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华北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东北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华东
上海
江苏
浙江
台湾
安徽
福建
山东
西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华中
河南
湖北
湖南
江西
华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香港
澳门
西北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AAAAA级
AAAA级
AAA级
AA级
A级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中国各地民俗文化--拳民俗文化
中国各地民俗文化--拳
[移动版]
101、
白猿通背拳(海淀)
[
北京市
海淀区
]
白猿通背拳于清代道光年间,由山东潍县人鲁云清传入北京,经六代传承至今已有一百八十年的历史。该拳种身法灵动快捷,手法快速多变。踢打摔拿,随机而动。技击攻防招法极具猿猴的灵动迅捷的特点。其讲究松肩探背,放长击远,沾衣发劲。现任掌门,第五代传人张信斌不仅对拳理、拳法进行了系统地整理和研究,还积极参加了各种内外交流活动,为白猿通背拳的普及和传承做了大量的工作。…
[详细]
102、
北京吴式太极拳
[
北京市
海淀区
]
“吴式太极拳”源于全佑先生(1834—1902),形成于王有林(茂斋)其子爱绅(吴鉴泉1870—1942)。任达文追随第四代传承人王培生先生习练该拳法,为其推广做出了很大贡献。吴式太极拳特点是以柔化为主,以柔克刚,以静制动,极柔软而后极坚刚,呼吸采用腹式呼吸,气沉丹田,呼吸与动作相配合,故保健效果极佳。…
[详细]
103、
海淀孙式太极拳
[
北京市
海淀区
]
“孙式太极拳”由孙禄堂(1862—1933)创始后经四代传承,已逾百年历史。孙式太极拳的特点是:高架活步,进退相随,开合相接,转换简捷。第三代传承人孙永田(1948—)和周世勤(1941—)和第四代传承人周梦华(1987—)积极为“孙式太极拳”的传播和发展做出的巨大的贡献,并且多次获奖。…
[详细]
104、
宋氏三皇炮捶拳
[
北京市
海淀区
]
清朝中叶,宋迈伦大师把“宋氏三皇炮捶拳”带到北京,依托“京都会友镖局”经历了六代传承至今,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第六代传人张成仁对该拳法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该拳法是以“天皇、地皇、人皇”,即“天、地、人”、“天人合一”的易学理论为基础,是以“磨转千遭脐不动”为要领,以“夫子三拱手”为主要技击方法。其拳势勇猛,劲似发炮,具有技击防身和修命养生的功能。…
[详细]
105、
纪氏太极拳法
[
北京市
海淀区
]
纪氏太极拳法是专供晚清皇家善扑营的“布库”(跤手)演练的一套内功拳法,是善扑营布库吸纳太极拳的内功拳技法,并将其与固有的满族掼跤技术有机结合的产物,经过三代人传承至今已有120余年的历史。纪氏太极拳法全套动作108式,整体要求“中正安舒”、“凝神用意”、“松顺自然”、“柔缓轻灵”、“贯续不断”、“圆活无滞”,集中体现了老北京所谓“把式跤”的真正含义以及善扑营掼跤“近摔远打”、“摔打并重”的实战特点…
[详细]
106、
青浦船拳
[
上海市
青浦区
]
船拳是南派少林的一个分支拳系,因在拳船头上表演,故称船拳。船拳秉承南拳,又兼收各派之长,形成了独特的拳术风格。船拳套路丰富,动作紧凑,闪、展、腾挪、跳跃在卧牛之地,技法手法多变,拳掌并重,有冲、抓、劈、抛、截、挡、架、按等,腿法有弹踢、扫腿、飞腿、裙里腿、旋风腿等,步型重心较低,桩功稳固沉着,有虚步、马步、弓步、丁步等。船拳在上海市郊青浦、松江和淀山湖周边地区流传悠久。每年农历七月廿七神诞日,拳船…
