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中华各族民俗文化与特产--壮族篇民俗文化
中华各族民俗文化与特产--壮族篇
[移动版]
1、
那坡壮族民歌
[
广西
百色市
那坡县
]
黑衣壮是壮族中具有奇特色彩的一个族群,自称“敏”、“仲”、“嗷”,现约有5.18万人,因着装全黑而得名,主要居住在位于中越边境的广西那坡县。那坡壮族民歌是他们历代传唱的民歌。在历史长河中,黑衣壮至今仍保存着古朴完整、多姿多彩的民间歌谣,并被誉为“广西民族音乐富矿”和壮族民歌的“活化石”。历史悠久的那坡壮族民歌按不同的声调可分为“虽敏”、“论”、“哎的呀”、“春牛调”、“请仙歌”和“盘锐”六大种类约…
[详细]
2、
壮族嘹歌
[
广西
百色市
平果
]
壮族嘹歌主要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右江中游的平果、田东、田阳县和红水河流域的马山县、大化瑶族自治县以及属邕江流域的武鸣县境内,中心区域在平果县,其中比较集中分布在平果县的马头、果化、太平、耶圩、新安、海城、同老、旧城、坡造、四塘等乡镇的100多个行政村、1300多个自然屯。壮族嘹歌是因为其唱法中每一句都有“嘹—嘹—嘹”作为衬词拖腔而得名。在壮语中,“嘹”含有“唱歌玩乐”的意思,是壮族“好歌”“以歌为…
[详细]
3、
农历二十四节气(壮族霜降节)
[
广西
崇左市
天等县
]
壮族霜降节是指每年农历九月,既壮语里称的“旦那”(晚稻收割结束)之后的霜降期间,劳作了一年的壮族乡民们,用新糯米做成“糍那”、“迎霜粽”,招待亲朋好友。人们也趁农闲的机会交朋结友、走亲串戚、对歌看戏,同时在节庆期间卖农产品、购买生产生活用具,为第二年的春耕做准备。于是形成有地方特色的节庆文化。该节庆主要流行于大新、天等、德保、靖西、那坡等县的壮族德靖土语地区,其节日影响范围包括越南、云南、广西南宁…
[详细]
4、
壮族歌圩
[
广西
南宁市
]
“歌圩”是壮族群众在特定时间、地点举行的节日性聚会歌唱活动形式,壮语称为“圩欢”、“圩逢”、“笼峒”、“窝坡”等。凡是壮族较大的聚居区都有歌圩,举办歌圩的时间主要在春秋两季。春季歌圩以三四月间为最盛,农历三月初三举办的次数最多;秋季歌圩集中于农历八九月,尤以中秋节为最佳日期。歌圩的举办地点各处不尽相同,但每一处歌圩一般都在一个相对固定的地方举行。歌圩源于氏族部落时代祭祀性的歌舞活动,随着社会的发展…
[详细]
5、
宝圩壮族侬垌节
[
广西
崇左市
大新县
]
宝圩乡位于大新县西南部,距县城51公里,县內与雷平镇、堪圩乡、硕龙镇接攘,县外与龙州县的金龙镇、逐卜乡毗邻,533县道贯穿全境,交通便利。全乡下辖1个社区和5个行政村,总人囗为18625人。境内山清水秀,自然景观优美,民风淳朴。古朴的短衣壮就生活在这里,其民俗风情浓郁,语言、服饰、饮食、习俗等方面仍保留看壮族古部落的明显特征,是桂西南区域传统民族文化形态保存得较完整的版块。宝圩“2.19”侬垌节由…
[详细]
6、
上林壮族舞蹈
[
广西
南宁市
上林县
]
自从盘古开天地,壮族人民就有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了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舞蹈艺术,具有纯朴、含蓄、欢乐柔情的特点,特别是壮族宗教祭祀类舞蹈是从黄帝时代传承下来的,吸收了壮族人民千百万年来劳动生产、生活风俗习惯的风格特点。反映壮族人民与大自然斗争的精神风貌。如:开坛舞、游衣舞、五龙舞、请师舞、四帅押坛舞、四帅禁坛舞等。其中代表作品:《公曹太平舞》,该舞蹈讲述的是壮族四个管辖天下的元帅,驱邪除恶,为壮族…
[详细]
7、
壮族八音
[
广东省
清远市
连山县
]
