各地民俗文化--舞
[移动版]
481、
电城麒麟舞
[
广东省
茂名市
电白
]
电城镇《麒麟舞》流传于广东省茂名市电白县电城镇、麻岗一带境内,现分布于电城镇楼阁村和麻岗乡村。“麒麟舞”属传统民间舞蹈,具有自身的特点,造型靓丽,形状小巧玲珑,生动活泼,以腾跃、翻滚等动作为主要舞蹈语汇,形成刚柔并济,粗犷含蓄,人与麒麟共舞的新颖独特的艺术风格。麒麟舞一般由4人分别举着金银色彩的双麒麟模型,配以化妆表演的孙猴子、土地公、笑面佛进行各种腾跃、翻滚、戏逗,以及动静交替,轻、重、缓、急的…
[详细]
482、
正月舞龙
[
广西
百色市
靖西
]
在中国,龙是吉祥的象征,也是中华民族的化身,是华夏民族共同的图腾。靖西壮族在喜庆佳节也有舞龙舞狮以示吉祥的习俗。靖西的龙舞分为两种:一种是“文”龙,即舞动起来比较斯文,动作变化较多,常用的动作如“龙戏珠”、“龙回头”、“龙摆尾”、“龙绞柱”、“龙游云天”、“翻江倒海”等。“文”龙舞动时规定不能往龙头龙身上烧炮,鞭炮只能在龙的前、后燃放。因此,这种龙舞大多在白天走村串巷舞,或者应邀参加喜庆典礼活动时…
[详细]
483、
淮阴马头灯舞
[
江苏省
淮安市
淮阴区
]
竹马扩展(淮阴马头灯舞)历史渊源马灯是一门纸扎艺术。马灯舞是民间舞蹈艺术。关于马灯舞的来源有多种说法:在浙江,北岙三盘的马灯据说是以纪念王昭君出塞的历史为背景;大门寨楼的马灯据说是以陈十四娘娘收妖的民间故事为背景;北岙小朴的马灯据说是以唐三藏的白马祈雨为背景。另外在杭州、嘉兴、宁波、金华等地区盛传南宋…
[详细]
484、
商羊舞
[
山东省
菏泽
鄄城县
]
商羊舞,是发源于鄄城县境内北部地区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舞蹈,流传于李进士堂镇、旧城镇一带,以李进士堂镇杏花岗村最为著名。据考证此舞源于商周时期,成熟于春秋战国时期,宋明时期是鼎盛期。据杏花岗村一带的商羊舞艺人介绍,商羊鸟是一种吉祥鸟,每逢阴天下雨之前,就有成群的商羊鸟从树林里出来,又蹦又跳,又窜又闹地玩耍。天长日久,人们见商羊鸟出现,就知道雨要降临,家家户户挖沟开渠、疏通水路,为灌溉良田作准备。随着历…
[详细]
485、
香河大河各庄竹马会
[
河北省
廊坊市
香河县
]
香河县大河各庄竹马会年代久远。关于历史渊源有两种说法,一说在古代,当地老百姓为纪念燕北地区一位叫郭济的清官而发明了竹马会。一说竹马会传入大河各庄是在清朝乾隆末年(即公元1790年左右),正是清朝鼎盛时期。当时在京城里任教的一位姓靳的私塾先生目睹了京城竹马会的精彩表演,便回到家乡大河各庄办起了竹马会,并起名如意老会。大河各庄竹马会表演形式有文场和武场两种。共有8位演员,排成两路纵队,排头两人,满清官…
[详细]
486、
大岙布龙
[
浙江省
宁波市
鄞州区
]
相传位于鄞、奉交界的大岙村有700多年历史,先人们常在干旱年求雨于山里的金峨老龙,且有求必应。于是,村民们就在100多年前自发组建了舞龙队,以示感恩。到1937年时已有相当演技、规模与声望,抗日战争胜利后则更趋成熟。每当逢年过节,舞龙队纷纷出乡,过街穿巷进行表演,数十年来几乎从未间断过。现在村中建有金龙队、神龙队和少年龙仔男、女舞龙共四支队伍共约50人,其中的金龙队和神龙队在1999年12月曾分别…
[详细]
487、
巴当舞
[
甘肃省
定西市
岷县
]
“巴当舞”古称“播鼗武”,源于古羌人的“祭山会”,是流行于甘肃岷县中寨镇的一种祭山神舞蹈。远古时期,生活在岷县北路片的中寨、维新等村社的农民每逢正月都要举行“巴当舞”,进行祭山神活动,以乞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巴当舞”大致由“安场”、“敬山神”、“扯节勒”三部分组成。“安场”时本村男子在“春巴”的领导下,手摇长柄“巴当鼓”,口唱藏语舞曲,脚踏各种舞步,列队舞蹈,这一阶段有9种唱词,9种舞步。“敬…
[详细]
488、
巴郎鼓舞
[
甘肃省
