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华北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东北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华东
上海
江苏
浙江
台湾
安徽
福建
山东
西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华中
河南
湖北
湖南
江西
华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香港
澳门
西北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AAAAA级
AAAA级
AAA级
AA级
A级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各地民俗文化--技艺篇民俗文化
各地民俗文化--技艺篇
[移动版]
281、
三阳泰糕点制作技艺
[
上海市
浦东新区
]
“三阳泰”这个名字,浦东地区的中老年人都会清楚地记得,该店生产出来的糕点驰名江浙沪一带,特别在奉贤、南汇、川沙三县,人们都作为高档礼品慕名前来购买、预订,其独特的制作技艺形成了民众欢迎的风味特产,是历史上颇有影响的百年老店。地处南汇区西北部的周浦镇,是一个已有1300多年历史的老镇,清同治三年(1864年),“三阳泰”南货店开设于此,至今已有140年。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是其鼎盛时期,曾拥有店房4…
[详细]
282、
钱塘江板盐制作技艺
[
浙江省
杭州市
]
钱塘江板盐主要利用钱塘江下游的沙滩白地,在涨潮时吸储含盐分的江水,进行晒制而产生的盐。钱塘江盐制作,历史悠久,工艺独特,其传承谱系繁杂,此为集体项目,在历史传承中往往以“带头大哥”为主的传承人。钱塘江畔的制盐业,非物质文化遗产钱塘江板盐制作技艺,“钱塘江板盐”在全国所有制盐业中独具特色,其特点有:为取盐泥,以盐泥为原料,有别于取海水;而是在咸泥堆成坨头经稻草过滤的淋卤;是用板晒,不同于在沙地上的盐…
[详细]
283、
衢州陶瓷制作技艺
[
浙江省
衢州市
]
衢州陶瓷制作技艺历史久远,中国著名美术家邓白先生曾于20世纪80年代初,将洁白如玉的衢州白瓷命名为“中国莹白瓷”。衢州陶瓷制作技艺可追朔到古代衢州印纹陶器。唐代已经开始烧制乳浊釉瓷(衢县沟溪上叶窑、龙游县方坦窑)。这种乳浊釉瓷,釉面滋润、浑厚,增加了瓷器的美感。宋代衢州制瓷业发展成熟,产品烧结程较好,胎质坚硬,叩音清脆,胎质呈灰白色。装饰纹样题材极其丰富。元代到民国衢州瓷业在衢江及江山港、常山港、…
[详细]
284、
瓯江帆船制作技艺
[
浙江省
丽水市
云和
]
云和瓯江帆船制作技艺历史悠久,瓯江沿岸的造船业和水上运输业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发展,创造了瓯江帆船,并孕育了淳朴深厚的船帮文化。据《云和县志》记载,在春秋战国时期瓯江上游就有木帆船通行。浙江省档案馆有记载:民国初期,“瓯江船只8000艘,每日到达永嘉终点船只平均250艘”。云和沿江的赤石、龙门、紧水滩、石浦等众多村落都有着悠久的帆船制造历史。一条木帆船的制作完成,要经过设计、制材、木工、漆工等…
[详细]
285、
中式服装盘扣制作技艺
[
上海市
徐汇区
]
盘扣或称盘钮,是由手工将长长的硬条回旋盘绕成各种造型的,主要运用于传统中国服饰上固定衣襟或装饰的一种钮扣。它是我国劳动人民经过长期的劳动实践和生活积累而形成的民间手工艺品,它蕴含着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精神。其制作工艺考究,造型细腻优美,花样繁多,富有想象力,是一种用来美化服装的手段。漕河泾镇,元代称王家宅,明正德年间渐聚成市,明末清初建镇。后为上海县五大镇之一。镇上居民多为上海本地人,聪明、勤劳、…
[详细]
286、
朵云轩木板水印技艺
[
上海市
长宁区
]
“镂象于木,印之素纸”的传统木版水印艺术源于中国古老的雕版印刷术,是中国古代文明和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唐代,木版水印技艺就已经相当成熟,从流传于世的中国唐代咸通九年(868年)雕版印制的《金刚般若经》插图扉页来看,无论刻版还是印制都已有相当的水平。宋元以来,用木版水印作书籍插图,极为流行,到了明代更盛极一时。特别是到了明末,“饾版”和“拱花”等复杂的套版叠印工艺被广泛采用,木版水印在工艺上…
