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华北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东北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华东
上海
江苏
浙江
台湾
安徽
福建
山东
西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华中
河南
湖北
湖南
江西
华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香港
澳门
西北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AAAAA级
AAAA级
AAA级
AA级
A级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中国各地民俗文化--戏民俗文化
中国各地民俗文化--戏
[移动版]
321、
祁门采茶戏
[
安徽省
黄山市
祁门县
]
流传于祁门县的一带的地方剧种。源自江西,原名叫“饶河调”。清初流传至闪里、历口、奇岭等地,经过老艺人的继承和发展,形成具有茶乡特色的祁门采茶戏。采茶戏曲调优美,有西皮、唢呐皮、二凡、反二凡、拨子、秦腔、高二凡吹腔、文词、南词、北词、花调等数十种。…
[详细]
322、
盛泽小满戏
[
江苏省
苏州市
吴江区
]
江苏省吴江市盛泽镇有先蚕祠,供奉嫘祖,作为祭祀蚕丝行业祖师的公祠。二十四节气中的“小满”,是先蚕祠最热闹的时候,小满戏照例第一天是昆剧,第二于(正日)及第三天是京剧,均邀请江南名班名伶登台。剧目都是丝业公所头面人物点定,上演的都是祥瑞戏,讨个吉利。凡剧情中有私生子或死人情节的戏目绝对禁演,因“死”、“私”与“丝”谐音,避讳,这与今人不喜欢有“四”字一样,趋吉避凶的心理状态确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古代,…
[详细]
323、
苍溪灯戏
[
四川省
广元市
苍溪县
]
一、有关苍溪及苍溪灯戏的产生据史、志书记载,苍溪古属巴国阆中县辖,始建县于西晋太康280---289年间,至今已有1700余年的历史。苍溪位于四川省北部边缘山区,由300余座崇山峻岭与缓冲平地构成。境内海拔1000米以上的高山近100座,以九龙山最高,海拔达1400米,尤以道教圣地云台山名冠海内外。《汉志》阆中县下云:巴有彭池大泽,名山灵台。《御览》卷四四引《十道记》:灵台山,在[阆中]县北,一名…
[详细]
324、
同安布袋戏
[
福建省
厦门市
同安区
]
每逢民俗日或节庆日,同安城乡鼓锣喧天,一台台布袋戏争相亮相,观者如云。布袋戏又叫“掌上木偶戏”,源于明嘉靖年间,泉州(同安古属泉州府)一秀才由“隔帘表古法”手托偶人伸出帘外,边说边唱边演而成。传入同安后称“布袋戏”。布袋戏演员依靠五个手指头,操纵木偶表演,表演者既要说白又要演唱,一人演唱多角,剧中不同人物又有不同艺术处理。布袋戏很注重台词艺术,重视声情变化,使人物语言表达性格化。布袋戏早期为排楼式…
[详细]
325、
扶绥花鼓戏
[
广西
崇左市
扶绥县
]
花鼓戏为传统戏剧,流传于扶绥县昌平乡、中东镇。花鼓戏《流衣失子》《花酷少》是新中国成立前从外地流入最早的剧目之一。剧本人物,乐器伴奏,分场次形式表演,一般20人左右。1943年流入中东镇上余村弄楼屯,第一代、第二代传人陆延章、杨其昌为了糊口招领本屯村民自排自演。每当春节、中秋节或者有人办喜事都请他们去演出。第三代传人韦连陪,1914年出生,高小文化。第四传人韦香昆,1944年出生,初中文化,是现在…
[详细]
326、
文曲戏
[
湖北省
黄冈市
武穴
]
文曲戏,又名“调儿戏”,源于鄂东广济(现武穴市)和黄梅太白湖区,流行于鄂、皖、赣三省毗邻县市,是在明代流传下来的“俗曲”和民歌小调基础上逐步形成起来的。剧目有《金莲调叔》、《苏文表借衣》、《宋江杀惜》、《点药》和由汉剧移植的《游龙戏凤》等小戏,受到群众的欢迎。…
[详细]
327、
成都皮影戏
[
四川省
成都市
]
四川成都是我国皮影戏活动的重要地区,成都大皮影历史悠久。[清]周询在《芙蓉话旧录》中记载:“灯影戏各省多有,然无如成都之精备者”。清代中叶,成都东大街、新街、署袜街一带,皮影戏经常在各街公所、会馆、庙宇举行演出。至迟在光绪三十年,以成都为中心的皮影戏已辐射至周边少数民族地区。成都皮影,又称灯影戏,是四川皮影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分布在成都平原及其周边地区。成都灯影戏极具地方特色,其影偶高大、形象生动…
