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安徽省 > 阜阳市 > 临泉县民俗文化

临泉县十大民俗文化

民间杂技马戏(阜阳市临泉县)
  杂技,古称百戏,属于散乐。临泉历史悠久,五十年代出土的文物——西汉陶器、陶楼(系演出设施),楼上有演出杂技节目的表现,间接证明了汉代时临泉即存在杂技活动。口碑相传,明代中期,曾有一班艺人在临泉的杨桥、长官、沈丘(今临泉县城)等集镇演出“过河刀山”(传统杂技),泉河、延河两岸万人观看,盛况空前。杂技、马戏就此在临泉民间广为流传。临泉杂技、马戏演出节目较多,技巧与难度并重,传统保留节目主要有,空中飞人、浪桥、驯马、古典马戏、顶技、蹬技和走钢丝等,代表性艺人侯德山挖掘整理的民间传统杂技——喷火是其拿手绝活。建国后,临泉出现了较为规定的杂技组织,全县33个乡镇都有杂技团,其中,拥有10个团队以上的乡镇有3个,30个以上的乡镇有5个。全县现有杂技团队800多个,常年在外地演出的达600多个。……[详细]
文王贡酒酿造技艺
  中国是卓立世界的文明古国,是酒的故乡。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长河中,酒文化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位于安徽省临泉县文王集团生产的“文王贡酒”就是其中的一枝奇葩。文王贡酒传统酿酒技艺传承千余载,凝聚了中华民族研究和实践生物科技的精华,蕴涵着丰富的历史、人文、经济、科学和社会价值。其生产工艺主要传承五谷酿酒古法的基础上,以传统曲酒老五甑生产工艺为核心,以“传统老五甑,独家分蒸法;沉香活性古窖,蕴育醇厚美酒;古法黄金曲,造就琼浆骨”为主要工艺特色,历久弥新,弘扬光大。文王贡酒的产地----安徽省临泉县,古称沈子国,是西周文王第十子耽季载的封地(《史记·管蔡世家第五》中有记载),当地草茂粮丰,盛产五谷,酒作坊遍布乡间,后形成五谷酒酿制之法,世代传承,已发展到成熟时期,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通过建立国营酒厂……[详细]
临泉杂技
  临泉杂技诞生于西周,盛行于汉代,在明朝时期就有了影响深远的杂技班组。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近几年,临泉杂技有了很大的发展,民间杂技艺术团体如雨后春笋般快速成长发展,纷纷到全国各地巡演。在1986年安徽省第二届杂技比赛中,临泉杂技“马上倒立”和“马上射箭”以满分荣获一等奖;1990年安徽省第三届杂技比赛中三个一等奖被临泉拿走两个。2005年,临泉杂技魔术马戏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临泉县又被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杂技)之乡”,而今申报杂技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正在紧张进行中。……[详细]
葫芦烙画(临泉葫芦烙画)
  临泉葫芦烙画的历史渊源最晚可追溯到晚清时期,临泉县滑集人李仰高,既是闻名乡里的书画家,又是临泉葫芦烙画的创始人,此后李仰高后人世代传承这一古老的烙画技艺,并钻研创新、逐渐将电烙铁技术用于葫芦烙画创作中。临泉葫芦烙画作品内容多反映皖北地区特定历史时期的思想意识、宗教信仰、生活习俗、艺术风尚等,其作品创作需经过设计绘样、贴图套描、清绘定稿、烫烙绘制、修整上漆、阴干成型等多道工序,其中的烫烙还要经过勾勒、皴擦、细描、点苔等多道精细工序,对作画者的美术功底、温控、时间控制、用笔力度与速度技巧等要求较高。与江苏、浙江、山西、山东等地的葫芦烙画流派比较,临泉葫芦烙画具有古拙简约、粗犷厚重、饱满大气的鲜明地域特征。当前,临泉葫芦烙画的流播区域主要以临泉为中心,向外传播至皖北、豫东等广大地区,由于技艺精湛、……[详细]
