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各地民俗文化--拳

查家拳
  查家拳最早起源于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的三十二式长拳,北宋末年由查氏家族组建的查家军护佑皇帝过江,落户长江边的焦溪地区舜过山南麓,他们在当地耕作习武,渐成拳种。明末抗倭名将戚继光仰慕赵匡胤的文韬武略,遂将赵氏三十二式长拳改成新编三十二式长拳,当时四族查拳掌门人查尚艺投身戚继光将军名下,结合新编三十二式长拳融入查拳,简化成十络查拳,并广泛流行于山东一代,故历史上素有南拳北腿山东查的武林传说。查家拳便是十…[详细]
南枝拳
  自古以来,榕城乃武乡文里之邦,练拳习武蔚然成风。清末,陈南枝(1847—1925),又名陈鉴山,出生于广东省海丰县,自幼酷爱武术,刻苦学习家传,十多岁已练就一身好拳脚,成年后投奔在福建泉州南少林寺双禅法师何岩师父第三代传人杉先生门下,尽得所传南少林绝技,并自成流派,世称南枝拳(据揭阳县志载)。公元1870年前后,陈南枝移居妻家揭阳县南山邓村(今属揭西县),他身怀绝技,不甘老死林泉,遂于榕城择徒授艺…[详细]
孙氏太极拳
  孙氏太极拳是一种传统拳术。太极拳虽然名之为拳,但实际上,尤其是近几十年来。它一直在向功的方向转化。从创举初始的强调技击效应,到近代的强调健身和养生,都说明了这种变化。因此,近年来,大多数人习练的各式太极拳,称之为太极拳功,其实更为合理。孙氏太极拳由孙禄堂先生创制,是现代流行的陈杨武吴孙五大流派太极拳中最晚产生的拳种。应该说,孙禄堂先生从文化建设的层面对其所学的形意、八卦、太极等多种拳功进行了匠心独…[详细]
龙形拳
  龙形拳,岭南拳术一大流派,19世纪末,由“东江二虎之一”之称的惠州人氏林耀桂在惠州小金口金鸡村英头始创。“动如神龙游太空,静似玉女守深闺。龙形气势勤苦练,有形有势法万千。”是其首创的口诀。龙形拳是攻击性较强的武术之一,因拳法动如“神龙”而得名,拳路气势磅礴,刚柔相济,逢劲化劲,自成风格,最大特点为集百家拳术之长,为己所用。龙形拳拳术,有拳法13种,包括:1、三通过桥;2、迫虎跳墙;3、单刀匹马;4…[详细]
鹤山古劳偏身詠春拳
  詠春拳,康熙年间,广东籍女子严詠春拳初创,传至梁赞,达于化境,他承前启后,把詠春拳发扬光大,成为詠春拳一代宗师。梁赞在佛山开设“赞生堂”做医药生意,传授武艺,现活跃于佛山,广东各地,香港乃至世界各地的詠春拳传人,皆出自梁赞门下。梁赞的第三代传人叶问在香港设馆授徒,扬威国际的功夫影帝李小龙也是他的弟子,他的另一个弟子梁挺,于1973年创办“国际詠春拳总会”,已在6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立机构,分会达40…[详细]
吴氏太极拳
  吴式太极拳是一种传统拳术。属于太极拳的流派之一。主要从杨氏太极拳的拳式发展创新的。杨式太极拳原有大架和小架之分,吴式太极拳是在杨式小架拳式基础上逐步修订的。素有“长寿拳、君子拳、药拳”的美称。吴氏太极拳以柔化着称,动作轻松自然,连续不断,拳式小巧灵活。拳架由开展而紧凑,紧凑中不显拘谨。推手动作严密、细腻,守静而不妄动,亦以柔化见长。素有“君子拳、药拳、长寿拳”之美称太极拳相传为武当道士张三丰所创。…[详细]
安丘孙膑拳
  孙膑拳是一种汲取孙膑兵法思想、集各门派技击特点的武术套路拳种。因其演练出击时,常以长袖藏手,故又称“长袖拳”。主要流传于山东济南、青岛、聊城、淄博、馆陶一带。孙膑拳是后人假托孙膑之名编创的,创始于何时至今说法不一。孙膑拳传统套路有基本- 、单手练、大架、中架、小架、六十手和孙膑拐。其拳理要求静似雄鸡、动似龙腰、灵似泼猴、神似鹰眼、松肩如长臂猿;其拳型多以象鼻拳为主,步法多为蹒跚步。孙膑拳以拜师学艺…[详细]
