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贵州省 > 黔西南州民俗文化

黔西南州十大民俗文化

册亨布依戏
  布依戏在布依语中称“谷艺”,主要分布于贵州南部及西南部布依族聚居的册亨、安龙、兴义等县。它是受汉、壮、苗族戏曲的影响,用布依语演唱布依族乐曲,在八音坐弹、板凳戏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布依戏的音乐曲调有【京调】、【起落调】、【翻演调】、【马倒铃】、【正调】、【长调】、【八谱调】、【反调】、【武打升官调】、【过场调】、【倒茶调】、【吃酒调】等,伴奏乐器主要包括尖子胡琴、朴子胡琴、笛、短箫、木叶、三弦、琵琶、月琴及大锣、大钹、鼓、木鱼、包包锣、小马锣等。布依戏表演时有固定的程序,一般由祭祀、请祖师开箱、降三星、打加官、正戏、扫台、封箱等部分组成,其中正戏是主体部分。正戏的剧目包括本民族剧目和移植剧目两类。本民族剧目以讲述布依族传说故事为主,有《三月三》、《六月六》、《罗细杏》、《人财两空》等,唱、白……[详细]
布依族勒尤
  贞丰布依族民间乐器勒尤是一种木制的双簧直吹乐器。管身长约40厘米,管身上开有六个大小一致的发音孔,管头插有用野蚕茧制成的双簧哨嘴。筒音为6,通常可发出6123456i等八个音。它主要用于独奏,也有与唢呐、箫等乐器合奏等形式。因它作伴奏而命名的歌种,称为勒尤调。勒尤调的句式和演唱都比较自由,歌词比较简练,歌词中的简衬词,则是对勒尤这一乐器演奏时发出的音响的一种模仿。北盘江流域的布依族勒尤,根据布依族民间历史传说,它产生于散曲发达的元代,起初并不是六孔,经过历代布依族人的民间传承加工,发展为后来的六孔勒尤。至今,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了。勒尤音色明亮清脆;浑厚甜美。布依男子常用它来表达与情人的相识、盘问、爱慕、惜别、思念、失恋、猜疑等内心情感。常演奏的曲目有《邀约调》、《想妹调》等。勒尤吹奏主要采用……[详细]
瓦戛高台狮灯
  从距兴义市区5公里的马岭镇逆流而上,在翠绿的群山之中,有一个布依寨子叫瓦戛寨。寨中有一块坝子,四周被巨伞般茂密的榕树枝叶掩盖,成为瓦戛高台狮灯的传统活动场地。瓦戛的布艺高台狮灯,是用6张或8张四房桌重叠塔城高台,最顶上一张翻转,四脚朝天,“狮子”自下盘旋而上,直至最顶部,在四只桌脚上凌空而舞。在这一地区,流传着“高台狮子数瓦戛,别的狮子没看法”的话,足以说明瓦戛布依高台狮灯在群众中的影响力。狮舞始于三国,南北朝后逐渐盛行,古有“辟邪狮子引导其前”的记载。元、明、清各代,舞狮活动更加广泛。带有宗教色彩的舞狮活动,很早就在南北盘江一带盛行,不少布依寨至今还保存着这一传统活动,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狮子舞。100多年来,瓦戛狮灯代代相传,沿袭至今。瓦戛不仅狮子玩得好,“响器”(打击乐)也令人叫绝。打击……[详细]
贞丰皮纸制作技艺
  造纸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用竹和楮树皮制作的竹纸和皮纸是传统手工纸的两个重要品种。贵州为少数民族聚居区,该省的许多地区仍然保留着传统竹纸和皮纸制作的古老技艺,其中尤以贵阳市香纸沟(布依族)、贞丰县小屯和丹寨县石桥(苗族)的制作技艺最为杰出。以香纸沟所产竹纸为例,据传它始于明代洪武年间,迄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整套操作工艺包括伐竹、破竹、沤竹、蒸煮、碾篾、提浆、抄纸、压榨、烘晾等72道工序,与宋应星《天工开物》所载造纸法完全相同。其成品既绵且韧,有隐形竹纹,还散发出淡淡香气。贞丰县小屯所产白绵纸创始于清代咸丰年间,直至上世纪末全乡仍有千余户从事抄纸生产。所产纸以构皮为原料,整套操作也经72道工序,成品绵韧,平整润柔。丹寨县石桥所产的白皮纸也用构皮、杉根为原料,另外还生产彩色纸,包括云龙皱褶……[详细]
安龙县皮纸制作技艺
  安龙县万峰湖镇坝盘村皮纸制作技艺是在我国古代造纸术基础上传承发展而得。有关造纸术的著作以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中记载得最为详尽,第13篇《杀青》中关于纸料、竹纸、皮纸的记载,可说是我国传统造纸术发展最高峰的总结性叙述,其主要工序与书中记载基本一致。当地村民历史以来靠皮纸制作技艺为生,长期以来,仅靠父辈口传身授一代代的传承下来。以手工舀纸术制作,从选料到成纸共有15个环节、72道工序,生产流程完全与明代《天工开物》所载的工序相合,用料讲究,生产工艺复杂。特别是“操纸”一道环节,操纸师傅每一细小的动作都可影响纸质的成败,技艺高超的师傅连操数百张纸,其纤维排列、纸张厚薄、沁润速度、抗拉能力等完全一致。坝盘村皮纸制作技艺古鼎盛时期达到“家家有作坊,户户有造纸”,曾为当地百姓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收入,也……[详细]