甘南州
卓尼县
]
土族民间舞蹈。在甘肃省甘南州卓尼县康多乡,每年从正月初八开始,夜幕降临时,当地的土族群众喜欢手提盏盏纸糊的红灯笼,由各村寨汇集到广场上,围绕着熊熊篝火,跳起欢快的巴郎鼓(是土族特有的一种短把鼓)舞,以庆人寿年丰。舞者右手持鼓,左手提灯,在戛尔巴(领舞者)带领下,摇鼓摆灯,边歌边舞。众人先围篝火按顺时针、逆时针方向各绕三圈,舞蹈动作或平缓优美,或幅度很大,有持鼓跳跃、旋转等技巧。舞罢,随口哨声的指挥…
[详细]
489、
从化麒麟舞
[
广东省
广州市
从化区
]
麒麟舞起源于古老的麒麟图腾崇拜,是人们在当地麒麟文化信仰的土壤中,借鉴珠江三角洲的狮舞和武术等动作和技巧,培植起来的一朵民间艺术奇葩。麒麟造型根据古代传说,塑造成龙头、狮身、鹿角、羊头、牛尾的仁兽形象,生动传神,舞动时有特定的艺术套路和舞蹈技艺,伴奏音乐则采用节奏起伏的锣鼓吹打乐。当今在南沙区黄阁镇、从化区等地仍广泛流传着麒麟舞,仍是当地人重要的精神寄托和娱乐活动。…
[详细]
490、
花挑舞
[
河南省
信阳市
固始县
]
《花挑舞》俗称“花挑子”,花挑群舞源自信阳固始,在固始县流传400年余历史,广泛流传于江淮流域。道具是一支细软而有弹性的竹制扁担,缠以彩纸,两端各悬挂一只竹蓝,竹蓝外沿扎满彩花。表演时一女性担起“花挑”舞动,形成舞蹈状态。传统的固始花挑表演形式大致有5种。各乡镇均有表演“班社”,其中以蒋集为最。花挑舞的历史起源花挑最初在固始怎么形成的,已无从查证,但其不远的商城县却有关于花挑形成的传说。清朝时,周…
[详细]
491、
舞春牛
[
广东省
广州市
黄埔区
]
牛是农业社会的重要生产工具,是农耕文明的重要文化符号。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之一,自古有立春之日送勾芒土牛之俗。《钦定大清会典》卷二十七中详细的记载了清代皇家迎春之礼。旧历上也多印有芒神春牛图。立春之前一日,有司筑泥造芒神、土牛,涂之以丹青,堆之以春山;立春之日,芒神土牛出,导之以鼓乐,至官府造春棚前,众人祭祀,后鞭土牛,须臾即毁。清代前中期,客家人从粤北陆续迁入广州市萝岗区境内。居住在山区的客家人,…
[详细]
492、
从化水族舞
[
广东省
广州市
黄埔区
]
从化水族舞是从化市温泉镇草塘社流传最广的民间舞蹈。草塘社多处地方辟有水塘,农民形成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习俗,自发组织队伍表演以鱼虾蟹蚌为主体的水族舞。水族舞色彩丰富,形式多样,以往常被邻村相邀作祈求喜庆吉利、福运到来的活动,现作为群众性文娱活动,常于春节、元宵节及庆祝-组队表演。水族舞流传坊间200余年,有较高的历史价值、人文价值和艺术欣赏价值,深受人民喜爱。…
[详细]
493、
沈丘回族文狮舞
[
河南省
周口市
沈丘县
]
中原大地,历史厚重,文化灿烂。古老的民间舞蹈艺术璨若星辰,在众多精彩纷呈的民间舞蹈表演艺术中,沈丘回族文狮舞可算得上是历史悠久,独具特色,为中原地区罕见的少数民族民间舞蹈,在全国传统民族民间舞蹈中也独树一帜。沈丘回族文狮舞又名“文狮子”,它有狮子舞、麒麟舞、独角虎舞组成。流传于周口市沈丘县槐店回族镇—带,属豫东平原少数民族特有的民间舞蹈,具有原生态的质朴美,现全国仅存沈丘一处,在每年的春节、元宵节…
[详细]
494、
巫舞
[
重庆市
开州区
]
巫觋祭祀活动中的舞蹈。原始社会早期,由于生产力低下,人类对宇宙间物质运动的规律、自然现象等不能作出科学的解释,冥冥中好像有一种超自然的力量在支配世界,于是,神鬼的概念产生了。巫觋则是被认为能与神鬼交往、代表它们说话、执行它们意志的人。在祭祀活动中,巫觋以卜筮、巫词、咒语以及歌舞等手段制造气氛,沟通人神之间的“联系”。其中尤以舞蹈为重要的手段。《说文》中说:“巫,祝也,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也。”《周…
