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各地民俗文化--技艺篇民俗文化
各地民俗文化--技艺篇
[移动版]
781、
传统建筑营造和装饰技艺
[
上海市
宝山区
]
传统建筑修复和装饰技艺是指对中国古典和近代建筑遗存进行修缮复原的技艺。中国历代建筑修复主要依靠技师或工匠的口传心授,对于古建修缮的规范用材制度、工料费用等相关记载散见于少数文献宋代李诫《营造法式》,清代《工程做法则例》少数古籍中。系统的研究和整理直至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才开始,梁思成在1932开办了中国营造学社,这是中国人第一次开始系统地研究整理自己的建筑历史。梁思成的《中国建筑史》为中国古代建筑研究…
[详细]
782、
高淳陶瓷制作技艺
[
江苏省
南京市
高淳区
]
高淳陶瓷制作技艺,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高淳陶瓷制作历史悠久,唐代在高淳与安徽宣城接壤的水阳江流域,就有大规模的陶瓷窑。在这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高淳陶瓷制作集各地名窑之大成,形成了独具地域特色的高淳陶瓷器。新中国成立后,高淳陶瓷制作技艺得到了长足发展,1958年,制陶技艺传承人张铭金先生在秀山脚下成立了高淳陶瓷厂,生产多种生产、生活陶瓷制品。改革开放以来,高淳陶瓷厂生…
[详细]
783、
青铜铸造技艺(泥范青铜)
[
江苏省
南京市
秦淮区
]
青铜铸造技艺(泥范青铜),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我国自新石器晚期,就进入铜石并用时代。河北等地出土的早期铜器,有锻打成形的,也有熔铸成形的,说明范铸技术在我国源远流长,很早就发展起来。从近年考古发掘来看,夏代已经能熔铸青铜。最初的铸型是使用石范,由于石料不容易加工,又不耐高温,随着制陶术的发展,很快就改用泥范。在此后长达三千多年的时间里,在近代机器制造业的兴起采用砂…
[详细]
784、
本帮菜传统烹饪技艺
[
上海市
闵行区
]
本帮菜,指的是用上海本地烹制技术制作的菜肴,传统风味特色可以用“浓油赤酱”(油多、味浓、糖重、色艳)来概括。常用的烹调方法以红烧、煨、糟为主,口味咸中带甜,油而不腻。在130多年发展历史中,上海本帮菜已经积累了诸如虾籽大乌参、八宝鸭、油爆河虾、糟钵头、青鱼秃肺等一大批具有鲜明上海地域特色的著名菜肴,独有的上海味道使其成了上海文化传统中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20世纪初,上海汇聚了苏、锡、常、宁、徽等1…
[详细]
785、
国际饭店京帮点心制作技艺
[
上海市
黄浦区
]
京帮点心就是北京风味的点心,亦称“京式点心”。其可分成两类,大众口味京式点心油厚味重,就是油用得更多,面皮较厚,常常是皮厚馅少,烹饪方法上有蒸、炸、煎、烙等做法,常用素馅,咸味较多;而宫廷式点心则特别讲究造型精美,常常是形式大于内容。两者均源远流长,工艺独特,深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移植沪上的京帮点心则除了秉承上述特色外,还具有做工精细,造型美观,富于艺术性的地域特点。位于上海城市坐标原点的国际饭店…
[详细]
786、
山楂酒酿造技艺
[
江苏省
连云港市
海州区
]
山楂酒酿造技艺,连云港市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统技艺类项目。据洪昭光《食物是最好的医药》介绍:山楂有很多的营养和医疗价值,常吃山楂制品能开胃消食,预防动脉粥样硬化,使人延年益寿,故山楂被人们视为“长寿食品”。以山楂为主要原料制成的山楂酒,使山楂的营养充分释放,更易被人体所吸收,是一种天然健康的生物饮品,既保持了山楂原有的营养成分,使其色泽鲜丽、营养丰富、酒体丰满,又具有防止疾病的功能…
[详细]
787、
海州中药炮制技艺
[
江苏省
连云港市
海州区
]
