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甘肃省 > 甘南州民俗文化

甘南州民俗文化介绍

  插箭是一项祭神活动,依其所祭之神类的不同,所称名讳也不同。如祭 神的叫做拉托(藏语音),祭战神的叫做化卡尔(藏语音),祭山神的叫做拉卜则(藏语音)。插箭的程序有备物、煨桑、插箭、扬隆达、赛马等项。通过插箭活动,藏族人民祈求山神除灾灭祸,人畜平安。……[详细]
  “香浪”意即采薪,相传,过去拉卜楞寺派出年轻僧人到山野采集煨桑的柏枝和燃炉熬茶的柴薪,因路途遥远,当日无法返回,便露宿山野,少则两日,多则数日。僧侣们便借这个机会在途中开展一些下棋、叠罗汉经轮、手球等富有生活情趣的文娱活动,久而久之,居住在寺院附近村庄的人们也竟相效仿,把僧人的这种活动当做一个劳动娱乐风俗推广并传承了下来。香浪节开始的时间一般都选择在每年农历六七月间,正值草木茂盛、鲜花盛开、牛羊肥……[详细]
  弹唱艺术最早起源自西藏的阿里地区,当时人们将今藏族同胞用于弹唱伴奏的龙头琴称之为“阿里琴”。后来二世嘉木样大师在西藏学习的时候,把阿里琴带到了拉卜楞寺,成为藏传佛教的主要伴奏乐器。从此龙头琴一直作为拉卜楞寺院中的佛教音乐形式被保存了下来。弹唱也成为藏传佛教寺院中最为引人注目的音乐形式之一,广大的僧俗群众非常喜欢。但是在过去这一音乐形式一直未能在藏族群众中流传,仅仅作为藏传佛教寺院音乐。相传第四世嘉……[详细]
  万人扯绳赛是甘肃省临潭县群众性的一项传统民俗体育活动,实际是一种大型的拨河比赛,在每年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晚上举行。该活动来源于明驻古洮州临洮军中强体之游戏。临潭县万人扯绳赛,以其绳之最重、直径最大、长度最长、人数最多而著名。该习俗体现了劳动人民勇敢的尚武精神和民族气质,有凝聚民心、维系团结的作用。2001年7月,该活动已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属于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甘肃临潭万人扯绳至少六……[详细]
  甘南藏族自治州是全国十个藏族自治州之一,位于甘肃省西南部。甘南藏族唐卡的历史可追溯到吐蕃王朝早期,公元7世纪,吐蕃王朝修建布达拉宫等大型宫殿,促进了藏族绘画艺术的发展,在此情势下,藏族唐卡应运而生。藏族唐卡多在纯棉布上绘制,也有在羊皮上绘制的,有丝绣和绸贴丝缝的彩色唐卡,也有版印的单色唐卡,其画芯和装裱离不开棉、麻、丝、帛。甘南藏族唐卡画幅大小不一,大者几十平方米,小者不足零点一平方米,绘画颜料多……[详细]
  甘肃洮砚,即洮河绿石砚,是中国名砚之一。洮砚制作创始于唐,盛行于宋明清,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洮砚色绿形雅,质坚而细,莹润如玉,发墨快而不损毫,储墨久而不干涸,长久以来享誉海内外,是文房四宝中的珍品。洮河绿石产于甘肃省南部洮河中游卓尼县、临潭县、岷县交界的喇嘛崖一带峡谷中。洮河矿带三面环水,砚石长年受湿润之气滋养,石质坚润细密,淡绿色中含有墨绿色条纹,形成变化万端的流水、云霞、清漪、雾霭等天……[详细]
  甘南藏族自治州位于青藏高原东北边缘,平均海拔在3000米以上。甘南地域辽阔,自然环境丰富多样,制药原材料60%产于境内。由于地理环境特殊,日照时间长,甘南的药物活性成分很高。公元7世纪,藏医药学传入甘南地区。甘南藏药经过适时采集、妥善干燥、区分新旧、加工去毒和特殊的炮制工艺制成,其药性柔和、配伍恰当,疗效格外显著。甘南藏医药治疗方法较独特,主要有内服法(十种)和外治法两类。外治法包括柔治(熏疗、药……[详细]
  龙神赛会(俗称“跑佛爷”)是流传在甘肃省临潭县及周边地区的一种民间习俗,奉祀十八位龙神,大多是明代开国功勋或皇亲国戚。在供奉的18位龙神中有15名是男性,3名是女性,涉及9个乡镇181个行政村。平时,这18位龙神分别供奉在不同的庙里,每个庙有各自的庙会,庙会时间和地点都不同,一般为期三天,从农历正月初九到九月中旬,几乎庙会不断。每逢端午节时,各庙所在地的群众将自己供奉的龙神抬到洮州厅(原县城新城镇……[详细]