[详细]
107、
张三丰道家养生太极拳
[
四川省
成都市
大邑县
]
武当丹士张三丰秉八卦五行之义、太极图之理,集以柔克刚之技击术巧妙融为一体,旨在实现道教长生久视、延年益寿之内丹-术而创立太极拳横空出世,且著有《张三丰太极炼丹秘诀》而载入道教经典,洵为传世之瑰宝。其精髓在于“太极拳论”、“太极拳经”、“学太极拳须敛神聚气论”、“太极拳歌”、“太极拳十三势行功心解”以及“太极拳七十二图势”所包含的张三丰太极拳105幅白描图势,其核心遂为“张三丰道家养生太极拳”。历经…
[详细]
108、
八拳
[
湖南省
长沙市
天心区
]
八拳是中国传统的民族体育项目,是湖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分布广泛,内涵丰富,攻击性强,自成体系,发源于明朝末年,是中国武术流派中一支风格特异的纯攻击型拳种,历史中杰出的代表有黄兴、李肖聃、向恺然、羊定国等,至今已有十代传承。2014年,经长沙市人民政府批准,八拳成功申报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详细]
109、
陈抟老祖心意六合八法拳
[
安徽省
亳州市
谯城区
]
老祖心意-八法拳又称水拳,为亳州人陈抟(871-989)所创,距今流传已逾千年,因陈抟曾受封华山,故在亳州以外流传时名为华岳-八法。该拳内涵丰富,-独特,拳势运行如水势翻滚,内劲如海纳百川,以整劲为核心(发展为形意拳),以步法为转移(发展为八卦掌),以轻柔为变化(发展为太极拳),堪称中华内家拳的始祖。亳州是全国十大武术之乡之一,作为特出拳种老祖心意-八法拳在亳州历代传承不绝,即是该拳术的发源地又是…
[详细]
110、
韩氏阴阳双合拳
[
安徽省
合肥市
包河区
]
相传阴阳双合拳为元末明初时期著名武术家杨艺所创,他少时习武,精通少林武当各家功夫。至晚年他结合内外家功夫之长,巧妙结合中医经络学与脏腑的连带表里关系,运用肢体运动的牵拉拽引敲击振穴的手法,疏通阴阳八脉十二经络气机实现脏腑阴阳的表里合一,达到人体阴阳平衡提高免疫能力,防治百病。其拳既有少林派的刚猛舒展,又有武当内家的绵柔。整趟拳术始终蕴含阴阳动静的辩证统一,故谓阴阳双合拳。由于该拳养生技击价值很高,…
[详细]
111、
五音八卦拳
[
安徽省
阜阳市
阜南县
]
五音八卦拳相传源于伏羲八卦拳,原清朝乾隆年间豫州陈州(现为河南淮阳县)人刘怀编创,其拳法是以伏羲的天极、太极、两仪、四象、八卦作基础而派生出来的,因此定于伏羲八卦拳。五音八卦拳第一代创始人罗体贤,深得伏羲八卦拳的精髓,根据五行相生、阴阳相合、天人相立的思想理念,结合中华武术流派之长,创立了五音八卦拳。罗体贤于清咸丰年间,出任清宫御前侍卫,后因附送皇贡不力获罪,避难来到当时的豫州西南与颖州交界处,繁…
[详细]
112、
永京拳
[
安徽省
淮南市
八公山
]
永京拳源于东晋时期道学者葛洪(约281—341)的神仙养生功,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千百年的沧桑洗礼,道学发展至全国各地。葛氏传人葛锦贵(1889—1983)字季林,移居徽州,以茶、蚕通商于上海、江苏、扬州,并逐渐将其家传养生为主的神仙养生功改革为御敌于外的技击术,得到徽商的认可和传习。葛永志是葛锦贵嫡孙,自幼随祖父习练家传拳法,后学习少林、武当、太极、形意拳,成年后又游学四方,并把中国传统武术…
[详细]
113、
丰县八极拳
[
江苏省
徐州市
丰县
]
丰县八极拳,徐州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项目。丰县八极拳有近三百年的历史,清朝康熙年间,由一名叫“癞”的游方僧人将八极拳传入丰县始,至今已传承九世。丰县八极拳主要分布于丰县县城城区及赵庄镇、王沟镇、宋楼镇、常店镇、梁寨镇、师寨镇等地。丰县八极拳演练起来呈献出劲力刚猛、 稳固、节短势险、暴烈突然、短促多变、猛起硬落、气势雄健、攻防兼备、刚柔相济的技术风格特点,给…
[详细]
114、
