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杆船技是在蚕神祭祀仪式中一项独特的水上杂技表演项目。浙江省桐乡市洲泉镇,地处杭、嘉、湖三府之交,河汊密如蛛网,漾荡星罗棋布。长期以来,百姓多以蚕桑生产为业,蚕神祭祀便是当地最重要的民俗活动。每年清明节前后三日都会举行蚕花水会。模拟蚕宝宝吐丝作茧的高杆船技应运而生。据方志记载,其技艺起源于明末清初,以清代后期和民国时期为盛。高杆船由两只农用木船并排绑扎而成,船面铺满木板,“高杆”是一支粗壮带梢的毛……[详细] |
蓝印花布印染技艺,湖南省、浙江省地区传统技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蓝印花布印染技艺分纯蓝花布印染和彩蓝花布印染两大类:纯蓝花布布面素净,没有花纹图案,一般用以制作衣服和头帕;彩蓝花布有复杂的花纹图案,一般用以制作被面、垫单、帐檐、围裙、围腰、门帘、桌布、围布等。印染前需要经过裱纸版、描稿、刻版、上油、调料、刮浆、入染等工艺的处理,入染之后还要经过晾晒、淌洗、卷布、碾布(又叫“踩布”)的工艺流程……[详细] |
“香市”是江南一带特有的民间民俗活动,在桐乡乌镇流传已久。乌镇农家以种桑养蚕为生,每年清明至谷雨时节,四邻八乡的农民趁着农闲齐聚镇上,去寺庙烧香祈求蚕桑丰收,世世代代相沿成俗,于是就有了乌镇香市。香市期间的民俗活动丰富多彩,表现了江南水乡浓郁的传统民俗和风情。蚕花会是最普通和最重要的活动。据老人们回忆,乌镇香市的地点在过去的普静寺、乌将军庙、城隍庙等寺庙的广场上。当地百姓在清明夜开始进行设祭、禳白……[详细] |
经蚕肚肠是流传于桐乡河山地区的特有的传统婚俗仪式。在当地,凡女儿出嫁,在婚礼的第二天,一定要在喜娘的主持下,新郎、新娘一起举行经蚕肚肠仪式。传说只有经历这样的仪式,新娘在婆家养蚕才会得到“蚕花廿四分”。“经”作动词,当地方言即“织”的意思,织布称“经布”,“经蚕肚肠”即缫丝,其实是一次象征性的缫丝劳动。新婚次日,在男家堂屋中置放四张椅子,围成一圈,中置栲栳,内放面条、蚕种纸、杆秤等物,由喜娘手持染……[详细] |
神歌是浙北地区一种古老的民间酬神祭祀仪式歌,在桐乡最早流传于濮院,后来流播至梧桐、百桃、屠甸、炉头、乌镇等地。据濮院出生的神歌先生王阿大(1928年出生)口述,他唱神歌是由他父亲阿四传授的,王阿四唱神歌为王复兴所传授,王复兴生于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出刊的《濮院琐志》记载:“酬神祭先……所酬之神益众,供献肴馃榼,分布上下,各大土地……召祝献者,掌坛率子弟鞠躬、再拜……[详细] |
浙江省北部的杭嘉湖平原,是我国蚕丝的主要产地,这里的养蚕制丝生产已有四千七百多年的历史。桐乡地处浙江北部,是江南蚕桑的主要产地,其乡间流传着丰富的蚕乡习俗,其中以祭拜蚕神、佑蚕丰收为主题的轧蚕花庙会(又称“蚕花庙会”)最具代表性和群体性。其中影响最广、规模最大的是含山轧蚕花庙会。含山轧蚕花庙会风俗流传已久,据桐乡方志记载,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所谓“蚕花”,就是用五颜六色的绉纸扎成的纸花。“轧”……[详细] |
双庙渚蚕花水会是指在桐乡洲泉镇清河村双庙渚一带所举行的蚕花庙会。由于庙会是在水上举行,所以人称“蚕花水会”,亦称“蚕花圣会”。据清光绪《石门县志》记载,清明日,“农船装设旗帜,鸣金击鼓,齐集龙蚕庙前,谓之龙蚕会,亦击鼓祈蚕之意”。龙蚕会就是以芝村龙蚕庙为中心,在庙前河港中举行的蚕花盛会,也就是双庙渚蚕花圣会。桐乡自古以来就是桑蚕之乡,蚕农向来有信仰蚕神马鸣王的习俗。据传,双庙渚蚕花庙会源于南宋时期……[详细] |
桐乡彩色拷花彩色拷花简称“彩拷”,是在蓝印花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传统民间手工艺术。彩色拷花历史悠久,工艺流程全部采用手工操作,题材来自传统的民间民俗文化,具有较高的工艺价值、审美价值和实用价值。据桐乡石门、崇福、乌镇等镇的镇志记载,明清时期,这些地区所开之数十家印染作坊,大多印染拷花蓝布。其中创办于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的石门丰同裕染坊,在印染拷花蓝布的同时,也印染彩色拷花布。彩色拷花布……[详细] |