[详细]
328、
五华提线木偶戏
[
广东省
梅州市
五华县
]
五华提线木偶戏源远流长,明朝初年由福建传入,流行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悠久历史。民国19年(1930)后,五华县的提线木偶班便远涉重洋,到达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越南等有客家籍华侨华人居住的地区演出。明清时期,五华提线木偶戏已经兴盛,至二十世纪初,五华全县拥有20多个木偶戏班,演出十分活跃,并且技巧高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1年成立了五华县木偶剧团,并以其为龙头,形成了本县南片、中片、…
[详细]
329、
包山花鼓戏
[
浙江省
丽水市
云和
]
包山花鼓戏由安徽“凤阳花鼓”演变而来,经历多代艺人的嫁接创新自成一体,是一种集民间歌舞、曲艺和小戏于一体的艺术形式。包山花鼓戏用包山地方方言演唱和对白,唱词通俗,富有哲理,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有《大花鼓》《卖小布》等二十多个传统剧目。…
[详细]
330、
茂港单人木偶戏
[
广东省
茂名市
电白
]
茂名木偶戏俗称“鬼仔戏”,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主要分大、中、小班三种类型,茂港单人木偶戏属其中的小班木偶戏,相传于明朝万历年间从中原传入,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单人木偶戏表演时由一名艺人操作,表演难度非常大;木偶的造型及制作十分讲究,多选用质地细软的枝松木精雕细刻而成,面部采用变形夸张的艺术手法彩绘装璜,口眼皆可活动,仪态传神逼真,栩栩如生。经过400多年的演变发展,茂港单人木偶戏…
[详细]
331、
曲长城木偶戏
[
河北省
张家口市
阳原
]
明朝末年,曲长城村就有人表演木偶戏,艺人用竹杆,白布制作长约一米、宽约0.6米的小戏台,围前上端为台口,表演者及其乐队隐于台后,边演唱或口含口哨吹奏曲谱以代台词,同时操作木偶表演动作,乐器有小鼓、小镲、小锣、板胡、二胡、三弦等,主要表演民间小戏和部分晋剧选段,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明朝时有一姓司的人,其名不祥,因家境贫寒外出谋生北京等地,在外地学过木偶技艺,回家后制作道具予以表演,最初曲谱为京剧,后…
[详细]
332、
泗州戏(蚌埠市)
[
安徽省
蚌埠市
淮上区
]
泗州戏原名拉魂腔,流行于安徽淮河两岸,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它与山东的柳琴戏、江苏的淮海戏同是由“拉魂腔”发展而来,彼此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血缘关系。泗州戏有传统大戏80多个,小戏和折戏60多种,代表剧目有《三蜷寒桥》、《杨八姐救兄》、《樊梨花点兵》、《皮秀英四告》、《大花园》、《罗鞋记》、《绒花记》、《跑窑》、《拾棉花》等。泗州戏的唱腔自由多变,演员可以根据自身嗓音条件随意发挥,故名“怡心调”。男…
[详细]
333、
洙水皮影戏
[
北京市
平谷区
]
洙水皮影戏,是平谷区金海湖镇洙水村皮影戏艺术。皮影戏,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洙水村皮影戏,源于甘肃兰州,又与唐山皮影戏交融,在吸收唐山影戏演唱特点后发展形成独特演唱色彩。洙水的皮影戏历经三代传承。演出题材以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寓言故事为主,主题和内容积极向上,传统剧本主要有《五峰会》《花木兰从军》。…
[详细]
334、
凉亭锣鼓
[
安徽省
滁州市
定远
]
凉亭锣鼓是我县流传至今古老的打击乐,流行于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能仁乡境内。其独特的打击乐谱,从不外传。至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 能仁乡位于安徽省定远县西北约45公里处,该乡北高南低,北部为低山、丘陵地带,南部为平原地带。这里山清水秀,民风淳朴,物产丰富,交通便捷。合徐高速公路,省道S334至凤阳武店镇水泥公路穿境而过,南与省道S311和投资243亿元的炉桥盐化基地接壤,北与凤阳、蚌埠接壤、西临淮南铁…
