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山庙会是历史悠久的汉族民俗及民间信仰活动,是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白云山庙位于陕西省佳县城南5公里的白云山,东距黄河西岸约1公里。据《州志》记载,白云山因峰顶常有白云缭绕,故名。白云山山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直抵黄河西岸,依山建庙,故名白云山庙,也称白云观。据《葭州志》和庙内石碑记载,云山庙由道人李玉风创建于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玉风道人云游到白云山,见这里孤峰耸立云天,雾霭飘浮……[详细] |
府谷,陕西省北陲边城,陕西省历史文化名城。府谷属陕、晋、蒙三省(区)交合处,背依长城腹抱黄河,可谓鸡鸣三省,同饮一水。古老的历史文化积淀,蒙汉民族的亲缘婚合,形成农耕游牧文化相互交流,孕育了灿烂的民间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陕北府谷二人台即是其中一枝奇葩。府谷二人台普及于府谷县城乡,后流传于榆林市各县,因属民间小唱艺术,史志文字无考。据府谷籍上海音乐学院教授著名二人台艺术家丁喜才先生提供资料,府谷二人……[详细] |
清涧是陕西省2004年命名的“道情之乡”。清涧道情在陕西陕北地区一直以广场艺术的形式流传于汉族民间,是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何为道情呢?相传在唐宋时,道教在陕北一带盛行,道人们以道学为意创音谱曲,作出了一种用于宣传道家学说的演奏乐曲,叫做道曲,并制作了与之相应的渔鼓和简板等伴奏乐器。为了能让更多的人喜欢,又将历史故事、神仙鬼话编成各种曲种,这一来果然被众人广为传唱。人们将这道曲与酒曲、爬山……[详细] |
靖边跑驴是流传在民俗社火中的一种歌舞表演形式,传说是由"张果老倒骑毛驴"的民间故事创编或明成化年间由艺人姚福根据"跑竹马"改编而成。跑驴通常尾随秧歌队后即兴表演。后经著名艺人张有万和舞蹈家孟海平加工整理,已成为生活情趣盎然、技术丰富、独树一帜的陕北民间舞台表演艺术。其特点是将“驴”拟人化,表演时传神、传情、诙谐、幽默,展现出诱人的民俗文化艺术魅力与审美价值。……[详细] |
“六六旦,绥德汉。高原舞丛葩艳。巧手舞花扇,轻足戏鼓点。扭如风摆柳,行若水漂船。……爆竹闹管弦,唢呐绽红毡。碎步悄然入洞房,谁人焉能辨女男!”看过李增恒表演“踢场子”的观众里,至今仍有很多人以为,台上扮演旦角的是个腿脚利落的老太太。卸了妆,人们不禁惊讶,眼前这个瘦小单薄的老人,竟是个男的。他,就是陕北绥德秧歌的传承人,人们口中常说的“六六旦”。宁看“六六旦”,不吃油捞饭李增恒生于1928年,“六六……[详细] |
“踢场子”是陕北秧歌的精髓。陕北秧歌分为大场子、小场子。大场子是在伞头的引领下,全体秧歌队员手舞伞扇、腰系红稠,在一开阔之地走扭出各种图形,以祭祀天地神灵,祈求风调雨顺,人寿年丰。小场子是群体表演结束后少数人的节目演出,主要是“踢场子”和小戏曲(道情、眉户、碗碗腔)。“踢场子”是一种风格独特的民间舞蹈。内容表现的是旧时代夫妻取笑逗趣、嬉戏玩耍。踢场子的肢体动作源于古典戏曲舞蹈,而又演变发展逐渐形成……[详细] |
陕北“吴堡水船”始于明代,流传至今,它集秧歌、戏剧、小品、快板、顺口溜、唢呐吹奏乐、击乐为一体,是吴堡县境内春节文艺活动中必不可少的,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艺术表现形式,并做为一个独立节目存在。整场节目的表演时限一般在2小时左右,表演时间固定在晚间,表演地点设在广场。陕北“吴堡水船”的固定人物有老艄(1—2人)、小艄(1--2人),乘船女(1--2人),非固定人物一般有老婆、张公背张婆等。使用导具……[详细] |
吹唢呐是陕北人民生活中十分常见的一种艺术形式,无论城镇乡下,凡遇婚丧嫁娶、开张庆典、乔迁新居、闹秧歌、合龙口、闹满月、过周年、办庙会及各种庆祝活动都需要雇一、两班吹手来吹奏助兴。唢呐曲牌是有讲究的。红事白事都有专门的套曲。红事以大摆队(亦称得胜令)为主旋律,白事以孤苦伶仃为主旋律。以前,一班吹手由五人组成,两个吹唢呐者,既一个压上眼吹高音(吹上手),一个压下眼吹底音(吹下手),另外三个分别是擂鼓的……[详细] |
