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民俗文化--技艺篇

中药炮制技艺
  中药来源于自然界的植物、动物和矿物。我国传统药材资源达12807种,但中药临床应用和成药制作一般不用生药,而用经过加工炮制的成熟品即饮片。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药理论和医疗、调剂、贮藏等不同要求以及药材自身的性质,分别采用修治、水制、火制及增添辅料制作等方法,对生药进行加工的特殊技术,其上可追溯到药材的种植、采集或饲养,其中以炒、炙、烫、煅、煨和火制方法最为常用,故名“炮制”。中药炮制的目的在于降低或…[详细]
凯里酸汤鱼制作技艺
  凯里苗族酸汤鱼原产地在凯里市旁海镇、湾水镇和炉山镇的苗族村寨。根据苗族民间口头流传,凯里的苗族先民,深居山间,与世隔绝,没有盐吃,各家各户以酸汤代替盐味,能开胃增食,防暑驱寒。在煮饭时,把清米汤放入木桶、竹筒,瓷缸或瓦坛内,加工成酸汤,用“酸味”代替“盐味”并发展成酸汤鱼。苗族酸汤鱼的传承人杨再双后裔已有17代,有500多年历史。凯里苗族酸汤鱼深受本民族及其他各民族的喜爱,“三天不吃酸,走路打蹿蹿…[详细]
土生葡人美食烹饪技艺
  土生葡人美食烹饪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澳门土生菜是澳门独特的美食,土生葡人用来自非洲、东南亚及印度等地的不同香料和配料来烹调菜色,如咖喱、椰汁、丁香、肉桂等,加上中国菜的烹调技巧和口味,以葡式烹调为基础,烹调出揉合中葡特色的佳肴,演变成今天独特美味的澳门土生菜。背后蕴含澳门独特的历史背景与葡萄牙航海文化。经过数百年,澳门土生美食代表着澳门特色的饮食文化,深受本地人士及全球各地游客喜爱。十六…[详细]
景德镇瓷业水碓营造技艺
  史书称“新平冶陶,始于汉世”。新平即浮梁的古称。在浮梁境内,现存五代、宋、元以降的古瓷石矿坑、古窑址为数众多。古时浮梁农户采挖瓷石,利用水碓碾制瓷土,或自制瓷器,或供给制瓷工匠,早已成为他们在农作之余的一项重要生产活动。浮梁使用水碓的历史悠久,伴随着景德镇陶瓷生产的全过程。清代朱琰所著《陶说》、清代蓝浦所著《景德镇陶录》均有记述。浮梁使用水碓的历史悠久,伴随着景德镇陶瓷生产的全过程。史书称“新平冶…[详细]
桓仁盘炕技艺
  桓仁盘炕的历史可追溯至女真族这一北方民族的驻牧地时代。如今,盘炕不仅仅是为了做床取暖,更成为了一种文化,也承载了一代代东北人对乡土的眷恋。据考证,桓仁传统火炕沿袭年代久远,桓仁境内现存最早的火炕遗址在北甸子乡北甸子村盛家街的王义沟,年代为战国至西汉初期。沿江河山林而居的东北人,从古至今有居炕之俗,也世世代代口传心授了盘炕技艺。盘炕时,有三个主要结构,即锅灶、炕体和烟囱,与烟气的走向密切关联。锅灶部…[详细]
中餐烹饪技艺与食俗
  “中餐烹饪技艺与食俗”项目覆盖全国餐饮行业和烹饪领域。由中国烹饪协会申报,入选了第五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餐烹饪技艺涵盖了中国八大菜系:川菜、鲁菜、淮扬菜、粤菜、浙江菜、闽菜、湘菜、徽菜,以及全国各地各种菜品的制作技艺。中餐食俗则涵盖了中国56个民族各地不同的美食习惯、习俗。说白了,就是吃什么、做什么、怎么做、怎么吃、为什么这么吃?中餐(Chinesecuisine),即指中国风味的餐食。其…[详细]
潮州菜烹饪技艺
