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安徽省 > 淮北市 > 濉溪民俗文化

濉溪十大民俗文化

淮北大鼓
  淮北大鼓流传于苏鲁豫皖接壤地区,明末清初已具雏形。始以手鼓伴奏,以半说半唱的顺口溜形式演唱。清末中期艺人们改手鼓为简单支架固定鼓位固定场演唱。淮北大鼓的器具主要有大鼓、鼓架和板。演员一手击鼓,一手打板,亦说亦唱。唱腔有慢板、快板、垛子板三种形式。演唱时多用“活口”,俗称“片子”、“赞赋”,以灵活运用于描摹各种场景、场面等。演唱作品有《三国演义》、《封神榜》、《杨家将》、《岳飞传》等传统和现代书目。淮北大鼓以唱为主,说为辅,唱腔高亢婉转,地方特色浓郁,多采用地方小调或吸收其他地方戏曲剧种曲调,语言诙谐幽默,深受淮北地区广大群众的喜爱。……[详细]
商派面塑
  商派面塑俗称捏面人,是一种用面粉加彩以后捏塑成各种人物、动物等形态的民间手工艺,形成迄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作品来源广泛、丰富多彩、独具风格。商派面塑具有淮北地方性特色,大多数作品反映的都是淮北民间的风土人情和民俗传说,作品非常适合随身携带和随手把玩,得到了淮北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商派面塑所用的材料主要是面。调制方法是:先将面粉及糯米粉在盆中混合,再加入盐、糖、甘油及防腐剂。用适量的开水,将其和匀成块,醒面24小时,然后按成大约2厘米的厚饼,在锅中蒸约30分钟,蒸好后,把面取出冷到50度后,分成数块,趁热揉搓均匀,加入所需的颜料,放在面塑盒子即可随时使用。作品在制作前要构思设计好,做到胸中有数,按步骤进行,一般从上到下,由里向外慢慢添加捏制而成。……[详细]
临涣酱培包瓜制作工艺
  清光绪初年(1875年),南京人潘孝武父子来临涣集开设“元昌斋”酱园店,制成酱培包瓜这种独特酱菜。潘孝武父子初到临涣,就发现当地的女儿瓜很有开发价值,经过一番揣摩试制,酱培包瓜终于面世。它以香、脆、嫩以及酱味浓郁等独特风味而闻名。清末有诗人题诗赞日:“瓜风送香气,蜂蝶乱飞云,食之包瓜后,忘却故乡人。”包瓜原名女儿瓜,其种系是由2000多年前相传下来。包瓜的种植十分讲究。择其特定的土壤,仅施以农家肥和草木灰,春季播种,农历7月采摘,鲜瓜华润丰满,呈青黄色。酿造包瓜所用鲜瓜每个500克,呈鼓形,青黄色,滑润丰满。随采摘随加工,不过夜,以保持瓜的鲜度和脆嫩。制作时将鲜瓜切盖去瓤,入缸初腌,日晒夜露30余天后复酱(一层瓜一层甜酱),培40天后制作成琥珀色的瓜壳待用。然后将加工好的酱杏仁、酱花生仁、酱……[详细]
口子窖酒酿造技艺
  口子窖酒的原产地在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其工艺特征是:以地产小麦、大麦、豌豆、糯高粱为主要原料,以濉溪“枕头伏曲”、高温曲为糖化、发酵、生香剂,利用口子百年窖池酿造,精心勾兑而成。口子窖酒酿造工艺复杂,对原料、水、窖池、气候、贮存时间等要求极高。口子窖酒的酿造工艺是在吸取了濉溪古秘酿工艺“大蒸大回”之精华基础上,进行研制整理归纳形成的一套独特的制酒工艺,分为制曲、发酵、分级贮存等三个主要阶段,整个生产工艺有30多道工序。因为特殊地理位置和采用多种优秀工艺之精华,口子窖酒清澈透明(或微黄),芳香幽雅,醇厚绵净,香味协调,酒体细腻丰满,空杯留香,风格显著,是一种风格独特的白酒。……[详细]
淮北泥塑
  民间泥塑又称传统泥塑,有着六千多年的历史,又以塑庙神为主要形式传承下来,解放前,在民间有着广阔的市场,深受群众的欢迎和乐见。作为地处苏鲁豫皖交界处的淮北大平原,特别是濉溪县国家级文化之乡临涣镇地表下(约两米左右)蕴藏着取之不尽的泥塑主要原材料——纯粘土。因为它呈黄色,有着和胶一样的粘性,故取名黄胶泥,它具备着特有的纯、细、粘和硬的质地,据父辈言传我家上溯就有近两百年历史,从祖师爷到我父亲都是当地方圆百里的塑神名匠。至今我还完整地传承和效仿着他们民间泥塑工艺的每一道制作流程和技法,特别是选土和做泥尤为重要。在选、晒、泡、砸的基础上又加上摔和揉两道工序,把泥做得像蒸馒头面一样柔韧,用起来更为得心应手,使作品光滑坚硬少出裂痕,可保千百年不变形,其次就是扎骨架,骨架是作品形体、比例和坚固最重要的环节……[详细]
夏派唢呐