山曲主要流传在山西西北部的河曲、保德和陕西的府谷、神木一带,内容多为情歌,少部分内容为“走西口”。历史上的晋西北地贫民饥、灾荒频繁,农民迫于生计,走出山西与内蒙古交界处古长城的关口(即“西口”)逃荒,到河套一带打工谋生,谓之“走西口”。丈夫出外遭磨难,妻儿在家受凄惶,生离死别,相互思念,这种特殊的生活现象,孕育了山曲“走西口”。“走西口”的苦难生活,在山曲中大量有所反映。从山曲流行的地区看,南边大……[详细] |
定边民间道教音乐通常是道士们作道场的一种重要形式和内容。道场是为善男信女祈福禳灾、超度亡灵而设坛祭祷神灵的宗教活动。有以下两类:一、祈福道场:大则为国家祝厘、禳解灾疫;小则为民安宅镇土、祈福祝寿。祈祥道场程序:选择吉日(玉皇大赦、庶民上表之日)。吉日前七天,祭主家清扫宅院,忌荤食(俗称:清锅灶)。布置场面。于正房中央墙壁悬挂《三清神主》;对联是:三清此日临金殿,玉帝今朝赴醮筵。横眉:万圣临。供桌上……[详细] |
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民间音乐之一,白云山道教音乐由三部分组成,即经韵曲调、笙管音乐、打击乐。是以经韵曲调、笙管音乐、打击乐为主的独具特色的白云山道教音乐,并成为道教音乐四大流派中最具地方特色的一派。被誉为白云神韵,圣境仙乐。白云山道教音乐被誉为白云神韵,圣境仙乐。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北京白云观道士王真寿等,持陕西布政使司贴来白云山总理教务,首次把北京白云观的道教音乐传到白云山,因而……[详细] |
陕北道情原名“清涧道情”,后因“陇东道情”和山西“神池道情”流入陕北,形成了“三边道情”和“神府道情”,故统称为“陕北道情”。流行于清涧、子长、志丹、绥德、榆林、子州、保安、吴起、定边、靖边、神木、府谷等地。陕北道情最早出现于清涧县东解家沟的玄武村。据该村道情艺人王儒伦口述,清道光年间(1821—1850),山西忻州一批道情艺人前来本村和附近的寨沟演出,始将山西道情传入清涧。后与当地的民歌结合,并……[详细] |
陕北匠艺丹青是一种绘画性装饰艺术,包括建筑彩画、庙宇壁画和炕围画、灶台画、家用木器装饰画、玻璃镜匾画等种类,主要流行在我国陕西省榆林市、延安市的城镇和乡村,在2008年入选我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陕北匠艺丹青依托土、木、石、泥等工程作业,通过多种技术,施用于各种材质,来实现画艺,它在建筑物的装饰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和独特的功能。陕北匠艺丹青形象生动、内容丰富,实用性强,它不仅能够通过油……[详细] |
横山老腰鼓广泛流传于陕西省横山县各乡镇村落,是当地群众喜闻乐见,最为普及的一种汉族民间舞蹈形式,深受陕北群众喜爱,有“腰鼓正宗窝子”之美称。横山老腰鼓倾注着汉族劳动人民的朴素情感并以其独特的艺术思维,浓厚的生活气息,尽情抒发对美好未来的憧憬。现在,衡山老腰鼓也是我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横山老腰鼓在横山流传颇广,是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汉族民俗舞蹈形式。它产生的具体年代,至今未见史籍……[详细] |
定边道情皮影戏是皮影戏、道情曲的总称,主要流传于陕西省定边县。定边道情皮影戏的结构分演唱、道白和耍线子。演唱即道情唱腔,有开板随子、观音慢板、观音尖板、伤音慢板、伤音尖板、还阳板、气死板、伤音九莲花、观音九莲花、伤音菩萨记等。每段唱腔尾声为“麻簧”(伴奏乐队用“啊、哎”衬词合唱“麻簧”),一般两句词一个“麻簧”。道白以定边方言为主定边方言。耍线子又称“前台”,即操作皮影(俗称“皮娃娃”)表演。定边……[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