少林十八家拳法
[
内蒙古
赤峰市
红山区
]
赤峰市武术爱好者赵祚祥珍藏的《少林拳谱》,经少林高僧鉴证为宋代嵩山少林寺福居禅师编纂的《少林拳谱》。报送非物质文化遗产时,《少林拳谱》称为“少林十八家拳法”。据说,宋代嵩山少林寺福居禅师编纂的《少林拳谱》是在总结中国北宋之前多家武术门派武术精华的基础上编纂而成的一本武术珍本。上个世纪20年代,河南嵩山少林寺武僧赵丙臣自战火中将这本拳谱抢救并保存下来,之后历经近百年传承,辗转流传到赵祚祥手中。为鉴证…
[详细]
115、
路氏白猿通背拳
[
陕西省
西安市
]
白猿通背拳是一种古老的汉族拳术。以猿背或猿臂取势而得名,俗称“通背猿猴”。这种拳法只取猿猴之势而不取猿猴之形,与猴拳还有很大区别。它集白猿天生的舒展、灵活、敏捷、机警、刁钻、快速、顺力之所长,结合人体的自身功能,达到周身灵便,伸展自如,发挥出超于常人的健身、修性、防身、竞技的功能,在我国传统武术中源远流长,流传十分广泛。北京、河北沧州、河南焦作、洪洞 、山东诸城等都有分布。目前主要流传在陕西。路氏…
[详细]
116、
钦州八扣拳
[
广西
钦州市
]
钦州八扣拳是流传在钦州市辖区一种以手为主、脚为辅,能灵活运用刀、棍、三齿、对练的拳法。钦州八扣拳有一套完整的拳谱体系,内容主要包括拳法套路、刀、棍、三齿、对练、药伤科、请师等。该拳种动作开合有度,轻灵多变,注重腰马合一,整体发力,讲求听劲、寸劲的合理运用,刚柔并济,以近身贴打为主。刀、棍、三齿动作幅度紧凑,攻防兼备。对练,以粘手多练、听劲练习等增强彼此间功力,最终能达到拳由身发,力由心生。钦州八扣…
[详细]
117、
湖州三跳
[
浙江省
湖州市
]
湖州三跳,俗称“纤板书”、“三敲板”,简称“三跳”,皆因它的伴奏乐器是“三敲板”而得名。流行、分布予以湖州为中心的浙北各市县,是一种用【劝世调】单曲往复,使用湖州当地方言,说唱相间的地方曲艺。据考证,三跳的起源和形式与宣卷有一定的渊源关系。最初流传于湖州东乡和江苏的交界处。20世纪初,最早在湖州府庙内的茶室书场演唱三跳的艺人有杨阿培、王仁堂等,受到湖州人的喜爱,三跳演唱逐渐向湖州四乡辐射延伸,艺人…
[详细]
118、
太乙拳
[
河南省
]
太乙拳,古代又称“太医拳”,相传为道教宗师张三丰所创。它把“释”、“道”、“儒”三教中修身养性的理念三合为一,结合民族拳术的精神,集禅宗1、道家养生于一身,将中医和养生气功相结合而创立。太乙拳讲究松静安舒,周身协调,通畅气血,阴阳平衡,以意领行,导引经络,气贯全身,神形合一;它从整体上把握人体状态的锻炼调整,对神经系统和内脏器官状态的调整具有特效。太乙拳讲究柔化,以柔克刚,利于人们的心态、心理的调…
[详细]
119、
徐家拳
[
山东省
泰安
新泰县
]
徐家拳是一种传统拳法,起源于山东省新泰市通济村。徐家拳起源于清雍正年间,由徐氏高祖徐盛才所创。徐家拳的拳法因为实战性和表演性强,而备受人们的喜爱。徐盛才,1725年出生(清雍正2年),卒于1797年。该公自幼习武,曾走南闯北拜师学艺,练就一身绝技,创立徐家拳。百余年来,世代传承不息,到第六代传人徐花葶,徐家拳已形成完整的体系,并掀起了一个新高潮。据老县志和徐氏家谱记载,徐花葶,字殿甲,1826年出…
[详细]
120、
和氏太极拳
[
河南省
焦作市
温县
]
和式太极拳是传统拳术,属于太极拳流派之一。始创于清末河南温县赵堡镇太极拳名家和兆元(1810——1890),因地域亦被称为赵堡太极拳。和式太极拳除具有一般太极拳的要点外,在理论、技术技法、强身养生方面都有其独特之处。和式太极拳以《周易》理论为基础,像其形取其义用其理,移动周身处处走圆,无不是圈,行成周身无处受力,自然圆活。和式太极拳强调理法自然,处处顺其自然合乎自然,自然而然,形成轻灵圆活,顺遂自…
[详细]
[上一页]
[第1页]
[2]
[3]
[4]
[5]
[6]
[7]
[8]
[9]
[10]
[最后一页]
[下一页]
特产搜索
联系方式
免责声明
网站合作
粤ICP备13001937号
粤公网安备 440106020004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