连山壮族八音,源于敲击“车(钹)、督(鼓)、蒙(锣)”三种乐器的“三音”发展而成。“三音”乐器门类少,敲击起来气氛不够热烈,一些艺人便在敲击过程中不断增加一些乐器,并由一人同时操作三种乐器到由七八人分别高奏七八件乐器,逐步发展成为“八音”。…
[详细]
8、
壮族三音
[
广东省
清远市
连山县
]
壮族吹打乐三音,是流传在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南片壮垌的福堂、永丰等一带。这种吹打乐在壮垌红喜、白喜的日子或场所选择不同的曲调吹打演奏的。为红喜的日子增添了热闹的气氛;在白事送葬的活动中,能表达深切的怀念和化悲痛的哀思。…
[详细]
9、
壮族斗牛
[
广西
崇左市
江州区
]
西班牙斗牛在世界久负盛名,而壮族也有斗牛的习俗,且毫无逊色于西班牙斗牛,别有一番情趣。与西班牙人牛相斗的方式相比,壮族斗牛是两牛角斗,常常是两头大牯牛相斗,可以是水牛相斗,也可以是黄牛相斗。壮族斗牛大多是在农闲时进行,一般在秋收后至立春前,具体时间由各村代表商议而定。看斗牛如同赶歌圩,届时,四乡八村的男女老少均云集斗牛场,各自带上铜鼓、唢呐来为自己的参赛队呐喊助威。斗牛场一般选择在四面是山坡,中间…
[详细]
10、
扶绥壮族《舞雀》
[
广西
崇左市
扶绥县
]
扶绥壮族《舞雀》当地壮语称为“某挪”,是壮族民间传统舞蹈。流传于扶绥县渠旧镇,驮弄村及周边村屯是其中心流传区域。当地惯称白鹭为“雀”,故又名为“白鹭舞”,是当地壮族在春节、婚礼、贺寿等喜庆日子用于庆贺的舞蹈,表达祝福吉祥之意。 舞蹈表现白鹭在野外的生活,表演时用木制雀头,外覆布制雀身,绘有羽毛,由演员套在身上模仿白鹭的形态表演。如飞翔、觅食、戏水、梳羽、栖息等。舞蹈形式质朴,动作简单…
[详细]
11、
壮族会鼓习俗
[
广西
南宁市
马山县
]
马山壮族会鼓历史源远流长。据考证,它始于宋末元初,盛于明清两代。其最初的功能为驱鬼镇妖,外袭警报,祈求吉祥,最后逐渐演变形成壮族民间一种娱乐活动而流传至今。马山壮族会鼓使用的道具主角是鼓,配角是锣和钹。鼓者声音洪亮、浑圆、厚重,钹和锣声则显得十分清脆。会鼓有很多打法,有混鼓打(序曲)、狂欢鼓、舞龙鼓、扁担鼓、花灯鼓等,中间还有各式各样的插曲鼓。敲打时,多人协作,鼓声撼动四面八方。如今,每逢节庆之日…
[详细]
12、
壮族吃立节
[
广西
崇左市
龙州县
]
吃立节,是广西壮族自治区龙州县、凭祥市一带壮族人民特有的节日。“吃立”壮语意为“欢庆”。亦称“大节”。壮族民间传统节日。流行于广西,龙州县、凭祥市一带壮族民间节日。起源 相传在1894年春节即将来临之际,法国侵略者进犯边疆,为打击侵略者,当地青壮年纷纷拿起武器,保卫家园,所以未能按时过春节。正月三十日,出征的将士凯旋归来,乡亲们杀鸡宰羊,做糯米糍粑,盛情款待,欢庆胜利,补过春节,并相沿成俗。节日期…
[详细]
13、
壮族三声部民歌
[
广西
南宁市
马山县
]
壮族三声部民歌历史悠久,主要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马山、上林、忻城等三县交界处的壮族地区,其中马山县东部的古寨乡、加方乡、里当乡和古零镇是分布的密集地带,壮族人民称为“三顿欢”或“三跳欢”。史书上早有“壮人迭歌声合,含情凄婉,皆临居自撰,不能蹈袭,其间乃有绝佳者”的记载。壮族三声部民歌传唱于壮族社会的生活生产、恋爱、婚丧和乐神等过程中,内容主要反映壮民族的生活、生产、风俗习惯等文化特质,表达壮民对美…
[详细]
14、
壮族“拜囊海”
[
广西
崇左市
天等县
]
壮族“拜囊海”可追溯到900年前,是壮族极其古老的民间歌舞节目。拜囊海节目已通过自治区“非遗”认定,现正申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是整个崇左市唯一申报国家级“非遗”的项目。它与广西靖西、那坡、德保一带流行的“嗝囊海(请囊海)”的节日是有区别的。不能混为一谈。囊”即娘,“海”即月亮,“囊海”是壮语,即“月姑”之意,拜囊海即拜月姑。壮族拜囊海是广西壮族地区祭拜月亮的有规模有程序的妇女活动。壮族拜囊海…