海州中药炮制技艺,连云港市第七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统医药类项目。海州中药炮制技艺的主要特征是具有沿海就地取材的特点。在传统切制方面,海州地区南北刀并用,反映海州地区是近百年来南北交流的沿海通道之;炮炙方面清炒王不留行等种子类药习用炊帚,黄瓜制霜为国内独有,人中白用煆法炮制亦为地方特色,固体辅料炒法如象皮用砂烫,阿胶用蛤粉炒或蒲黄炒等,液体辅料炒法除现在通行的酒、醋、盐、姜汁、蜂蜜、麻油…
[详细]
788、
高沟酒酿造技艺
[
江苏省
淮安市
涟水县
]
蒸馏酒酿造技艺扩展(高沟酒酿造技艺)历史沿革高沟酿酒,始于西汉。《高沟镇志》载:楚汉相争时,刘邦兵败于高沟一带,曾到高沟酒坊喝酒压惊,并留下了“佳酿兮解忧,壮志兮填胸”的古风。立朝后,他又派人取酒高沟宴请文武,并列之为贡品,于是高沟酒驰名中原。可见在汉初,高沟就已有了上规模的酿酒业。到了明代,随着商业的长足发展,曾有七省商人云集高沟建立会馆,其中多与酒业经营有关。当时高沟镇有酿酒糟坊数十家,芳香浓…
[详细]
789、
南通扎染技艺
[
江苏省
南通市
海安市
]
南通扎染技艺扎染,古称“绞缬”。“缬”者,指有花纹的织物。染缬的用料多为丝绸、棉布。操作程序精细至极,耗工耗时甚多,加上用于染缬的丝绸底价甚高,整体价格昂贵。旧时,产品多为大内嫔妃宫娥、皇亲国戚及官宦富户仕女穿戴服饰之用料。南通扎染大师创造性地运用了扎染工艺的由点及线、由线及面和点、线、面结合编组的技…
[详细]
790、
永青假发制作技艺
[
上海市
黄浦区
]
闻名遐迩的百年老店——永青假发店始创于清光绪三十四年,创始人为褚元兴,历经百年,发展至今已然成为假发制造行业的龙头,而且也是上海唯一的一家老字号假发特色商店。永青假发的制作起源可追溯到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当时是城隍庙西首殿前路的一家梳篦店,多为戏曲演员装饰所购或按所需定制。随着城隍庙集市的兴旺和庙会演出的繁荣,定制假发量的增多,其制作工艺也同时得到了更大的发展,开始从帽子制作上得到借鉴,…
[详细]
791、
六味斋酱肉传统制作技艺
[
山西省
太原市
小店区
]
“不吃六味斋,不算到太原”的俗语在民间流传已久,六味斋是山西太原著名的老字号,生产的酱肉以肥而不腻、瘦而不柴、酥烂鲜香、味美可口著称。六味斋酱肉传统制作技艺已有二百余年的悠久历史,是中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六味斋始创于清朝乾隆三年,承袭了二百余年的传统手工生产工艺,从选料、分割,到加入多种药材和调味料,传统配方中有几十味中药材,再加上用文火慢慢炖煮。经化验,饱和脂肪酸减少了30%至…
[详细]
792、
赵家花园菊花种植技艺
[
上海市
静安区
]
菊花,多年生菊科草本植物。其花瓣呈舌状或筒状,是经长期人工选择培育的名贵观赏花卉,品种达三千余种。菊花是中国十大名花之一,在中国有三千多年的栽培历史。中国人爱菊花,从宋朝起民间就有一年一度的菊花盛会,历代诗人画家以菊花为题材吟诗作画众多,因而历代歌颂菊花的大量文学作品和栽培经验,给人们留下了许多名谱佳作。赵家花园有着悠久的花卉种植历史,据《彭浦乡志》记载:“南境赵家花园又是彭浦花木生产基地,最早清…
[详细]
793、
老正兴本帮菜肴传统烹饪技艺
[
上海市
黄浦区
]
老正兴本帮菜起源于清同治元年(1862年),当时由祝正本和蔡仁兴两人开设在上海九江路大陆商场内,经营大众饭菜,很受商店店员、相关职员和运输工人欢迎。不久便以价廉物美著称于市,后来在原地找了一间两层楼的房子,楼下经营大众菜肴,楼上另辟“雅座”供应中档炒菜。一经开出顾客盈门,为了表明始于同治年代的最老的“老正兴馆”,改为“同治老正兴馆”,也就是上海称其为“本帮菜之王”的老正兴菜馆。百余年来,老正兴以太…
[详细]
794、
传统瓷刻技艺
[
江苏省
淮安市
清江浦区
]
传统瓷刻技艺,淮安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历史沿革传统瓷刻技艺,据考证,兴于乾隆时期。乾隆末年,乾隆意识到瓷器装饰,过于格式化,斥之为“俗样”、“俗式”,下旨要求瓷器的制作…
[详细]
795、