  夏派唢呐源于苏北,盛传于苏、鲁、豫、皖的交界地区,在淮北、宿州、永城、徐州等县市最为流行。夏派唢呐风格独特,具有高亢、棉柔、欢快、悲愤、经渭分明等特点,在器具应用方面,注重多种器具的交替使用,促成音韵逼真、似鸣、似唤、似吟、似歌,似悲、似㖒等风格,加之“闷、咔、咪”等吹奏技巧的合理运用,使曲目的音韵更加沁人心脾,把听众带入现实情境之中,使听众情感随音韵的跌荡起伏变化而变化。夏派唢呐祖师爷夏洛宏,原籍徐州,后因战乱移居安徽萧县,为传承光大夏派唢呐艺术,夏洛宏在淮北地区广招门徒,口传心授,先后培养出在本地区较有影响的徒弟近百名,使夏派唢呐逐步发展成淮北地区颇具影响力的民间文化样式。文化体制改革和民间艺术发展,给唢呐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濉溪夏派唢呐四十多年来长期活跃在农村、城镇,深受广……[详细]
临涣唢呐
  皖北南派临涣唢呐诞生于淮北市濉溪县临涣镇,这里历史名人荟萃,民间文化资源丰富。临涣唢呐自清朝中期就初具雏形,演奏形式为一人吹奏,加一笙和一小釵伴奏。临涣唢呐的哨片宽大且厚,呈布袋状,这种哨片在演奏乐曲时能在同一音孔上向上借音3---5度的音程高度,向下借也能借到3度的音程;唢呐芯子前端则用棉线缠成一个疙瘩,演奏时全凭这嘴唇的力度来控制哨片,对演奏者的要求极高。临涣唢呐演奏的传统乐曲有《凡字调》、《叫句子》、《大开门》、《小开门》、《柳金子》、《八句娃子》、《五字开门》、《六字开门》、《百鸟朝凤》和一些戏曲剧种的曲牌等。用把攥子吹奏大戏是临涣唢呐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把攥是用铜皮或不锈钢皮卷成圆锥形的管体,有大、小两种之分。大把攥子一般用于吹奏戏曲中红脸、花脸和黑脸角色的声音,如豫剧《打金枝》中……[详细]
临涣茶饮习俗
  古城临涣坐落在浍河北岸,明、清时期,临涣茶馆日趋发达,成为临涣地区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和一大景观。清末,临涣茶馆已达十几家,并衍生至今,老茶馆大都近水临街,多依家舍而设。沿南阁遗址向北的大街两侧,茶铺林立,最鼎盛的时候,临涣有大小茶馆二十多家。临涣茶馆的门面简陋陈朴,乡土气很浓,用当地泉水冲泡当地人称之为“棒棒茶”的低廉六安茶梗。老茶客带着烟袋悠然到来,使用土瓷或粗砂茶具,在茶馆里喝茶、打牌和聊天,享受闲适时光。临涣人饮茶不是仅仅停留在止渴的生理满足上,而是作为生活方式和文化情调糅进了每一个日子。空气里弥漫着呛人的烟叶味,渗和着茶水味,混在一起让人觉得奇异而古老。就是茶馆里的这种味道,才是老茶客们最感亲切的气味,缺了它,他们会感到生活枯燥又乏味。这些老人哪儿都可以喝茶,但独独喜欢来到茶馆里,主……[详细]
濉溪书画
   由于历史、地缘、商贸和文化的共同作用,濉溪书画有着独特的生长发展的沃土深基。在煤城、酒乡之外,濉溪书画成了濉溪又一个代表性符号,一个在传播、更新中闪烁智慧火花,产生凝聚作用的魅力源。    悠久的历史孕育了灿烂的文化,在丰厚的民间书画基础上,濉溪涌现出一批书画名家。濉溪人民自古就有崇尚书画之美德,习书好画者层出不穷。悠久的历史,众多的古迹,美丽的平原,淳朴的民风,独特的民俗养育了一代代书画艺术家。早在魏晋时期,濉溪人戴逵、戴勃、戴颙父子就是著名的大艺术家,在书画艺术上都颇有造诣,对后代影响极深。竹林七贤中的嵇康和刘伶也擅长书法和绘画,其书画艺术都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其作品为当时书画收藏家收藏之珍品。   &nb……[详细]
濉溪刻绫画
    刻绫画是画家贺馥女士在民间剪纸基础上与版画等各类绘画结合,在创作题材和内容上加以深层拓展,并在材料、技法、装裱上加以突破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其表现手法是刀刻,非剪;是绫,非纸,在装裱后方集大成。画面突破了剪纸的尺寸、表现内容的局限性,不仅有版画、国画的视觉效果,也有着装饰画的特殊美感。    贺馥在不断吸取国画传统精髓的同时,又渐渐把版画的技法运用到剪纸中去。国画、油画通过干湿浓淡、色彩的丰富变化及明暗来表现画面的层次和立体效果,而剪纸只能在阴刻阳刻两度空间上起刀、行刀,贺馥凭借厚实的美术专业功底,大胆设想,巧妙构思,采用圆中套圆、方中有方等构图方式,把不同时空、不同时代的人物层层组合在一幅画里,从而使画面达到出奇制胜的效果。……[详细]

全部濉溪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