  潮州菜,流传于广东省潮州市的传统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之一。潮州菜,简称潮菜,也称潮汕菜,是广东菜的主要流派之一。潮州菜源流从凤凰山畲胞而来,形成于宋代,兴盛于清代。潮州菜富有地方风味,以精于烹制海鲜、重视原汁原味而著称,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吸收了中原菜系甚至西餐的烹饪技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烹调方法。潮州菜常用的烹调方法有炒、炖、炊、炆、炸、油泡、焗、白灼、烙、卤、醉、返沙(翻沙)、…[详细]
北京果脯传统制作技艺
  果脯蜜饯制作技艺(北京果脯传统制作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北京果脯采用宫廷传统秘方,由鲜果加工精制而成,口味酸甜适中,爽口滑润,甜而不腻,果味浓郁,主要有杏脯、梨脯、秋海棠等上千个品种、几百个规格的各类产品,均被农业部认定为绿色食品。北京果脯蜜饯的品种很多,果脯和蜜饯的区分,按照在北京的习惯,把含水分低并不带汁的称为果脯。例如:苹果脯、梨脯、杏脯、桃脯、沙果脯、香果脯、海棠脯、枣脯(又称金…[详细]
潮汕古建筑营造技艺
  潮汕古建筑营造技艺是一门古老的传统技艺。潮汕历代建筑工匠在长期的营造中积累了丰富的技术工艺经验,在建筑布局、建材的选用、施工控制、构件制作诸方面,形成了独特与系统的方法或技艺,以及相关的禁忌和操作规范。所营造的潮汕古建筑,形成了以石木柱梁结构为主,精美石雕、金漆木雕、嵌瓷三大民间技艺特色显著,形态端严、深厚稳固、装饰华丽的风格,在我国民族建筑中独具一格,具有极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潮汕古建筑营…[详细]
凉山彝族传统民居营造技艺
  彝族穿斗式榫卯结构建筑是在“井干式”基础上,吸收了抬梁、穿斗等建筑文化而形成的一种建筑形式,以精湛的工艺,浓郁的民族风格,堪称彝族建筑的典范。历史上,主要分布于川、滇、黔、桂四省区的彝族民间,现今主要分布在四川省凉山州美姑、甘洛等彝族腹心地。考古表明,“井干式”壁体和“干栏式”构造相结合的形式是彝族早期的重要的建筑形式。秦汉以后,抬梁式建筑开始影响西南夷地区,特别是明、清在彝区实行土司制度,加强了…[详细]
木尼孜其·木斯力汤药制作技艺
  维吾尔医药是维吾尔族人民的传统医药。维吾尔医药根植在西域这片广阔的土地上,几百年来,维吾尔族人在漫长的生产、生活中与病魔斗争,总结维吾尔医药精华,不断提炼形成了比较完整、具有特色的传统医药理论体系。维吾尔医学治疗原则是调整气质、平衡体液,是临床治疗的根本原则。维吾尔医药木尼孜其汤药(致病体液成熟剂)—木斯力汤药疗法是维吾尔医学“依拉吉”(治疗)学说中的治疗方法之一,系指治疗体液型气质失调疾病之前,…[详细]
上海青铜器修复技艺
  传统青铜器修复技艺包含清洗、拆除、去锈、矫形、拼接、配缺、翻模、刻纹、铸造、打磨、补色等十余个步骤,每个步骤均有很高的技术要求。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前,上海地区的青铜器修复与复制技艺水准已在全国享有盛誉,其历史可追溯到清末内务府造办处设立的古铜局,其中有一位名为“歪嘴于”的巧匠为宫中修复和仿制了许多古铜器。其弟子张泰恩继承衣钵,被世人称作“古铜张”。1919年至1937年间,张泰恩前后共收11位弟子,…[详细]
龟苓膏配制技艺
  龟苓膏配制技艺源于秦末汉初,制作出来的龟苓膏最初为宫中御品,现在是市民用以清热解毒的“药食同源”食物。龟苓膏配制技艺是将自养龟作为原材料,按照一定比例,加入茯苓、生地、凉粉草、罗汉果、灵芝、田七、金银花、菊花等多种中草药,使用传统风选机、春碓、研钵、铡药刀、过滤装置、蒸煮炉等工具,经20余道工序加工制成龟苓膏的一种传统技艺。梧州龟苓膏性温和,不凉不燥,老少皆宜,具有清热去湿、旺血生肌、止瘙痒、去暗…[详细]
致和堂膏滋药制作技艺
