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华北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东北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华东
上海
江苏
浙江
台湾
安徽
福建
山东
西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华中
河南
湖北
湖南
江西
华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香港
澳门
西北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AAAAA级
AAAA级
AAA级
AA级
A级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中华各族民俗文化与特产--苗族篇民俗文化
中华各族民俗文化与特产--苗族篇
[移动版]
61、
苗族踩鼓舞
[
贵州省
黔东南州
镇远
]
镇远金堡爱河踩鼓舞主要流传在镇远南部金堡苗族乡。全乡面积179公里。该乡属苗族群众聚居之地,共有10个村,160个村民组。踩鼓舞以爱河村为中心,幅射周边村组。另外县城西南8公里的涌溪乡也有踩鼓舞流布。鼓为苗族先氏祭祀活动必不可少的礼器,又是娱人活动中的象征物。苗族立鼓为社和祭鼓活动,在史籍和苗族古歌中均有记载和传唱。1959年,金堡爱河踩鼓舞田茂银等代表黔东南民兵,在贵阳参加全省首届民兵会演获一等…
[详细]
62、
苗族踩花山
[
贵州省
安顺市
]
踩花山是苗族同胞在正月里过的一个传统民族节日。这一天,在踩花山的山坡场上,汇集了附近苗寨的人们,可以说是人山人海。他们穿着节日盛装,成群结队地从四面八方赶来,在花山场寻找自己的亲戚朋友。踩花山场上最惹人注目的是穿着华丽的姑娘们。她们十几个人围在一起,有说有笑,互相赞美那些精工细作的银首饰和刺绣作品,这是她们互相媲美和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的最好的机会。她们给踩花山场染上了鲜艳的色彩。踩花山的节日活动丰…
[详细]
63、
凯里苗族板凳舞
[
贵州省
黔东南州
凯里市
]
苗族板凳舞主要流传在贵州省黔东南州的凯里市及周边地区。该市位于贵州省的东部,黔东南的西部,清水江上游,苗岭东北麓,是黔东南苗侗族自治州的首府所在地。全市面积1306平方公里,所辖10个乡镇,5个街道办事处,人口约45万人,其中苗族人口占63%,少数民族占全市总人口的74%,是一个以苗族为主体,多民族聚居的城市。凯里地处云贵高原东侧的梯级状大斜坡带,横跨黔中山原和黔东中低山丘陵两个地貌区,最高海拔1…
[详细]
64、
苗族多声部情歌
[
贵州省
黔东南州
台江县
]
苗族多声部情歌是流传在贵州省台江县、剑河县等苗族村寨的一种苗族原生态民歌。在台江县的方召乡、南宫乡、革一乡境内和剑河县久仰乡一带苗族聚居地。台江县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中部,是一个苗族人口占总人口98%以上的少数民族聚居县,素有“苗疆腹地之称”,由于历史的原因,台江县保存着较为完整的苗族传统文化。方召乡位于台江县城东南面,距台江县城十多公里,是山地地貌向嘎斯特地貌过渡地带。由于特殊的地理条…
[详细]
65、
苗族长鼓舞
[
贵州省
黔南州
贵定县
]
苗族长鼓舞,是生活在贵定云雾山中苗族(海葩)同胞欢庆丰收,庆贺太平的艺术表现。主要分布在贵定西南面的云雾镇、昌明镇、沿山镇、猴场堡乡和都六乡。贵定县境内多民族杂居,苗族是主要少数民族之一,并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有着悠久的历史,支系较多。其中的海葩苗,他们一般居住在高山、半高山和深山峡谷,村寨有水,水资源丰富,森林茂密,山川秀丽。海葩苗为苗族一支系,据传说此支系来自大海,服饰配以海贝而得族名。以…
[详细]
66、
雷山苗族铜鼓舞
[
贵州省
黔东南州
雷山县
]
