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华北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东北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华东
上海
江苏
浙江
台湾
安徽
福建
山东
西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华中
河南
湖北
湖南
江西
华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香港
澳门
西北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AAAAA级
AAAA级
AAA级
AA级
A级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中国各地民俗文化--拳民俗文化
中国各地民俗文化--拳
[移动版]
141、
常州南拳
[
江苏省
常州市
武进区
]
常州南拳,常州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项目。阳湖拳原名双插子、南侠展昭、常州南拳,是创始于常州地区的一种古典传统拳术,为江苏唯一的地方拳种。20世纪80年代挖掘抢救时,为了避免与广东、福建的“南拳”产生混淆,改名“阳湖拳”。《武进县志》载:阳湖拳为宋代南侠常州人展昭(展雄飞)所创,至今已有700多年历史。自宋代起,历经展昭、姚言、唐荆川、白太官、陈坤书、蒋浩泉…
[详细]
142、
形意大成拳
[
江苏省
连云港市
]
形意大成拳,连云港市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项目。形意大成拳可溯源明末清初,经李洛能师傅创立。连云港人王建平于1986年拜形意拳五代传人李玉兰为师,开始练形意拳,掌握了形意拳中的站桩、试力、试声、走步、发力、摩擦步、推手、散手等- 。1992年又拜大成拳名家第三代传人赵续泉老师开始学习练大成拳的站桩、试力、发力等- 。他后来兼收并蓄其他传统武学拳法,并从八卦掌中…
[详细]
143、
武当拳
[
江苏省
连云港市
连云区
]
武当拳,连云港市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项目。武当拳为武术的一种,发源于道教圣地武当山,在中国传统武术流派上称内家拳,是中国武术一大名宗。武当派的器械套路也有几十种,如六乘枪、四门枪、雁门神枪、岳家枪、龙门十三枪、一苇棍、撼山易棍、玄武棍、棍元铁棍、武当剑、八仙剑、三合刀、四门刀、戒刀、春秋大刀、雁尾单刀、虎尾鞭、连环锏、板凳拳、太极球等。武当拳派中还包含若干-…
[详细]
144、
少林拳功法
[
江苏省
连云港市
连云区
]
少林拳- ,连云港市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项目。少林拳风格独特,动作刚健有力,朴实无华,技击性强,因而驰名中外,深受国内外武术爱好者的喜爱。少林罗汉拳、心意把、柔拳、少林二十四路弹腿等少林拳术,被视为少林寺的镇寺之宝,在少林寺内部仅有少数武僧掌握。由于长期以来的闭关自守,如今还能保持完整体系与古朴的风格。它动作刚健有力,爆发力强,套路结构紧凑;攻防意识强,实用…
[详细]
145、
洪派陈式太极拳
[
江苏省
连云港市
东海县
]
洪派陈式太极拳,连云港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项目。洪派陈式太极拳,是传统太极拳的正宗传承流派。陈氏家族祖先陈卜于明代洪武七年,从洪洞 大槐树迁居河南温县常阳村(后称陈家沟),据太极阴阳之理,结合传统的导引吐纳养生法,创“陈氏养生功”。陈氏第九代陈王庭经一道人点化,总结精化,随逐渐定型,成为名扬天下的太极拳。后来,因杨露禅教拳于北京王府,功深无人能敌,遂使太极…
[详细]
146、
王家拳
[
江苏省
南通市
通州区
]
王家拳,南通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项目。“王家拳”主要分布在以通州区石港镇为中心,向南通周边流传并流传于南京、上海、陕西、天津、北京等地。“王家拳”起源于南通,清代乾隆、嘉庆年间,南通人王越群(字燕舟),集各派武术精华,反复揣摩,融会贯通,创造出一套别具一格的“太极元功王家手(拳)”。全套分成八模,每模各有八手,每手各有二十四五个动作。特点是:短小精干、好记…