乌镇水阁建筑艺术乌镇古民居属典型的江南水乡建筑,与其他水乡建筑不同的是,乌镇沿河的民居有一部分延伸至河面,下面用木桩或石柱打在河床中,上架横梁,搁上木板,这就是水阁。乌镇居民就这样世代临河建屋,依水而居,形成了具有浓郁水乡风情的生活方式。乌镇古民居历史久远,距今至少已有一百五十多年历史。乌镇水阁起于何时,没有文字记载,水阁的出现是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商业交易密切相关的。乌镇作为江南水乡,具有独特的地……[详细] |
桐乡风筝制作技艺桐乡风筝的制作比较讲究。将竹劈成篾,每根约0.3厘米粗,磨光,按风筝形状所需剪成不同长短。将竹篾用棉纱线结扎,弯曲部位用灯火熏热,慢慢使其弯曲,结扎成形。动物头用篾扎成,部分部位用少量泡沫塑料。鹰风筝分几个部位分别结扎,最后制作好再插在一起,龙筝用线连。用绵纸(大风筝用仿真丝)两面糊在竹篾上,再用国画颜料按要求将风筝画上色彩。大型风筝制作较为复杂,如制作龙筝必须讲究整体造型,选用较……[详细] |
打年糕习俗在嘉兴地区由来已久。每到农历年底,农村都有打年糕、吃年糕的习俗,每家每户都会用糯米磨成粉打成年糕,并作为新年中送亲戚的传统礼物。过春节时,用石臼手工打年糕在桐乡是传统习俗。“年糕”与“年高”谐音,过大年打年糕是民间的好口彩,寓意年年高。年糕又是过年祭拜桌上不可缺少的供品,也是乡下人送给城里亲戚的最佳礼物之一。在桐乡农村,春节前几乎每家都要淘米磨粉打年糕,这也成了农户过年要做的一件大事,有……[详细] |
高桥糕是桐乡著名的传统糕点,主要有满桃片、椒桃片、小桃片、麻片糕等,其中最有名的是满桃片。由于原料优质,做工精良,味美可口,深受青睐。为了有别于其他产品,人们把高桥沈家生产的米粉系列糕点统称为“高桥糕”。据独家生产高桥糕的沈华学师傅介绍,他的父亲颜永泉出生于1908年,海宁人,20世纪30年代入赘高桥沈家(沈华学随母姓),十五岁即开始跟师傅孙财发学习制糕技艺,后在海宁硖石、斜桥和桐乡高桥等地开设糕……[详细] |
“姑嫂一条心,巧做小酥饼。白糖加椒盐,又糯又香甜。”这是赞美桐乡特产姑嫂饼的一首民谣。姑嫂饼是桐乡乌镇的传统名点,据《乌青镇志》记载,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姑嫂饼的形状酷似棋子饼,比棋子饼略大。它所用的配料跟酥糖相仿,有面粉、白糖、芝麻、猪油等,但味道比酥糖可口,且有“油而不腻,酥而不散,既香又糯,甜中带咸”的特点。据传一百多年前乌镇有一家名叫“天顺”的夫妻糕饼店,因为本钱微薄,开不起作坊,只能……[详细] |
历本袋,又称“香包”,古称“香囊”、“荷包”,亦称“佩帏”、“容臭”。香包中配以研成细末的细辛、白芷、丁香等中草药,散发出的香味能驱虫防蚊。屈原《离骚》中有句云:“扈江篱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江篱”、“辟芷”、“秋兰”都是香草,“纫”是连缀之义,“佩”即佩帏,整句意思就是把装满香草的佩帏戴在身上。说明香包在屈原所处的战国时期已是一种饰物。到唐宋时期,香包逐渐成为仕女、美人的专用品,男官吏佩带……[详细] |
三珍斋卤制作技艺是桐乡乌镇一带酱卤制品的传统手工技艺。大约在清道光年间,三珍斋酱卤制品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加工工艺、制作技艺和优选配方,留下了充满神秘色彩的传说和神奇老汤。三珍斋卤制品的加工工艺要求非常之高,原辅料质量的优劣和加工工艺直接影响到产品的品质。现在,三珍斋采用传统工艺进行加工,保证了传统技艺的充分发挥,突破了传统加工中凭经验和感觉加料的陋习,采用按配方定量加料的精细操作法,从而更好地保……[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