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各地民俗文化--杂技

吴桥杂技
  吴桥人练杂技有古老的传统风俗。据记载,吴桥是庙会盛地,过去吴桥境内庙宇林立,庵寺错落,庙会繁多,至今从庙宇命名的村就有张仙庙、霸天庙、双庙王等不下十个,以寺命名的村就有大悟寺、张朝寺、石佛寺等也有十多个,以庵命名的村也有董家庵、牟家庵、大小马家庵等不下十个。庙会上,除了做法事之外,都要举行娱乐性的表演。其中以扮演奇禽怪兽的马戏最盛,并出现了狮子舞。传说狮子是避邪的神兽,佛教也把它当做护法神看待,百…[详细]
天桥中幡
  幡是旗的一种,尺寸有大小之别。中幡,其主干是一根9米左右的粗竹竿,竿顶悬挂一面0.5米宽、5.5米长的长条锦旗,旗面绣有吉祥图案和祝福用语,因此又称标旗。耍中幡、舞中幡是中国民族民间传统杂技项目,北京天桥中幡表演最为有名。耍中幡源于晋朝军中。幡旗形制壮丽,标题清晰,常常用于仪仗活动。旗手耍弄幡旗,能尽显武勇与智慧,因此中幡曾是清代朝佛、庆典等走会活动的必备项目。走会中各个团体都有自己的标旗,竞相演…[详细]
聊城杂技
  聊城地区是中国杂技的发源地之一。新石器时代晚期,聊城是东夷人活动的主要区域,当时东夷人的首领蚩尤据说便是一位杂技高手,古代杂技就源于角抵戏即蚩尤戏。聊城杂技现分布于东阿、茌平、阳谷等县及其周边地区。春秋战国时期,聊城杂技马戏得到初步发展,到汉代已经基本成熟。三国时期,杂技马戏在聊城的东阿一带已很盛行,成为一种以杂技为主兼有其他技艺的表演形式,东阿王曹植曾以“斗鸡东郊道,走马长楸间”的诗句来描述这种…[详细]
民间杂技马戏(阜阳市临泉县)
  杂技,古称百戏,属于散乐。临泉历史悠久,五十年代出土的文物——西汉陶器、陶楼(系演出设施),楼上有演出杂技节目的表现,间接证明了汉代时临泉即存在杂技活动。口碑相传,明代中期,曾有一班艺人在临泉的杨桥、长官、沈丘(今临泉县城)等集镇演出“过河刀山”(传统杂技),泉河、延河两岸万人观看,盛况空前。杂技、马戏就此在临泉民间广为流传。临泉杂技、马戏演出节目较多,技巧与难度并重,传统保留节目主要有,空中飞人…[详细]
濮阳东北庄杂技
  在我国杂技艺坛上,素有“南北杂技两故里”之说。北故里是尽人皆知的河北省吴桥县吴桥村,南故里便是“养在深闺人未识”的河南省濮阳市市区岳村乡东北庄村。这两个村都被中国杂技协会命名为“中国杂技之乡”。为了一识杂技南故里的“庐山真面目”,9月初,我们前往东北庄村探访。同行的当地同志告诉我们,东北庄村现有2700多口人,其中常年在外从事杂技演出的就有410多人。还有一部分村民,农忙时在家里种田,农闲时到外地…[详细]
建湖杂技
  建湖杂技“十八团”分布于江苏省盐城市建湖县中部的庆丰镇,历史上以庆丰为轴心的18个自然村庄错落有致,形成18个马戏团体。明末清初,建湖18家马戏班足迹踏遍中国及东南亚地区。据史料记载,十八团杂技已有十二代传人,清初建湖“百戏”艺人达二百多户,其中高、万、吴等十大家族技艺超群,名声远播。建湖十八团杂技融刚劲粗犷与柔美隽秀于一体,寓高难技巧于轻松、活泼、精巧的动作之中,借鉴舞蹈、体操等姊妹艺术,形成了…[详细]
海派杂技
  海派杂技是具有鲜明上海地域特点和风格的上海杂技艺术。杂技源于北方,上海地区最初的文字记载见于1874年《申报》。海派杂技继承中国传统杂技源流、汲取国外杂技马戏精华、深受海派文化的熏染,使传统杂技以纯技巧表演为主的特点,演变成表演手段多元性、节目体现综合性、技巧难度艺术性、观赏理念国际性、发展轨迹时代性的独树一帜的风格。民国初,随着上海成为远东大都市,一些国外马戏团和各地杂技艺人纷纷来沪演出,上海逐…[详细]
