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造纸浇纸法堪称造纸技术的“活化石”。该项技艺与纳西族手工造纸技艺一起于2006年进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称为“傣族、纳西族手工造纸技艺”。傣族项目点为云南省临沧市耿马县孟定镇芒团寨和永德县芒石寨。……[详细] |
傣族蝴蝶舞由少女身穿蝴蝶架衣在比喻鲜花的四个矮竹凳摹仿蝴蝶动作,合着节奏明快的象脚鼓声翩翩起舞,步伐轻盈,舞姿优美。基本动作有“绕花”、“闻花”、“惊飞”等,形象地表现了蝴蝶的特征。傣语称“戛吆”。据说蝴蝶舞是为了赛舞时别开生面而创作的。表演时舞者将蝴蝶形的道具套系在身上模仿蝴蝶飞舞的形态,其动作和鼓点都与小孔雀舞的跳法有相似之处。……[详细] |
马鹿舞傣语原名“戛朵”,“戛”意为玩、耍,“朵”相传是一种形似马鹿的长体、长角的神秘野兽,“恩朵”即模仿这种野兽跳的舞。由于“恩朵”与马鹿舞形象、跳法近似,久而久之民间渐将两者合二为一,统称为马鹿舞。马鹿在傣语中为“朵”,有上升、进步的意思。马鹿到过的地方,都会带来丰收吉祥,后来群众每逢喜庆节日,就会带着鲜花、米等物,到森林里请马鹿到寨子,以此祈求丰收吉祥。……[详细] |
蜂桶鼓舞是布朗族的群众性舞蹈,分为三步和五步两种。演出时,由两名年轻男女双手各持一条“帕节”(即毛巾)在前面跳“帕节舞”引导,舞蹈动作主要是甩手巾。其后是蜂桶鼓队,一般为4—6只,后紧随2只象脚鼓,之后是6人敲打的大、中、小芒和镲,最后是跟着跳舞的人们和助兴的老幼。蜂桶鼓舞的节奏明快热烈,几种打击乐器相配合,“嘣咚、嘣咚……嘭嚓、嘭嚓……锵切、锵切……”,高、中、低音融为一体,独具情趣。动作大方、……[详细] |
纳西族东巴纸又称白地纸,其制作技艺较为独特,现保存于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县三坝纳西族乡的白地村。白地(即白水台)是纳西族东巴文化的发祥地,东巴纸是东巴最重要的写经用纸,在滇西北各族中久负盛名。东巴纸的原料采自当地独有的植物原料“阿当达”,经鉴定为瑞香科丽江荛花。其造纸过程由采集原料、晒干、浸泡、蒸煮、洗涤、舂料、再舂料、浇纸、贴纸、晒纸等工序组成,主要工具有纸帘、木框、晒纸木板、木臼等。东巴纸的……[详细] |
傣族象脚鼓制作技艺,主要流传于临沧市临翔区的9个乡镇(街道办事处)的青华村、忙令村、勐旺村、勐准村、后寨村、忙巩村等村寨。制作象脚鼓的历史约五百多年。擅长制作象脚鼓的民间艺人近20人,其中代表性人物有忙畔街道办事处青华村的俸传诗等人。傣族象脚鼓制作技艺体现了象脚鼓发明初期的图腾崇拜。白象是傣家的吉祥物,傣家人将传达吉祥声音的鼓制成白象腿一样形状的象脚鼓,是傣族追求真善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物证……[详细] |
滇红茶制作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滇红茶,又称云南红茶,简称滇红,大家都习惯称之为云南滇红茶。滇红茶主要产于云南的西部与南部两部分。云南所产出的红茶有一个独特的特点“颜色香艳、香味高而淳浓”,成品的红茶外形肥硕饱满而又紧结,叶子底部呈现红润乃是红茶中的极品。滇红茶加工工艺1、萎凋萎凋是指鲜叶经过一段时间失水,使一定硬脆的梗叶成萎蔫凋谢状况的过程,是滇红茶初制的第一道工序。经过萎凋,可适当蒸发水……[详细] |
翁丁佤族传统文化保护区位于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勐角乡翁丁大寨,建村历史已有200多年。佤族自称“佤”、“阿佤”和“布饶”,汉语意为山地民族。翁丁大寨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海拔2605米。翁丁村共有238户,1094人,其中大寨98户,457人。人均耕地面积2亩,人均收入500元(2004年)。自然环境较好,水土丰美,动植物资源丰富。至今仍然保持着传统的民族服饰。佤族尚黑,多以黑色为主色调。妇女服……[详细] |
