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各族民俗文化与特产--苗族篇

湘西苗族鼓舞
  湘西苗族鼓舞流传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境内的吉首市和凤凰、泸溪、保靖、花垣、古丈等县。据历史文献记载该舞源于汉代以前,产生在苗族祭祀活动中。随着时代的变迁,苗族鼓舞已成为苗族人民最喜爱的舞蹈艺术形式。湘西苗族鼓舞的种类多达数十种,常见的有花鼓舞、猴儿鼓舞、女子单人鼓舞、男子单人鼓舞、团圆鼓舞等。这些舞蹈特点鲜明,表演者打鼓起舞,节奏明快,双手交替击鼓,两脚轮换跳跃,全身不停扭摆,动作舒展大方…[详细]
苗族贾理
  贾理,苗语叫“jaxlil”。在苗语语境中,“贾理”是汉语“哲理”、“真理”、“道理”、“法理”等语义项的综合。贾经、贾例、贾理、贾师、贾仪等等这些概念,既说明了贾理文化内容的丰富性和形式的多彩纷呈,又体现苗族文化遗产的博大精深。它集苗族古代文学、史学、哲学、法学、语言学、民俗学、自然科学、巫学等于一身,是苗族古代社会的“百科全书”、“圣经”、“法典”,贾理具有哲学宗教、法理精神和人伦道德三者一体…[详细]
湘西苗族民歌
  湘西苗族民歌是苗族民歌的重要组成部分。湘西苗族民歌流传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境内吉首市、凤凰县、花垣县、保靖县、古丈县、泸溪县(流传区域还包括湖南麻阳、城步、贵州省松桃县)。湘西苗族民歌历史悠久,演唱的语言是湘西苗语。湘西苗歌的调式很多、曲式结构很完整、旋律独特、节奏自由而复杂、演唱形式多样,具浓郁的民族彩色。2008年入选中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湘西苗族民歌,历史悠久。公元18世纪…[详细]
苗族飞歌
  苗族飞歌,苗语称为HXakYangt,是苗族歌曲的一种,流行于贵州台江、剑河、凯里等一带。飞歌的音调高亢嘹亮,豪迈奔放、明快,唱时声振山谷,有强烈的感染力。飞歌,多用在喜庆、迎送等大众场合,见物即兴,现编现唱。歌词内容以颂扬、感谢、鼓动一类为主,过苗年、划龙舟等节日喜庆活动,一般要唱飞歌。飞歌的歌词,每首一般在三十句左右。一首歌中,常有三字句、五字句、七字句、八字句等,但多数是五字句。曲调有大致固…[详细]
苗族四月八“跳花节”
  “四月八”是苗族人民的祭祖节、英雄节和联欢节。相传“四月八”是为了苗族同胞为纪念英雄“亚努”,追思他的英勇业绩的重要节日。解放后经国家民委批准,将“四月八”定为苗族的节日。凤凰县民族风情浓郁,每年农历四月八,苗族男女青年都要来到跳花坪跳花跳月,赶“苗族边边场”,尽情对歌跳舞,谈情说爱。“四月八”也因此被称为“东方情人节”。随着时间的推移,“四月八”的内容不断得到充实,如今的欢庆活动处处彰显着深厚的…[详细]
苗族绷鼓仪式
  盐边县红宝乡的苗族,至今还保留着古老的绷鼓仪式。苗族自古以来就认为万物有灵,尤其是死去的先人虽然人已故去,但灵魂仍在。他们崇拜祖先,崇拜自然,认为祖先是“善”神,对祖先寄予莫大的信任;视天地、日月、山石、水火等为神灵,加以祭奠。在祀祭活动中,最隆重、规模最大的就是“绷鼓仪式”。活动期间要停止一切生产活动、遇上婚礼也要改期。他们认为只要求得祖先灵魂和诸神的支持和护佑,就能欣逢太平盛世,风调雨顺,五谷…[详细]
苗族斗釜歌