[详细]
147、
海门戚家拳
[
江苏省
南通市
海门区
]
戚家拳,南通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项目。“戚家拳”由明代杰出的军事家、抗倭名将、民族英雄戚继光综合各家拳法之长,“择其善者三十二势”创编而成。编入其撰写的军事著作《纪效新书》卷十四“拳经捷要篇”,“绘之以势,注之以诀,以启后学”,后世称之为“戚家拳”。“戚家拳”自明朝流传至今,其主要流行地区在江苏省海门市、浙江省台州、温州及北京市通县、山东省蓬莱市等地。现由…
[详细]
148、
北桥开口船头拳
[
江苏省
苏州市
相城区
]
江南船拳(北桥开口船头拳),苏州市五批江南船拳扩展项目,苏州市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项目。北桥位于苏州市北部,是个水网交叉,古老的水乡小镇。北桥船拳,源自于越大夫范蠡漕湖操练水师。唐以后,大量异地武术家迁徙来苏,带来了各种武学文化,促使北桥船拳在传承中蜕变、完善,吴地文人又把老百姓敬仰的历代英雄人物编成歌词配到武术表演中,形成了边打拳边唱歌这样一种别具特色的北…
[详细]
149、
平阳白鹤拳
[
浙江省
温州市
平阳县
]
【平阳白鹤拳】平阳县平阳白鹤拳,又称鹤拳、鹤法。相传由浙江人方七娘于清顺治年间首创。清嘉庆年间,白鹤拳传入平阳麻步雷渎,至今将近二百年历史。鹤法是平阳、苍南一带对白鹤拳的俗称,它是白鹤拳中的一秀。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白鹤拳拳师温简永与其徒弟黄邦岩、温端贵、温从策等7人编绘擒拿108步的图册,拳套(摘要)56路的文本。1970年,温简永之子,温端坚系统整理并编写了《白鹤拳》一书,为白鹤拳的传承发展作出…
[详细]
150、
连云港查拳
[
江苏省
连云港市
]
查拳,连云港市第七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项目。查拳是回族中流传较广的中国传统拳术长拳的五大流派之一,起源于山东省。查拳在竞技武术比赛中也受到热捧,先后受到各大武术队的推广训练,查拳项目的水平,也直在攀升.查拳的活动范围目前在于连云港市海州区、连云区。查拳在明朝末年,倭寇经常侵扰中国东南沿海,明帝命戚继光为抗倭大将,并诏书天下,聚兵东征,抗倭保国。新疆回族查密尔(尚义)…
[详细]
151、
金台拳
[
浙江省
金华市
义乌市
]
金台拳金台拳是中国拳种之一,得名于北宋名将金台,是金台在中国武术的基础上,结合少林拳为基础结合众家古拳等糅合而成,在吸收众家之长中注重自身拳术特点,以其虚实有度的步伐、刚柔并济的- 、朴实无华身法和攻守兼备技术特点盛名于宋朝年间,自古霸不过羽、拳不过金即是此人。发源地:金台拳所属百家拳,即集众家之所长,持本家之精湛所形成的以少林拳风格为主的拳术。它发源于北宋年间宋仁宗时期。源流:关于金台拳的源流,…
[详细]
152、
永新二十四式通背拳
[
天津市
北辰区
]
永新二十四式通背拳形成于清咸丰四年(1854年),距今已有158年历史。当年,宜兴埠人温长勇在省隶武举大赛中摘取葵丑科武状元,荣获头等侍卫封号,可佩刀入宫,曾任山东青州营参将,咸丰皇帝下旨拨款建“状元及第”,清政府每月发给俸银,从此温家在宜兴埠发迹,并在镇内推动民众习武。劳作之余在田间地头、村间空场,都有习武者的身影,后来温家晚辈敬赠“武魁”大匾一块悬于温家正厅。由于镇内民间习武盛行,太祖通背拳第…
[详细]
153、
王秦庄少林功力拳
[
天津市
北辰区
]
王秦庄村已有近300年的习武历史,清康熙末年(1720年),村内就曾有刘姓和景姓两家组成的保镖为主的习武会馆,习武人员达30余人,曾经威震一方。村民们也在劳动之余,习武健身,切磋武术技艺,王秦庄村成为北运河畔一个名副其实的武术之乡。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在漕运文化和妈祖文化的影响下,河北省沧州少林功力拳师王大友,闻名来到王秦庄落户,住宿于村内慈善组织抬埋会馆。抬埋会是无偿为村内贫穷无能力掩埋…
[详细]
154、
心(形)意拳
[
山西省
晋中市
榆次
]