临沧市凤庆县滇剧历史悠久,有史可考的最早传入时间为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刘金玉的“天庆班”到该地演出,受到当地群众的喜爱,后产生了一批滇剧票友。一些地方官绅等筹款建戏台购戏装,组织演出,并不断邀请滇剧班和著名演员演出了许多滇剧剧目,滇剧在凤庆的演出活动影响增大,流布更广。在此过程中产生了一批有一定造诣的当地票友,生、旦、净、丑都有,有的还搭班下海,以演出滇剧为生。1933年成立第一个业余滇……[详细] |
布朗山寨位于海拔1500米至2300米的云南省双江县,这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原始森林遮天蔽日。布朗族有8.77万人,普遍信仰佛教,并有自己独特的民俗。布朗族通常由三五个至数十个同一血缘的家族聚居,男孩与女孩到了十四五岁时要举行一次“波即”(将牙齿染黑)成年礼仪式,之后他们就可以自由自在地“邀贯奇”(谈情说爱)了。布朗族青年有用鲜花求爱的风俗,准备寻找对象的姑娘常用红色颜料涂染面颊,而且酷爱佩戴各……[详细] |
在镇康县南伞镇,自今还流传着这么一个关于小白龙潭的神奇传说。这个故事就是现在南伞小白龙潭名字的由来。相传,在很久以前,南伞被一片茂密的大森林覆盖,森林里有着两潭清彻透明,如绿宝石一般亮丽的水潭,潭水清新明亮,喝起来还甘甜清凉,在潭水四周,那景色更是翠绿如茵、彩蝶飞舞、鸟语花香,犹如世外桃源,人间仙境!不知什么时侯起,这两潭水里来了两条一白一黑的小龙。小白龙与小黑龙或许是来自不同地方吧?因为它们各自……[详细] |
(德昂族民间故事)祁华斌王东英讲述李文全收集整理在镇康县南伞镇硝厂沟自然村旁耸立着一座险峻挺拔的岩弄山,“岩弄”为德昂语,意为“仙人山”的意思。关于仙人山的来历,还有这么一个故事呢。相传,在很久以前巍峨的岩弄山下,居住着一德昂族支系部落,部落首领刘阿弄肖有一个长得象天上月亮一样好看的女儿伊浏。伊浏活泼好动,心地善良,村民们都很喜欢她,首领更是视她为掌上明珠。有一天年轻漂亮的伊浏闲着无事,便带着贴身……[详细] |
在镇康民间,一直流传着一部《壮胆经》。汉族壮胆经是:“出门不带出门灵,出门不带出门经,吾头顶观世音,八大金刚来领路,八大神仙朝后跟,金刚神仙来护身,护吾全身,驱鬼怪寓去,迫鬼怪跑开,急急如律令!”傣族、佤族壮胆经是:“格萨、络马、纳看、弹达、大着、大着、弹达、纳看、络马、格萨、沤猛、萨骇!”通常人们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况,经过某段路或到某地时,会听到风吹草动或小动物活动嚎叫时,一些胆小的人以为是鬼怪作……[详细] |
夜色已深,半弯的月亮斜斜地挂在西山头。窗外的打歌声依然欢快。异地陌路,镇康的打歌声方言十足,因而不能得知歌词的大意。惟有那连绵的曲调中得知,欢快的旋律给这西部小城带来了无限生机,打歌声中昭示着一种拼搏、创新,向往着开拓、发展。据当地人介绍,镇康的打歌是一些退休职工自发组织的娱乐活动,他们风雨无阻,娱乐中有一种坚韧与动力。因而,我想到,这是老人们用自己的行动,潜移默化地向子孙们传承着少数民族的宝贵精……[详细] |
在南伞城子村傣族寨佛寺里,每逢“做贡、赶摆”时,傣族人民都要到佛寺里去祭拜祖先与在贡物上滴水,为什么祭拜祖先时要在贡物上滴水呢?这还有一个古老的传说咧!据说,古时侯,有一个傣族百万(有钱人家称为“百万”)死了,他儿子便把他安葬在寨子河对岸。百万的儿子很孝顺,每隔三天都要送饭到河对岸祭父亲。百万的儿子就这样送啊送,从不间断。送去的饭最后都堆成了山。直到第三年的一天,河水突然上涨,致使百万的儿子无法过……[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