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陕西省 > 渭南市民俗文化

渭南市民俗文化介绍第6页

  华阴迷胡是陕西华阴当地的一种汉族戏剧艺术,是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华阴人过去一直把当地的“迷胡”叫曲子或小曲,可见它还不属于完整意义上的戏剧。“地摊子”是华阴迷胡最具有典型性的演出空间,俗名也叫“板凳曲子”,其特点为叙事性的套曲演唱,因此也叫清唱曲子。华阴迷胡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以其音乐旋律来看,它与先秦时期的郑声应该有不解的传承血缘。华阴古属郑国,《诗经》上说的郑声是当时流传于民间的民歌……[详细]
  合阳跳戏是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属于社戏性质,演出时没有唱腔,不用弦乐伴奏,只用大锣、大鼓、铙钹和唢呐,演出者用“说”和“吟”完成“唱”“白”任务,与观众沟通的主要方式是较机械的古代汉族民族舞蹈动作。跳戏剧目多为《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封神榜》《杨家将》等以武打见长的内容,也有如《玛瑙杯》一类的,被称作“文跳”。跳戏剧本台词简洁,雅俗共赏,多为四句七言。合阳跳戏也称“踏戏”或“杂……[详细]
  同州梆子是陕西省汉族戏曲剧种之一,形成于陕西省关中东部以大荔县(旧同州府治)为中心的十数县。因伴奏乐器中采用枣木梆子击节,发“桄、桄”声,故称“桄桄乱弹”或“梆子”。后为区别于其他梆子剧种,始称“同州梆子”。一般认为同州梆子即老秦腔,在以西安为中心的中路秦腔(即西安乱弹)形成以后,它被称为“东路秦腔”,外省称“西秦腔”“西调”“陕西梆子”“山陕梆子”等。同州梆子是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大荔……[详细]
  “花苫鼓”流传于渭南地区大荔县石糟乡九龙村,是一种少见的由女子(过去是男扮女装)击鼓、男子伴奏的民间舞蹈。表演时,鼓手腹前挂一个扁圆小鼓(鼓的直径约35厘米左右),并用一块长约70厘米、宽约50厘米的彩花绸缎做鼓围子,围遮鼓帮,垂于鼓下,当地俗称“鼓苫子”,“苫”,当地方言,指用物遮盖的意思。花苫鼓由于鼓手扮相俊秀、服饰华丽,群众又称其为“花鼓”、“花社火”。表演时,女子击鼓、男子击镲敲锣伴奏,另……[详细]
  澄城县位于陕西省渭北黄土台塬东北部,幅员一千一百平方公里,北接黄龙山,西依洛水河,四条大沟把全县分割成三梁一塬,境内沟塬相间,地貌特征复杂多样,形成北部低山,山前冲积扇、丘陵沟壑、黄土梁塬、黄土台塬五种地貌单元。刘家洼乡位于县城西北十九点四公里处,东西两面临沟,北依黄龙山,属山前冲积扇、丘陵沟壑、黄土台塬地貌单元。北高南低,面积八十万平方公里。境内有国家级文保单位良周秦汉宫殿遗址一处。“洪拳鼓”仅……[详细]
  华县位于关中东部、渭河下游,地处东经109°36′至110°2′48″,北纬34°12′27″至34°36′27″,面积为1127平方公里,辖14个乡镇,人口36万。东临华阴,西接渭南,南依莽莽秦岭,北临滔滔渭河,距古城西安90公里,境内陇海铁路、310国道、西潼高速公路横贯而过,为关中与中原交通的重要通道,自古就有“通化门前第一州”之称。现代化的通讯、交通极为便利。华县历史悠久,是黄河流域中华民……[详细]
  东雷上锣鼓仅存于合阳县坊镇东雷村。东雷村东临黄河,西接中雷村,南与太里村隔沟相望,北与百良镇岔峪口相接,位置在北纬35o13,东经110o21,在战国魏文侯17年(公元前429年)即有人口居住,因该村东临黄河,河水滔滔声如雷鸣而得名,又有一说因东雷上锣鼓伴随着人们的生产生活产生,因“擂”与“雷”同音,故村名为东雷。东雷村距合阳县城29.5公里,面积1.2平方公里,人口960人,原属伏六乡管辖,19……[详细]
