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中国各地民俗文化--传说民俗文化
中国各地民俗文化--传说
[移动版]
421、
高柴女传说
[
山东省
淄博
张店区
]
东高庄建村于元朝。传说若干年前,村内有高氏三兄弟:老大名高柴(见注),0名高朋,老三名高兰,其家境并不富裕。老大高柴作为长兄,为养家糊口,常年在外地教书,直至年底,才把一年来省吃俭用、含辛茹苦积攒的钱带回家来。这年,高柴回家时,在船上遇到劫贼,被杀害后又尸抛大海。传说高柴曾有前妻,但没留下子女,续娶继室后,才生下一女一子,女孩被称为“高柴女”。高柴女18岁那年,生身母又病饿而死,还给她撇下一个6岁…
[详细]
422、
颜文姜传说
[
山东省
淄博
博山区
]
相传在晋代(公元226年)以前,颜家庄(今博山区八陡镇)的颜文姜被取进郭家门(今博山神头),没到一个时辰就死了丈夫。文姜的婆婆视文姜为“丧门星”,对其怀恨在心,百般折磨刁难。文姜心地善良,忍辱负重,孝敬公婆,照料小姑,最后为救公婆、小姑和一方百姓,文姜舍身堵泉眼,坐化为神。大旱之年,颜文姜为征东的唐王送水,解了三军的燃眉之急。她的孝诚感天动地,千年传颂。民间修建了颜奶奶庙,昭示后人;唐王为其重修庙…
[详细]
423、
张天师传说
[
山东省
枣庄
]
很早以前,在现在的东戈附近,住着一家姓张的老两口子。他们都已年过半百,但膝下无儿女,夫妇俩以做豆腐为生,每天早起晚睡,非常勤恳。有一天夜里,夫妻俩半夜起床,收拾活计,无意中张老汉看见东南有灯明闪动,就指给老伴看,张大娘心眼好,劝张老汉去看看,别是有人迷了路。张老汉朝着灯光走去,到了近前,见是一个土坑,土坑旁边有一盏马灯,土坑里五光十色,腾腾热气。张老汉觉得奇怪,跳到坑内想看个究竟。刚下去,土坑突然…
[详细]
424、
宝天曼传说
[
河南省
南阳市
内乡县
]
宝天曼位于八百里伏牛山南麓,内乡县夏馆北部的深山中,这里林海蔽日,群山逶逸,云绕雾嶂,奇峰峥嵘,海拔1840米,登高极目远眺,使人犹如身临仙境,崇辱皆忘。“宝天曼传说”以大宝和曼珠的忠贞爱情拉开帷幕,大宝和曼珠青梅竹马,虽然双方身份悬殊,但天长日久,时光茌冉,经过艰难曲折的生活磨练,终成眷属。夫妻二人以群山为家,群峰为伴,常年累月在这里栽树、种花、管护鸟兽,把宝天曼装点成人间仙境。后人为纪念这一对…
[详细]
425、
葛天氏传说
[
河南省
许昌市
长葛市
]
上古部落首领的名号无不跟他的发明创造有关。伏羲氏发明捕鱼狩猎、神农氏发明种植五谷、有巢氏发明建造庐舍、燧人氏发明钻木取火,他们的发明创造都隐含在名号里。唯被后人尊为乐神的葛天氏名号来源一直是困惑人们的一个话题。如果说葛天氏单单是发明乐舞的话,而“葛天氏”三字似乎对舞乐没有丝毫含义。最近,读《诗经》,使人猛有所悟。原来,葛天氏部落不仅是乐舞的发明者,也是织布、穿衣的发明者。由于葛天氏部落首领利用葛这…
[详细]
426、
“王通王绩王勃”的传说
[
山西省
运城市
万荣
]
万荣县通化镇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是隋唐时期著名文儒“三王”(王通、王绩、王勃)的故里。当地遗存有圣人墓、文中子祠以及数十通碑文,并且围绕圣贤的生平、遗迹形成庞大的故事传说圈,影响辐射至河津、渭南、三门峡、西安等周边地区。通化村名来源有二,一是传说王通死后,曾有一伙盗贼扒其墓穴,行窃之后为了掩盖丑迹,便四处谣传“王通墓中空无一物,连尸带宝全部化为神奇升天”,人们信以为真,此村即改名为“通化”。还…
[详细]
427、
松林积雪的传说
[
山西省
晋城市
泽州
]
“松林积雪”传说流传于山西泽州大箕镇晋普山周边地域,它是以“松林积雪”(晋城四大景观之一)作为阐述对象而产生的地方风物类传说,在当地民间久负盛名。松林寺是“松林积雪”景观所在,该寺又名灵岩寺,乃泽州县境内最大的0 禅院,坐落在晋普山东部山腰,创建于北魏时期,隋大业年间由慧观头陀重建,金元时代曾予维修。山门为0 式建筑,三进院落,整个建筑规模宏大,风格独特。古寺后院建有大雄宝殿,殿内塑有释迦牟尼及文…
