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各族民俗文化与特产--壮族篇

壮族师公戏
  壮族师公戏,是由师公跳神发展而成,武宣壮人称之为“唱师”、“跳么”、“唱诗”、“跳神”等称谓,1987年后正式称为“壮师剧”,并列为壮族七大剧种中的第二大剧种。武宣县原有15个传统师公班(通挽4个,东乡3个,禄新3个,桐岭2个,二塘2个,三里1个),壮族巫觋歌舞于明代受梅山道教的影响,到了1872至1874年间在贵县鹤山村一带形成了早期的师公戏,流传至武宣发展壮大后最为盛行。…[详细]
壮族渔鼓
  壮族渔鼓“庄巴”是流传于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西畴县的壮族曲艺形式。明清以来,汉族大量移居文山,将渔鼓演唱也带到壮族寨子,开始用壮族民间曲调演唱渔鼓,并收徒传艺。当地传说,汉族在一次战败后逃躲追兵时,被大河挡住了去路,面对湍急的河水,士兵们不由自主地唱出自己悲伤绝望的心情,歌声感动了河里的一条大鱼,这条大鱼就把他们送到河对岸,躲过了追兵。从此,他们就用木头刻成鱼形,做成鼓,边轻敲渔鼓边唱出对鱼的怀念感…[详细]
者太壮族传统文化
  者太村位于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广南县西北部者太乡政府所在地,地处滇桂黔交界地区,境内有革夺仙人洞和清水江峡谷等景点,有发展旅游的广阔前景。全村由5个壮族自然村组成,共有561户,2271人。人均耕地面积1.5亩,人均纯收入627元(2003年)。5个村子坐西南朝东南,背山面坝,森林植被覆盖率达90%以上,充分体现壮族依山傍水、“宁肯挖山不占良田”的建寨理念。民居建筑中,木结构壮式干栏建筑占90%以上…[详细]
富宁壮剧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富宁县位于云南东南部,南与越南接壤。人口39万,壮族占54%。富宁壮剧源远流长,是全国仅有的两个壮剧剧种繁衍地之一,最早出现于富宁剥隘的者宁地区,源于壮族民歌。壮剧最初的形式是“单分”(念歌),后逐渐演变为“板凳戏”(几名歌手坐唱),后来演变为多幕戏。富宁壮剧有“哎咿呀”、“哎依哝”、“乖嗨列”、“依嗬海”四大声腔,亦称四大流派。伴奏乐器有马骨胡、板胡、葫芦胡、无膜竹笛等。剧本用…[详细]
壮族侬峒节
  壮族侬峒节是壮族民众以“峒”为单位定期举行的,融祭祀祈福、聚会交友、对歌传情、商品贸易和文体娱乐为一体的传统大型节庆活动。“侬峒”,在壮族中直译为“下峒”,“侬”意为“下、举办”,“峒”既指平地、平原这样的地形,也指聚落空间和农耕灌溉空间,民国以前还是基层行政单位名称。峒还指代这个节本身,人们将参加侬峒节称为“出峒”。壮族侬峒节主要流传于广西中越边境左江流域的崇左市龙州、大新、天等、江州四县(区)…[详细]
三月三(壮族三月三)
  三月三(壮族三月三),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武鸣区民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一。三月三(壮族三月三),又称歌圩节、歌婆节或歌仙节,是壮族祭祀祖先、倚歌择配的传统节日,是壮族及其先民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生活环境下,经过日积月累而慢慢形成的一种具有壮族特色的传统节日。壮族三月三主要流传在武鸣区东部罗波镇、两江镇、陆斡镇、马头镇以及武鸣区西部的锣圩镇、灵马镇。从史书记载的壮族三月三来源于对北方大帝真武…[详细]
东兰壮族分担饭风俗
  东兰县大多数乡镇的壮族民间,盛行着一种名日“分担饭”的风俗。据传,这种分担饭自古有之。它是壮民族同舟共济,助人为乐美德的一个缩影。分担饭,即同村同族中,谁遇到红白喜哀事,全本除在人力上相助外,同家族中的各户都据自身能力的大小,为主家分担二至三五桌不等的接待哪方来客,都由各户自报,然后操办主家召集各分担户主商量定下,操办当日,主办户只需按每桌饭菜供给分担户三至五斤猪肉和一二斤“土茅台”——当地土酒,…[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