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乾州春会的历史渊源乾州,今吉首市乾州古城区,是一个以土家族、苗族、汉族为主体的民族杂居区。据《乾州厅志》载:“乾州命名之初,村民谓其地坪坦而微者三,有乾象。沅溪自离方曲曲朝抱。离之先天乾地,当名乾村。后小河其来自兑今乾,艮水由后绕之,地在诸水中而土高,有州之义,名其村曰乾州。”因此而沿用至今。乾州地处湘、鄂、渝、黔四省边区要塞,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乾州经历过无数次风云变幻及重大历史事件……[详细] |
![]() | 湘西苗区在明清之际有“苗疆”之称。当地山河雄奇壮美,气候宜人,资源丰富,使之成为苗族传统文化赖以滋生繁衍的一片沃土,但因交通的闭塞而阻隔了外来文化的碰撞、侵蚀或同化,使苗族传统文化得到较好的传承和发展。湘西苗族椎牛祭便是其中最为古老、最为奇异的苗族原生态文化形态之一。2006年,苗族椎牛祭被确定为湖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湘西苗族椎牛,是苗族最大的原始宗教祭祀活动。其祭祀的主要对象是苗族……[详细] |
![]() | “芦笙”属簧管和声吹奏乐器,是苗侗先民创制的最早的乐器,苗语称“嘎”,侗语叫“伦”。芦笙节是苗族与侗族的传统节日。为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湖南靖州锹里苗侗同胞身着盛装,以村寨为单位,从四面八方汇集芦笙堂,参加盛大的芦笙节。2006年,苗侗芦笙节被确定为湖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据史载,靖州苗族“合芦笙唱歌”,以“逐草木、奋五谷也”。可见“吹笙踩堂”主要是祈求风调雨顺……[详细] |
![]() | 凤凰文武茶灯是传统民间歌舞,它集歌、舞、戏、杂技、乐于一身,主要流行于凤凰县南部的广大地区。凤凰文武茶灯以扇为主要表演道具,表演者身段优美,婀娜多姿。一般为双人表演,为小丑与小旦,也可4人、6人、8人群体表演。2012年,茶灯被列为第二批湖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茶灯主要流传在湖南凤凰县南部水打田乡、林峰乡黄罗寨村、新场乡的山口村、茨岩乡的小垅、寸金、茶田的砂罗村等广大地区。这些地区气候温和,土地肥……[详细] |
![]() | 土家族跳丧舞是一种古老的群众性祭祀舞蹈,源于原始先民的生产生活,用于悼念阵亡勇士或亡灵。流传于湖南石门县的土家族,是湖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土家族跳丧舞舞步简单、原始,多蹦跳动作;表演上特别讲究对称、均衡,舞蹈过程中没有静止的造型,往往与做道场交叉进行。跳丧舞有较固定的音乐曲牌,主要曲调有[吆吙吙吔][吆娘吔吙][吆姑姐]等,有的是直接吸收民间小调或古老的劳动号子,鼓师发歌,一唱众和,由鼓师击……[详细] |
![]() | 土家年是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土家族一个重要而古老的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而独特的风俗习惯,代代相袭。虽然,这种过年(土家语:侬咔)被提前了一天而被称为过赶年,但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风俗,流传至今而被保留了下来,其内容的丰富多彩,持续时间之长,在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中也是少见的。2010年5月18日,土家年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春节,即年节。前清时……[详细] |
![]() | 按古苗语直译应为话古老话,苗语直呼就是“古根”。叙述了苗族人民开天辟地、射日射月、长途迁徙的过程,是神化了的苗族史诗。从中可以了解到古代苗人的宇宙观、历法的发明、武器的创造、群婚制到对偶婚制的发展、人类的繁衍、氏族的形成、氏族战争和古代苗人的政治、历史、经济、文化、习俗等等。苗族没有自己的文字,“古老话”一直是苗族中集智者、史者、文化人为一身的法师历代口授秘传和再创造传承,从不示与外人所知。选得吉……[详细] |