铜鼓舞是我国壮族、彝族、瑶族民间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古老舞种之一,它来源于文山壮、彝等族先民的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活动。铜鼓舞表演时,鼓手有节奏地击鼓,通过鼓点节奏的变化引起舞蹈队形和动作的变化。铜鼓舞中的集体舞有多种队形,男女青年可以围成圆圈,也可以排列成半圆形、一字形、纵形、交叉对跳、四方形等。舞者情绪随舞蹈而起伏,舞法矫健有力,舞姿粗犷灵活,舞蹈场面欢快动人,显示出鲜明的民族和地域特色。雷山苗…
[详细]
67、
毕节苗族采花节
[
贵州省
毕节市
七星关区
]
每年的端午节是水箐苗族同胞最期待的日子,这一天也是他们盛大的“采花节”。每到这一天,苗族同胞们就聚集在选定的山头,通过唱苗族歌曲、跳舞、吹芦笙、对山歌等形式欢度采花节。未婚的少男少女们在这个节日里以歌传情、以舞示爱,找到自己心怡的伴侣。林口镇有苗族2千多人。每年正月初三是苗族传统的“踩花节”,在林口镇新庄村,林口镇、大银镇苗族同胞都要赶来参加节庆。踩花节适逢我国人民的传统节日—春节。“踩花节”、“…
[详细]
68、
苗族古老话
[
湖南省
湘西州
花垣县
]
按古苗语直译应为话古老话,苗语直呼就是“古根”。叙述了苗族人民开天辟地、射日射月、长途迁徙的过程,是神化了的苗族史诗。从中可以了解到古代苗人的宇宙观、历法的发明、武器的创造、群婚制到对偶婚制的发展、人类的繁衍、氏族的形成、氏族战争和古代苗人的政治、历史、经济、文化、习俗等等。苗族没有自己的文字,“古老话”一直是苗族中集智者、史者、文化人为一身的法师历代口授秘传和再创造传承,从不示与外人所知。选得吉…
[详细]
69、
苗族花棍舞
[
贵州省
黔南州
罗甸县
]
苗族花棍舞花棍舞,又叫打花棍,苗语音为叫“糯脑”。主要流传在罗甸县木引乡摆落村一带红苗支系聚居的村寨,是一种民间自娱性舞蹈。表演时人数变化较大,有一人,二人、三人、六人不等,多数为三人表演。全舞由“劳刚阿”即(打花棍),“拖劳”即(两人棒),“劳格哈”即(顶腰劲)、“让阿亢”即(龙吃水)、“凹得”即(抬伤人),“打松”即(簸米)、“摩冷架”即(要粑粑)、“邦松”即(耗子0棒)、“劳季”即(舂碓)等…
[详细]
70、
苗族椎牛祭
[
湖南省
湘西州
]
湘西苗区在明清之际有“苗疆”之称。当地山河雄奇壮美,气候宜人,资源丰富,使之成为苗族传统文化赖以滋生繁衍的一片沃土,但因交通的闭塞而阻隔了外来文化的碰撞、侵蚀或同化,使苗族传统文化得到较好的传承和发展。湘西苗族椎牛祭便是其中最为古老、最为奇异的苗族原生态文化形态之一。2006年,苗族椎牛祭被确定为湖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湘西苗族椎牛,是苗族最大的原始宗教祭祀活动。其祭祀的主要对象是苗族…
[详细]
71、
苗族“贾”
[
贵州省
黔东南州
丹寨县
]
“贾”是苗语的音译词,在丹寨苗语中有“讲、说、评、论”等含义。“贾”,学术界多意译为“理词”,而最准确的意译应该为“贾理”。“贾”既是对这类亦诗亦歌体口头作品样式总的专称,也是对这种样式的单个作品的通称,由许许多多相对独立和完整的篇章组成,总篇幅超过1万行。苗族口述历史文学经典《贾理》广泛流传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该州位于贵州省东南部,总面积30337平方公里,辖凯里市及麻江、雷山、丹寨、黄平、…
[详细]
72、
苗族跳花坡
[
贵州省
毕节市
黔西市
]
苗族跳花坡,当地苗族苗语称“欧道”,意为“赶坡”,“跳花坡”是汉名,是因为坡上载有花树而得名,与苗语意义不尽相同。每年正月初一至初八都要举行活动(初一至初五在铁盔山村淹塘二组的小山上举行跳花坡,当地苗族称“跳小年”,初六至初八在铁石乡政府门口跳年厂举行,当地苗族称“跳大年”)。大年初一,苗族群众穿着盛装,带着芦笙、萧筒、口琴、干粮等自发从四面八方赶来,吹起芦笙、唱起苗歌、跳起苗舞,以苗族特有的方式…
[详细]
73、
苗族“猴鼓舞”
[
贵州省
贵阳市
花溪区
]
苗族“猴鼓舞”主要流传于花溪区孟关乡沙坡村。花溪区孟关苗族布依族乡位于贵阳市南郊18公里,花溪镇以东10公里,隶属于贵阳市花溪区,东抵龙里县水场乡,南接花溪区黔陶乡和青岩镇,西邻花溪区花溪乡和小河区小河镇,北至南明区云关乡和花溪区小碧乡。总面积68.29平方公里,耕地13875亩,林地3.5万亩。人口20000余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48%。现辖九个行政村、六十个村民组和两个居民委员会。孟关乡地处…
[详细]
