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各地民俗文化--技艺篇民俗文化
各地民俗文化--技艺篇
[移动版]
841、
潘永泰棉花手工弹制技艺
[
浙江省
杭州市
]
潘永泰始创于清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是目前杭州城最后一间弹棉花作坊。这间坐落在古老的河坊街的老字号棉花店,其创办人潘统印正是永嘉县昆阳人氏。民国初年,潘统印出生在永嘉县昆阳。他的父亲身背一弯弹弓、一张磨盘,手提一个弹花棰和一条牵纱篾,在浙江、江苏、安徽三省交界的地方走街串巷,揽弹棉花的活做。碰到哪家弹棉花,便卸下主人家的两扇门板搭一架临时的弹床,吃主人家的饭,收工后睡在弹床上过夜,过着极…
[详细]
842、
德州扒鸡制作技艺
[
山东省
德州
德城区
]
德州扒鸡制作技艺,山东省德州市传统制作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德州扒鸡制作技艺起源于明代,由烧鸡演变而来。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德州扒鸡的雏形产生,在一代代传人的努力下,德州扒鸡制作技艺日臻完美。德州扒鸡制作技艺要经过宰杀、整形、上色、煮鸡等11道工序,配16种药材,经蜜汁浇灌、素油烹炸、精工扒制而成。德州扒鸡起源于明代,是由烧鸡演变而来的。相传早在元末明初的,随着京杭大运河的开通和…
[详细]
843、
传统棉纺织技艺 (雷沟大布制作技艺)
[
江苏省
苏州市
张家港市
]
传统棉纺织技艺(雷沟大布制作技艺、丰县棉纺织技艺)扩展雷沟,地处苏州张家港市金港镇后塍、南沙一带。宋元年间,雷沟民间广植棉花,百姓都纺纱、织布,“家家机声,户户纺纱”。民间自纺自织为土布,这种布,最早为杜经杜纬,故称雷沟杜布,因为方言“杜”与“大”同音,故又称“雷沟大布”。到了明清期间,雷沟大布为江南一绝,饮誉海内外。北京的“瑞蚨祥”布庄,南京的“恒源大”布庄,扬州的“老协升”布庄等均销售雷沟大布…
[详细]
844、
黄县柳条膏制作技艺
[
山东省
烟台
龙口
]
黄县柳条膏(又称“琥珀万应膏”、“黄药膏”),因产地在黄县(今为龙口市)且配方中有柳条而得名。相传,清道光年间,家住黄县城南菜园泊村的王治栋(1844-1922),字云溪,曾收留过一个身负重伤、被清廷缉拿的江湖人士在家养伤。为感谢王治栋的救命之恩,此人在伤愈临别时,将四种疗伤秘方传授与他,其中包括柳条膏秘方。后来,经过王家三代人的精心研制,终成为疗效显著的外用拔毒之药。1956年公私合营时,王家后…
[详细]
845、
泽雅屏纸制作技艺
[
浙江省
温州市
瓯海区
]
雅屏纸制作技艺是以屏纸制作为主的民间传统手工艺。“屏纸”系浙南一带以我区的泽雅为中心,以竹子为原料制造的日常生活用纸。泽雅屏纸制作技艺比较完整地保存、传承了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可谓是中国古法造纸的“活化石”。屏纸又称为“南屏纸”。据传,福建南屏人为避元末之乱,迁徙温州,以其家乡带来的造纸技术在瓯海区泽雅镇为主要区域,生产成纸,故名“泽雅屏纸”。历来为当地农民的重要经济支柱。其制作流程有2…
[详细]
846、
藏族矿植物颜料制作技艺
[
西藏
拉萨
]
藏族矿植物颜料制作技艺,自人类出现以来,矿物颜料就与人类相伴至今,人类最早用来绘制壁画的是矿物颜料,在中国已发现的最早利用天然色彩的例子可追溯到旧石器时代晚期。矿物颜料作为唐卡最基本的原料,其永不褪变的色彩与矿物颜料是密不可分的。颜料矿物具有色彩鲜艳、洁净,可保持千年而不褪色的特点。由于这些颜料矿物是在一定的地质环境下形成的,并具有较稳定的物理、化学性质。因此,用这些矿物颜料所绘的各种画,其颜色能…
[详细]
847、
配制酒制作技艺(窑湾绿豆烧)
[
江苏省
徐州市
新沂市
]
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时任太医院判的李时珍将“御酒”配方修改,制成了保健酒。因酒色微绿,被称为“绿酒”。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乾隆第四次南巡,来到窑湾,因酒色绿莹,如同绿豆茶,遂赐名窑湾绿豆烧,从此“老瓦罐绿酒”就成了窑湾绿豆烧。窑湾绿豆烧的酿制,沿袭传统工艺,以红粮、大麦、小麦、豌豆为原料精心酿制,并配以优质红参、当归、天麻、砂仁、杜仲、枸杞等50余名贵中药,辅之冰糖熬制而成。熬制…