通背拳
  中国传统武术拳种,流派繁多,起源不一,流传于北京、天津一带的通背拳,相传为清末时河北省廊坊市霸州人祁信所创。祁家本以杆法见长,遇河南人马先生精于拳技,便以杆法换学拳技,后又遇赵先生擅刀法,遂刀杆互换,形成了祁门特有的“十二连杆”法、“八步十三刀”法、“一百零八单操手”法,祁家通背拳始成名于江湖。祁家通背拳第六代传人季玉林先生认为:兵器是手的延长,一丈多长的大杆不同于枪法,属马上武艺,始于冷兵器时代…[详细]
李氏太极拳
  李氏太极拳,太极拳的流派之一。是近代著名武术家李瑞东集多门派的武术精华创编的,流传于北京、天津、河北等地的传统拳术。李氏太极拳又称太极五星锤、太极五行锤。但严格来说,李氏太极拳有天盘拳、地盘拳和人盘拳组成,太极五星锤(太极五行锤)属于李氏太极拳的人盘拳。李氏太极拳是以太极拳的搬拦捶、肘底捶、撇身捶、指档捶、栽捶等五捶为基础,揉入太极十三式和八卦掌、形意拳、戳脚翻子的一些手法创编而成。2014年11…[详细]
连云港咏春拳
  咏春拳,连云港市第七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项目。咏春拳项目的基本内容:套路:小念头、寻桥、标指、木人桩器械:八斩刀、六点半棍;传承技术体系:三拳一桩一刀一棍:套路:小念头、寻桥、标指;桩法:木人桩器械:八斩刀六点半棍;训练体系:第一阶段:小念头、外门单藕手、内门单魏手、日子冲拳、双翡手、分手、定拳二式、进退马步法、进退马冲拳、正蹬腿等。第二阶段:转马发拳、转马膀手、遗…[详细]
霸州通臂拳
  通背拳在我国武坛上久负盛名,具有鲜明的功防技击特点,打法独特,攻防合理,具有较强的攻防技击性。对发展人体的灵活、协调、反应等素质和培养人们勇敢、顽强的拼搏精神有一定的作用和影响。霸州市心聚-软手通臂拳,据拳谱记载,始创于清朝道光年间。心聚-软手通臂拳在老门的基础上基本功为头顶项领,空胸下气,胸似井,背似锅,以腰为中轴,以跨为根基。心聚-软手通臂拳自始以来习练者甚多,但是大多练基本功,由于时间跨度长…[详细]
孔门拳
  明清时期,在幕阜丘陵产生了颇具道家特色的孔门、字门、儒门三个在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武术流派。而以武当派孔门影响最大最广。这种现象在全国都很少见。孔门拳是大冶的土生拳种。一说:相传明末清初由员外孔庭章自创。二说:明末清初,大冶人严伏创立了武当派孔门功夫,流行于大冶(包括黄石、鄂州)、阳新、赣北一带。严伏是一位道人,传子严龙、严虎。三说:此拳身法如猿猴,故尊孙悟空为祖师,又称空门。后传道人孙佐停,孙佐停…[详细]
鲍家拳
  大西桥镇鲍家拳是鲍家屯村民世代相传拳术,它主生于唐朝以前,其历史比著名的“少林拳”还要悠久。据《安徽徽州府志》记载,晋太康年间(280年—289年)护车尉鲍伸隶,镇守长安,将鲍家拳由北方带到安徽歙县。明洪武二年(1369年)鲍家屯鲍姓始祖鲍福宝奉朱元璋“调北征南”之命,远征贵州,又将鲍家拳由安徽徽州府歙县带到贵州安顺。…[详细]
形意拳(松江区)
  形意拳(松江区)形意拳,中国传统拳术之一,由山西人氏姬龙峰创立。姬龙峰之后,随着传承和年代的延续形意拳名师辈出,分成山西、河南、河北等不同派系。上海地区的终南卫传形意拳主要传承人为卫春元先生,卫春元先生所传授的形意拳源于山西姬龙峰,由张丹士一脉相传,至今历时约200年左右。后传侄张士林。五十年代初,张士林应邀来到上海教拳。1954年卫春元老师拜张士林为师并正式成为其入室弟子。终南卫传形意拳特点:一…[详细]
