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中国各地民俗文化--戏民俗文化
中国各地民俗文化--戏
[移动版]
141、
道州调子戏
[
湖南省
永州市
道县
]
《道州调子戏》产生于明末崇祯年间,至今已有三百余年历史。其间经历了小调、对子调、地花鼓、调子戏的发展演变阶段。鼎盛时期道州全县拥有30余个调子戏班,现仅存6个戏班,分布于县城周遭4镇2乡。“道州调子戏”剧目丰富,曲牌众多,剧目多达200余个,曲牌324种。民国年间她衍生出广西彩调剧,上世纪五十年代初,道州调子戏艺人又与祁阳花鼓灯艺人在零陵汇合共组剧团,形成了零陵花鼓戏地方剧种。“道州调子戏”贴近基…
[详细]
142、
洪山戏
[
安徽省
滁州市
来安
]
洪山戏是流行于皖东稀有剧种,它起源于明末清初的“傩”,从“傩”发展到香火戏。到了清代中叶,在香火戏的基础上形成了洪山戏。洪山戏历史悠久,韵味独特,乡土气息浓厚,是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地方戏。洪山戏的前称为“香火戏”,是香火会请神祈祷时演的戏。香火会分内坛与外坛两派,外坛做会时称“五岳”,内坛唱戏名“洪山”,洪山戏从内坛得名。洪山戏的剧目取材于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民间唱本和部分移植改编其他…
[详细]
143、
桂南采茶戏
[
广西
玉林市
博白县
]
桂南采茶戏于清代中叶从江西赣南经粤北传入桂南,距今约有四百多年的历史。根据其衬词的特点,采茶戏也被称为“吁嘟呀”。桂南采茶戏广泛流传于广西东南部的玉林各县以及钦州、梧州和南宁等市的部分县区。桂南采茶戏属“三小戏”,以小生、小旦、小丑为主演,也叫“三角班”。它最初是以“十二月采茶”为主要内容的歌舞演唱,后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开荒、点茶、探茶、采茶、炒茶、卖茶等情节,形成一整套反映茶农劳动和爱情生活的歌舞…
[详细]
144、
江嘎尔藏戏
[
西藏
日喀则市
仁布县
]
江嘎尔藏戏发源地在仁布县江嘎山沟。江嘎尔藏戏演出的剧目有《曲杰诺桑》、《阿佳朗萨》、《文成公主与尼泊尔公主》,有时也演《热琼娃》。演得最有影响的是《曲杰诺桑》,据说是戏师那加根据定钦云巴·才仁旺堆写的《诺桑传记》和八世班禅、多仁班智达二人写的一些书之精华,编演成当时的藏戏《曲杰诺桑》,因此也出了名。江嘎尔藏戏的影响仅次于觉木隆,是一个富有代表性的剧团,唱得好是它的特点,类似汉族戏曲中的文戏,很受广…
[详细]
145、
黄南藏戏
[
青海省
黄南州
]
黄南藏戏是青海黄南地区藏族戏曲剧种,在19-20世纪中期,流布区域曾经覆盖了黄南藏族自治州以及相邻的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化隆回族自治县的部分地区,目前主要流行于黄南地区。黄南藏戏属于安多语系藏戏的一个重要支系,它的发展经历了17世纪中期到18世纪中期的说唱阶段;1740-1794年夏日仓三世时期三人表演的形成阶段;1854-1946年吉先甲时期的成熟阶段;1910-1973年多吉甲时期的兴盛发展阶段…
[详细]
146、
敦煌曲子戏
[
甘肃省
酒泉市
敦煌
]
曲子戏是流行于我国西北五省区的民间小戏。它源于明清时期的民间俗曲,清末民初在各地形成具有不同风格的地方小戏,如敦煌曲子戏、华亭曲子戏、新疆曲子戏、宁夏曲子戏等。曲子戏的唱腔属联腔体,由众多的曲牌连缀而成,在发展过程中又吸取了秦腔、眉户的艺术成分。其演出形式有舞台演出和地摊坐唱两种,其中舞台演出俗称“彩唱”,有文武场和服装道具,道白用当地方言,表演要求旦角扭得欢,走得漂,舞蹈轻盈活泼,形象生动,丑角…
[详细]
147、
华亭曲子戏
[
甘肃省
平凉市
华亭县
]
甘肃华亭县地处关山东麓,古代是关陇通往西域的丝绸古道。总面积1186.55平方公里,辖5镇5乡,112个村,总人口155017人。华亭曲子戏源于宋、元,盛于明、清,尤以民国为最。华亭曲子戏是戏剧的一种,在流传地习惯又称“小曲子”、“笑摊”、“地摊子”、“信子腔”等,具有元杂剧的遗痕。唱腔属联腔体,由众多的曲牌连缀而成。从内容上分为正剧、喜剧和悲剧。曲子以《前月调》、《后背宫》曲牌开头,《月调尾》收…