[详细]
335、
广东木偶戏
[
广东省
广州市
荔湾区
]
广东木偶戏是一种非常古老的汉族传统戏剧。有700多年历史,广东的木偶戏种类很多,计有杖头木偶、提线木偶、铁枝木偶、布袋木偶等。各自分布在省内粤语、潮语、客家话、雷州话等文言区,各个种类的木偶雕刻制作、操纵技艺以及艺术风格,彼此有异,丰富多彩,均是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汉族传统艺术。被誉为“百年古傀儡,时代新经典”的具有400多年历史的高州木偶戏,今年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高州…
[详细]
336、
泰顺提线木偶戏
[
浙江省
温州市
泰顺县
]
提线木偶戏古称悬丝傀儡,闽南俗称嘉礼,又名线戏。是一门古老暮鹤宕骋帐酰瞥┠晖跎笾朊龀仆跏保芟匪嬷肴荨5搅怂未言谌菝窦涔阄鞔C鞔娜菘芟芬淹牙肫稀⒃蛹急硌莸摹芭堋毙问剑芄谎莨婺:甏蟮睦废妨恕�泰顺木偶戏已有800多年历史,和泰顺廊桥、古民居一样,赢得了世人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和青睐,如今已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浙江省重要的汉族历史文化遗产…
[详细]
337、
长沙花鼓戏(宁乡)
[
湖南省
长沙市
宁乡市
]
宁乡为长沙花鼓戏发源地之一。宁乡花鼓戏是长沙花鼓戏中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戏剧,素称“宁乡路子”。它以小调见长,处理细腻,字正腔圆,委婉清晰。历史悠久,影响深远。2014年,经长沙市人民政府批准,长沙花鼓戏(宁乡)成功申报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详细]
338、
江西杖头木偶戏
[
江西省
赣州市
]
江西杖头木偶戏(第四批省级)杖头木偶戏,当地人喊“蚊帐戏”。即在木偶头部及双手部位各装操纵杆,头部为主杆,双手为侧杆,演员躲于屏后,操纵时左手持主杆,右手持侧杆,举起木偶操纵其动作,在舞台上活灵活现。杖头木偶戏,在明末清初就在民间盛行了。长期活跃在于都附近数县和邻近的福建长汀、泰和、吉安、永新等地,历经数百年,世代相传,己有十余代了。另一个杖头木偶剧团是桥头乡桥头村赖来钧的兴顺堂木偶剧团,也是既会…
[详细]
339、
清音戏
[
安徽省
亳州市
利辛县
]
利辛县清音戏流传淮河、西淝河、涡河两岸,源自安徽琴书。民国年间,安徽琴书老艺人谷保宽在安徽琴书的腔韵的基础上,吸收花鼓戏、四句推子和“夜落金钱”、“太平年”等地方小调,独创出可以表演小戏的几个调式,如大非板、小非板、慢板、快板、花腔、剁子等。其伴奏乐器主弦是板胡、二胡、三弦、坠胡等,表演分生旦净末丑,从而创编了地方色彩浓厚,小队伍在小场所可以表演的小戏剧——清音戏。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中期为…
[详细]
340、
长峪城山梆子戏
[
北京市
昌平区
]
长峪城山梆子戏始于明未清初,传承迄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了。当时来自山西,陕西及河北地区的移民很多,同时也带来了当地小调,之后综合一起逐渐形成了今天长峪城山梆子戏特有的高亢激昂唱腔。深厚的文化底蕴,加上传统地域特色,成为长峪城山梆子戏最为显著的特征魅力。如今长峪城山梆子剧团历经十几位团长,演员师承关系也有十几代,台上三分钟台下三年功,正是一代一代的传承艺人的执着和坚持,才有了长峪城山梆子戏经久不衰…
[详细]
[上一页]
[第一页]
…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
[最后一页]
[下一页]
閻楅€涢獓閹兼粎鍌�
閼辨梻閮撮弬鐟扮础
閸忓秷鐭楁竟鐗堟
缂冩垹鐝崥鍫滅稊
缁棷CP婢讹拷13001937閸欙拷
缁倕鍙曠純鎴濈暔婢讹拷 44010602000423閸欙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