  斗釜歌是苗族人的“丧歌”、“开路歌”和“祭祀歌”,也称“安魂曲”,主要由东巴先生演唱。苗族人认为他们远离故土,割断了与祖先的联系,会失魂落魄,去世后由东巴念经可以将其割断的根、失去的灵魂恢复,帮他们建立起和遥远的故土以及已经故去的祖先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使他们恢复其原来的生活。斗釜歌是苗族口传心授的史诗式的祭祀歌,是长期的历史、社会、传统文化熏陶下形成的古歌,在盐边县红宝乡等苗族山寨广泛流传,在丧…[详细]
苗族跳香
  苗族跳香流行于湖南省古丈、吉首、花垣、凤凰及沅陵、辰溪等县市苗族聚居区。泸溪县古属楚地,楚人“重淫祀,信鬼神”,故巫傩文化盛行。2008年,苗族跳香被确定为湖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苗族跳香,其历史渊源可谓久远。苗族先民们慑于自然不可抗拒的威力,为了缓解恐惧意识,只能祈求神灵的保护,于是便创造了神。从跳香敬奉的神灵来看,有360座木雕神像,分别是天王、地王、人王、谷王等诸多神像;还敬奉了…[详细]
苗族插绣
  苗族插绣是生活在高山大界深处的苗族妇女,根据自己独特的审美情趣和对自然生活的感受,用五色丝线在苗布上插绣而成的立体图案花色。构图古拙淳朴、色彩热烈原始、绣法独特、立体感强烈。苗族插绣的主要特点:一是插绣的绣针十分原始,是用鱼刺、鸡翅骨或苗山石窝上生长的菊竹削制而成,针管内空,直径一毫米左右,针尖斜削面钻一圆孔,将丝线从针管穿入经针尖圆孔导出,上世纪八十年代后主要用特制的金属插绣针。二是用材讲究,用…[详细]
苗族团圆鼓舞
  苗族团圆鼓舞流行于古丈县河蓬乡民族传统舞蹈,产生于汉代之前,源于苗族古代祭祀活动。据《古丈坪厅志·民族卷》记载:“刳长木空其中,冒皮其端为鼓。使妇人之美者跳而击之,择男女善歌者,皆衣优伶五彩衣,或披红毡,戴折角巾,剪五色纸两条盘于背,男女左右旋绕而歌,迭相和唱,举手顿足,名曰跳鼓藏。”这是祭祀性的歌舞活动。随着时代变迁,团圆鼓舞从祭祀中分离出来,成为苗族人民喜闻乐见的歌舞表演样式。新中国建立初,古…[详细]
湘西苗族挑花
  挑花,俗称数纱,是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泸溪苗族地区流传久远的民间工艺。它有别于绣花,从第一针起,所有的走针引线,全在布料的表面挑花行针,是苗族妇女娴熟的手工技艺。苗族妇女自己纺纱、织布,织的布叫“家织布”。因手工纺纱,不像现在机织布的纱那样细匀,家织布的纱较粗。因此纵横分明,经纬清晰。用家织布做头帕,长约丈余,宽1尺左右,头帕上有各种花的图案。挑花是在家织布头帕上,挑出各种不同的花样。挑花的…[详细]
台江苗族古歌
  苗族分布在我国西南数省区。按方言划分,大致可分为湘西方言区、黔东方言区、川滇黔方言区。黔东南清水江流域一带是全国苗族最大的聚居区,大致包括凯里、剑河、黄平、台江、雷山、丹寨、施秉、黄平、镇远、三穗,以及广西三江和湖南靖县等地。在此广大苗族聚居区普遍流传着一种以创世为主体内容的诗体神话,俗称“古歌”或“古歌古词”。苗族古歌内容包罗万象,从宇宙的诞生、人类和物种的起源、开天辟地、初民时期的滔天洪水,到…[详细]
反排苗族木鼓舞
  木鼓舞是流传在西南苗族、彝族和佤族人民中以敲击木鼓起舞祭祀的民间舞蹈。其鼓型多以截取自然生长的树木躯干,凿空内部成型。一般木鼓舞为族群全体参与的大型祭祀活动中的一部分,木鼓被作为族群的象征,以敲木鼓、跳木鼓为核心的祭祀活动充满着强烈的祖先崇拜、自然崇拜的寓意,具有鲜明的原始文化的特征。木鼓舞是贵州省台江县苗族群众所喜爱的一种民间舞蹈,主要有反排木鼓舞和施洞、革东木鼓舞两大种类,其中以反排木鼓舞影响…[详细]
苗族系列坡会群