[详细]
148、
拉萨觉木隆戏
[
西藏
拉萨
]
觉木隆藏戏是在所有藏戏剧团和流派中艺术方面发展最为完备丰富、影响最大、流传也最广的一种。觉木隆藏戏团是旧西藏地方政府惟一的带有专业性的剧团,归西藏地方政府“孜恰列空”和贡德林寺共同管理,但无薪俸。除参加雪顿节会演可得赏银和食物外,其他时间则到西藏各地卖艺乞讨度日。他们惟一的权力是可任意挑选演员。为此,他们持有西藏地方政府发的一纸文书,声明他们所到之处,在业余藏戏团体中如发现优秀的苗子或尖子,可马上…
[详细]
149、
侗戏
[
贵州省
黔东南州
黎平县
]
侗戏流传于贵州省黎平县、榕江县、从江县,广西自治区三江侗族自治县以及湖南省通道自治县的部分侗族村寨。黎平位于贵州东南部,东连湖南靖州、通道,南临广西三江,西北两面与从江、榕江、剑河、锦屏接壤,是黔、湘、桂三省区交界地。县境内民族众多,侗族占60%以上。唐、宋、元、明时期,侗族文化开始出现了史诗、款词、故事、“锦”,而“锦”的发展和繁荣,为清代中期侗戏的产生奠定了牢固的基础。明末清初,汉族人口流入侗…
[详细]
150、
衡州花鼓戏
[
湖南省
衡阳市
衡阳县
]
衡州花鼓戏是民间小戏剧种,流行于湘南各地,舞台语言以衡州方言为基础稍加提炼而成,主要声腔为“呐子牌子”和“川子调”。它的前身在衡阳、衡南、耒阳、常宁一带叫“马灯”;衡山衡东一带叫“花鼓灯”;攸县、茶陵一带叫“地花鼓”;安仁叫“花灯”;永兴江左一带叫“花灯”,江右叫“唱调”。新中国成立以后,马灯曾改名“衡剧”。1954年,根据湖南省文化局意见,改名“衡阳花鼓戏”,各县成立专业剧团,统称花鼓戏再冠以地…
[详细]
151、
零陵花鼓戏
[
湖南省
永州市
零陵区
]
零陵花鼓戏,又称永州花鼓戏,是湖南六大花鼓戏流派之一,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零陵花鼓戏高亢优雅,清丽婉约,乡土韵浓,极富艺术感染力,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2008年,零陵花鼓戏被确定为湖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零陵花鼓戏的历史渊源】零陵花鼓戏,旧称花灯,或名调子。有祁阳花鼓灯和道县调子戏两个艺术路子,是在民间歌舞演唱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地方小戏剧种。新中国成立后,祁、道两路合流,定名为…
[详细]
152、
梅山傩戏
[
湖南省
娄底市
冷水江
]
梅山傩戏主要流传于古梅山地区。今冷水江所传承的傩戏,为保存最为丰富、最为完整的梅山傩戏。冷水江市是古梅山蛮峒最后一代梅王苏得常(苏甘,1040—1120年)居住地,亦是梅山文化的核心区和发源地之一。梅山傩戏这枝民间戏曲的奇葩,即由苏、张、李、扶等23姓梅山土著传承至今。2008年,梅山傩戏被确定为湖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梅山峒”是在唐宋时“旧不与中国通”的湘中雪峰山区的旧称,“梅山峒…
[详细]
153、
桑植傩戏
[
湖南省
张家界市
桑植县
]
桑植傩戏起源于原始、粗犷的祭祀仪式,有高傩、低傩、三元傩之分,其中,三元傩为全国独有。桑植县39个乡(镇、场)及其湘、鄂、川、黔、渝周边县市,其中廖家村区(含廖家村、上洞街、两河口、陈家河、打鼓泉、樵子湾)以低傩为主;芙蓉桥区(含芙蓉桥、马合口、官地坪、金藏、长潭坪、白石、西莲)以白族高傩为主;瑞塔铺区(含瑞塔铺、空壳树、麦地坪、竹叶坪、走马坪、人潮溪)以高、低傩混合为主。2008年,桑植傩戏被确…
[详细]
154、
邵东木偶戏
[
湖南省
邵阳市
邵东市
]
邵东木偶戏属短把内签杖头木偶,由表演者操纵一根命杆(与头相连)和两根手杆(通过宽袍大袖、与手相连)在五平方米左右的竹架帷帐内进行表演。据《邵东县志》记载:自明永乐二年(公元1405年)由江西乐安传入邵东,鼎盛期邵东境内有木偶戏艺人数百人,戏担30多副。以“清武班”为代表的邵东木偶戏创班于清道光三年(公元1823年),该班第五代班主龚日升(83岁)老艺人带领全班9人,至今仍在邵东县及周边县市农村演出…