心意拳,又称六合心意拳、心意六合、形意拳,主要流行于山西晋中及其周边地区,是中国四大优秀传统名拳之一,常用于防身护镖和强身健体。自明末清初,逐渐形成比较明晰的具有广泛代表性的三大主要流派:一为以河南洛阳马学礼等为代表的河南马派心意拳;一为以四川金道人(金一旺)为鼻祖的金家功夫(心意拳);一为以山西戴隆邦、戴文雄、郭维汉、李洛能等为代表的山西心意拳。山西心意拳在基础桩功、拳架、拳式、练习方法、要领、…
[详细]
155、
南少林五行拳
[
山西省
太原市
尖草坪区
]
南少林五行拳又名“行迟功”,此拳源于福建少林寺。据《少林五行柔术谱》记载,清乾隆年间,福建少林寺寺僧妙丹禅师会此术,寺被火焚,被迫出走。行到直隶(今河北省)通州境内,有李恩元拜妙丹为师学此艺数年,李传其孙李志英,李志英在天津开设镖局,广交天下武林英杰。后有山西太谷县人董俊,字秀升者,于清光绪辛丑年慕名往学,遂将此拳传入山西太原一带,该拳术在太原、清徐、晋祠、榆次、汾阳等地影响很大。南少林五行拳历经…
[详细]
156、
华山太极拳
[
陕西省
渭南市
华阴
]
华山太极拳是我国古老的养生拳术之一,以孟子的“养浩然正气”为养气理念,以大极图的动化为道,阳主气,阴生形,用心意表现出的一种自然运动姿势,阴阳不见面,达到阴阳平衡。由孟氏后裔与华山真人口授心传,在华山脚下,几经衍变,薪火相承,成为华山地区独有的拳种,迄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华阴县志》、《洞天记》记载“华山太极总仙之天,即少嗥为帝,治西岳”证明华阴就是华山太极拳(剑)的创始扎根发祥之地。战国后期,…
[详细]
157、
洪洞通背缠拳
[
山西省
临汾市
洪洞
]
洪洞通背缠拳又名“通背拳”、“洪洞通背”,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武术拳种,主要流行于山西洪桐及周边地区,通常用于防身健体。通背缠拳最早可追溯至宋代,自清乾隆年间先辈郭永福大师传艺洪洞以来,已盛行二百多年,传播十余县,其习练者众多,名师辈出。通背缠拳有其鲜明独特的拳理、拳法和技术要求。“通背”者即周身通达,力从背发之意也。“背”为周身活动中心。“缠拳”者含意有三:其一,为缠绕之意,为化敌力之法;其二,即手…
[详细]
158、
傅山拳法
[
山西省
太原市
尖草坪区
]
傅山拳法系我国明清时期的历史名人傅山先生所创,至今在民间已流传了三百余年。傅山将养生- 八段锦与道家紫微八卦午之精华相结合,创编出傅山拳法。此拳技法多样,姿势舒展,融太极拳与道教健身术于一体,既能养身健体,又具搏击防身之功。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武术资料挖掘整理中,山西省灵石县蔡承烈献出了一册光绪六年(公元1880)的《傅拳图》手抄本。其内容主要有六十多个套路动作名称和图像,还有六路傅拳名称的记载…
[详细]
159、
李雅轩太极拳
[
四川省
成都市
]
李雅轩太极拳是传统杨氏太极拳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重要流派,发祥地为四川成都,国内外习练者众多,尤以川渝两地最甚,在国际武坛享有较高的声誉和广泛的影响。李雅轩太极拳2011年列入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李雅轩太极拳源于一代太极宗师李雅轩先生。抗战以前,四川尚无太极拳拳种。1938年,李雅轩入川将太极拳带进了成渝两地,川人惊识,这软绵绵的太极拳原来非同一般。李雅轩定居蜀地传播太极拳近40年,从学者…
[详细]
160、
黄啸侠拳法
[
广东省
广州市
]
黄啸侠是我国武术界爱国抗日的著名武术家。他自小受各派武术的熏陶,后融汇贯通平生所学中外武技,创编出练步拳、练手拳、五形拳等拳术套路,20世纪80年代,黄啸侠拳法被国家体委确认为一个独立拳种。黄啸侠拳法多样,包括冲拳、弹拳、斫拳、劈拳、扫拳等基本拳法,主要拳术则有八式混合拳、击踢连拳、搏象拳、降龙拳、伏虎拳、杀蛟拳等,另有多种器械、-等。它讲究实用,没有花架,以进攻为主,用高桩步,不仅有强身健体、自…
[详细]
[上一页]
[第一页]
[3]
[4]
[5]
[6]
[7]
[8]
[9]
[10]
[最后一页]
[下一页]
特产搜索
联系方式
免责声明
网站合作
粤ICP备13001937号
粤公网安备 440106020004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