![]() | 位于中国东西结合部的武陵片区,是一块民间艺术的沃土,这里是块较闭塞的地方,但这里的歌声却那么优美,土家族苗族民歌以其悲壮豪迈,慷慨低回,自由洒脱的旋律,越过几千年历史,成为渝东南的骄傲。苗族民歌根据其内容可分为游方歌(情歌)、酒歌、苦歌、反歌、丧歌、劳动歌、时政歌、儿歌、谜语歌等几类,曲调各不相同。飞歌是流行于黔东南的一种特别的民歌演唱形式,一般在山上放声歌唱,其曲调高亢,豪迈奔放,余音震山梁,非……[详细] |
![]() | 土家族音乐是一种富有鲜明风格特点的民族音乐,它与歌词及演唱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其旋律、节奏、调式、歌唱、歌词、衬词等是由地理环境、社会生产、民风民俗、宗教信仰等因素所决定,并体现出土家族独特的音乐风格。由此,笔者以为,土家族山歌作为土家族民间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搜集、保存并作进一步研究的必要。土家族音乐艺术风格是指土家族音乐艺术从各个乐种的音乐旋律、节奏、演唱、表演中所体现的粗犷豪放、雄伟壮丽……[详细] |
![]() | 传说邻家嫁女娘邀呼目伴来商量三三五五团团坐你哭一场我一场《哭嫁歌》,是土家族的习俗民歌。姑娘在出嫁前一个月里,要唱《哭嫁歌》,用歌声来诉说土家族妇女在封建买办婚姻制度下的不幸命运和对自己亲人的眷恋不舍之情。按照习俗,姑娘要哭唱七天到半月,最多的要哭唱一个月,直哭得声音嘶哑仍不停哭。《哭嫁歌》的哭唱形式程序则根据出嫁的进程来划分的,分为:“一人哭唱”和“两人哭唱”和“哭团圆”三种形式,“一人哭唱”即……[详细] |
![]() | 土家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鼓的本身是一种民俗事象,每个民族不仅有琳琅满目的鼓,而且还有美不胜收的鼓文化。土家族的信仰、礼仪、生产和生活习俗、节庆、娱乐等等,无不涵蕴着鼓文化的内容。由于土家族特殊的人文地理环境所形成的风俗习惯,在土家族聚居的山寨,不论观其形式或是察其内容,土家族的“鼓”文化特点十分明显地呈现在土家族人的风俗习惯中,通过对风俗中鼓文化事象的探究,将有益于我们……[详细] |
![]() | 土家族梯玛歌,也作“土家族梯玛神歌”,是土家族梯玛活动中一种用土家语演唱的古歌。主要分布在湘西酉水流域的龙山、永顺、保靖、古丈四县土家族聚居区,其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特色浓郁,对土家族人文社会影响深远。格局宏大,篇幅浩繁,是一种吟唱式的长篇史诗,对土家族的历史、民族的迁徙、天文地理、信仰禁忌、宗教哲学、生产劳作、生活习俗等,都作了宝贵的记述。是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土家族民间文学中的珍贵文化遗产,被……[详细] |
![]() | 凤凰纸扎种类繁多,可分为龙灯水族、狮子走兽、人物神像、虫草花鸟、纸绢风筝、宫灯彩灯、娃娃面具等七个系列。2008年,凤凰纸扎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纸扎艺术”是我国民间古老的传统手工技艺,凤凰县的“纸扎技艺”尤为精湛,历史悠久,流传很广。凤凰县的“纸扎艺术”没有过多进入官方文献,详细的历史记载甚少,全凭老艺人们一代代口述相传。自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凤凰地域初始建县(渭阳县)就有……[详细] |
![]() | 湘西苗医苗药在花垣县流传久远,应用很广,全县17个乡镇的群众在以前都以苗医苗药治病,就是在各民族杂居的乡镇村寨,其他民族也请苗医治病。如吉卫镇、补抽乡、雅酉镇、民乐镇、两河乡、猫儿乡、龙潭镇、排吾乡、雅桥乡、道二乡、麻栗场镇、排碧乡、排料乡、董马库乡、窝勺乡、长乐等乡镇的群众普遍用苗医苗药诊治疾病。湘西苗医苗药源远流长,它的发生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阶段和发展过程。从远古时代的各奶嘎(母药王)、各……[详细] |
![]() | “咚咚喹”既是一件结构奇特的吹管乐器,也是一种民歌歌调的体裁形式,同时,在湘西它还是器乐与声乐所共有的常用曲牌的名称,并且“咚咚喹”还是歌调演唱时的衬词、衬句。土家族咚咚喹有着悠久的历史。关于土家族咚咚喹的起源,土家族民间还有这样一个传说:秦始皇修筑万里长城之时,四处抓壮丁,有个名叫“咚咚”的土家族小伙子也被抓走了。他走后,已身怀有孕的妻子巴列遭到狠心婆母的百般1。孤独无助的巴列每日登山北望,苦盼……[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