[详细]
428、
白水县传说典故:天赐灵龟
[
陕西省
渭南市
白水县
]
仓颉建造藏字楼失败后,象疯了一样,离家出走,漫游他方。一日来到一处古时名曰“阳虚山”的地方,大约就是今天的陕西洛南县。当时这里正闹洪灾,大河漫涨,小河洪溢。他来到了一条大河岸边,突然发现河面洪流中从上游漂来一物,远远望去好象是个红朴朴的精光小孩,一起一伏地在洪水中浪荡浮游而去。当他箭一般冲到跟前,伸手去抓时,那物却是哧溜一下光滑地钻入水中再也不见浮出水面。他一个猛扎钻入水底摸索了半晌,也未找到,心…
[详细]
429、
戚姬苑的传说
[
江苏省
徐州市
睢宁县
]
戚姬苑的传说,徐州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间文学类项目。汉文帝刘恒于公元前179年即位后,立即传旨在睢宁县梁集镇王行村建一座金碧辉煌的戚姬苑。戚姬苑占地六十亩,有三进院落,周围是一片茂密的芦苇地,苑内树大合抱,绿荫如盖,有十五间正殿,东西厢房各三间,门头房五间,内塑戚夫人塑像端坐其间,戚夫人头戴金凤冠,身穿日月龙凤袄,坐于供台上,背后有两宫娥打日月龙凤扇。西厢房后,就是当年戚姬救…
[详细]
430、
白水县传说典故:上皇古泉
[
陕西省
渭南市
白水县
]
在伊川县的葛寨和皇得地村附近,有一眼历史名泉,叫上皇古泉。上皇古泉是今天酿酒用水的上等宝泉。欲问它的由来,还得从夏禹王说起。相传,远古的时候,夏禹王凿开了龙门、放走龙门南积聚的湖水以后,原来的湖底裸露出来,是一片好大的陆地,就叫“皇得地”。夏禹王就驻扎在皇得地,附近出现了一眼清莹洁净的泉水。这眼泉未露出地面之前,是一条恶龙的寓所。这条恶龙本来掌管着这里的湖水。每年,它不是推波助澜淹没湖边的田地、房…
[详细]
431、
白水县传说典故:黄帝求贤
[
陕西省
渭南市
白水县
]
阳武仓颉的诸般奇人异事早已传至黄帝。黄帝久有纳贤之意,只是难得召见。当时黄帝居住的桥山距离阳武国较近,黄帝的妃子丽娱恰巧又是阳武国人,距仓颉家只是洛水之隔。因此,黄帝对仓颉的事迹知道不少,心中总是惦念不已。由于黄帝时常想念仓颉,一日,借出游华山,便带着妃子丽娱和一班近臣顺路去阳武国会晤仓颉。不料是夜三更黄帝做了一梦,梦见桥山中突发山洪,赶得他与群臣无处躲身,妃子丽娱被洪水卷去。黄帝大喊一声惊醒,心…
[详细]
432、
白水县传说典故:通道古槐
[
陕西省
渭南市
白水县
]
古槐是白水县雷村一历史名物,它和五龙山一样有许多传说。古槐在五龙山东北约五华里处的通道村涝池旁。这棵古槐高约两丈,粗至二人环抱不住。树内形成一空洞,可容四人围桌茶话。树梢平杈嫩枝,叶茂密荫,中间有一碗口粗的树枝,低垂于地面,常年风吹雨淋而不朽,整个涝池被覆盖在一片树荫中,涝池水冬无冻,夏天不腐,四季如温泉一样。有一年夏天,雷电交加,古槐被电击起火,熊熊火焰烟雾冲天,人们去救,措手不及。结果不救自灭…
[详细]
433、
白水县传说典故:仓颉出世
[
陕西省
渭南市
白水县
]
仓颉的故乡,在今陕西省白水县北塬乡阳武村。上古时期这儿曾是黄帝族的一个部落,时称“阳武国”。山峦起伏、林木葱郁,洛河水穿山过岭,滚滚东流……仓颉的父亲复姓侯冈,名洛山,是这阳武国中一个地道的农牧山民。母亲黄娘,是古洛邑(今洛川县)黄龙山老黄龙的女儿。传说她是女娲补天后在洛河洗澡时不小心掉进洛水里的女儿转世再生。洛山和黄娘天作地合成婚之后,夫妻俩恩恩爱爱欢度日月。一天,洛山放羊归来,带回来一颗从山林…
[详细]
434、
白水县传说典故:结绳演画
[
陕西省
渭南市
白水县
]
仓颉生来聪颖过人,七、八岁时就模仿大人熟悉了时兴的结绳记事,且有丰富的想象力,从结绳套进而演绘成画图状物名事。一天,他家的黑花母羊下了两只羊羔。他守在羊羔与母羊身边,从母羊的身上不停地撕下黑白两色的绒毛,捉摸着结出个绳套来,记下这三只羊的母子群像,母亲叫吃饭他也不理睬,手里捻着花毛线,心里思摸着该怎样结绳。他不满足大人们那种按部就班地结两个小绳结以表示下了两只羔子的老办法。于是,他捉摸来捉摸去,终…
