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湖北省 > 荆州 > 沙市民俗文化

沙市十大民俗文化

鼓盆歌
  鼓盆歌是一种非常古老的曲艺形式,源于我国古代丧礼上“扑一个盆子当鼓打,唱歌陪丧家”的民俗活动,故又俗称“丧鼓”、“丧鼓歌”和“打鼓闹丧”,其具体的形成年代已无法确考。鼓盆歌流传于江汉平原的沙市、荆州、江陵一带,其表演形式通常为一人或二人自击鼓板独唱或对唱。民间演出时热心的听众也可参与帮腔,即在每段唱词的开头和结尾一起齐唱,也有一人无伴奏的清唱形式。鼓盆歌唱腔有【平板】、【敲板】、【三句半】和【湖腔】等。表演中鼓的伴奏独具特色,其节奏在音乐的上下句落尾处出现强拍无重音的现象,悖于音乐节拍之常理,在中外音乐史上也比较罕见。由于鼓盆歌的表演与民间习俗密切相关,所以它在艺术本身的价值之外还有着民俗学、社会学和文化学的多重价值。在现代化进程日益加快的今天,鼓盆歌与其他民间艺术形式一样出现了生存危机,需……[详细]
楚简制作技艺
  简牍制作技艺(楚简制作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竹简、木牍作为书写文字的载体,始于商周,盛于战国、秦汉,衰于魏晋。战国时期的竹简,是我国目前所见到最早的竹简实物。这一时期的竹简集中发现在长江流域的湖北、湖南及河南等省。据不完全统计,迄今发现的楚简达30多批,字形10万字以上,字头6000多字,异体字近2000字。唐宋时期,道教、佛教兴盛,竹签在寺庙中得到广泛应用,以至到明清时期,其制作技艺衍生出竹联、春联,悬于寺庙、书房或挂在客厅,供文人雅士寄情赏玩。近现代以来,竹简材料制作人金祥忠、荆州博物馆原馆长腾壬生、楚文字学专家一直从事于楚简的保护与复制工作。由于其所包含的丰富文化信息和重要价值,使得越来越多的文博专家、高校开展了对出土楚简的文字整理和研究工作,依托楚简文字整理成果,承习古人……[详细]

全部沙市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