[详细]
155、
玉山提线木偶戏
[
江西省
上饶市
玉山
]
玉山提线木偶戏(第三批省级)玉山县地处闽浙皖赣四省边界,有“两江锁钥,八省通衢”之称。玉山经济活跃,文化繁荣,有关史料证实,玉山在宋代已形成戏曲活动中心。历史上,玉山“偶像迎神”的社祭活动非常频繁,而木偶戏就起源于“社祭”活动。因自古盛兴“社祭”灵像活动,木偶渐渐被尊为“神”,木偶戏得到很快的发展。受宋杂剧和南戏的影响,木偶戏在当时南宋的都城临安(杭州)风行一时,它的传播发展方向受当时的政治因素影…
[详细]
156、
大弦戏
[
河南省
安阳市
滑县
]
大弦戏原称公兴班,又名弦子戏,是一个古老而稀有的多声腔剧种,它以河南开封、濮阳为中心,流行于河南省东北部、河北省南部、山东省西南部一带。一般认为大弦戏与唐代宫廷的梨园戏有一定的渊源关系,在演变发展过程中又继承了宋元杂剧北曲的传统。大弦戏剧目原有五百余本,现存百本左右,内容以忠0斗争、杀伐征战及除霸安良为主,代表性剧目有《反五关》、《黑石关》、《杨府选将》、《战洛阳》、《下南唐》、《孙武子兴兵》、《…
[详细]
157、
海城皮影戏
[
辽宁省
鞍山市
海城
]
是辽宁鞍山海城的特产。海城皮影戏俗称驴皮影。它是用驴皮刻制的人物外形,用灯光照射以表现故事情节的戏剧。皮影艺人边演唱边操纵,并伴以音乐伴奏。在过去的一定历史时期内深受海城老百姓喜爱。海城皮影戏属于河北滦州影调,具体于清嘉庆年间传入海城牛庄,道光年间吴老秀等皮影艺人的演出活动十分活跃,其弟子等活跃于大石桥、盖县、复县一带形成了辽南影调戏。民国初年,山西的吴志甸来到海城南台烟台村后,教柳元邦、苏乐天等…
[详细]
158、
南乐目连戏
[
河南省
濮阳市
南乐县
]
目连戏是保存于民俗活动中的戏曲演出,因主要扮演目连救母的故事而得名。目连救母的故事最早载于佛家经典,主要内容大致为:傅相一生广济孤贫,斋布僧道,升天后受封。傅妻刘氏青提(又叫刘四娘)不敬神明,破戒杀牲,死后被打入阴曹地府。其子傅罗卜为救母往西天求佛超度,佛祖为他所感,准其皈依沙门,改名大目犍连,并赐其《盂兰盆经》和锡杖。目连在地狱历尽艰险,最终寻得母亲,一家团圆超升。几百年来,经过无数艺人的锤炼,…
[详细]
159、
德江傩堂戏
[
贵州省
铜仁市
德江县
]
德江县地处贵州东北部,古为南蛮之地,战国时代属巴、楚,元代以后设水特姜长官司、水德江长官司,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改置安化县,属思南府附郭。清光绪八年(1882),安化县治所迁移于大堡,即今德江县城。民国二年(1913),安化县改名为德江县。德江自古为土家族等少数民族聚居之地,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沿革,使德江傩堂戏不仅源远流长,而且保存十分原始和完整,被专家学者誉为“中国戏剧活化石”。德江傩堂…
[详细]
160、
凌源皮影戏
[
辽宁省
朝阳市
凌源市
]
凌源皮影属中国北方皮影戏的一个重要支脉,相传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在传承与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鲜明的艺术风格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影人雕镂玲珑剔透、操纵表演惟妙惟肖、掐嗓演唱独具特色。1996年,文化部命名凌源市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皮影艺术)”。1999年9月17日,原文化部部长贺敬之在参观凌源收藏的几千卷影卷时说:“凌源的影卷可为全国之最”。凌源皮影不仅在当地家喻户晓,而且在国内外较有影响,曾多…
[详细]
[上一页]
[第一页]
…
[3]
[4]
[5]
[6]
[7]
[8]
[9]
[10]
[11]
…
[最后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