宁津杂技
  宁津县是中国杂技艺术的重要发祥地,它起源于秦汉,兴盛于明清和民国,在《汉书》、《史记》、《述异记》及《宁津县志》中均有文字佐证。宁津杂技以其久远的发展历史、广泛的群众基础、深厚的文化底蕴、精湛的演出技艺,对中国杂技艺术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至今在行内还流传着“没有宁津人,难成杂技团”之说。闻名全国的宁津黄家镇杂技古会、清代和民国宁津杂技艺人蜚声中外的精彩演出、新中国成立后宁津杂技演员在国内外演出比…[详细]
徐家杂技
  徐家杂技是融杂技、魔术、马戏为一体的高难度技艺表演,它产生于19世纪末期,在最初融睢宁杂技与建湖十八团杂技于一体的基础上,经徐家几代人多年传承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表演艺术,深受观众欢迎。徐家杂技团培训基地在宿豫区顺河镇,属宿豫区座下镇。该镇地处的京杭大运河之旁、北依马陵山,其宿新路、宿沭路、宿泗路环绕穿城而过。该杂技起源于民间,来源于生活,农民农闲、田间均可表演比试,所以学起来比较容易,传承比较方便…[详细]
宋氏杂技
  杂技是我国民间传统技艺性表演艺术总称,北京天桥历史悠久,是我国杂技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这里聚集着众多特色鲜明、技艺精湛的杂技艺人,朱国全正是一位以硬气功、武术和神鞭表演闻名于世的天桥老艺人,他的表演刚劲有力、精彩绝伦。同朱国全一样在天桥表演的成氏五兄妹以小武术扬名,他们的表演稳健扎实、动作优美,自成一派。1970年,宋秀兰的父亲结识了被下放到房山的朱国全,自此,宋秀兰兄妹便开始了传统杂技学习,宋氏兄…[详细]
封氏杂技
  杂技,连云港市第七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项目。封氏杂技的表演主要包括几个大的类别:蹬技、手技、骑技、杂耍等。其蹬技包括蹬缸,千斤大缸,外加四人,表演者单腿蹬顶,右脚作技巧表演,或上下起伏,或左右回旋,展示表演者的基本功夫,观众莫不惊叹,另外还能蹬桌子、坛子、腰鼓等;手技表演者玩手快眼疾,五顶草帽两手各一,头上一顶,外有两顶始终飞在半空,不停交替动静;骑技是乐伦车表演,…[详细]
仇桥杂技
  仇桥杂技,淮安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项目。​​​​​​​淮安市淮安区是江淮流域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远在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人类的祖先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创造了灿烂的“青莲岗”文化。明清时期淮安府管辖范围甚广,其下辖九县两州,涵盖了苏北大部和安徽一部份。明代诗人姚广孝诗…[详细]
许河杂技
  许河杂技,盐城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项目。作为盐城杂技的支脉,许河杂技缘起东台市许河镇联富村姚进根寄身盐阜杂技班子潜心学艺,返乡后独立创立“姚家班”,逐渐闻名乡间舞台,成为盐阜地区新兴的杂技团体,拥有自己的杂技高手和演艺能人,在盐阜地区名声大振,后整合同乡“王侉班子”(系盐阜杂技“王锦生班子”分支)形成了苏北较有名气的“许河杂技”。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详细]