  苗族系列坡会群,是指在每年春季的农历正月初三至十七这段时间内,广西壮族自治区融水县各乡镇村屯的节日活动。这期间,每天一个坡会,排列成序,连续不断,是以苗族为主的各族人民悼念先烈、禳灾祈福、鼓舞斗志、交流感情、集体聚会娱乐的盛大民间传统节日。苗族系列坡会群作为一个独特的节日,给当地群众带来的不仅仅是一个聚会活动的契机,更让山民们在互相赶坡中实现展现才华、谈情说爱、交友叙旧、传递信息、交流技术、交易商…[详细]
靖州苗族歌鼟
  “鼟(tēng)”是击鼓的声音,“歌鼟”原来是“多声部苗歌”的一种,即男女歌队对歌时唱的一类歌曲,而这种歌贯穿于苗民各种生活之中,由此,它成为“多声部苗歌”的代表。而后约定俗成,苗民便把“歌鼟”视为“多声部苗歌”的总称。“锹里”一带民俗活动较多,几乎所有的民俗活动都有特定歌唱方式的参与。如“坐茶棚”、“坐夜”、“结婚”、“打三朝”、“立夏节”以及“踩芦笙”、“歌会节”、“祭祖”等都与歌鼟密不可分。…[详细]
苗族医术
  苗族医术创立了家望、号脉、询问、触摸“四诊”诊断方法,科学地把疾病分为“36症72疾”,辨病立症科学完整,从实际出发,坚持经济实效的行医原则,推出药物、医巫、推拿、针挑、蒸熏、拔罐等治疗方法,既保证疗效,又节约医疗成本、减轻患者经济负担。2008年,苗族医术被确定为湖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历史渊源苗族医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西汉时期,刘向在《说苑辨物》写道:“吾闻古之为医者—苗父。…[详细]
普安苗族芦笙舞
  普安县龙吟镇、白沙乡等“蒙洒”苗人村寨是苗族“惹捱德亘”(芦笙棒舞)的核心留存地,但在北盘江流域的其他“蒙洒”苗人村寨里,亦有存在。芦笙棒舞是“蒙洒”苗人在其丧葬仪式中送灵娱神的神性舞蹈。由十余人或数十人分别吹着芦笙、舞着木棍,在皮鼓鼓点和芦笙音乐的伴奏下舞蹈。舞蹈动作粗犷有力,步法可概括为走、移、跨、转、立、踢、别、勾、翻等。整个乐舞分四个部分:绞谷(亘子鼓),即吹芦笙“请灵”“迎客”;索亘(昌…[详细]
苗族独木龙舟节
  台江苗族独木龙舟节是贵州苗族的一个传统节日,时间在每年农历的五月二十四至二十七,苗语称作“dabkiangvongx”,音译为“恰酿涌”,流行于贵州省台江县、施秉县清水江两岸和台江县巴拉河下游两岸。节日期间,苗族群众聚集在清水江中游施洞镇塘坝村河段举行为期三天的划龙舟大赛,比赛规模盛大,气氛热烈,赛事礼仪独具一格,闻名遐迩,每年都能吸引数万人前往观光。独木龙舟节反映着苗族多神的巫教信仰。苗族世代居…[详细]
水城苗族芦笙舞
  水城苗族芦笙舞又称“箐鸡舞”,是苗族同胞聚会时表演的一种集体竞技舞蹈,来源于苗族“老谱”在民族斗争和生产生活中的经历,以水城县南开乡小花苗支系芦笙手所跳的舞蹈最具代表性。芦笙舞是苗族人民举行祭祖和节日、喜庆活动时所跳的传统民间舞蹈,源于古代播种前祈求丰收、收获后感谢神灵赐予和祭祀祖先的仪式性舞蹈,广泛流行于苗族地区。其中贵州的苗族芦笙舞主要分布在雷山、关岭、榕江、水城等地。芦笙舞表演时气氛热烈而欢…[详细]
榕江苗族芦笙舞
  滚仲苗族芦笙舞以滚仲苗寨为中心,分布于贵州榕江县八开、乐里、平永、塔石、兴华等乡镇的部分地区,表演中芦笙种类和曲调都很多,音色高亢清亮,男性动作热烈欢快,女性动作飘逸轻盈,在贵州苗族芦笙舞中独树一帜。水城苗族芦笙舞又称“箐鸡舞”,是苗族同胞聚会时表演的一种集体竞技舞蹈,来源于苗族“老谱”在民族斗争和生产生活中的经历,以水城县南开乡小花苗支系芦笙手所跳的舞蹈最具代表性。芦笙舞是苗族人民举行祭祖和节日…[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