皮纸制作技艺
  造纸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用竹和楮树皮制作的竹纸和皮纸是传统手工纸的两个重要品种。贵州为少数民族聚居区,该省的许多地区仍然保留着传统竹纸和皮纸制作的古老技艺,其中尤以贵阳市香纸沟(布依族)、贞丰县小屯和丹寨县石桥(苗族)的制作技艺最为杰出。以香纸沟所产竹纸为例,据传它始于明代洪武年间,迄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整套操作工艺包括伐竹、破竹、沤竹、蒸煮、碾篾、提浆、抄纸、压榨、烘晾等72道工序,与宋应星《天工开物》所载造纸法完全相同。其成品既绵且韧,有隐形竹纹,还散发出淡淡香气。贞丰县小屯所产白绵纸创始于清代咸丰年间,直至上世纪末全乡仍有千余户从事抄纸生产。所产纸以构皮为原料,整套操作也经72道工序,成品绵韧,平整润柔。丹寨县石桥所产的白皮纸也用构皮、杉根为原料,另外还生产彩色纸,包括云龙皱褶……[详细]
布依族查白歌节
  布依族主要聚居在贵州省。查白歌节每年农历六月二十一日在贵州顶效镇查白村举行。它源于布依族口传民间故事《查郎与白妹》。相传古时候,查白场(原名虎场坝)的查郎救了白妹的命,两人遂成为情深意长的伴侣。白岩寨头人野山猫为抢夺白妹,害死了查郎。白妹放火烧死野山猫,自己也投入火海殉情,与查郎一同变成白仙鹤比翼双飞,飞上九天,成为紫云歌仙。人们为了纪念这对忠贞的夫妇,就将查郎和白妹的姓连在一起,把虎场坝改名为“查白场”,将六月二十一日定为“查白歌节”。查白歌节时,男女老少汇集查白场,同吃狗肉汤锅、五色糯米饭和冤枉坨,并在查白树下悼念查郎、白妹,到查白井取水净心,到查白庙敬香,这一天查姓村民要请摩公端公主持祭祀活动,中老年人在查白树下用布依古歌唱查白,祭查白,以此传承查白故事。布依青年男女则穿着节日盛装到查……[详细]
兴仁苗族姊妹饭
  农历3月15日~17日是苗族“姊妹节”。近年来也有人将其称为苗族“情人节”。男女青年通过游方活动建立以定感情后,在“吃姊妹饭”这一天,男青年要向心上人讨姊妹饭。姊妹饭是将糯米染成,五颜六色。过节这天,男女青年身着盛装,排成阵势对歌,女问男答,唱词淳朴,歌声悦耳。不同颜色的姊妹饭,各有不同的内容。姑娘们在姊妹饭中,暗藏不同的标记,可算是一封封难以言表的无字情书。男青年向姑娘讨得姊妹饭后,打开饭包一看,若饭中藏松叶,示意应用花钱或绣花针酬谢姑娘;藏竹钩,示意用伞酬谢,藏几个钩要几把伞;两个竹钩互相钩着,示意情人多来结交;藏香椿菜,示意可成亲;藏辣椒或蒜,示意断交。因居住地区不同,所藏东西及其寓意也不尽相同。有的地方,藏松叶是要绣花针;藏包谷叶须是要丝线;藏树叶是要布匹;藏两根木棍是做一般朋友;两……[详细]
布依族刺绣
  布依族刺绣是布依人民创造的手工艺品,具有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是表现布依族生活情趣的手工艺术的重要手段,是布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黔西南州布依族刺绣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绣法多样,主要表现在对服饰的精心装饰上。当地布依族的腰带、围巾、鞋、被面、床套、手帕及各种绣衣上都有刺绣装饰。其他家居用品如枕巾、荷包、挎包也有大量的刺绣运用。黔西南州布依刺绣最常见的图案有“龙凤”、“鸳鸯”、“仙鹤”、“麒麟”、“蝴蝶”、“喜鹊”、“鱼”、“石榴”、“荷花”、“桃花”等。布依刺绣具有形象生动逼真,色彩鲜明,质感强烈,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布依刺绣主要有平绣、贴绣等针法运用,不同的技法表现出不同的风格特征,给人绣法细密均匀,色泽鲜明流畅、平整优美的艺术感受。2021年5月24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国家……[详细]
石氏面塑
  石氏面塑是以家族传承为主的一种民间美术形式,流传于贵州省黔西南州兴仁县城关镇的石姓人家。据《兴仁县志》记载:面塑艺人石家让“用面食捏人像及飞禽走兽,栩栩如生。抗战时期,美军驻县,他用面食捏美军人像,美军认为被辱,欲踢其摊,他灵机一动,又捏一日本兵跪着向美军投降状,美军大喜,视为珍品,争购带回美国。”此事当时在兴仁引起轰动并广为流传,由此也证明了石家让高超的技艺和过人的才智。由于民间各种传统民俗活动如祭祀,盖屋上梁时所用的“飘梁粑”等对面塑制品的需求量比较大,而石家让制作的面塑品精美绝伦、巧夺天工,极具观赏性。因此,便深受城乡人民的喜爱,成为人们举行各种民俗活动的首选。同时,由于有很好的市场,面塑制作成为石家让用以养家致富的本钱,这也是石氏面塑在当时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原因。石氏面塑原料为糯米……[详细]

全部黔西南州民俗文化>>>