[详细]
287、
三林刺绣技艺
[
上海市
浦东新区
]
三林刺绣是上海三林地区特有的地方刺绣形式,是上海地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绣艺流派之一。三林刺绣古称“筠绣”,是一种用绣针引彩线,按设计的花纹在纺织料上刺绣运针,以绣迹构成花纹图案的传统民间手工技艺。它在本土绣的技艺基础上,集中国传统四大名绣之精华,融明朝上海露香园的顾绣之精髓,并在此基础上注重时尚元素,开创出了与其它绣法所不同的流派风格,以线细、针密、针法多样、色彩丰富、精制细腻不留针线痕而著称,其…
[详细]
288、
三伏老油传统酿造技艺
[
浙江省
金华市
兰溪市
]
三伏老油亦即三伏酱油,亦称三伏老油,因其需经“三伏”曝晒酱坯后压榨而出,它是美食中不可缺少的调味品。章恒升酱园产的三伏老油,运用黄豆、小麦等为主要原料,经过浸泡、炊蒸、发酵、天然曝晒等过程,经三伏即从夏至后第三庚为初伏(庚为天干中的第七位),第四庚为中伏,立秋后的第一庚为末伏,谓之“三伏”。酿制酱油,先将大豆蒸熟拌入面粉,置竹匾内,使之发酵,然后入缸加盐水。非物质文化遗产三伏老油,需要经过三伏的曝…
[详细]
289、
邵芝岩毛笔制作技艺
[
浙江省
杭州市
]
非物质文化遗产杭州邵芝岩笔庄毛笔制作技艺系纯手工,制作工艺精湛,品质优良,享誉海内外。主要工序有笔料、水盆、结头、装套、蒲墩、镶嵌、择笔、刻字等十二道,大小工序达120余道,每道主要工序分别由技工专司,制作选料精细,工艺精湛,讲究峰颖尤显其独特之处,所以邵芝岩笔庄生产的“芝兰图牌”毛笔以“尖、齐、圆、健”四德具备而著称。目前,邵芝岩毛笔制作技艺传承后继乏人,面临濒临状态。…
[详细]
290、
西塘八珍糕制作技艺
[
浙江省
嘉兴市
嘉善县
]
八珍糕是一种夏令防病食品,以糕内有八味中药成分而得名,产自嘉善县西塘镇。原西塘钟介福药店是百年老店,所产八珍糕是创始人钟稻荪在1885年参考明代陈实功所著《外科正宗》内八仙糕处方,结合临床经验,应用本地优质糯米和八味中药研制而成。八珍糕口感香甜松脆,蕴药理于食疗之中,食之无药味,既是药物,又是糕点佳品,成为嘉善特色药膳名点,深受当地百姓喜爱。目前,西塘八珍糕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三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详细]
291、
复茂饼家制作技艺
[
福建省
莆田市
城厢区
]
复茂绿豆饼是传统的汉饼,发展至今已有百年历史。该产品几经改良,才有了如今“绿豆味浓,外皮香酥”的特色。从清末民国初,复茂首创人郭诚猷就开始开发此产品。复茂百年大礼饼不仅是福建地区(闽东南地区)男女订婚的聘礼之一,同时也是出嫁女儿、外甥女每年中秋节孝敬母亲、舅母的特色礼品。礼饼重糖、重油,是能长期保存的高能量食品,是闽东南沿海地区的渔民出海打鱼常带的点心。礼饼壳薄如纸,馅饱味香。主要是用白膘肉制馅,…
[详细]
292、
高桥松饼制作技艺
[
上海市
浦东新区
]
传说明末清初,浦东清溪镇上家家都会做各类塌饼招待亲友,后清溪镇毁于倭寇焚掠,此种点心及习俗便传至浦东高桥镇,约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前后,镇上一大户赵小其之妻为做塌饼高手,所做之饼,小巧可口,又松又脆,入口即化;后赵家败落,为谋生计,赵妻将自制松饼,提篮小卖于茶坊烟铺,深受食客欢迎,被美称为“松饼”。1925年,高桥镇张家弄妇女黄金娣,精心学习松饼制作技艺,并改进配料,以家庭小作坊方式生产,销…
[详细]
293、
海派旗袍制作技艺
[
上海市
徐汇区
]
旗袍由满族女装演变而来,因满族曾被称为“旗人”而得名。原本只是满族妇女和宫廷中女性服装样式,到了20世纪20年代,才开始被汉族的妇女模仿穿著。到了三十年代,成为中国女装的典型代表。由于上海得风气之先,受欧美服装影响,改制旗袍的式样,显示了“曲线美”的特点,突破了传统的中国妇女忽略人体曲线的着装风格,使这一时期的上海成为旗袍新款的策源地。“人人都学上海样,学来学去学不像,等到学到三分像,上海已经变了…
[详细]
294、
木玩具制作技艺
[
浙江省
丽水市
云和
]
