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海南省 > 白沙县民俗文化

白沙县十大民俗文化

孝黎服饰
  男子头缠黑布或红布巾,上身穿黄色或黛色的粗麻布对襟无领长袖衣,衣脚有3~5公分长的羽状衣穗。下身穿15公分大形似三角裤状的幅条,幅条两头各有一道花纹。女子头缠黑布巾,巾的两端有白色花纹,上身穿黑色或深蓝色对襟无领长袖衣,袖尾和衣身均有简单花纹,襟前系铜钱和花球,衣背有一条垂直的红线和白线。下身穿绣花桶长约30公分(不含桶头)。解放后,在黎族妇女中,穿桶裙的一般只限少数老年妇女,而绝大多数中青年男女喜欢穿流行时装,老年男子中以穿唐装及中山装占多数。……[详细]
白沙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
  黎族的织染技艺历史悠久,特点鲜明,有麻织、棉织、织锦、印染(包括扎染)、刺绣、龙被等品种。黎族聚居区有极为丰富的木棉、野麻等纺织、印染原料。在棉纺织品普及之前,野麻纺织品在黎族地区盛行。人们一般在雨季将采集的野麻外皮扒下,经过浸泡、漂洗等工艺,渍为麻匹。麻匹经染色后,用手搓成麻纱,或用纺轮捻线,然后织成布。野麻布质地坚实,多用于制作劳动时穿着的外衣和下裳。黎族织锦的图案丰富多彩,有160种以上,主要有人物、动物、植物、花卉、生活用具、几何图案等纹样,而以人物、动物、植物图案为主。织造黎锦的机杼主要有脚踏织机和踞腰织机两种。踞腰织机是极为古老的织机,黎族妇女可用它织出精美华丽的复杂图案,不同图案、色彩和风格的黎锦曾是区分具有不同血缘关系的部落群体的重要标志,具有极其重要的人文价值。黎族的印染以……[详细]
黎族泥片制陶技艺
  黎族传统泥片制陶技艺历史悠久。从海南出土的陶片分析,新石器早期已出现土法制陶。宋赵汝适《诸蕃志》“海南条”云:“按《隋志》谓:(黎族)人性轻悍……以土为釜。”泥片贴筑法制陶出现在泥条盘筑法制陶之前,历史更为久远,是史前文化的孑遗。泥片制陶技艺是我国早期制陶技艺的活化石,对人类社会发展史、手工技艺发展史的研究有重要价值。泥片贴筑法制作的陶器,为黎族人民世代所用。陶器的造型艺术呈现了古代黎族妇女的艺术造诣和审美观念,至今仍有观赏和收藏价值。因受机械化生产器具的冲击,手工制作的陶器失去了原有的生存地位,其技艺也随之流失。目前,仅在交通不便的偏僻黎村—白沙黎族自治县牙叉镇高架村委会坡北村尚有7名传承人,其技艺急需抢救保护。……[详细]
白沙黎族骨器制作技艺
  骨器制作技艺(白沙黎族骨器制作技艺),白沙黎族自治县古老的骨器制作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白沙黎族自治县黎族骨簪精美,雕刻技术高超,所含的文化密码也极为丰富,其雕刻精致,图案精彩,文化内涵丰富,体现了黎族人民的智慧,也蕴藏着黎族社会丰富文化内涵的宝贵实物资料。色彩对于骨簪中尤为神奇的着色技艺,王启敏亦有记载:把木炭捣成粉状后,渗入所刻的骨头图案纹中,再抹上蜜蜂腊把碳粉封闭,然后用小火慢慢地把蜂腊熔化并渗入纹中,能使所刻的图案染色永不褪色,更使刻纹的黑白墨迹清晰可见。造型骨器的种类有:骨铲、骨刀、骨刮器、打维度刀、骨梭、骨簪、骨梳、项饰等,骨簪、骨梳为骨器中最精美的骨雕。骨簪以阴刻为主,阴、阳刻相间,图案分为三部分,顶端部分为戴帽首领形象(分单人头像和双人头像),中间部分是龙纹图案,末端……[详细]
洗龙水
  洗龙水,是海南最有地方特色的端午节习俗。端午节这天,所有人家都会像过年时一样在祖屋摆上香案祭祖,而洗龙水,相比于吃粽子、赛龙舟,更显重要,是海南本土民众所必须进行的神圣“仪式”,人们可以不吃粽子,不赛龙舟,洗龙水却是一定要进行的。一般的说法有两种,一种说法是海南四面环海,老百姓们对屈原投江寄予了美好的愿望,认为屈原投江后变成了龙神,在端午节这一天会出来活动,这天所有的水也就变成龙水。人们洗龙水可以得到龙神的保护,身体健康不长热疮热痱,一年健健康康、平平安安。我们老家的说法,端午节这一天,天上的龙会下到凡间,从地上所有的水中经过,龙经过后,水沾染了龙气也就成为龙水,用来洗最直接的效果就是不长痱子,也不得皮肤病。历史渊源最让人感到神秘和惊奇的是,所有水井的水(我所见到的),不管昨天是清澈见底还是……[详细]

全部白沙县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