射阳杂技
  《杂技(射阳杂技)》杂技(射阳杂技),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项目。1957年4月,建湖十八团中的新艺杂技团(周长富班子)、新胜杂技团(周国发班子)、福建泉州艺新马戏团(射阳人,陈松山班子),相继在射阳登记合并成立射阳县杂技团,杂技这门艺术从此在射阳立足。杂技从摆地摊演出到走上舞台表演,从流浪江湖的民间艺人成为人民的文艺工作者,是一个质的飞跃。建团后,由于演艺人…[详细]
岳池民间杂技
  民间杂技岳池民间杂技起步较晚。民国时期,湖北的一民间杂技团体流入武胜石盘及岳池嘉陵等地而倒闭,部分艺人无钱归家,即在岳池坪滩等地沿途授徒糊口,故岳池的坪滩、嘉陵、西板一带多杂技艺。岳池民间杂技艺术中具特色者是民间杂耍、童子功、牙功、魔术等节目。童子功演员胡成、胡泽等人可以口含碗、双腑挟碗、双手拿碗,仅头、脚触地连翻斥头,动作惊人而演员无损。长期磨练中,演员头顶已练出鹅蛋大的硬包。胡成等演员的下牙齿…[详细]
龙川杂技
  1953年,郑马乡汤湖村青年组织起本县第一个业余杂技队,1955年,该队与安徽省段昆山家庭杂技班合并组成雄飞杂技团,1956年县收编为龙川杂技团。同时,县内许多乡村出现了一支支业余杂技队,活跃在田间地头。龙川杂技被誉为“南国艺坛一奇葩”,龙川县被誉为“杂技之乡”。…[详细]
水火流星
  “水火流星”是一种在我国流传久远的杂技,是一种体现力与美、速度与技巧的杂技节目。“水火流星”的正式名称为水碗、火球,白场耍水碗,夜场舞火球。是一项传统杂耍表演。舞者以一根长绳,两端放上盛清水的陶瓷碗为舞具。或者两端盛点燃的木炭或其他易燃物,即成理想的火球舞具。利用物体的抛引原理,舞动水碗、火球,形成银色的光圈或火光圈。技艺高超者,用不断甩动的系碗绳为棍,进行肩挑、背负、翻滚抛棍等杂耍表演。相传,这…[详细]
杂技落活
  “落活”又叫“古彩戏法”“大搬运”“卸活”。落活的表演很是精彩,“落活”戏法演员身穿大褂,手持方布“挖单”,大摇大摆,憨态可掬。变出来大瓷瓶里插有三支戟,俗称“平生三级”、变出来圆盘内有七个玻璃杯,叫“七星子”、变出来九个盛满水果的盘子叫“三件子”、变出来一垛盛有水和鱼的鱼缸叫“垛葫芦”、变出来大碗叫“大海”、变出来火盆叫“荒荒”、还有变寿桃的、变火炉子的、变小孩的等等。俗话说:变出来容易变回去难…[详细]
弹腿
  弹腿是中国传统武术门派之一,在演练时讲究低盘下势,对肩、腰、胯等部位的支撑力和运动力要求很高,尤其是要求下盘需稳健有力,因此,非常注重桩功的练习。其桩法有单鞭桩、担山桩、三合桩、伏龙桩、伏虎桩、混元桩、对门桩、双掖桩、四平桩、七星桩等十余种,以定架稳势、调练气息、培养内功、修练真气为主。弹腿是一种以屈伸性腿法为主,并配合各种手法、步法所组成的拳术套路。此拳腿法快速屈伸出以激力,如弹射之势而故名。近…[详细]
山东杂技
  杂技,这枝散发着浓郁馥香的民族艺术奇葩在山东有着悠久的历史。自汉代以来,历经千年的演化变革,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洋溢着浓厚的民间气息。在一些史籍、文人笔记和章回小说中有着多处山东杂技的片断记叙。在山东发掘出土的汉墓文物中,也发现了大量刻有古代杂技表演场面的汉画像石(砖),山东聊城地区的东阿县,德州地区的宁津县一向就有“杂技之乡”的美誉。所有这一切都表明了山东无愧为一个真正的杂技大省。在古代,杂技…[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