[详细]
435、
石夫人的传说
[
浙江省
台州市
温岭市
]
石夫人传说流传于温岭、黄岩一带。传说中的石夫人是海边一个穷寡妇,她在赶集中认识澄江边来的石陀人,彼此相爱。为了摆脱有歹心的族长,她在雨夜中背着女儿逃奔,去找石陀人。路过五龙山时,鸡鸣天亮,无法隐身,一气之下化为石头。石陀人闻讯,悲愤地久久痴望,也化为石头,两座奇峰隔山隔水长相思……传说赞同寡妇再婚,将人民群众向往婚姻自主的美好愿望融入自然景观中,具有反抗封建礼教的积极意义。石夫人传说始于明清时期,…
[详细]
436、
张竹坡的传说
[
江苏省
徐州市
铜山区
]
张竹坡的传说,徐州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间文学类项目。清朝初,铜山汉王出了一位小说评点家—-张竹坡,他完成了我国第一部写实小说《 梅》的点评,他点评 梅见解独到:“诗有善有恶,善者启发人之善心,恶者惩创人之逆志。圣贤著书立言之意,固昭然于千古也。文学界有《 梅》乃《红楼梦》之母的评价。政治家毛泽东更是要求高级领导干部看这部书,把它当明代历史看。这其实都是源于张竹坡的评点。张竹坡…
[详细]
437、
晋城“九头十八匠”的传说
[
山西省
晋城市
城区
]
“九头十八匠”传说在晋城地域内流传广泛,距今已有近千年历史。“头”和“匠”是金元时期户籍制度的产物,即被异族掳掠的中原平民、匠人,“九头十八匠”则是明清时期古泽州(晋城)附近一些带“头”、“匠”村名来历的统称。“九头十八匠”传说与当地冶铁匠人有关,大体有两种说法:一是说后周时期,柴荣为保障军队的后勤补给和武器供应,秘密在泽州建立27座寨子,将其分为9组,每3个寨编为一个组,设一头领,负责分配原材料…
[详细]
438、
扎龙的传说
[
黑龙江省
齐齐哈尔市
铁锋区
]
扎龙的传说项目批次:省级第4批项目保护单位:齐齐哈尔市铁锋区文化体育中心代表性传承人:关涛很久以前,在松嫩平原西部齐齐哈尔市东南21里处,有个水草丰盛、鱼虾肥美、湖泊星罗棋布的风水宝地,人们在此过着安静的生活。有一年突然大旱,到5月份还没下一滴雨,人们虔诚地祭祀求雨,感动了天上巡游的小黑龙。小黑龙给当地降雨,解除了旱情。小黑龙在和作恶的小白龙大战后受重伤,在大坑中奄奄一息。雨过天晴后,一只大鸟将人…
[详细]
439、
石勒传说
[
山西省
晋中市
榆社
]
石勒(274—333)字世龙,羯族,上党武乡(今山西榆社县北)人,十六国时期后赵建立者,史称后赵明帝,是历史上唯一一位奴隶皇帝。在位期间,石勒重视农业,劝课农桑,任用汉族知识分子,尊崇儒教,整饬风俗,革除陋习,对促进民族和睦共处,推进文教、经济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后赵建平四年(339年)石勒去逝,被安葬在榆社县北寨乡赵王村的北山上。(另三种说法为邢台、武乡、陵川)石勒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而特殊的影…
[详细]
440、
蒲津渡铁牛传说
[
山西省
运城市
永济
]
黄河大铁牛是山西永济黄河蒲津渡遗址中最主要的历史遗存,唐开元十二年(724)改建蒲津浮桥时铸造,千百年来,当地流传了许多有关铁牛的传说、故事,这些民间轶文在晋、秦、豫黄河交汇的金三角广大地域都有流传,包括陕西渭南地区,河南三门峡地区以及山西运城、临汾地区。“铁牛的传说”是蒲州一带的民众集体创作、口耳相传的成果,这些民间作品彰显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无穷智慧和高超技艺,同时也反映了先民们喜怒哀乐的情愫…
[详细]
[上一页]
[第一页]
…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
[最后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