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青海省 > 黄南州民俗文化

黄南州十大民俗文化

热贡六月会
  热贡六月会是藏族、土族群众中盛行的大型祭祀表演活动,流传于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每年农历六月十七日至六月二十五日之间举行,举办活动的村庄有五十多个。热贡六月会是青海同仁县藏族村庄特有的传统文化节,已流传一千四百多年,其祭神方式在全藏区是独有的。热贡六月会的渊源有两种相关的传说。其一称唐蕃和解时,为了庆祝和平的到来,守卫当地的吐蕃将军于当年的六月十六至二十五日向当地的诸守护神叩拜,并隆重祭祀,由此发展成热贡六月会。其二称元末明初时,元朝一支蒙汉混编的军队在隆务河谷接受了明朝的招安并在当地解甲务农。为了庆祝和平安宁,他们举行了隆重的祭典活动,祈求消灾去难人寿粮丰,热贡六月会即从此发展而来。六月会有固定的阶段时间,它是每年农历六月十七到二十五。正式参加者是所有的男子和年轻未婚的少女,其他人只……[详细]
热贡艺术
  热贡艺术产生于13世纪的青海黄南藏族地区,并随着隆务寺的兴盛而发展。热贡艺术主要指唐卡、壁画、堆绣、雕塑等绘画造型艺术。热贡艺术以藏传佛教中的佛本生故事,藏族历史人物和神话、传说、史诗等为主要内容,同时也包括一些世俗化的内容。热贡艺术凭借其独特的审美观念、独有的原材料和独有的传承习惯在藏传佛教、民间美术、建筑艺术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传统的热贡艺术主要在藏传佛教寺院内部创作、传承,并为藏传佛教服务。自1958年宗教改革以后,随着大量佛徒的还俗,热贡艺术开始流向民间,并在民间传播。热贡艺术的主要创作群体分布在黄南州同仁县的五屯村、年都乎村、尕沙日村、郭玛日村等村落,又自成体系。其中五屯村以绘画为主,兼事雕塑和堆绣;年都乎村以堆绣为主,兼事雕塑、唐卡和壁画创作;尕沙日和郭玛日村以唐……[详细]
土族於菟
  土族於菟流传于青海省同仁县年都乎村,是当地特有的一种民俗文化形态,于每年农历十一月初五至二十日举行,包含念平安经、人神共娱、祛疫逐邪等仪式。於菟又是舞者的称谓。仪式开始时,名为於菟的舞者在1的上身绘上虎豹图案沿村进行表演,挨家挨户跳舞。土族於菟舞流传至今已有数百年历史。关于“於菟”习俗的历史渊源,有楚风说、羌俗说、本教仪式说等多种观点,民间也有多种说法。历史上,“於菟”系列民俗活动曾在隆务河流域部分村落中流传,现仅在年都乎村传承沿袭,且已处于濒危状态。保护“於菟”对展示土族传统文化的原创性和丰富性,增强土族的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觉具有较大意义。……[详细]
黄南藏戏
  黄南藏戏是青海黄南地区藏族戏曲剧种,在19-20世纪中期,流布区域曾经覆盖了黄南藏族自治州以及相邻的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化隆回族自治县的部分地区,目前主要流行于黄南地区。黄南藏戏属于安多语系藏戏的一个重要支系,它的发展经历了17世纪中期到18世纪中期的说唱阶段;1740-1794年夏日仓三世时期三人表演的形成阶段;1854-1946年吉先甲时期的成熟阶段;1910-1973年多吉甲时期的兴盛发展阶段;1980年以来的提高革新阶段。黄南藏戏有如下特点:1.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民间传承性。民间和寺院藏戏队,始终与社会民众保持着密切联系。2.音乐方面保留了宗教音乐的成分,也吸收了当地民歌、舞蹈音乐等素材。3.演出剧目除八大传统藏戏外,还有《格萨尔王传》、《国王官却帮》等其他藏区没有的剧目。4.保留了《……[详细]
藏族鹰笛长调
  鹰笛,笛子的一种,也是藏区最早的乐器,又称鹰骨笛,藏语称“当惹”。用鹫鹰翅骨制成,流行于西藏、青海、云南、四川等地的藏区。常用于独奏,是藏族青年喜爱的自娱性吹奏乐器。藏族鹰笛已经有1700多年的历史,是由秃鹫的翅膀骨制作而得名。因藏区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所致,制作鹰笛的原材料鹰翅骨极难寻找,往往只在海拔高达4000多米的高山上才可能发现。据西藏民间传说,雄鹰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会冲向太阳,直到化为灰烬,因此地面上很难见到它的尸骨,偶尔有因为极端气候,雄鹰没有飞过雪山被冻死,人们才有机会拾捡到鹰翅骨。鹰笛一般全长24厘米~26厘米、管径1.5厘米左右,管内中空无簧哨,上下两端管口皆为通孔,在管的下端开有3个按音孔。制作时,先将翅膀骨上的肉剔刮干净,锯掉两端骨节,磨平上下管口,除去骨髓。两端管口呈椭……[详细]
尖扎达顿宴
