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浙江省 > 嘉兴市 > 嘉善民俗文化

嘉善十大民俗文化

嘉善田歌
  嘉善田歌是浙江省的地方民歌,属于吴歌的一个品种,是浙江一种独特的歌谣形式,是过去劳动者寻求慰藉、抒发思想感情的歌声。2008年6月7日,浙江省嘉善县申报的“嘉善田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序号:586Ⅱ-87。在嘉善、青浦、吴江的芦墟一带农村小范围内传唱的田歌非常有特色,而且保存得很好,在嘉善收集到的曲调更完整,故称嘉善田歌。田歌的起源恐怕不会产生于某年某月,而是随着整个的农耕劳动。从收集到的田歌资料来看,其主要内容是唱劳动、唱农村生活、唱在村野田发生的爱情。劳动与爱情确实是所有民歌永恒的主题,嘉善田歌也不例外。它反映了在平原水乡的农耕文化,是农耕文化的重要凸现。歌中歌唱的是农耕劳动的辛苦,农村生活的艰苦,农村贫富的矛盾,还有农民的思想和对生活的热爱,对爱情的期……[详细]
西塘八珍糕制作技艺
  八珍糕是一种夏令防病食品,以糕内有八味中药成分而得名,产自嘉善县西塘镇。原西塘钟介福药店是百年老店,所产八珍糕是创始人钟稻荪在1885年参考明代陈实功所著《外科正宗》内八仙糕处方,结合临床经验,应用本地优质糯米和八味中药研制而成。八珍糕口感香甜松脆,蕴药理于食疗之中,食之无药味,既是药物,又是糕点佳品,成为嘉善特色药膳名点,深受当地百姓喜爱。目前,西塘八珍糕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三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制作八珍糕的原料主要有优质糯米、白糖和八味中药。其制作工艺为:每年秋粮登场时购进优质糯米,将经挑选的优质糯米炒熟后,用大石磨碾细,后置于大缸内待翌年夏季使用,称之为“冬粉夏用”。制作时将白糖预先倒入七石缸中化为液体,不断用棍棒搅拌至发泡黏稠为止。按要求精选八味中药,将所选药材用脚滚“药船”碾成……[详细]
京砖烧制技艺
  嘉善砖瓦烧制业(俗称窑业)历史悠久,始于宋、兴于明。据《嘉善县志》记载:自明清以来,其窑域之广,窑墩之多,窑货之丰,从业人员之众,在江南罕见。万历《嘉善县志》(1956)载,“砖瓦出张泾者曰东窑,出千家窑者曰此窑。两地所产砖瓦除供临近地区外,主要供京、苏、杭官府所用。清康熙(1677)记,千家窑“民多业陶……甓填繁兴,三吴贸迁勿绝”。光绪十六年(1890)3月3日《申报》载“浙江嘉善县境砖瓦等窑有一千余处,每当三四月间旺销之际,自浙江入松江府属黄浦,或往浦东,或往上海,每日总有五六十船,其借此谋生者,不下十数万人”。悠久而发达的窑业,造就了一支盘窑师傅和烧制师傅的产业大军,世传秘诀,技艺精湛,足迹踏遍江浙户,远涉皖、赣、京、晋、云、贵、新疆、内蒙古等地传授技艺。嘉善窑业,因为历史悠久,有着独……[详细]
嘉善淡水捕捞渔俗
  嘉善丁栅有着丰富的淡水鱼资源,历史上世代相传多种多样的淡水捕捞技艺。当地有四十一种淡水捕捞方法,即张簖捕捞、横帘捕鱼、虾簖头捕虾、丝网捕鱼、牵塘网捕鱼、百脚笼捕鱼、过江笼子捕鱼、钓钩捕鱼、牵网捕蟹、拖网捕虾和蟹、桥洞捕鱼虾、蟹罾捕蟹、环网捕蚕白虾、抄网捕虾和鱼、夹网捕鱼、箍索罩鱼、扳罾捕鱼、打甲鱼、钓甲鱼、张珠网捕鳗鲡和虾、塌张网捕捞、幔绣捕捞、刮金板(扒网)、引鲤鱼、抄虾松捕鱼虾、江网捕鱼、经钩捕鱼、拉滚钓捕鱼、蟮笼捕黄鳝、虾笼捕虾、箍网捕鱼、赶网捕捞、趟网捕捞、鱼窠捕鱼、鱼叉捕黑鱼、竹筒和瓦筒捕蟹、撒网捕鱼、拖网捕银鱼、张小篮捕鱼、汽油灯叉菜花鱼、敲脚桶捕鱼。捕捞离不开渔网,不同淡水水产捕捞用不同的渔网。以前渔网都是手工编织的。结网的基本工具是箐和箐板。结网时,先将网线绕在箐上,然后开始……[详细]
护国随粮王庙会
  护国随粮王庙初建于明末,清初搬迁至现址。庙内供奉随粮王神像,清中后期庙的香火渐旺,信奉者多为嘉善县西塘镇居民及附近农民。到清末民国初时,庙会规模最大,抗日战争前规模最大的一年参与人数达两三千,是附近数十里内最有名的庙会。随粮王庙会是护国随粮王生日庆典,地点在西塘镇塔湾,庙占地约十亩,坐北朝南,门前是杨秀泾河,河面宽阔,通往全镇各地。河对岸是社戏台,庆典时有演员登台演戏,娱神娱人。庙宇的西、北、东都是民居。随粮王庙会定于每年的农历四月初三(即随粮王生日)举行。庙会分出会和座会两种,“出会”就是将随粮王神像抬出来行街,其队伍排行有十三道,有专门的行当分工,途中休息处有十多个,称“社棚”。每到一处,附近民众前来供奉食物和鲜花,做各种艺术表演以娱神。“座会”就是在庙内庆祝,规模虽小但也非常热闹。为祭……[详细]