  韩城阵鼓是一种古老的社火表演形式,盛行于陕西韩城南部,尤以南塬的城北村最具代表性。韩城阵鼓起源无详实可考。城北村始建于周朝梁惠王十九年,周朝人尊崇礼仪,民间仿照朝阁礼乐“钟鼓乐之”,有文字记载的韩城阵鼓可追溯到明朝万历年间。韩城阵鼓是一种宫廷式锣鼓,表演时气势宏大,队伍严整有序。虽为宫廷式锣鼓,其严谨表演形式却融入了喜庆的因素。群众将其用于自娱自乐,庆贺风调雨顺,国泰民安,颂扬公德。整个表演队伍喜……[详细]
  潼关南街芯子产生于古潼关南街辖区境内,这里与晋、豫接壤,依山傍水,历史上水陆交通发达,异常繁华。南依秦岭,北临黄河,潼洛河从村中欢乐流过;南街芯子就是这里勤劳朴实而又充满生活热情地先民们,用自己聪明才智创作的社火艺术,早在初唐时期演出就非常走红,在当地及周边地区久负盛名。古以木制骨架为装饰艺术,以后铁制骨架为各种装饰艺术的“芯”,可承载一至数名小孩子,加上动作表演,以高、险、奇、巧成为特色艺术,深……[详细]
  高跷外称“木棍上的秧歌”,五虎张高跷始于明代,成熟于清朝乾隆年间,其后日趋兴盛。五虎张“高跷”一般分为“文跷”和“武跷’’两大类,均依照戏剧中的帝王将相和才子佳人。表演者手持各种道具,排成队列,在雄浑鼓乐的伴奏下,踩着铿锵有力的节奏,翩然起舞,如下腰、劈叉、鹞子翻身、鲤鱼打挺、扑蝶、原地旋转360°以及叠罗汉(造型)等,精彩的表演,高难度的造型,常常博得观众的惊叹和称赞,堪称表演绝活。……[详细]
  潼关古战船孕育、诞生于古县城附近的高桥乡、秦东镇,辐射、兴盛、传承于高桥乡高桥、税村一带,其装扮表演以古代战船为原型,故得此名。西汉时初见雏形,明清时发展兴盛。古战船表演分为五个部分:一是流星、铁鞭开路和静场,二是竹马先行,三是古战船表演,四是舞狮舞龙,五是锣鼓助阵,煊染战场气氛。竹马、战船均以彩绘、剪纸、绢花装饰,有龙、虎头像以示两阵。竹马、战船表现了潼关古代水陆两战的配合形式,是黄河流域古代战……[详细]
  五圆鼓又称“打五圆”、“五子登科”,表演者要同时敲击一面大鼓四面小鼓(也有两面小鼓称为“打三圆”),伴有唢呐、大锣、小钗等乐器,打五圆共分引子、双凤朝阳(双锁呐)、打五圆、结尾四个部分,鼓手主要特技有缠项、单扫边、双扫边、对角线击、抛槌、转背击等,其槌法轻重有致,张驰得当,在音乐的节奏中,呈现出起伏、跌宕、顿挫的效果,给人以美的享受。……[详细]
  古乐曲谱“谏公”是韩城市西庄镇杨村王门后裔尊神敬福的一种独特表演形式,古韵古味,优雅动听。“谏公”曲谱由来已久,清顺治年间,王姓家族每年春节正月初一祭拜祖先,在祖先牌位前敲打“云锣”、“海牛”等乐器演奏的这种乐曲,以示不忘祖恩。康熙年间,因天下安定,王姓人丁兴旺,生活富裕,祭祖时感到乐曲单调,乐器破烂,后购置回铙、钹、云锣、海牛等乐器,经过精心探讨,将曲谱起名曰“谏公”(即尊长之意),从此每年春节……[详细]
  华山的西峰顶上,有一块十余丈长的巨石齐茬茬被截成三节。巨石旁边插着一把七尺高三百多斤重的月牙铁斧。此传说多说的是刘沉香劈开华山救出其母三圣母的故事,另外也有二郎神杨戬劈开桃山救母的传说。据考证,应该是先有杨戬劈桃山救母的故事的。后来,随着时间的流逝,才演变出沉香斧劈华山的故事。沉香劈山救母的传说汉士子刘向(一说刘玺)进京赶考,路过华山神庙,题诗庙中,戏弄庙神华岳三圣母,三圣母怒欲杀之,得太白金星之……[详细]
  韩城古门楣题字分布在韩塬大地的村村寨寨,其中以党家村,金城区最具代表性。党家村位于韩城市东北方向,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历史文化名村。现存完整的传统民居四合院一百多座,历史悠久,古朴典雅,布局紧凑,工艺精湛,精美考究的走马门楼格外引人注目。韩城民居四合院浓厚的文化特色,不仅体现在建筑艺术上,更多地体现在家家户户的门楣题字、对联、壁刻家训上,门楣题字在明清时期的四合院中走向鼎盛。古门楣题字从……[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