74、
苗族采花节
[
贵州省
六盘水市
盘州市
]
苗族采花节是集祈祷祭祀、欢庆节日、谈情说爱于一体的古老民间习俗。主要分布于盘县的马场乡滑石板村、保基彝族苗族乡、原舍烹苗族彝族乡及周边苗族聚居区。苗族支系特多,采花节因其支系不同而异,以马场乡滑石板村的“花苗”采花节独具特色。马场乡位于盘县东南部,属喀斯特地貌,距盘县城关镇48公里,距盘县政府所在地红果95公里,东邻黔西南州普安县的三板桥镇,西接板桥镇,北抵英武乡,南接珠东乡及老厂镇,全乡总面积1…
[详细]
75、
苗族祭尤节
[
贵州省
黔东南州
丹寨县
]
苗族祭尤节是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据传是祭祀苗族古代英雄蚩尤的英灵。祭尤节主要流传在丹寨县长青乡的腊尧、扬颂;扬武乡的干改、干河;排调镇的孔庆、双尧;龙泉镇的新塘、乌尧、野蒿;兴仁镇的岩英、乌里、乌佐以及凯里市舟溪镇;麻江县宣威镇等龙姓苗寨。丹寨是以苗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县,苗族占总人口的76%,位于黔东南州西南面,东接雷山县,南与三都水族自治县相连,西与都匀接壤,北抵凯里市,西北与麻江县隔清水江相…
[详细]
76、
剑河苗族多声部民歌
[
贵州省
黔东南州
剑河县
]
多声部民歌指的是织体结构形态为多声部形式的民间歌曲,中国的多声部民歌主要集中在壮、侗、布依、高山、毛南、提价、苗、彝等十多个少数民族中,多数采用二声部形式,少部分为三声部和四声部艺术。苗族多声部民歌是流传于贵州省台江县、剑河县等地苗族村寨的一种原生态民歌,据老歌手推算,这种由青年男女传唱的民歌已有七百余年的历史。它以宫、商、羽、徵、角为主要音列,和音为纯五度、纯八度、大三度和大六度,节拍相对自由,…
[详细]
77、
剑河苗族飞歌
[
贵州省
黔东南州
剑河县
]
贵州省剑河县革东镇的苗族民歌飞歌因在革东地区流传而得名,称为“革东苗族飞歌”,苗语称之为“HXakYangt”。其演唱使用苗语真嗓,声音高亢嘹亮、豪迈奔放,曲调明快、穿透力强、极具感染力,主要流传于剑河县革东镇和岑松镇、台江县施洞镇一带。由于苗族是一个无文字的民族,其起源时间已无法考证。因演唱的双方隔山对歌,声音轻了听不清,只有大声喊方能让对方听清演唱内容,于是才产生了靠真嗓演唱、穿透力强、极具感…
[详细]
78、
高坡苗族射背牌
[
贵州省
贵阳市
花溪区
]
高坡苗族射背牌是高坡苗族独有的一种民俗活动,主要分布在花溪区高坡乡,流传于龙里、贵定等相邻地区的苗族村寨。花溪区位于贵州省贵阳市南郊,距贵阳17公里。花溪区辖15个乡镇、办事处,165个行政村,高坡为花溪区下辖的苗族自治乡,平均海拔1500米,最高海拔1712.1米,属高寒山区,气候寒凉,湿润,风大,多雾。独特的地理和自然环境,使高坡地区的苗族文化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化圈。文化的相对封闭性,加上…
[详细]
79、
苗族大迁徙舞
[
贵州省
毕节市
赫章县
]
苗族大迁徙舞分布于贵州省赫章县河镇、可乐等乡镇。苗族大迁徙舞苗族称“够戛底戛且”,意为寻找居住的地方,为赫章苗族记载苗族大迁徙历史过程的民间舞蹈。苗族大迁徙舞描述在原始时代,部落间征战,苗族先祖格蚩尤老,带着千万队伍和家室被迫迁徙,途经浑水河,跨过杜那义慕大江岸,到了黑羊箐,最后落脚在棱诺诺地的哪鲁、比讨坝子一带。全舞分三段:一段“鸡叫舞”,描述夜半离乡,开始迁徙;二段“行路舞”,描述途中艰辛和难…
[详细]
80、
苗族“古歌古词”神话
[
贵州省
黔东南州
黄平县
]
由酒歌、大歌、理词和神词四大部分组成的苗族“古歌古词”,流传于黄平、施秉、镇远、凯里等县(市)。使用“古歌古词”的苗族村寨大多依山势而建,鳞次栉比,山上是郁郁葱葱的树林和竹林。村寨边有苗族图腾神树——枫香树,因其被神化而受到特殊保护,是寨子历史悠久的“见证者”。寨子周围有层层叠叠、延绵不断的梯田,夜幕降临时,雄浑、深沉的大歌,浪漫、婉转的酒歌似仙乐飘洒于夜空。上古时期在中原有炎帝、黄帝、蚩尤三大部…
[详细]
[上一页]
[第1页]
[2]
[3]
[4]
[5]
[6]
[最后一页]
[下一页]
鐗逛骇鎼滅储
联系方式
免责声明
网站合作
粤ICP备13001937号
粤公网安备 440106020004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