西湖龙井茶制作技艺
[
浙江省
杭州市
西湖区
]
西湖龙井茶主要产于杭州西湖区原西湖乡和龙坞镇等山区,因盛产茶叶的龙井风景名胜而得名,西湖区现有龙井茶保护区面积12027亩。杭州产茶,始于唐代之前,唐陆羽《茶经》讲到杭州天竺、灵隐产茶。唐末宋初,杭州有宝云庵产的宝云茶、天竺香林冈产的香林茶、上天竺白云峰产的白云茶。明初,龙井茶产量已渐增,明万历年间(1573-1620)《钱江县志》载:“老龙井其地产茶为两山绝品。”清代,乾隆皇帝六次巡游江南,四次…
[详细]
796、
海派绒线编结技艺
[
上海市
黄浦区
]
晚清时海派绒线编结艺术形成于上海,是一种在中国民间传统结线艺术中融入西方钩针编结并利用机制羊毛绒线的服饰编结艺术。十九世纪中叶,西风东渐,开埠之初的申城感受世界风潮,孕育了易得风气之早、善开风气之先的城市文化个性。在由政局变动而发生的“易服”运动中,新的服饰时尚出现。一批深受古典女红艺术熏陶、经受了时代洗礼的中上层家庭的知识女性,尝试着采用英商洋行的机制羊毛绒线,运用棒针和钩针工具,进行服装编结活…
[详细]
797、
陶刻技艺
[
江苏省
无锡市
梁溪区
]
陶刻技艺,无锡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在中华文明上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陶刻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自古到今,陶刻是用来记录历史较有效的一个途径,最早的文字记录便是以刻的方式在甲骨上表现出来的。陶刻与众多陶刻载体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如砚台、均陶、精陶、紫砂等等。从陶刻装饰的文化来看。首先,陶刻装饰的本身是不可替代的;其次,对诸类文化的发展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在诸类载体的发展史上,…
[详细]
798、
华士冰油酿造技艺
[
江苏省
无锡市
江阴市
]
酱油酿造技艺(华士冰油酿造技艺),江苏省省级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由江苏省无锡市江阴市申报。正如醋有陈醋,酒有陈酿,冰油也算是传统酱油中的“老酱油”。冰油的制作周期较长,“春准备,夏造酱,秋露晒,冬成酱”,同时,冰油在酱醅成熟之后,还要经过长达两年的晒制过程。因为水分不断蒸发,所以盐晶会源源析出来,酱油的比重较大,就会浮在酱缸表层。看起来和“冰”一样。夏天时,水分蒸发越…
[详细]
799、
张一元茉莉花茶制作技艺
[
北京市
]
从古至今,饮茶文化一直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花茶是我国特有的茶类,起源于宋朝,始于明朝,成于清朝。茉莉花茶是绿茶经多次与茉莉鲜花窨制而成的,张一元茉莉花茶制作技艺是我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清朝末年,张昌翼开办的茶庄,卖的茉莉花茶在京城出了名,世代传承间就到了第三代张世显身上。1956年公私合营,在当时统购统销的计划经济背景下,张一元失去自己的特色。1992年王秀兰到张一元…
[详细]
800、
阙氏膏药制作技艺
[
江苏省
淮安市
淮安区
]
阙氏膏药制作技艺阙氏膏药制作技艺源于清乾隆年间,阙尚志(1790年—1861年),邳州人氏,18岁从军,拜师学医,专治八旗士兵搏击时的跌打损伤,离开军队后在民间开设医馆,以行医为业。阙尚志之子阙广庭,常年奔波于山东、安徽、江苏、上海等地,从1856年开始,在山东曲阜等地区“放药3年,免费治病”,使阙氏膏药名声大振。第四代传人阙永杭(1859年—1928年)继承祖业,13岁随祖父习医,23岁独立行医…
[详细]
[上一页]
[第一页]
…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
[最后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