云和木玩具制作技艺源远流长,早在宋、元时期,大批木匠就已掌握了娴熟的木作技艺。当时,木匠师傅在为户主制作家具、农具等生产生活用品时,也要为孩子们添置几件木制玩具,象踏碓童车、鲁班锁、七巧板、木砣螺等。据《云和县志》记载:清末民初,随着木偶戏的盛行,民间利用小杂木制作木偶的技艺也开始发展起来。云和木制玩具制作技艺鼎盛于改革开放后,传统木制玩具制作技艺得到更好地传承发展。明清时期的儿童玩具款式和制作技…
[详细]
295、
江山西砚制作技艺
[
浙江省
衢州市
江山市
]
江山西砚制作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唐代咸通年间江山属西安府,出现砚石的大陈乡砚山前有一溪流名“西溪”,用此石制成的砚台称“西砚”。宋代起,江山龙砚、紫袍玉带砚即为贡品。《浙江通志》(雍正本)载,明初采石制砚规模已逐渐扩大。清代时地方官常将优质西砚献给皇帝。道光年间,所产的紫金砚为贡砚,《贡箋》有记载。王安石曾收藏江山产“紫袍玉带砚”一方。江山西砚雕刻细腻,形象生动,利用自然的纹理构图状物,构思奇…
[详细]
296、
微型建筑制作技艺
[
上海市
杨浦区
]
微型建筑制作技艺是集木雕、石刻、骨雕、瓷塑工艺于一体的综合技艺。主要分布在上海市杨浦、闸北和徐家汇等地区。上海地区自清代以来就有玉石、象牙和木器雕刻。全盛时期是1923-1928年,从业人员有一千多人。自上世纪五十年代起,杨浦地区民间石雕、木雕、微雕、剪纸等都有优秀的人才和不俗的成绩。上世纪八十年代,杨浦区职工书画工艺美术协会汇聚了一大批如黄征和、印新生、阚三喜、吴根华、董金富等雕刻艺术家,形成了…
[详细]
297、
老凤祥金银细金制作技艺
[
上海市
黄浦区
]
老凤祥金银细金制作技艺老凤祥金银细工(俗称摆件)制作技艺是我国优秀的传统金属手工技艺,它是以金银为主要材料制成的供室内陈设欣赏或兼具实用功能的传统金属手工艺品。创始于清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848年)的老凤祥,是“中华老字号”中著名的金饰品牌,位列中华老字号百强榜前十名。她融汇了中国传统的金银细工制作技艺精华,历经清朝、民国、新中国至今数代人的传承,其中的抬压、鎏金、扳金、拗丝、镶嵌和雕琢等各种技法…
[详细]
298、
功德林素食制作技艺
[
上海市
黄浦区
]
功德林素食制作技艺功德林素食起源与寺庙,后发展到社会。功德林是上海第一家社会素菜馆。主要特点是用料精细、制作考究、手工艺术、品种繁多、素菜荤烧、形态逼真、色象味象、以假乱真。手工操作主要关键有以下五点:一、挑选上好的原料原料主要以豆制品类、菌菇类、魔芋类、大豆蛋白类、坚果类、蔬菜类、深海植物类,选料采取这些原料的精华处,用料讲究。二、手工工艺制作根据荤菜的不同菜名用精细刀工、手工制作成象形菜、成型…
[详细]
299、
周虎臣毛笔制作技艺
[
上海市
黄浦区
]
古人云:治史之功,莫尚于笔,能取万物之形,序自然之情,即圣人之志,非笔不能宣,实天地之伟器也。康熙三十三年(公元1694年)周虎臣在苏州开设周虎臣笔墨庄。上海开埠后,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笔墨庄由苏州迁移到上海兴圣街68号。1958年和1964年,周虎臣笔墨庄前后合并了上海近十家笔墨庄,成立了老周虎臣笔墨庄,设立在河南中路90号。1987年成立了上海老周虎臣笔厂,厂址乳山路136号。周虎臣集湖…
[详细]
300、
杭帮菜烹饪技艺
[
浙江省
杭州市
上城区
]
杭州菜源远流长,它与宁波菜、绍兴菜共同构成传统的浙江菜系。杭帮菜最早可以追溯到距今一千多年的南宋,当时临安作为繁华的京都,南北名厨济济一堂,各方商贾云集于此,杭菜达到鼎盛时期。据了解,杭州菜历史上分为“湖上”“城厢”两个流派。前者用料以鱼虾和禽类为主,擅长生炒、清炖、嫩熘等技法,讲究清、鲜、脆、嫩的口味,注重保留原汁原味。后者用料以肉类居多,烹调方法以蒸、烩、氽、烧为主,讲究轻油、轻浆、清淡鲜嫩的…
[详细]
[上一页]
[第一页]
…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
[最后一页]
[下一页]
閻楅€涢獓閹兼粎鍌�
閼辨梻閮撮弬鐟扮础
閸忓秷鐭楁竟鐗堟
缂冩垹鐝崥鍫滅稊
缁棷CP婢讹拷13001937閸欙拷
缁倕鍙曠純鎴濈暔婢讹拷 44010602000423閸欙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