[详细]
495、
利民木兰龙舞
[
江苏省
盐城市
大丰区
]
利民木兰龙舞,盐城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舞蹈类项目。利民龙舞由大丰大中镇老一代民间艺人迮锦香传承,并于上个世纪80年代将龙舞技艺传给了周井江,2005年以前,龙舞队采用的都是迮老先生传授的108套中常用套路,2005年8月,周井江接受南师大林教授一个星期的舞龙专业培训,系统学习规范动作23套和自选套路,木兰龙舞有了新发展。2005年4月,大中镇政府为迎接盐城市首届龙舞大赛专门…
[详细]
496、
旋鼓舞
[
福建省
泉州市
晋江市
]
属泉州“跳鼓”舞中的一个分支,主要分布在泉州城乡及晋江、石狮、下南安一带。内容表现《水浒传》梁山泊好汉化妆成杂耍戏班,以卖艺为幌子,伺机混进城门,劫法场、抡卢俊义的这段故事。人物角色一般有鲁智深、顾大嫂、孙二娘、阮小二、时迁、燕青、扈三娘、武松等8人。道具主要是小鼓,扁形,8寸宽2寸厚,双边有环,套在双手,用中指拨时可使转动。其余还有木鱼、双铃、拍板、小叫、钱棍、花扇等。舞者各执道具,逗趣取乐,动…
[详细]
497、
闽东畲族祀福舞
[
福建省
宁德市
]
“天苍苍地茫茫,奶娘脚踏锁链罡,锁链罡头行罡法,锁链罡尾避邪魔”。踏着巫歌的节奏,巫师亢然起舞。舞者头戴神额,身穿神裙,左手执铃刀,右手执羚号,边唱边跳,后有众人和唱。这就是巫师在表演神秘的闽东民间祀福舞蹈《奶娘催罡》巫舞中的“八步罡”。福建福安市一位文化工作者今日对记者说,明朝中期宁德地区就有巫师表演的“祀福”舞蹈,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畲族巫舞《奶娘催罡》的发现,揭开了闽东…
[详细]
498、
东巴舞
[
云南省
丽江市
古城区
]
东巴舞是纳西族舞蹈,主要流传在丽江市古城区和玉龙纳西族自治县,有近100种套路。《东巴舞谱》是用纳西象形文字系统、详尽记录和描述东巴舞蹈动作的一种典籍,迄今共发现6册,共记录了52种东巴舞的跳法及相关文化信息。有舞谱记录的东巴舞有以下4种类型:大神舞,如《萨依威登舞》、《恒底窝盘舞》等;战神舞,如《优麻舞》、《郎究敬究舞》等;禽兽舞,模拟各种动物的动作和神态,如《金色神蛙舞》、《大鹏神鸟舞》等;法…
[详细]
499、
宽城背杆
[
河北省
承德市
宽城
]
宽城背杆俗称背歌,主要分布于宽城满族自治县、宽城镇北村。宽城满族自治县地处燕山山脉东北部,位于承德市南部,北与承德县相接,西与口里(迁西、遵化)相邻,东与平泉、辽宁接壤,南与青龙满族自治县相连。宽城满族自治县宽城镇北村,位于县城东北部。据现存的老艺人回忆,宽城背杆始于清朝,兴盛于民国至上世纪初期,由于当时宽城老爷庙庙会的兴盛,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民间文化艺术活动的开展。宽城背杆道具制作精细,上下角绑缚…
[详细]
500、
羌族羊皮鼓舞
[
四川省
阿坝州
汶川县
]
美丽而神秘的岷江上游两岸,生活着一个十分悠久古老的民族——羌族。他们主要聚居在阿坝州汶川、茂县、理县的高山峡谷之中。勤劳勇敢的古羌人,不仅以其独特精湛的建筑技艺闻名于民族之林,而且以其精美的挑花刺绣与能歌善舞著称。在众多的舞蹈中,“羊皮鼓舞”的历史最为悠久。据文献记载:“羊皮鼓舞”原是羌族“释比”做法事时跳的一种宗教舞蹈,后演变为民间舞蹈。“释比”也称“许”或尊称“阿爸许”,是一种不脱离农业生产的…
[详细]
[上一页]
[第一页]
…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最后一页]
[下一页]
特产搜索
联系方式
免责声明
网站合作
粤ICP备13001937号
粤公网安备 440106020004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