[详细]
848、
衡水法帖雕版拓印技艺
[
河北省
衡水市
]
衡水法帖雕版拓印技艺是古老的汉族传统手工技艺。其精湛娴熟,书体潇洒飘逸,能够把书者的非凡气度与书法技艺表现得淋漓尽致,其字形秀美,字体齐全,魏晋风韵、唐法、宋意、元明尚态、清怪的特点尽显其中。衡水法帖博物馆是中国唯一的木刻法帖博物馆,衡水阎庄被称为中国木刻法帖第一村。古代将汉字书写在布帛上或刻在石碑、木板上拓下的纸稿被称为帖,法帖则是名人名家书法艺术范本。衡水木刻法帖,兴于明,盛于清,主要用于启蒙…
[详细]
849、
六必居酱菜制作技艺
[
北京市
东城区
]
六必居酱菜是北京市汉族传统名菜,由北京六必居生产。六必居酱园是北京城历史最悠久、最负盛名的中华老字号之一,始于明朝嘉靖九年(1530年),至今已有400余年的历史。2008年,六必居酱菜制作技艺入选我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根据六必居文书资料记载,六必居商号经历过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郭姓六必居,始于明朝中叶。第二阶段是三姓合股的六必居,始于明末清初。第三阶段是赵姓六必居,始于道光…
[详细]
850、
仿膳(清廷御膳)制作技艺
[
北京市
西城区
]
1925年,北海公园正式开放,几位清宫御膳房的师傅在公园北岸建起了小茶社,取名“仿膳”,意为专门仿照御膳房制作方法,经营风味菜肴及面点小吃。1956年更名为“仿膳饭庄”,1959年由北岸迁至琼岛漪澜堂、道宁斋等一组乾隆年间古建筑群中。清廷御膳制作技艺是满菜和汉菜相结合的精华。仿膳饭庄对清廷御膳进行了研究、整理,继承后再创新,始终保持宫廷风味的经营特色。为了不断挖掘开发宫廷名菜,仿膳饭庄派人多次前往…
[详细]
851、
古砖瓦制作技艺
[
江苏省
苏州市
]
古砖瓦制作技艺,苏州市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项目。锦溪,为苏州昆山南部的水乡古镇。锦溪的制砖业约始于明初,到清代发展到鼎盛阶段。锦溪自古就有“七十二只窑”之称,其窑大部分为石灰窑,而且以民窑为主。砖瓦制作,十分繁荣。明清时期,苏州的砖瓦生产,以陆墓与徐庄二镇最为著名。明清皇宫正殿所用的细料方砖及工部所用的官砖大多出此二地。锦溪的砖瓦生产业紧随其后。清代后期,锦溪的砖瓦制造竟…
[详细]
852、
江南古建筑营造技艺
[
江苏省
常州市
天宁区
]
江南古建筑营造技艺,常州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常州地区江南古建筑的历史,可以追溯至3000多年前、遗址至今保存完好的春秋淹城。两晋南北朝时期,南朝齐高帝萧道成和梁武帝萧衍,在家乡常州建造了大量皇家宅邸和寺院,如位于孟河镇的九龙禅寺和东岳庙,常州红梅公园内的文笔塔等古建筑,被称“齐梁故里”。此外,两帝还在中国南方地区兴建了大量寺庙,唐朝大诗人杜牧曾有诗云“南朝四百八…
[详细]
853、
生禄斋苏式月饼制作技艺
[
江苏省
苏州市
吴江区
]
生禄斋苏式月饼制作技艺,苏州市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生禄斋,位于苏州市吴江区东端的芦墟镇,由黄渭阳与徐生官创建于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生禄斋制作的传统糕点享誉吴江及毗邻的江浙沪地区。该店制作的苏式月饼,更是以用料考究,制作精良而闻名。据《吴江文史资料》记载:乾隆皇帝第五次下江南时到过芦墟,吃了芦墟生禄斋制作的月饼后赞不绝口。自此,生禄斋月饼就成了进京的贡品。…
[详细]
854、
婺州窑陶瓷烧制技艺
[
浙江省
金华市
婺城区
]
婺州窑在金华市琅琊乡的铁店村一带。金华在唐代初称婺州,因其“地处金星与婺女两星争华之处”得名,具有1800多年的历史和灿烂文化,堪称千古风流。婺州窑历史早在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先民们就利用当地瓷土和石灰釉制造陶器。婺州窑分布很广,主要产地在金华、武义、东阳等地。它从商周原始瓷开始,到东汉晚期烧制成熟的青釉瓷器,并有褐釉瓷;南朝佛教盛行,莲花成为普遍的装饰物;唐代早期烧制成功了乳浊釉瓷、…