[详细]
15、
壮族纸马舞
[
云南省
文山州
文山市
]
纸马舞是一种广泛流传于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文山县壮族村寨的传统丧葬祭祀舞蹈。壮族先民崇拜祖先,深受道教影响,每当老人去世,均要组织丧葬祭祀活动,请舞队跳纸马舞,用来超度亡灵、安祖和驱鬼。纸马舞一般由跳纸马舞、舞狮子、赶小鬼等艺术形式进行综合表演,因纸马舞在整个活动中占有突出位置,故称纸马舞。纸马由民间艺人用竹片扎成马状,糊上白纸并进行彩绘。舞者身套纸马,双手握住纸马两端骨架起舞。舞狮子则由一人身披狮…
[详细]
16、
壮族春牛舞
[
广西
百色市
西林
]
舞春牛,作为一种牛文化,属农业文化的范畴,至今在田林县壮族民众中仍一直被保留着,也是其春节习俗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春牛”用竹片巧妙编织而成,牛头、牛角糊上绵纸,画上牛眼,牛身是一块黑布或灰布。舞牛人敲锣打鼓在村中表演,钻进布底的两人,一人在前撑牛头,一人在后弯腰拱背甩尾巴,后面跟着的是一个手拿犁架的汉子。表演时,一般有锣鼓队、舞蹈队配合,形成春牛队。锣鼓队由唢呐师、锣鼓手、琴师组成。锣鼓队在前,随…
[详细]
17、
壮族民间故事“百鸟衣”
[
广西
南宁市
横州市
]
“百鸟衣”是壮族地区广泛流传的民间故事。它叙述贫苦农民古卡的妻子依娌,被土司抢掠。依娌嘱咐古卡制弓箭,射百鸟,用羽毛制成神衣,百天为期,到州府相会。古卡历尽艰辛,制成百鸟衣后,按时来到州府。古卡借献衣之机杀死土司,夫妻俩双双把家还。故事深刻地反映了壮族人民11,争取自由的坚强意志。2007年,民间故事“百鸟衣”被列入广西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壮族文化传承巨作《百鸟衣》1955年,壮族著名作家韦其…
[详细]
18、
隆安南圩壮族亥日
[
广西
南宁市
隆安县
]
南圩建于1923年,距隆安县城6公里,因位于县城南面,故名南圩。圩日是民间约定成俗的集日,南圩每三天为一集日,12天为一大集日,俗称“亥日”。每逢“亥日”,赶集群众络绎不绝,多达两三万人,是隆安县最大的圩场集日。隆安县南圩镇壮族亥日隆安县南圩镇壮族“亥日”(12天为一“亥”)圩场是在长期的农耕生活中形成的以猪、牛、马等牲畜交易为主的传统大圩日。每次“亥日”,赶圩场的人多达三四万人。据隆安县志记载,…
[详细]
19、
广南壮族赶花街
[
云南省
文山州
广南县
]
农历的三月初三,是广南壮族的“赶花街”。壮族四季有节,除春节、端午节等多民族共有的节日外,还有祭龙节、尝新节等。但最隆重、最具有民族特色的就要数“三月三”。“三月三”的习俗流传于广西、云南等壮族聚居区,各地的节期略有出入,内容也小有不同。我认为,广南县三月三的“赶花街”独具特色――每年农历三月初三这一天,分布于县内各地的壮族群众,都会身着民族盛装,背着花糯米饭,带着花线,到壮族较为密集的那伦、者兔…
[详细]
20、
壮族宴宾节
[
广西
来宾市
兴宾区
]
进入秋冬时节,要是你走在广西来宾市兴宾区大里乡的乡间小路上,说不定在路上就会被附近村子里的人拉到家里去做客,当你这个“来历不明”的客人酒足饭饱后要告辞时,热情好客的主人还会给你包上一包油炸的糯米馍或几个棕子,并嘱咐你说:“认得家了以后,可要常来常往啊!”如果你遇上了这样的奇事,那主人肯定是壮族人,因为这里的壮族人有一种独特的习俗:每年都有一个专门用于招待亲友宾客的节日,但各村过这个节日的日期又各不…
[详细]
[第1页]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