  赛马是藏族民众十分喜爱的一项活动,它不仅是农牧民闲暇之余的-,交流农牧业生产经验的场所,而且是藏民族精神的展示。在所有的民间传承的藏族节日中,几乎都少不了赛马活动,并且此项活动有着悠久的历史。在藏族的节日民俗中,赛马常以主题的形式在节日中显现,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建立在对马的浓郁感情基础之上的藏族人民,创造了独具民族特色的赛马文化。传说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中的雄狮大王格萨尔,13岁时在桑科达久滩……[详细]
  香浪节是甘南的传统节日,是一种群众性游山活动。香浪节源于上山采薪。“香浪”的藏语意思就是采薪。为夏河拉卜楞寺首创,第四世嘉木样为保护寺院周围生态环境,避免乱砍滥伐,规定每年-三、四、五、六、八、九月为进山采薪日期,过了香浪日,一律不准进山砍柴。  过去寺僧每年这个时间进山伐薪,因路途遥远当日不能返回,遂选择依山傍水处露宿野营,多则数日。随着岁月的流逝逐渐演变为广大农牧民群众喜爱的传统节日。农历六七……[详细]
  (农历正月初一),又称新年。碌曲县藏族的习惯以汉族的农历正月初一为准。初一日晨,家家煨桑在佛龛前点燃酥油灯,供奉用酥油炸成的各种面点和其它供品,以预示来年的丰收,常常是长者先起来,女主人从外面背回一桶“吉祥水”,喂饱牲畜后唤醒大家,男女老少全换新衣后一家人开始吃聚餐过年,此时,长辈逐个祝“洛桑尔桑”(新年好),“扎西德勒”(吉祥如意),晚辈回敬“扎西德勒彭松措”(吉祥如意,功德0),这一天全家都不……[详细]
  “南木特”藏戏,也称安多藏戏,18世纪始发于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的我州桑曲流域的拉卜楞寺。“南木特”系藏语音译,是传记、故事之意。顾名思义,“南木特”戏是以历史人物的传记,或者以民间故事中的传奇人物、民族英雄为素材,具有深动情节、完整结构的一种戏曲艺术表演形式。在艺术手法上,它综合传统寺院法舞和民间歌舞艺术,构成了有唱有说、有歌有舞,有完整结构和故事情节的戏剧形式,已超脱了原始哑剧神舞的表现……[详细]
  藏语称作“尼维措荞”,时间是在二月初四至初八之间,属于聚众供养的法事活动。二月初五,是寺院创始人嘉木样一世圆寂之日,所以该寺僧人也称此日为“良辰会”。这一天,除了正常的佛事活动,午会时全寺僧人均到大经堂接受施主的斋供布施。晚上,僧人们聚集一堂,为一世嘉木样诵经超度。入夜,各经堂、佛殿顶上,僧众都要沿着平顶房檐点燃酥油灯,以示纪念。整个拉卜楞寺建筑物上依次亮起酥油灯,恰似群星落地,光照人间,景观美丽……[详细]
  藏语称作“默朗钦波”。“默朗”是祈愿、向往的意思,是对幸福、和平、健康的渴望。这是僧俗共同的心愿,也是他们新一年年初集体心理的集中反映。它表达了僧俗众生对生活的热爱,对人生的追求,对理想世界的憧憬,反映出雪域-的人生观、宇宙观、价值观。默朗钦波的另一层涵义,是为了纪念佛祖释迦牟尼。祈愿0会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始祖宗喀巴大师于1409年创立的,第一次祈愿0会在拉萨大昭寺举行。六大宗主寺之一的拉卜楞寺,其……[详细]
  在-9月29日举行,是一次声势洁大的广场法舞禳灾法会。法舞表演共分四场进行,表演人数也多达40余人,并有20余人组成的乐队,场面宏大,剧情复杂。法舞起源于八世纪吐蕃赞普赤松德赞兴建桑耶寺时,莲花生为降伏恶鬼,所行仪轨中率先应用的一种舞蹈。经过后世宗教大师们的相继改进和规范,作为宗教仪轨,世代传承。是哑剧式的系列舞蹈,除寂尊神不戴面具外,怖畏金刚的忿怒、尊护法神的牛、鹿神、乌兽、骷髅以及各种鬼怪精灵……[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