[详细]
855、
贾汪陶土罐烧制技艺
[
江苏省
徐州市
贾汪区
]
贾汪陶土罐烧制技艺,徐州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贾汪陶土罐烧制技艺是从贾汪的土盆村发展起来的。根据《贾汪志》记载:100多年前,山东滕县张姓老人逃荒来到贾汪,住在离贾汪十多里地的桃花村(因烧制罐盆出名后被人们叫做“土盆村”)。为了生存,他把祖传的烧制陶土罐的技艺和当地的烧制工艺揉和到一起,筑制土窑,利用当地的红粘土,烧制罐子、盆来谋生,烧制技艺流传至今。贾汪陶土罐烧…
[详细]
856、
海州湾白酒酿造技艺
[
江苏省
连云港市
海州区
]
海州湾白酒酿造技艺(扩展),连云港市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扩展项目传统技艺类项目。海州湾白酒起源于北宋年间,盛于明清,源远流长。本品源自水谷清华,香气幽雅,醇厚谐调,绵甜爽净,回味悠长,风格典雅独特,酒体丰满完美,自古浓香独秀,风华绝世,不可易地仿制,诚为大自然馈赠的珍品。海州湾酒依托特异的地域生态环境、自然酿酒微生物体系,采用“混烧老五甑法”生产工艺,泥窖固态发酵、续糟醅(馇)配料、混蒸…
[详细]
857、
洪门酒酿造技艺
[
江苏省
连云港市
海州区
]
洪门酒酿造技艺(扩展),连云港市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扩展项目传统技艺类项目。洪门酒始酿于北宋年间,至今已有一千多年。清朝,洪门地区就曾拥有多家造酒糟坊九家。江苏洪门酒业有限公司孙杨铸担任董事长后,公司注册资金1500万元人民币,总投资3000万元。占地面积2万余平方米,建筑面积1万多平方米,拥有员工40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12人。公司采用先进的生产设备,流水线配置自动冲洗刷瓶、…
[详细]
858、
常熟福贞黄酒坐缸酿制技艺
[
江苏省
苏州市
常熟市
]
苏派酿酒技艺(常熟福贞黄酒坐缸酿制技艺),苏州市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福贞酒,又名福珍酒(馥珍酒),是江苏常熟虞山佳酿。其源于唐,盛于宋元,闻名于明清。清光绪年间,常熟人平观澜在平桥街开设大隆酒坊,主要生产福贞酒。用传统工艺生产的福贞酒,色似琥珀,醇稠如蜜,微带橘香,酒性温和、芳香鲜爽,挂杯留壁、酒体晶亮明澈,酒度在10-16度,其酒质的雅味最适合吴地人的口味。目前…
[详细]
859、
守文斋古旧书画修复技艺
[
江苏省
淮安市
清江浦区
]
守文斋古旧书画修复技艺,淮安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历史沿革装裱亦称“装潢”、“装池”、“裱背”,是我国特有的一种美化和保护书画及碑贴的技术。装裱也是一门艺术。俗话说:“三分画七分裱”,可见装裱之重要。书画作成一经装裱,便成为一件完整的作品,使人感到赏心悦目。其方法是先用纸托裱在书画作品的背后,再用绫、绢、纸镶边,及至扶活,然后安装轴杆或版面。成品按形制可分为卷、轴…
[详细]
860、
东来顺涮羊肉制作技艺
[
北京市
]
东来顺涮羊肉制作技艺是我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历史悠久的东来顺涮羊肉是著名中华老字号东来顺的著名菜品,“东来顺”始建于1903年,其涮羊肉肥而不油,瘦而不柴,一涮即熟,久涮不老,吃起来不膻不腻,味道鲜美,蜚声中外。东来顺的创始人叫丁德山,字子清,河北沧州人。1903年丁德山花了全部积蓄在东安市场北门搭了一个棚子,挂上了“东来顺粥摊”的牌子。后来丁德山把涮羊肉这一风味引进铺子,经过了…
[详细]
[上一页]
[第一页]
…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
[最后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