西塘古民居建筑艺术
  西塘古民居建筑艺术西塘古民居建造于明、清和民国时期。据文献记载,西塘在元代成市,明代建镇,清代中期徽商东进,把徽派的文化和建筑技术带到西塘,西塘现存最好的民居就是那个时期建造的。到了民国时期,西塘已成为商业重镇。据2000年普查,西塘古镇尚有明、清和民国时期建造的民居建筑25万余平方米。西塘古民居中,明代建筑现存不多,但特征明显,厅堂上所用的梁饰多为“包袱巾”状。清代建筑的柱础均用毛石,不用青石,因为“青”和“清”谐音,不能让大清压在柱下。民国时期建筑接受了西方文化理念,木地板代替了方砖,有些还有天花板的装饰。现存的西塘民居规模都不大,单体建筑面积较小,体现了简洁、实用的平民文化观念。镇上河道纵横,每户人家都临水而居,后河都有河埠,河埠上的美人靠给古镇增添了富有水乡风味的景色。廊棚是西塘古镇……[详细]
传统纽扣制作技艺
  传统纽扣制作技艺传统纽扣制作是嘉善县西塘镇和大云镇一带民间世代传承的技艺。传统纽扣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贝壳纽扣,一种是布条编织的盘香纽扣。贝壳纽扣生产主要是在西塘镇大舜村,盘香纽扣制作分布面较广、制作技艺传承较好的是西塘镇和大云镇。贝壳纽扣制作初创于1921年,其原材料主要是产于当地的河蚌、三角蚌、麻麻蚌和香蕉蚌等。贝壳纽扣有六道生产工序:落料,按照贝壳的大小和壳的厚薄分别落下大型号、小型号(稍薄的材料)的毛坯纽扣;磨面,用砂轮把落下的纽扣毛坯表面磨平;造型,在毛坯表面车出边、凹槽等形状;打眼,用打眼针在纽扣中间部位钻出穿线用的两个或四个小孔;去皮,将纽扣放到锅内,烧到纽扣表面黑皮能去掉为止;漂白,把纽扣放在摇桶内,加上水,用人工踏板转动摇桶,利用纽扣之间的摩擦把纽扣漂白;抛光,纽扣浸泡在用六……[详细]
嘉善风筝制作技艺
  嘉善风筝制作技艺嘉善县陶庄、汾湖一带集镇上都有粘纸斋商店,专门从事纸贴业,做各种冥纸和鹞子出售。陶庄制鹞人陈明观的手艺就是从粘纸斋商店学来的,并流传至今。嘉善风筝中的陶庄蜈蚣鹞一般都在三十节至一百节不等,用绵纸粘贴在竹架上而成,并用棉线串起来,放飞起来要三至五人操作。1930年8月出生的陶庄蜈蚣鹞制作人陈明观,十来岁就在集镇上做学徒,学会制作各色鹞的手艺,1983年曾制作过一只五十节和一只一百节的蜈蚣鹞,并参加县里的风筝比赛。陶庄蜈蚣鹞以蜈蚣为原型,以一对蜈蚣脚为一节,以三十节乃至一百节连接起来为一个组合。每一节用绵纸粘贴在一个直径为22厘米的圆形竹架上,在圆形竹架中间横一根95厘米的竹条做脚,竹条两端分别绑上三根与蜈蚣脚相似的公鸡羽毛,在放飞时起平衡作用。绵纸上分别用红墨水和黑墨水画上半圆……[详细]
嘉善宣卷
  宣卷是由唐代寺院的“俗讲”发展而成的一种民间说唱艺术形式。嘉善宣卷属于苏州宣卷类型。据老艺人蒋福根(1921—2002)回忆,嘉善宣卷是从江苏的苏州、吴江传入的。宣卷在嘉善县西塘镇流行至今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嘉善宣卷的演出形式有木鱼宣卷和丝弦宣卷之分。木鱼宣卷盛行于19世纪中后期,一般由二至三人演出。演出时“上联”是宣卷的主角,整部书的说、表、唱都由“上联”负责。男“上联”身穿长衫,女“上联”身穿旗袍。说、表时,“上联”往往用一把折扇或一块手帕做道具,演唱时右手拿一只棒槌按旋律有节奏地敲打大小两个木鱼或磬子,“下联”用右手敲打一只长柄响铃,节奏比“上联”快一倍。早年去杭州、苏州、普陀山等地烧香的香客要坐好几天的手摇船,为了旅途愉快,就请一班宣卷先生在香船里唱宣卷。后来发展到赕青苗、拜弟兄、三……[详细]
嘉善农民书
  农民书,旧时俗称“说因果”。相传始于明万历年间,距今已有四百余年历史。清末民国初曾在江南一带,如上海金山、江苏无锡、浙江平湖和嘉善等地广为流传。嘉善农民书最初是从上海金山流传过来,经几代人传唱,逐渐发展成为一个曲种,演唱者多数是半农半艺。农民书只有一片铜钹击打伴奏,发出“忒忒”的声音,所以也叫它“忒忒书”。嘉善农民书是农村中男女老少喜闻乐见的民间演唱艺术,其具体表演形式是:演出台前置一小桌,围上红布,桌面上放茶杯、折扇、醒木等物件。一人表演,表演者身穿长衫,手持铜钹,以竹筷击打伴奏,有说有唱,以说为主,可以见啥唱啥。表演一般都由开篇和正本组成。开篇纯唱,以自编为主,也有开篇书;正本一般是民间流传的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故事。演唱曲调富有地方特色,除了本门本派的常用曲调,如“长调”、“慢调”、“急……[详细]

全部嘉善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