  致和堂膏滋药是江苏省江阴市柳致和堂的传统中药产品,主要用于冬令进补。致和堂膏滋药的特色是辨证论治,因人而异,品种多样。一是选用古代经典方和柳宝诒的验方,或适当加以调整。二是绝大多数为当代名中医经过诊断开出的处方,膏方的配药、用量,严格按照进补者所在地区、年龄、体质及病情等不同情况合理配制。膏方用药地道,采用上等药材,杜绝以次充好。不少药材从产地直接购进。在用药分量上做到足斤足量。三是严格采用传统工…[详细]
朱养心传统膏药制作技艺
  朱养心传统膏药制作技艺是骨伤科外用敷贴的传统硬黑膏药制作技术,因其研制的膏药疗效显著而名震江南,是我国传统制药技术中的佼佼者。其创始人朱养心于明天启年间在古杭城胥山(今吴山)脚下开设“朱养心药室”(原称“日生堂”),专门从事骨伤科治疗,影响遍及江、浙、沪及港澳地区和东南亚国家,至今已有四百余年历史。朱养心传统膏药目前尚保留的主打产品有朱氏狗皮膏、万灵五香膏、五香伤膏、童禄膏、消炎红膏药、清凉膏等,…[详细]
夏氏丹药制作技艺
  炼丹术是古人为求“长生不老”而炼制丹药的方术。中国炼丹活动起源于公元前3世纪的战国时期,在中医传统制剂基础上将药物加温升华发展为炼丹术。炼丹术所制成的药物有外用和内服两种。外用者至今还很有医疗价值,内服则由于其毒性较大而逐渐被淘汰。炼丹一直被披上神秘色彩,其实验方术大多失传,然而在湖北,以夏大中、夏小中为代表性传人的夏氏家族至今却仍延续着这一古老的制药方法,通过烧炼矿物类药物以制造“- ”。夏氏炼…[详细]
马应龙眼药制作技艺
  马应龙传统制药技艺起源于明朝万历年间的河北定州,历经14代人的传承,距今已有四百余年的历史。当初,创始人马金堂潜心研究,摸索总结出一套独特的制药技艺,制成眼药。历经清朝、民国时期的砥砺发展,新中国成立时,马应龙第十三代传人马惠民任马应龙制药厂(后改名为“武汉第三制药厂”)厂长,在古方验方的基础上遵循传统制药技艺,生产眼药、痔疮药等多种药品。1995年,武汉第三制药厂更名为“马应龙药业股份集团有限公…[详细]
藏医药(藏药炮制技艺)
  藏医药是我国传统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民族医药的重要代表。藏医药历史悠久,它是藏族人民在青藏高原的特殊环境下积累起来的医学经验。它的经典著作《四部医典》成书于公元8世纪下叶的吐蕃王朝时代,由著名藏医学家宇妥·元旦贡布所著。藏医学和藏族天文历算结合在一起,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医学体系,藏医药学以“水、火、土、风、空”五原学说和“龙、赤巴、培根”三因学说为理论基础,以青藏高原的植物、动物、矿物和部分…[详细]
藏医药(藏药阿如拉炮制技艺)
  “阿如拉”是君子科植物诃子或绒毛诃子的果实,生长于海拔800至1800米之间的森林中,主要分布在我国广西、云南,印度、尼泊尔、越南等东南亚国家也有分布,为千百年来藏药常用原料。阿如拉是“诃子”的藏文译音。《扎拉嘎解释》中说:“‘阿’为众字之最,能治龙、赤巴、培根所成之病;‘如’为具有肉骨皮,能治三因病;‘拉’为象犀角,能治七种元气的病。因此,称为阿如拉。”阿如拉是应用最广、最具代表性的藏药材,具有…[详细]
彝医药(拨云锭制作技艺)
  据《云南省志医药志》记载:“清雍正六年(1728年),通海秀山沈育柏创建老拨云堂,生产拨云锭眼药,首开云南制药先河”。老拨云堂以“医以济世,世守其业”价值观世代相传。清朝末年,老拨云堂第八代传人沈元能用拨云锭治好了云南开化总兵夏豹伯久治不愈的眼疾,夏将拨云锭选为贡品受皇室嘉奖。夏欣喜之余赠藏头联予老拨云堂:“拨翳抽丝眼光若电,云开雾散医道通神。”从此,老拨云堂声名远播,与北京同仁堂、天津达仁堂、杭…[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