  尖扎达顿宴,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达顿”系藏语,意为“箭宴”之意,是安多藏区的一项特有的隆重的庆祝箭赛的活动,是尖扎地区在举行群众性射箭活动时,双方箭手们在紧张激烈的箭技比赛后,为达到和睦相处、友谊长存之目的而举行的一种宴会。尖扎“达顿”自成体系,极具地域、民族特色,是一个以民间射箭和对唱情歌为主要载体,将切磋箭技、表演歌舞、说唱艺术、美酒佳肴融为一体的藏族综合性文体娱乐活动。“达顿”一般由门歌、问候、敬酒、对歌等节目组成。首先“喜哇仓”(接待方)的姑娘们对“夏尼仓”(客方)提出演唱“门歌”的要求;其次,“喜哇仓”向“夏尼仓”问候,然后由“夏尼仓”演唱开场歌,紧接着“喜哇仓”的姑娘们和“夏尼仓”的箭手开始对唱;此后对方表演则柔,并进行“说箭”,最后双方箭手和“喜哇仓”的姑娘齐饭吉祥。“达……[详细]
河南蒙古包营造技艺
  草原、承载着我们无数的梦想,也保留了无限的文化,蒙古包及其营造技艺是蒙古民族游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蒙古包独特的制作技艺体现了蒙古族的审美观,高超的技能和创作才能。它在长期的生产斗争、生活实践中积累形成,与自然环境相适应,具有独特的地域文化风格和不可替代的观赏价值,同时,蒙古包营造技艺也是第二批纳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传统技艺,这也见证着它的独特性和传承的必要性。在辽阔的草原上,点缀着许多白色的帐篷,它们就是蒙古包,蒙古包结构简单、牢固无比、相比土木建筑更具有抗风与抗震的功能,拆卸容易,塔建方便,重量较经,又可分为几个部分,所以运载也十分省力,充分体现了游牧民族传统建筑工艺。千百年来,蒙古包是蒙古民族传统生活方式的象征,其作为人类建筑史上的一种独特形式,以其不可替代的观赏、实用性得以延……[详细]
泽库和日寺石刻
  石雕亦称“石刻”,是以石材为原料的一种传统手工雕刻技艺。中国的石雕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千百年来承沿不绝,流传至今,显示出传统民间工艺的精湛技术、巧妙构思和丰沛创造力。石雕创作一般在大理石、花岗岩、青石、砂石等天然石质材料上进行,在此过程中需运用圆雕、浮雕、透雕和线刻等一系列纯熟的民间雕刻技法。由于这些石质材料得诸自然,能够长期保存,因此石雕技艺多用来制作大型雕塑和装饰性雕塑。按照用途,石雕制品主要可分为三类:一是建筑构件和装饰品,如台基、牌坊、石狮等;二是- 像,如山西云冈石窟、河南龙门石窟的造像等;三是既可欣赏又具实用性的生活用品,如案头摆件、砚台等。传统石雕以斧、锤、凿等为工具,近代开始采用甘油 及简单机械等一些较为先进的用具。随着社会的发展,石雕工艺日臻完善,相关制品作为独特的商品在市……[详细]
龙藏神舞
  龙藏神舞是泽库县麦秀镇龙藏村村民春节期间举行的一项传统民间娱乐活动。通过神舞、祭祀、煨桑等方式祈求神灵保佑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并给予美好原望,后来逐渐演变成为群众性的民间娱乐活动,表演中有神游尝酒、神舞等各种游戏。活动期间人群聚集,桑烟漫天,人们身穿节日盛装,穿上红色皮靴。佩戴护身符、嘎乌、佛珠和火镰等传统的首饰,前来现场进行盛大的煨桑仪式。跳神舞的时候,神徒们各自为神带上13种素食及由糌粑做成的热彤,为上师佛陀、大士空行姆、 地方神、神龙厉鬼等供奉三素三甜神木净水等各种食物。在诸神徒中间建立一座煨桑台供烧各种食物,浓浓上空的桑烟和围观的群众,现场甚是壮观。在跳神舞期间,规定年轻的男女诸神徒须清洗身上的污秽,穿上节日的盛装,持良好的品行参加活动至神舞结束。跳神舞的方式有以十三战神分十三种……[详细]
藏文书法
  藏文书法赤干乌金体,只有四线定格,即字的主体占三线,长腿在三、四线间。字体缺乏严格的章法,多样性造成书写者各行其是,给学习掌握带来困难。经过琼布玉赤规范乌金体,定出字体格式,并为每个笔画定名,从此琼氏乌金体成为后世习字、书写和刻印的标准和楷模。琼氏乌金体庄重、高雅,主要由横平、竖直、斜曲、光圆四种笔画组成。要求笔画光洁,同一类笔画其长度、斜度、曲度要一致。笔墨要饱满,浓淡均匀。不能有虚笔或飞白现象,字与字的间隔要相等。其书写效果是整齐划一,酷似仪仗队。至今为止,青海地区不少学者和专家研究赤干字体独特魅力,人们普遍学习这种字体,在青少年中对藏文书法感兴趣者尤为多见。赤干藏文书法教育有利于传递社会正能量,促进各民族文化融合,传承和发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健康人格、提高美学修养、保持良好心态……[详细]

全部黄南州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