形意拳(徐汇区)
  形意拳(徐汇区)形意拳是我国传统拳术之一,与少林拳、太极拳、八卦掌并称为“中国四大名拳”。形意拳(褚传)由我国近现代著名武术家褚桂亭先生所传授,是形意拳的一个重要分支,是“北拳南传”的典型代表。形意拳(褚传)主要特征包括:形意拳(褚传)系统完整地继承了传统形意拳的精髓,故形意拳(褚传)在技术体系及训练方法上具有传统形意拳的共同特点。形意拳(褚传)以其独特的内涵:(1)在技术内涵上,讲究阴阳五行、象…[详细]
徐汇杨氏太极拳
  太极拳(徐汇区)杨氏太极拳是太极拳的重要流派之一,至今已有180多年的历史。是由河北省邯郸市永年人杨露禅及其子杨班侯、杨健侯,其孙杨少侯、杨澄甫等人发展创编的。田兆麟传杨健候太极拳保留了极为罕见的杨门第二代掌门人杨健侯太极拳完整的教学体系及武艺传承。田兆麟所传杨健侯太极,是一个非常系统,完整,流传有序的传承。包含从八段锦、到太极拳小架、中架、大架三种不同练习阶段的用架、功夫架、基础架;太极枪(对枪…[详细]
叶传太极拳
  太极拳(浦东新区)叶传太极拳作为“海派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于民国初期形成于上海。1926年,叶大密先生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现在的兴业路)南永吉里19号寓所创办了“武当太极拳社”(中国首家以太极拳命名并经教育部批准备案的专业性武术团体),教授太极拳、剑和推手。叶传太极拳在授拳理念上,摒弃了伤人为目的,强化强身健体的功能,并结合医学和人体学等方面进行了创新;在招式上,吸收杨式太极拳架的主要特点、八卦掌…[详细]
淮安梅花拳
  梅花拳,淮安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项目。​​​​​​​历史沿革与分布梅花拳即梅拳,亦称梅花桩,是一项历史悠久的传统武术项目,早期注重桩上功夫,后逐渐发展为地面拳术,称为落地干枝梅花桩。梅花拳起源于明末,清乾隆年间流传较广,20世纪初山东人陈登科传给清江浦孙玉清,并在淮安开枝散…[详细]
八卦太极拳
  八卦太极拳,徐州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项目。徐州武术源远流长,底蕴深厚,千百年来,徐州武术在传承与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清朝咸丰年间,八卦掌始祖董海川先师与太极拳宗师杨露禅先生切磋技艺,三日未分彼此,相互敬佩。徐州八卦太极拳长期以来在江苏仅徐州独有。现通过第五代传承人张家林的传授,其传播范围波及到徐州周边市县,包括江苏的连云港、盐城,安徽的萧县、淮南,…[详细]
洪拳鼓
  澄城县位于陕西省渭北黄土台塬东北部,幅员一千一百平方公里,北接黄龙山,西依洛水河,四条大沟把全县分割成三梁一塬,境内沟塬相间,地貌特征复杂多样,形成北部低山,山前冲积扇、丘陵沟壑、黄土梁塬、黄土台塬五种地貌单元。刘家洼乡位于县城西北十九点四公里处,东西两面临沟,北依黄龙山,属山前冲积扇、丘陵沟壑、黄土台塬地貌单元。北高南低,面积八十万平方公里。境内有国家级文保单位良周秦汉宫殿遗址一处。“洪拳鼓”仅…[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