  肘阁、抬阁,是集舞蹈、音乐、戏剧、绘画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相传早于明代就有,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抬阁是由2—8人抬着一些固定在铁支架上,穿着戏服的小演员,按照规定的角色表演一些动作。肘阁从抬阁演化而来。由表演者和执撑者两部分组成。执撑者多为青壮年。身负一个制好的铁支架,在身上绑牢。身穿道袍遮掩,铁架从一袖筒中露出。根据节目内容,选择以鲜花、瓜果、禽鱼、器皿、兵器等装饰铁架,以假乱真,给人错觉。表演者均选4至6岁少儿。固定在铁支架上、着戏剧服装。扮作戏剧、传说、故事人物。公母榫眼与执撑架相扣。此种艺术形式,上下配合、灵活方便、边走边舞、可行可停、可下架休息。因其新鲜、奇巧与灵活,深爱群众的喜爱。节目多取材于戏剧故事、传说,如《刘全进瓜》、《孙悟空盗桃》、《天女散花》等,演出时由民族器乐八……[详细]
  文房四宝,笔居首位。笔的祖先应当是被中国文人誉为“文房四宝”之一的毛笔。数千年来,毛笔为中华民族留下了无数“矫若游龙、飘若惊鸿”的书法珍品。中国的毛笔是举世无双的书写工具。古埃及的芦管笔,欧洲的羽毛笔早已退出历史的舞台,而毛笔从漫长的历史岁月中走来,至今兴盛不衰,足见其强大的生命力。毛笔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之一。数千年来,为中华民族科学文化事业的繁荣和发展,促进中华民族与世界各族人民科学文化的交流,乃至全人类的文明、进步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被誉为“文房四宝”之一当之无愧。今天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使得毛笔这一百花园更加异彩纷呈,生机勃勃。位于安徽省临泉县谭棚镇的文德堂笔庄就是其中的一枝奇葩,继承传统制笔工艺,不断发展创新,生产出羊毫、兼毫、狼毫等一百余种佳品毛笔。张恺帆老人称其笔“得心应手,挥洒……[详细]
  鲖城火叉、火鞭源于中国武术器械的叉和鞭。叉:在远古时代,为捕鱼狩猎的生产工具,后演变为一种兵器。叉由叉尖和叉把两部分组成。叉尖为铜制,有三股叉,中股直而尖,两侧股由中股底端弧形向前,后粗前尖。通体为圆形或扁平形。叉把木制或铁质,粗可盈把。叉的主要击法有转、滚、捣、搓、刺、截、撩、横、飞、拍等。鞭:中国古代兵器之一,短兵器械的一。鞭起源较早,至春秋战国时期已很盛行。鞭有软硬之分。硬鞭多为铜制或铁制,软鞭多为皮革编制而成。常人所称之鞭,多指硬鞭。七节鞭、九节鞭、十三节鞭谓之软鞭。鞭适用于马战与步战。硬鞭一般用于马战,持鞭之将多持双鞭。硬鞭有两种,一是竹节钢鞭,形如竹节;另一种是13节水磨钢鞭,长约1米,鞭尾有坚木或铁制柄,头尾皆可握,能两头使,但身法、手法、步法,皆由拳棍上来。重视以拳棍技术为基……[详细]
  张氏家族祭祠拜祖起源于明朝盛于清朝和民国。张氏家族先人从山东迁徙定居张老家后,始祖铎生始迁祖张兴,张兴生子张表,张表生子张守文,张守文生四子:长子张珙、次子张琦、三子张玠、四子张珮,四大门派繁衍生息至今。现在张氏家族近10万人口都是这四大门派的分支流派。解放前祭祠拜祖四大门轮流值年,四年轮回一次,不管轮到哪门他们都十分重视,杀猪宰羊置办酒席。提前几天运到祠堂伙房里,专等祭祀时招待前来祭拜人员。随着时代风雨变化,祭祠拜祖亦经兴衰,从民国末年至改革开放前近半个世纪里,祭拜活动一度中断。祭祠拜祖是张氏家族的一项重大活动,参加祭拜的人员大都是各门派中有名望的乡绅长老。祭拜的前一天,轮流值年的门派就布置好祭堂,供桌上围上华丽的绸缎、彩带,祭拜的当天,五生祭品、糖果馔盒、饭羹肴酒等各种祭品一应俱全放在供……[详细]

全部临泉县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